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饭都知道Sir是港片粉。
不过Sir今天不聊港片,聊港片里一个“彩蛋”
这彩蛋不一般。

没点知识储备,很容易错过,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

但找出来之后,你发现它是一剂万灵药:

可以撩妹。
《唐伯虎点秋香》,周星驰“调戏”巩俐。
人家在求神,他也在一旁贱兮兮地唱《求神》。
还可以砸场。

《92家有喜事》,KTV里。
别人在庆祝朋友新婚,吴君如则诅咒般唱起粤曲小调《分飞燕》。
哈哈哈。

没错,Sir说的“彩蛋”就是粤曲
作为传统文化的粤曲,在港片荒腔走板的演绎下,顺利出圈!
而最近,有件更为出圈的事,正踏上日程——
这“彩蛋”,扶正为主角。
作为影迷,中文电影媒体人,以及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Sir庆幸——


传统之美的接力棒,终于传到国产片手上。

白蛇传·情
White Snake
光是这中国风海报,Sir就定睛看了好久。
美在画中写意:

空中楼阁,是
;江中迷雾,是
;恋人依偎,是

《白蛇传》的故事不陌生。
从话本到传奇,再到戏曲和现代影视,部部经典。
△ 《新白娘子传奇》《青蛇》《白蛇·缘起》

珠玉在前,如今有了新思路:
这是《白蛇传》首次与粤剧触电,并强调真真正正的电影感
要不不做,做,就要最高标准——

4K全景声,全国首部。
预告上线b站,观看数达至200万,看看满屏的弹幕写了什么——
国粹、文化输出、戏曲创新、文体两开花.......
要不不做,做,就要做出名堂——

各式国际电影节的展映(比如威尼斯),斩获不少海外观众的青睐,还摘下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戏曲歌舞影片奖”
诚然,这都是外围光环。
当Sir深入其中。

看完全片,并了解幕后制作后,必须承认……
我们还是习惯性轻视“传统”的生命力。
以及,电影的可能性。
戏曲移植到电影,矛盾也马上呈现:
戏曲追求写意,电影追求写实。
两者融合,虚与实如何平衡?
《白蛇传·情》首先在画面下功夫:

草木之花,小船流水,雾中断桥……
一连串东方符号,点缀着整部电影的氛围。
比起戏曲舞台,它多几分写实;比起常规电影,它又多几分写意。
画面,也是为叙事服务。

素雅的审美,贴合故事所处的宋代。
宋代绘画,以文人山水画见长,突出写意、留白、简约。
人与自然谁也不喧宾夺主,而是互相交融,天人合一。

以上画面,都有特效加成。
借助西方技术手段,融合东方气韵,是导演的目标:
“既然我们中国文化在1000年之前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植入我们的电影中来,让西方人看到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情景和氛围。”
不是说说而已。

为了将宋代画风融入,形成自己的美学风格,制作团队的美术组画了600多幅分镜图,三易其稿
为满足4K呈现的精细效果,道具组将所有道具进行重新设计制作;
置景部门,根据气氛图、设计图在短短1个半月时间内打造了十个场景空间,高度还原设计图。
你所看到的人画和谐,背后是无数的日月和苦工。
来,看看效果:
长达6分钟的戏。
邀请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深圳的特效团队。
以往戏曲舞台上的时空呈现与转换都是景随人动,这决定了没法大场面,所谓的浪潮,也只能假定性地点到即止。
如今我们将看到什么?
技术辅佐下——
什么叫“水漫金山”?
如末日降世。

白素贞面对怎样的世俗唾弃?

如巨浪滔天。
景之美,精致又汹涌。
人之美,同样不可以懈怠。
就说打戏。

传统戏曲表演中的武打戏,不是真打:
刀与刀,剑与剑之间是有距离的
电影里呢,那就是“借位”,容易显得假。
怎么办?
又是虚与实之间的学问:
“一开始,武术指导把我们的'招'拆得很碎,一个动作切好几个机位。拍摄完发现,很激烈、很真实,但没有了戏曲武打的魅力。”
再来,看看效果:
该轻盈时轻盈,该刚劲时刚劲。
起舞弄清影,被挥动的衣袖,一场舞蹈式的打斗。
紧接着。
短兵相接,刚劲有力,一场殊死的纠缠。
什么是刚柔并济?
这就是——
形式上的美具备了,内核之美同样不可或缺。
这一内核,便是“情”
《白蛇》的故事之所以能被一再传颂,正是因为许仙与白素贞海誓山盟式的真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情要真,人更要真。
传统戏曲,表演一般比较外化,人物之间通过舞台的站位形成对话,毕竟台下观众未必看得清演员微表情。
电影行不通。
戏曲演员们必须习惯在大银幕中用眼神、肢体语言和语气去表达情感。

白素贞虽然是蛇精,但少女们有的小心思,她都没落下。
初涉人间,被小青问及有何心愿。
眼神,瞬间软化,唱腔,减弱轻柔。
再看肢体——
兰花指往外推,嘴角窃笑。
“我想遇见他。”
随后和小青畅谈自己的畅想,载歌载舞。
至真至善至美,莫过于情之所至,携手一心一世人......
人的情感被动作延伸。
舞姿的活泼,是其内心愉悦的流露。

这还是情愫被理智按下的“前戏”。
进入高潮,电影的叙事技巧便开始“添油加醋”。

月色之下,情温语软,两人结为连理,这份情终于不再掩饰。
迫切长出枝蔓——

一莲一叶,都为这对夫妻而动容。
超现实场景,是情与景在爱的余温下交融。
白素贞羡人间美好,慕真情而入世;可惜现世陈规过多,妖与人始终不同界。
法海眼中,她贪慕人间情欲,天道难容。

情与理,外化成白素贞与法海的矛盾,也内化成许仙内心的爱与舍。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以往的《白蛇》,这一次,法海不再“不懂爱”。
当他打败白素贞的那一刻,他也被“情”触动。
即使徒弟放走许仙,他也没有惩戒。
只说道:“仁者有心,也难怪于你。”
台词值得琢磨:

理性上,他无法认同这段“孽缘”;主观上,他又不忍斩草除根。
很明显,《白蛇传·情》依然试图在巨人肩膀上再走一步。
给背锅千年的“法海”,赋予一点人性犹疑的空间。
情与理的矛盾,最终的战场回归到许仙的内心。
当法海小徒弟问:“她是蛇妖,你真不计较?”
许仙终于明白——
人若无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
白素贞矢志不渝的情,终于在许仙心里,融化了理。
人妖殊途,因情而同归一处。
《白蛇》最为弥足珍贵和感动的一面,这部作品守住了。
说实话,Sir的兴奋不仅因为看见传统文化被搬上电影。
更在于《白蛇传·情》展露出传承的决心
传统文化影视化,不是没人尝试。
不过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比如去年上映两部粤剧电影《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还是偏舞台戏曲形式。
△ 粤剧电影《南越宫词》
传统艺能的传承,后继无人是最为忌惮的。如果新的血液无从供给,那便意味着“道统”的断层。
可怎么传承?

《白蛇传·情》的翻新,比以往任何尝试都来得更进取。
它不仅拥抱技术,更主动接近年轻审美。

最明显的,服装。

服装造型,共设计30多款,每款合计上百件,还创新地采用植物晕染。
而且, 服装色彩更明艳,形象都有几分“漫画化”。

别以为粤曲、粤剧就曲高和寡。
为了让音乐更悦耳,唱段更为通俗流行,甚至还加了点西洋管弦乐,做到了新旧的巧妙融合。
再详尽的文字描摹,都抵不上到现场倾耳聆听一小段。

在替年轻人着想上,电影是真挚的。
这仅仅是开始。
正如Sir在开篇说的,我们总是忽视“传统”的生命力。
回看中国的电影史——戏曲地位举重若轻
我们的首部电影《定军山》和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都取材自戏曲。

戏曲电影,实则是中国电影最初的形态。
在它磕磕绊绊学习走路时,是被传统戏曲搀扶着。
别忘记——
中国电影的本土化,正是始于传统艺术。
戏曲借由电影更为绚丽的声光电,和更为灵活的舞台调度被活育。
这种“移花接木”后的桂花香气,是这群有心人“招蜂引蝶”的新路径。

粤剧只是开端,也许未来:
京剧、黄梅戏、越剧、昆曲、豫剧等剧种都能拥有自己的专属电影。
作为开端,必有青涩之处。
可又怎样?

这部电影最需要吸引的不正是同样青涩的年轻人吗?

在传统戏曲面前,两者都需要一点一点成长。
Sir写这篇文章时,不断浮现这样一幕:
《一代宗师》。
叶问临终前,弟子将他打木人桩的画面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叶问打完一个动作,停顿,沉思。
弟子问他何事,他的回答: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心存信念,点一盏灯,终有被回应的一天。
打木桩是一种不忘。
唱戏是一种不忘。
拍电影也是。
Sir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唱下去。
那这薪火,休想灭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