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上方 “创业财经汇 ”  → 点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为创业财经汇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文/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侯赛雷

  来源:凤凰网(ID:ifeng-news)
核心提示:
1、本次七普结果反映出的人口下降,是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的普遍难题。按照当前趋势。到2100年全球二十余个发达国家将会面临人口腰斩的危险。仅仅美国靠移民可以身免。到时尼日利亚可能拥有8亿人口,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人口大国。
2、人类对于人口理论的认识经历了五个阶段,“人多就好”的观点被反复确立与推翻,不断更新的人口研究直接影响全球的人口政策,中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与全球人口理论进行互动。
3、盘点各国鼓励生育的措施,发现在经济、时间和服务等三方面来看,政府补贴和延长产假效果并不理想。这一方面,瑞典和以色列提供了借鉴经验,即,应该进一步提升女性地位,男性和政府更多承担抚育负担,并借助体外受精等科技,降低女性生育的成本。
只有觉察到女性地位的重要性,才能求得生育率的上升,是为“觉地求生”。
今天,七普结果千呼万唤始出来,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值得关注。
2020新出生人口1200万,较此前出现大幅下跌。
总和生育率1.3,已经较严重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据人口学者梁建章等测算,如果减去二孩堆积效应,自然生育率只有1左右。也就是说育龄妇女一生只有一个孩子,也大幅低于欧美的1.6。
平均家庭户人口数2.62,意味着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被颠覆,丁克家庭、一人家庭的数量远比想象要多。
虽然我们仍然拥有世界第一的14.1亿人,虽然“人才红利”依旧没有过去,但数据的变化足以敲响警钟。
人口危机确实在前方若隐若现。
确实,人口是一种缓慢、长期而坚决的变量。所以既不能无视危机继续坐等,也不必认为人类走向灭绝而过分焦虑。
作为反焦虑的侯赛雷,决定聊一些长期的内容。这篇文章里,你能看到直到2100年的人口大趋势,以及为什么人类总是在人口政策上反复横跳,再以及,未来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参考哪两个国家。
2100人口漫游:主要大国人口腰斩 黑豹之国传奇翻盘
看到今年单薄的出生率,就知道中国总人口2030年前进入负增长并非危言耸听。
那么未来80年呢?
我们没有水晶球,但联合国有,他们算出了9个版本的人口数据。其中一版就推测,中国人口较大概率将在80年后缩减至11亿以下。
然而很多人口学者也认为,按目前趋势,更应采信另一套“低生育率预测”,即中国人口在2100年将缩减到6.8亿。
人口学者梁建章测算的数据显示,按此趋势到2200年,中国人口数更是只剩7000万!中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达到7000万,还是宋朝。
照此版本,不仅中国,到2100年全球不少大国都很难受。根据推算,若干年后,俄罗斯和德国人口将会腰斩。
图自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0/7/15/population-in-more-than-20-countries-to-halve-by-2100-study
甚至韩国人口将从5100万直降到1928万。
不夸张地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遭到了“灭霸级”的打击。今年的柳叶刀文章还“贴心”地给了紫皮标记,官方认证灭霸紫。
图片来源:https://www.thelancet.com/action/showPdf?pii=S0140-6736%2820%2930677-2
美国稳就稳在有充沛的移民,学者预测,虽然2050年中国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国还会凭借人口数量在2100年重夺这一位置。看下图中老大和老二的反复争夺,非常清晰。
之前有网友说,全球人口减少不是好事么?我只关心我能领到多少养老金。
但是,养老金只在第一层,国际政治剧变在第二层,第三层很可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凋零。
你可能会觉得,中国未来如果只有7000万人,其他国家说不定已经亡国了,何况人均GDP很高,一定会幸福感爆棚。
远的不说,大家可以看看人口连续11年下降的日本,国内的话可以参考东北衰落城市。人少了,大城市变成小城市,需求下降,所有产业走向夕阳,投资低迷,创新停滞,大片基础设施会因为没人用没钱维护被不断的废弃。
就在众多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一路绿光的时候,一个非洲国家将迎来人口的伟大复兴。它就是漫威宇宙里黑豹故乡的原型——尼日利亚。
根据《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显示,到2100年,尼日利亚将拥有7.9亿人,图表中粉红色的尼日利亚一路逆袭,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人口大国。
那么,瓦坎达真要复兴了?
要注意的是,届时,92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尼日利亚,将承载7.91亿人口,其人口密度将远超印度,成为后者的2倍多,除非振金真的存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目前,对于地球Online的玩家,出现了完全矛盾的两个问题:一边是人口爆炸的危机,另一边则是人口萎缩的危机。

传说中的地球Online恐怖故事就是:社会发达了,但是人没了。

这就不得不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人口规律到底是怎么回事。
反复横跳的人口理论,晃晕了每一代人
简单来说,近200年,人类为了总结人口变化想出了各种理论,但基本追不上人口的实际变化,大多是盲人摸象,盲人瞎马,走一步看一步,带着人口政策反复横跳,让人头晕目眩。
融合来讲,目前世界人口的发展主要分成五个阶段。分别有对应的理论横空出世,然后,在下一个阶段被批成狗。
第一阶段是生得多,死得也多,所以人口结构多是金字塔形,增长缓慢。比如亚当斯密就说“衡量国家繁荣程度最明确的尺度是人口增加的数量”。各国猥琐发育,人口上升稳如老狗。简而言之,人越多越好。
但到了第二阶段,工业化开始,营养改善、医疗进步,人口剧增。社会学必考点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坚决反驳了人越多越好的观点,成为人口学的经典,这本书的全名叫《论人口原理及人类幸福的过去和现在的考察,附我们预测将来关于除去或缓和由人口原理所生弊害之研究》
书名这么长,基本把他要讲的都说清楚了,具体说了啥呢?“食色性也”,食物丰富了,人造人的速度就上去了,而且是翻番增长。所以人口增长一波,遇到食物的限制,就会出现人口减少,包括战争、瘟疫、饥荒,也包括避孕、流产、杀婴等等,所以人口暴增又速降,形成一波一波的运动,这就是马尔萨斯总结的“人口波动理论”。
此书一出,在当时的学术圈刷屏。
但马尔萨斯失算了,这本书刚好赶上避孕用品开始推广,他去世21年后的1855年,全球第一个橡胶安全套制作出来,加上女性权利上升,生育率开始下降,马尔萨斯失去了预言家的称号。
第三阶段,我们来谈谈一个老朋友,凯恩斯,这个是经济学的考点。他在大萧条之后,发表一篇《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发起了对马尔萨斯的批评,“只说人口的负担不行,在现在的社会,人口增长能刺激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凯恩斯的理论,和当时东方一位伟人的观点出奇一致。
1949年,当时的美国政府白皮书这样形容中国人口“中国人口太多了,饭少了,所以发生革命。”
毛泽东当时就回击: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大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
1953年,当时6亿人的中国年新增人口1200万,和如今14亿人的中国一样。当时人口学家马寅初看到其中过快增长的风险,建议应该适当计划人口。
但随着大跃进的开展,“二五计划”急剧扩张,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马寅初“马尔萨斯色彩”浓厚的《新人口论》成为被批判的靶子。
这段时间,中国迎来了总和生育率6.13的高峰,一家平均6个孩子,想必家里的老一代人都有这样的记忆。
前面经历了人多就好,就不好,就好的翻烧饼运动,到了70年代,国际风向又为之一变,全球人口政策继续横跳。
这就又开始了第四阶段,1971年,美国科学院一篇《人口的快速增长:后果与政治意含》报告,又开始说人多不好了。因为据他们研究,人口爆炸将导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和生态危机。
这样的悲观场景得到了多数学者和官员的认同,最经典的是1974年布加勒斯特人口大会现场,印度代表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这一波悲观论回潮,最经典的是智库罗马俱乐部出版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主要是说了人口增长资源崩溃的危险。
这一思路影响到了中国,1978年中国火箭专家宋健博士在某个大会期间,经一位荷兰教授的介绍了解了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用计算机进行人口测算后,他认为必须把总和生育率降到1才能让人口在2000年低于11亿。
随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政策在执行中变成严格的“一胎化政策”。中国的总和生育率1992年降到了更替水平的2.1。
不难看出,中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与全球人口学理论发生互动,受到最新研究的影响,又以自己的实践影响人口学研究。
80年代,国际风向又变了。这就是第五阶段。
在这人口研究的黄金期,人们才真正发现经济上去了生育率会快速下降。1984年墨西哥城人口大会上,美国也不提生育控制了,10年后的开罗大会上彻底不支持计划生育措施。
几乎一夜之间,新加坡限制生育的海报也变成了鼓励生育的信息,加足马力,转弯漂移,翻脸比翻书还快。
但鼓励生了,不代表人们就想生。发达经济体带头的生育率还在打折直降。学者分析是因为个体和多元价值成为主流,生育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
所以整个人口理论变迁,看得出是一个盲人摸象的工作。
对于未来,央行工作论文也表示,两,眼,一,抹,黑。
回到现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想保持人口规模,想要保证自己老了有人养怎么办呢?有个数值很重要——前面提到的总和生育率。
跌到这条线,没人能逆天改命?这两个国家正扭转局面
总和生育率(TFR)。可以理解为育龄妇女平均生几个娃,也是上面提到衡量全球人口变化的最关键概念。
通常情况,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就能完成代际更替。但考虑到意外事故等因素,至少要生2.1个以上,才能保证人口数不掉。
但遗憾的是,根据2019年数据,83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已低于2.1。发达国家的平均值更是已经降到了1.67。中国,已经1.3了。
很多人可能要说,我们要把这个数字拉起来还不容易?巧了,还真没那么简单。
奥地利人口学家鲁茨总结了一条线,他认为一旦总和生育率低于1.5,就会出现人口减少的强化机制。育龄女性一减再减,生育欲望一降再降,不是不能生,更多的是不想生,生育率就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低生育率陷阱”。
中国的近邻,日韩新加坡都已经掉坑里了,TFR均降至1,去年韩国更是只有0.84,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死亡人数却首次超过了出生人数,韩国要“亡国”的说法也由此而生。
其实为了挽回败局,这些国家都下了不少功夫。但如今就算这些国家政府喊破喉咙,又或者是发钱补贴“重金求子”,老百姓就是不生。
有文章盘点了一下各国的生育政策,无非是经济、时间和服务三项。说白了,就是政府给钱,给假,帮带孩子。
各国出台各种补贴福利,但总和生育率丝毫没有起色,韩国、新加坡更是不升反降。
看来看去,这些政策似乎也不能说不好,但为什么难以起效?
首先单纯地延长女性产假,女性劳动者在职场被歧视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而且城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生育经济学的账本,它把孩子从农业时代的“资产”变成了“负债”,养育孩子的成本几何级数提高。所以政府普通的撒钱行为,根本行不通。
面对扶不起的生育率,“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在自己的书中直言放弃:对新加坡生存威胁最大的问题啊,就是这个这个人口问题。这个问题呢,我摊牌啦,我搞不定,留给下一代来解决吧,祝他们好运。
那么真就没招了吗?倒也不是,人类并非不能一战。
瑞典和以色列就是我们寻找解法的突破口。
说到瑞典,除了诺贝尔和宜家,大街小巷的奶爸也是这个国家的一道独特风景。在瑞典,很多奶爸甚至觉得带娃是一种享受。
回顾过去,瑞典的总和生育率曾两度下跌,又两度被大幅拉升,目前基本稳定在1.85-1.9的水平。
瑞典政府究竟做了什么?
这个国家最出色的就是它不仅仅是给很长的产假,而是给了服务支持政策,对育儿夫妇,尤其是女性非常友好:比方说我是一个瑞典奶爸,我是可以和孩子他妈平均分享产假的,另外我们还能享受灵活的育儿假直到孩子8岁。政府鼓励把育儿责任从母亲一方,转移到双亲身上。
同时,瑞典也鼓励女性去追求自己的事业,把一部分育儿责任转移到国家身上。地方政府有义务为12岁以下儿童提供全天候托儿服务。6-12岁的大龄儿童,也能包管,费用也很划算,一个孩子的话出家庭收入的3%,二孩三孩各出1%就行。
这实际上和100多年前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类似,只有国家真正承担起部分抚育责任,才能真正卸下家庭的巨大负担。
政府承担了社会化抚育的责任,同时又支持了女性的个人发展,这就让瑞典女性的总和生育率都稳定在了较高水平。
她们在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也非常高,比如像瑞典内阁23人中就有12名女性。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是以色列,70年来生育率从未低于2.7,近年总和生育率更是高达3.13。
其中这群正统犹太人很有意思,他们信奉“多子多福”的宗教价值,加上以色列政府的默许,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抓生产抓生育,平均每家都有7个孩子,几乎做到人均张艺谋的水平。
即使撇开正统的哈雷迪犹太人,世俗派犹太人的生育率也从2011年的2.09提升到了2017年的2.22。
此外,以色列还有一个“试管婴儿之都”的称号。这个国家的生育率之所以很高,跟它低价甚至免费提供试管婴儿技术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你没有生满俩娃,都能享受这项服务。这就让不少晚婚女性保留了受孕的权利,也让更多女性得以完成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减少了职业生涯成就的性别不平等。
数据显示,2018年以色列有9399名婴儿是通过体外受精怀上的,占到总新生儿数量的5%。另据评估,以色列人工受孕对生育率的贡献值高达0.13,是其他国家的4倍多。
图片来自以色列卫生部。
说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瑞典+以色列,软硬结合的案例都指向了生育问题核心——家庭。而女性作为家庭中的生育主体,这两国政府在制定鼓励政策时,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之前我还看到一个观点,说是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她们都选择去工作,才导致生育率下降,吧啦吧啦,甚至提出应该让女人回归家庭才能挽救生育率,这完全就是在胡扯。
其实并不是女性去就业影响了生育,恰恰是女性就业过程中,来自职场、家庭和社会,种种隐性甚至显性的不公平对待,让她们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精力和代价,才能争取到同样的待遇。而生育本身,又是一个对她们身体和时间都消耗极大的过程。在这样的巨大消耗下,女性为什么要生育?
所以在人口危机浮现时,鼓励生娃靠的既不是盲目砸钱假装慷慨,也不是给段长假让你失业。
当下生育问题的本质是,工业社会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又没有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距离想生就生还存在制度和技术两座大山,这二者我们在任何一方面取得突破,生育率陷阱都能被轻松迈过去。
概括一个关键词,就是,觉地求生,觉察到女性地位不足带来到问题,才能求得生育率到提高。
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希望将来我们能拥有一个平等、自由的生活生育环境,每一个人都能因爱而生——无关其他,只是缘于自己对人类幼崽的喜爱去生育,也能让人类作为智慧之光在地球上延续。
在这里推荐一本加拿大作者的书籍《空荡荡的地球——全球人口下降的冲击》,区别于焦虑的文字,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达雷尔·布里克和约翰·伊彼特森认真考察了欧洲、亚洲、非洲、南美等国的人口问题,他们不仅拜访过中国国家统计局,也走访过印度的贫民窟,拿到了很多一手的观察,看过之后我就想,全球都同此凉热,一下子就释然了。
喜欢本文的亲们,
请在页尾留言,点在看,点分享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