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帮老家的亲戚孩子找工作。

是的,大部分亲戚们早已不是多年前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来到一个陌生城市,必须热热闹闹地挤在一个屋子里,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再也不是这样了。老家的亲戚们已经了解,在北上广深这种巨型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你,可能只是偏居一隅。不但房舍狭小,而且很难符合他们遍地开花的景点需求。更加上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可怜的北上广深打工人需要996,有钱旅行的亲戚们已经不在乎自己掏那点儿酒店费,他们十分宽宥地接受了你最多露面请他们吃一顿饭的有限热情,并且不会因此生气。
然而,帮孩子找工作这种人生大事,显然不算在内。
中国父母当然是这样的:在关于自己的事情上,渐渐也接受了各种时代变化,大部分时候都能表现得通情达理。而且全国二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都很快,大家也过惯了体面舒适的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毕竟谁的面子不值钱呢?
但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始终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帮小孩找学校、找工作这种关键时刻,父母们一定会勇于把自己的脸先踩到脚底下,该送礼送礼,该求人求人,该死缠烂打也会毫不客气地死缠烂打。
其实大部分受此托付的朋友(多是北上广深、大厂工作、中层干部),并不介意帮优秀的表弟表妹、侄子侄女、或者父母交代帮忙的熟人孩子,打听工作机会、帮忙投递简历、甚至拜托面试官关照一下。举手之劳,无伤大雅。
唯一的问题在于:你理解的帮忙,和亲戚理解的帮忙,可能是天差地别的两件事。
我一个朋友的表妹,从到上海开始找工作起,就住到这位朋友本来用于出租的另一套小房子里。说只是暂时借住,找到工作就出去租房子。结果三个月过去,工作找得七零八落。发offer的公司,表妹看不上;表妹看上的工作,人家不要她(普通大学应届毕业生,期待起薪1万+)。但,上海的生活,表妹倒适应得不错。生活费家里一直给,状态良好到已经能在朋友的房子里开派对,何时搬走简直遥遥无期。
关键从朋友父母到表妹全家,都不觉得这有什么。最崩溃的,表妹她妈还经常深夜十一点过后给这朋友打电话(知道她白天工作忙,只有这个时间她确定有空说话),打到朋友接为止。寒暄几句,就开始哭诉自己不容易,老来得子,就这么一个女儿,看在俩家人这么亲的份上,拜托朋友一定要多帮自己女儿找找机会,或者介绍条件优越的男朋友也可以。
朋友忍无可忍跟自家父母发飙。父母却劝她,亲表妹的人生大事,这种时候当表姐的帮帮忙也很应该,“现在也没让你必须给她安排工作,也就是暂时住在你的闲置房子里,又不是住一辈子。都是一家人,能帮就帮了。”
事实就是这样:亲戚在找到你之前,已经先搞定了你爸你妈。也许是你爸妈磨不开的面子、也许是多年没有断过的交情、也许是曾经受过什么恩惠、也许是让他们上了头的恭维、也许真的是境遇可怜。总之,爸妈把亲戚推到你面前,只是结果。到你上场的时候,连续剧至少已经演完了一半。
正如朋友父母说到最后,一句话就让朋友哑口无言了——
“我跟你爸毕竟还要在老家生活,和这些亲戚还要来往。你要是做绝了,你一个人在上海无所谓,但我们老两口要是有点儿什么事,以后谁帮我们?”
每一个来到大城市超过十年的人,回到家乡,总是会感觉到格格不入。不仅自己不适应,其实周围的人也完全无法理解你所习惯的大城市生活规则。
生活在小地方的人,遇到一切问题,首先想到的总是:找找人!
小到房子装修、开车剐蹭、买奢侈品(烟酒车),大到孩子上学、毕业找工作、老人看病,生活在小地方,不找一个所谓的熟人,就会觉得干什么都不放心。
比如我爸妈,前阵子打算买两台电视机。我妈找了她的老姐妹,老姐妹的女婿是干装修的,认识很多供应商,他帮忙找了一个品牌家电当地门店的销售。就这样,七拐八绕,买了两台据说是按内部价打折的电视,我爸我妈觉得欠了挺大的人情,还请了老姐妹一家下馆子吃饭。

我妈给我说了这件事之后,我当场上某电商网站截图给她看:电商促销价比她所谓的内部打折价还便宜100。我妈面子挂不住,往回找补,说:那人家还帮忙送上门安装呢!我又花了半小时给她解释:在网上买,也是免费送货到家并安装。
我妈恼羞成怒:哎呀!总之找熟人办事放心!
我说:你花钱,买两台电视,无论自己去店里、还是在网上买,销售、客服都会好声好气伺候你。现在熟人带着去买,全程你都不敢啰嗦一句吧?多问一句都怕熟人不高兴吧?更别说你现在还觉得欠了熟人的人情吧?你要觉得欠人情不是负担,你就自己慢慢还。

我曾经的编辑助理,当初在北京做社畜有一阵子做到了绝望,觉得前途茫茫,一度被她爸妈劝回老家考公务员,顺道相亲结婚——结果她在家里呆了半年就崩溃了。
在准备考公的这段时间,她陪着父母不断地去托人送礼、拜见各种半熟不熟的亲戚、熟人、以及亲戚熟人介绍的人。因为,在许多人的老家都如此:考试不过是一道程序,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全在场外。
不仅在大事上如此,任何生活琐事都是人情,你托我我托你,所以任何人家里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请了你、你就必须去,请了不去无异于啐在对方脸上——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而且很多小地方,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仪式都是极繁琐极冗长的,甚至会持续2、3天,每一天你都必须去。助理后来说:老家很多人不上班或者上班也不忙,连续两三天为同一件事聚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社交、是玩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对她这样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以至于有一次,她跟着她妈连续两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去殡仪馆为一个她根本不认识的人守灵,终于受不了了。她对她妈说:“妈,我保证在您活着的时候好好孝敬您,但到您百年归天的时候,我能申请偷偷把您烧了么?我真的搞不了这样大规模的发丧流水席、连来哀悼的人我都认不全!”
助理后来迅速回到北京重新找了个工作。跟我们说,她知道她在北京这辈子大概率不会出人头地、也发不了财,工作辛苦,竞争无情。但是,至少在这里,她无需把人生浪费在对每个认识的人解释一遍昨天的相亲为什么不成功、跟同一群亲戚每周在不同的酒席上见面然后聊她根本不关心的别家闲事、尤其不用因为各种琐事不停地找人找关系。
是的,竞争激烈、大部分人其实也发不了财的大城市,并不是什么天堂乐土。大家苦中作乐,在罹患焦虑、内卷、996、鸡娃之类的都市病之间轮流辗转。在大城市的任何一个行业,也难以避免金钱、人脉和权力的寻租,并不存在童话般的公平。
但,大城市毕竟是庞大的、流动的,大到没有任何人能认识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大到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是从外地来的人,大到这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必须足够高效、平等、宽容,才能真正运转起来。
也因此,只要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和基本的人际观念,在大城市里,伊就能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并理直气壮挣得一片天地——这片天地的大小也许因人而异,然而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可以保有隐私、得到尊重、享受更多的自由、感受商业文明发达的便利、在大多数生活事务上不必求人。
还有,在大城市,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不被干扰地认识我们自己,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真的,你只要回到老家,坐到一边听你亲妈跟任意亲戚聊天超过一小时,就能听到该位或者另一位亲戚私人生活的大部分细节。不仅能得知伊老公、儿子的每月工资具体数字,还可能把她娘家婆家主要成员的近况全部捋一遍,举凡小孩不争气、工作不顺心、夫妻吵架、丈夫跟人勾搭、妻子整天打牌不管孩子云云全都了如指掌。
而在大城市里,你不需要认识你的邻居、同事,你也不会动不动就抬腿儿去别人家、或者把别人叫到家里来唠嗑。大城市有太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做、甚至很多都可以一个人做,你才不会有兴趣和精力去听别人的家长里短。尤其是,大城市人来人往,你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谁能成为你的朋友。
我常去的私人诊所,有一位温雅幽默的女医生。她曾经是一个北方小城大医院的知名医生。她在婚姻里过得不好,和丈夫常年争吵。有一回,她一时想不开自杀了一次,这件事轰动了她供职的医院和亲友圈,引来无数非议,她丈夫觉得丢人,吵架一次次升级。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小城的人都知道她闹过自杀,看她的眼神要么是同情、要么是惊恐。
在又一次认真考虑自杀但最终战胜心魔之后,她辞职、离婚、离开了小城,先去了杭州,又来了北京,终于渐渐安定下来。八年过去,她有了稳定尚可的收入,一个人生活,偶尔约会。朋友圈里时不时看到她在一个公益组织做义工,照片里有她自由快活的笑容。我常常觉得她有一种特别的美,不是功成名就,而是一个人经历沧桑之后终于找到自己的节奏,那种油然而生的平和与怡然。
她说:“大城市生活很辛苦,但至少没人来烦我。”
留在老家的亲戚、熟人,大部分不是坏人,他们也真的不是故意要来占你的便宜、打听你的隐私、侵入你的生活。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最终令我们从生活方式到行为准则,都发生彻底变化的,是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它只不过是,为你自己负责,更要允许别人为他自己负责。
我们中的许多人,要在接触了这个多元、复杂的社会,开过眼界,也吃过亏、涯过苦之后,才会开始真正地明白:尊重彼此的界限反而是更加长久关系的开始。
亲密关系并不是真的亲密无间,越是亲密的关系越要允许对方有私心、有秘密、有情绪。至于并不那么亲密的关系,就更应该做到未经允许,对别人的一切,不臆测、不干涉、不打扰。
对于每一个离开小城市的人来说,既是别离,也是反哺。
就像亲戚们如今催婚时也渐渐感到心虚,生怕变成被你上网吐槽的奇葩——她们必须懂得:不尊重界限,就是不尊重自己。
你与亲人一次次的彼此试探、碰撞,并在不断建立、明确的界限中,完成了自我成长,更加清楚:我就是喜欢这样的我,你喜不喜欢我与我无关,你有情绪你自己忍着;而留在原地的亲人,也因为你的变化,而不断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界限。
我们从来不是歌颂大城市,我们只是歌颂,不被人情绑架的独立与自在。
插图来自艺术家Pascal Campion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