来源 | 头条号凌烟阁论史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并很快席卷几乎整个江南地区。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并把南京改名天京,定都于此。清廷大为震动,调集各路兵马镇压。但是清廷此时已经心有余力不足了。清廷主要的常备作战力量---绿营兵---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碰到太平军几乎望风而逃。
对清廷而言,国家疆域广大,还有时间招募新的军队,训练好了再派去对付太平军。但是,最难的问题来了:没钱。1853年6月,清朝户部的实际存银仅仅22万两。一个4亿人口、上千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国,为什么只有这点家底呢?

清廷为什么缺钱?

实际上从乾隆后期开始,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已经把清朝中前期的财政积累清空了。比如,1795年爆发了苗民起义、1796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1813年爆发了天理教起义,这些都是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规模相对较大的白莲教起义,前后历时九年时间,清廷共花了2亿多两白银才把其镇压下去。再大的家底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太平天国这么大规模的反叛行动已经发生了,就一定要镇压。但是,钱从何来?
第一个办法是捐输。就是让有钱人出钱,然后朝廷给个名义上的奖赏。第二个办法是卖官鬻爵。这个办法汉武帝就做过。有钱人想要政治地位,那就出钱买个官职,不管是实缺还是虚职,拿到委任状之后再去想办法。
但是这样筹集到的钱还是不够。有人提议,开征厘金吧。

什么是厘金?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咸丰三年(1853),清廷副都御史雷以諴在扬州帮办军务,围困天京的江北大营缺饷,于是建言朝廷,在扬州设卡,对过路的贸易大米征收商业税,大致按照1%的标准抽税,因此叫“厘金”。第二年,抽税的货物种类扩大,遍及百货;地点也扩大,从扬州扩展到了南通。同年,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地也开始收取厘金。截至同治元年(1862)除云南(同治十三年设)和黑龙江(光绪十一年设)外,厘金制度已遍行于全国各地。
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和坐厘。前者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行厘对商人来说比较重,因为货物在转运过程中,路过一个关卡就要交一次厘金。
把厘金按商品分类恐怕更好理解一点。厘金分为百货厘、盐厘、洋药(进口鸦片)厘、土药(国产鸦片)厘。据同治八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869~1908)全国各省厘金收入分类计算,其中百货厘约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二,茶税约为百分之一点八,盐厘约为百分之零点八,洋药厘约为百分之三点三,土药厘约为百分之二点一。
不要小看了厘金,正是这1%的厘金,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和随后的农民起义主要财源。
清朝厘金局

厘金的在镇压反叛中的作用

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曾国藩奉命协同督办湖南团练。但很快,曾国藩发现团练无法对抗太平军,因此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
但是,朝廷能给的钱远远不够,怎么办?曾国藩就开始想辙。
捐输和卖官筹款,钱还是不够。恰好此时朝廷批准了厘金制度。曾国藩就开始设立关卡收取厘金。1855年的5月份,湖南省厘金局成立。据统计,湘军每年能在湖南省收到厘金约二百万两白银。以此推算,加上湖北、江西的厘金收入,湘军每年在厘金项上能得到600万两。仅此一项,湘军的人均军费就能达到50两(湘军最高峰12万人)。再加上捐输费、卖官鬻爵收入等,人均军费更高。这还不包括朝廷的拨款、朝廷代为采购外国军火的费用等。
今天企业界都知道高工资是第一生产力,湘军就实行高工资制度,效果立竿见影。湘军普通士兵每月饷银是6两银子,而八旗兵只有2两银子,湘军兵饷是八旗兵的三倍。除了组织制度、训练管理、武器装备等因素外,高工资是湘军强悍战斗力来源之一。
最终,清廷依靠湘军为主的地方武装力量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随后湘军又参与平定捻军、收复新疆、中日甲午战争等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大事件。
不得不说,正是厘金这个税种,成就了强盛的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力量,帮助清朝度过了内部危机。
但是,这同时又为清廷对地方的逐渐失控埋下了伏笔。因为这些新建的地方武装,他们效忠的不是清廷,而是将领个人。
反攻天京的湘军

厘金让地方力量一步步加强

湘军的异军突起,一举改变了清朝的兵制,并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地位。
清朝原来的常备军是绿营。绿营兵是世袭军户,将官由兵部根据需要和制度调配,军饷则由户部支付,整个军事调动权力在兵部,最终是由清廷统一指挥。
但是,湘军的崛起,却把清廷的军事制度彻底打乱了。湘军将领由湘军统帅部亲自招募任命;湘军的兵又是由将领亲自招募训练的;军饷则由湘军统帅部筹措并发放。因此,湘军的士兵只知道效忠顶头上司、效忠曾国藩,而不是效忠清廷。曾国藩拥有对湘军完全的指挥调度权。
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大唐安史之乱后的藩镇。节度使就是自己领地内事实上的“皇帝”,兵自己招、人自己任用、钱粮自己收取支配,甚至节度使位置还能世袭;藩镇的事情与唐廷几无关系。最终大唐的分崩离析,就是因为藩镇割据混战。
曾国藩在平灭太平天国后,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虽然曾国藩没有趁机割据或起兵推翻清廷,但是他已经为地方势力的崛起打开了局面。
厘金帮助挽救了清朝,但也帮助地方完成了对清廷权力的夺取。
分崩离析

厘金带来了多少连带影响?

清朝早期到中期,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力是逐步加强的。清朝各地所收的税赋,分为起运和存留两部分。地方州县收的税赋,上交到朝廷的部分,叫“起运”,扣留本地分配的部分叫“存留”。康熙年间到嘉庆初期,地方存留比例在25%左右;到了嘉庆末期,地方存留比例只有17.4%。这个时间段,清廷对各地的控制,处于强势碾压阶段。
但是,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清廷无钱也无力应对,只好开征厘金,并把厘金征收和使用权全部交给了地方。
因为厘金的收取很琐碎,需要在一大片区域内,有人设卡现场收取多笔小额现金。这就要求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一方大员,必须拿到人事行政权,任用自己的亲信,才能真正受到厘金。否则厘金根本收不上来多少钱,大部分都将被收税人私吞了。这个要求很合理,所以清廷把人事行政权力也下放了。
到了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李鸿章还曾把上海的关税留用了一段时间,也是派自己的亲信过去亲自管理。
这样一来,围绕厘金的征收和使用,清廷把军事权、人事权、财权都下放给地方了。而权力这个东西,一旦下放并与地方政治深度嵌入,再想收回就难了。实际上清廷也收不回去,收回去了地方的局势就又失控了。
厘金带来的连带影响还不止这些。
湘军和淮军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还陆续参与平定其他各地的民变,挽救了清王朝。这样湘军淮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和将领,随着清朝政局的发展,这些人才也遍布各地。湘军队伍中相继产生了36名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各地高级官员。除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著名的还有胡林翼(湖北巡抚)、彭玉麟(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刘坤一(两广总督)、沈葆桢(两江总督)等。
湘军淮军人才遍布清朝,其影响在于,他们有能力为清廷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把湘军的个人效忠和独军政财大权的一套做法移植到当地。这样,远离京师的各省逐渐处于事实上半独立甚至独立的状态。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后来清廷无法指挥北洋新军,而只得去求袁世凯了。
湘军骨干,也是晚晴地方重臣
厘金直接加重了商人的负担,间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是,厘金支撑了汉人力量和地方力量的崛起。武昌起义,以一个小规模的战斗就能推翻清朝,其背后的基础是早已事实独立的各省。
小小的厘金,最终以其强大的力量颠覆了清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