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ools We Use Shape The Way We Work”。
撰 文| 孙梦遥
CBR精华抢先看:
01. 重要的不再是流水线,而是组织中的人。
02.敏捷执行和信息高效流动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在组织管理中密不可分。而工具在其中能起到反复累积的杠杆效应,帮助组织内部打造创新型文化。
03.国内知名企业都比较注重驱动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管理者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试错机制和赛马机制。让能够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这样组织就会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距离《大败局》一书出版过去快二十年了,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直保持着对国内商业世界观察、思考的习惯。
近几年,在深入研究过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后,他发现,尽管外界环境一度相信管理理论已经“板结”掉了,却屡屡有闯入者以黑马姿态撑出一片天地,比如字节跳动在短视频上的突破。而这种创新型的颠覆背后的组织模式令他好奇,也促使他思考一家领先的企业是究竟如何快速生长,在持续变化中不断焕发生机的?”
在前不久和字节跳动副总裁谢欣的一次对谈中,吴晓波敏锐地关注到了字节跳动的协作工具——飞书。
如果说字节跳动引领了一种企业高效成长的趋势,飞书作为一种工具则是型塑这种成长方法论背后的关键因素。
或许工具改变组织的时代来临了。而飞书呈现了这种新的趋势,即企业管理的思想开始从制度创新迭代到工具创新。
财经作家吴晓波对谈字节跳动副总裁谢欣
认清时代的变革
人们时常津津乐道于时代变了,却忘记静下来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问题或许宏大,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从组织管理这个切入口来看,毫无疑问,组织正在加速远离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远离强调执行和服从的年代。
在二战以后到1990年,整个管理学完成了体系化的建设。这个过程中,组织制度创新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共生同构。
例如,美国能够成为车轮上的国家靠的就是福特汽车在自己的汽车厂中依托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创造出适应于大批量生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法。福特汽车从而成为全球第一种批量生产,真正走入家庭的汽车。
但在后工业时代,世界瞬息万变,流水线似乎已不再适用。吴晓波在与谢欣的对谈中发出感慨,当下的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的制造业公司有很大区别,国内知名企业都比较注重驱动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管理者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试错机制和赛马机制。让能够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这样组织就会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国内是PC端的天下,提倡ERP系统带来的业务流程再造,组织中的人更多地需要去适应工具,适应这种从纸质化办公到线上办公的转变。
到了21世纪,区别于工厂流水线和传统ERP系统,互联网带来了很多新的工具,如语音工具、IM工具,交互工具,文档工具。工具带来了新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就变得很自由。未来,人很有可能会超越制度(组织制度),超越既有产品。
谢欣也认为,重要的不再是流水线,而是组织中的人,甚至现在很多流水线也在智能化,定制化,注重用户和员工的参与感,创造感。
管理者们的实践
国内外很多管理者在实践中探索着组织管理的创新。例如,稻盛和夫倡导的阿米巴组织早已成了国内互联网企业敏捷执行的标杆;马化腾也提出过企业要创造生物型组织,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间;任正非则推崇权力分享原则,提出华为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华为所有知识工作者的故事,要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形成共赢体。
通过倡导扁平化、生物型的组织文化来让企业保持活力,是管理者们应对挑战时的共同选择。
与上述企业强调组织模式创新不同,字节跳动选择将其承载到工具上,固化为工具的一种行为。
在《打造facebook》一书中,前华人工程师王淮这样解释这种互联网企业内常见的工程师文化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你要在公司里推广一些规范性的规则,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反复强调,另一种是开发出好用的工具,把这些东西固定化在里面,借助工具进行强制性推广,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因为这些工具通过杠杆效应的反复累积,以“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多想)的方式来推广好习惯。
一手打造了飞书的谢欣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向吴晓波解释了字节跳动内部的组织管理实践探索。早在字节跳动成立之初,就有意识地去更换工具,因为意识到这对组织建设很重要。
使用在线协同软件,强调合作共享,而非执行,从而稳固组织内部开放谦逊、务实敢为的文化。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强调有事拉群,弱化BU(业务部门),有话就说,从而稳固组织内部坦诚清晰、始终创业的理念。
2012年字节跳动成立时,即时通讯软件Skype成为首选,之后又经历了微信、微信企业号,Slack等等。开发飞书的驱动力源自对现状的不满足。工具的不断迭代带来了组织内部的变化。
在谢欣看来,很多公司确实是有明确的title,比如说经理、总监,高级VP。但在字节跳动内部这些是没有的,只是对外参加商务活动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主要是从提升企业内部平等文化的角度考量。
吴晓波在对谈中强调,除了弱化title, 字节内部也在通过弱化BU(业务单元)来提倡组织的扁平化。
谢欣认为,弱化title也好,弱化BU(业务单元)也罢,都是从提升企业内部平等文化的角度考量。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提倡“拉群”和创作文档这两个工具行为落地的。
拉群这个动作,让组织变得更加网状了。当我们需要沟通一件事情时,传统的方法大概率是借助层级的组织架构。我反馈给我的老板,我的老板再反馈给他的老板。老板们沟通完后,再层层向下传递。而字节跳动选择利用飞书,让人围绕着信息跑,组织架构变得流动且敏捷,因为人在拉群的时候,不会想我要拉的这个人的汇报线是什么样,会直接想这件事情该找谁。
飞书在设计上支持拉群这个动作,即使小到审批流程这样的动作,内部的OA也会利用飞书的API,成立群组。每一项审批,系统可以拉出一个对应的群。审批人对一张单子有疑问,就能群里快速询问单子的情况。这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却能提升整个组织对于合同、单据审批的有效性。
当大量拉群行为发生时,其实已经让一个层级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像网状的组织结构。
为了让好的知识在公司内部高效地传播,字节跳动在组织内部上线了很多系统,比如说学习平台、e-learning等等,尝试用工具去营造组织内“context,not control”的环境。文档是公司里面最重要的知识载体,而我们就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一家典型的知识型公司,所以文档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是大家创作出这种知识的一种结果。
去年字节跳动内部有位员工自己写了一个工作感悟,内容很好,引发了组织内部大量的转发,从去年年中到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超过2万人阅读,超过1000人点赞。整个知识从产生到流转,公司完全没有干预过,仅仅因为工具的支持,导致员工在组织中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组织内部信息的流转。
敏捷执行和信息高效流动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在组织管理中密不可分。而飞书作为工具在其中起到了反复累积的杠杆效应,帮助组织内部打造创新型文化。
工具如何打造未来组织
不只字节跳动本身,其他使用飞书的公司也感受到了工具给组织管理带来的变化。去年双十一,新氧实现了“双11医美狂欢节”皮肤美容类日均搜索人数同比上升68%的成绩。
据新氧科技运营策略中心副总裁王雅琴回忆,过往新氧组织大型市场活动,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是沟通协同。很多同事都出差奔跑在路上,想挨个确认时间拉通信息异常繁琐。整理会议纪要和邮件来回同步又容易出现关键信息遗漏。使用飞书文档后,一份需多方确认的材料不出半小时就能完成定稿。
而飞阅会功能则帮助十点读书团队将会议时间从原来的平均4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
十点读书人力资源经理谢姝婷表示,以往开会时,团队成员往往边沟通边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群里同步各种资料,在多个软件间来回切换。在使用了飞阅会后,大家集中时间先阅读文档,在做讨论,效率翻倍。
在吴晓波看来,前20分钟阅读文档,是在利用工具固定化“同步信息”这个模块,从而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升组织内部的协同效率。
提供通畅的信息环境,不仅要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也要给组织内部的人提供可以筛选信息的权利,从而降低信噪比,确保员工更高效的工作,管理者更好的决策。京粮控股总经理王春立认为飞书给企业内部带来的不仅是新的办公工具,更是新的思考方式、管理和协作方式,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
过去,京粮控股以传统Word作为主要办公文档,员工刚开始使用飞书时,总是习惯性地寻找保存按钮。不过很快,他们便适应了飞书简洁的操作,能够流利地使用其实时保存和富文本功能进行办公。
甚至,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发挥自己的创意:有人把飞书文档当作知识库,沉淀各种资料,方便大家取用;有人用飞书做便签,随手记下工作中产生的灵感;还有人把它当移动的办公台,即使在路上,也能迅速撰写、编辑,交付工作。
飞书促进了京粮控股公司组织内部的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加速了知识SECI模型的循环。
小知识
1995年,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了知识的SECI模式,他们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
谢欣认为,飞书这款产品目前可能代表更多的还是代表了字节跳动的优秀实践,把它们融入到产品里面,希望赋能更多的企业,但随着和更多各行各业的优秀客户合作,飞书已经开始承载了不同行业,优秀顶尖企业的最佳实践。未来将能看到更多优秀企业在赋能全行业全社会。
*****
组织进化是企业发展的大课题,也是大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与领导力有时会对协同效率进行羁绊。这时候选择一款优秀的工具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说广为人知的”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像打造一个产品一样打造一家公司)是字节跳动的经营管理哲学,那么飞书的实践则为组织创新管理理论提供了新的底层逻辑——“The Tools We Use Shape The Way We Work”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工具是术,企业文化是道。战术可以模仿,但战略终究是管理者及企业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互联网思想家克菜·舍基(Clay Shirky)说过一句话:“一且接纳了一个工具,也就意味着接纳了隐藏在这个工具背后的管理哲学。”
越是追求卓越的企业,越是渴求卓越的工具,作为一款企业协同工具,飞书至少为组织创新提供了一份普适性的解决方案,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