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够绕行世界。

如果把孩子比做土壤和水分,那么想象力就是那颗埋在土壤中的种子。

给孩子机会和时间,它能结出你想要的果实!

——凯叔
作者|哎呀妈
喝酸奶,奶盖还有残留物,你会怎么做呢?
大多数人会选择撕开,将奶盖舔干净。有人嫌麻烦,直接丢掉。
还有人,干脆想出“懒”招,不撕不丢,轻松吃酸奶。
这是上海小学生秦紫馨,发明出来的新型酸奶吸管。
她喜欢喝浓稠的酸奶,可每次喝完,都发现酸奶会沾盖。
受到雨伞伸缩结构的启发,她想出了在普通吸管的外层安上一个类似的推拉结构。
酸奶喝完后,提拉吸管转圈,就能将附着在奶盖上的酸奶刮下来。
看到这样的发明,不得不佩服:真是又“懒”又聪明。
人越“懒”,越会想方设法解放双手,寻找更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
别小看这种“懒”,它恰恰是促使孩子开发小脑袋的驱动力。
孩子会“偷懒”,创意越“鬼马”
前天去表姐家过夜,睡觉前小外甥的刷牙方式令人笑啼皆非。
6岁的小外甥,被要求自己挤牙膏。
挤牙膏前要先开盖挤压,然后重新上盖,这些动作让他费劲。
想了很久,他跑到客厅找来了一根针筒,将牙膏全挤到了针筒里面,轻轻一推,牙膏就出来了。
用多少就挤多少,完全不浪费。
这波脑洞,令人佩服。
这孩子,得多“懒”才想着这一招?不过,还真挺有创意。
这让我想起一个成都小孩。
喜欢涮火锅的他,嫌弃每次涮毛肚都要七上八下的,麻烦!
干脆就用自己学过的编程,发明了一台火锅烫毛肚机,全自动涮火锅,带劲!
当然,“懒”出创意的孩子不止他们。
还有这位学生,嫌课室太热又不想手动扇风,就找来了几根绳子,几根橡皮圈,一把普通的纸扇子。
简单组装之后,就成了一套脚踩半自动风扇设备。
既解放了双手,又能“锻炼”体能,更能图得一时凉快,一举三得。
有一个创意视频,给人们展示了“懒小孩有多大的能耐”。
还有一位小女孩被爸爸喊去下楼倒垃圾,她一见外面下着雨,心里很不情愿。
在倒垃圾的时候,她看到电线杆和家里连接的电线,灵光一闪,决定要好好利用这个东西来解决丢垃圾的难题。
于是开始改装自行车,将它和电线组装成一个传送装置。
把垃圾挂在传送带上,停到垃圾桶的上空,投放成功!
尝到这种“懒人丢垃圾”工具的甜头后,她一发不可收拾。
不仅发明了会自动整理床铺的机器;
还制造出自动扫地机;
甚至捣腾出自动除草机。
长大后的小女孩,为了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懒”,发明了通用电气。
短短一分多钟的视频,人们看到一个不想做家务的“懒小孩”背后满满的创意力。
高尔基说过:“人的幻想是没有止境的,儿童的幻想更是无边无际。”
这些“懒”到极致,“懒”出新境界的孩子,实则机灵。
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出人意料,背后的创意更是无穷无尽。
给孩子一个支点,他能撬动地球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懒,是不是人类之光。
辩手姜思达持正方观点,在他看来,懒在不断推进我们,使得我们愿意投入更大的心力去实现一个哪怕无法实现的懒。
看看,正因为身边有“懒人”的存在,世界才变得越来越便利。
“懒”得爬楼梯,于是有了电梯、绳索。
“懒”得走路,于是有了单车、汽车、火车甚至飞机。
“懒”得洗衣服,于是有了洗衣机……
这些“懒”,激发了人们无限的创意,不断研究摸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孩子的“懒发明”,亦是带着深刻的思考,在探索改造生活的诸多可能。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小时候是个爱钻研的孩子。
有一次看完《星球大战》后,他萌发了想要拍电影的念头,就跟爸爸说。
爸爸的回应是:“我们试试吧!”
就这样,他在爸爸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一部电影作品。
当他再长大一点时,他跟爸爸说自己想学编程。
这在当时听起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毕竟互联网刚刚起步,连大人都还搞不清楚怎么用。
爸爸的回应还是那一句:“我们试试吧!”
再次得到爸爸的支持,小马克成功学会了编程。
等长大成人后,他考上了哈佛大学,在学校创建了社交软件,短短几年,建立了自己品牌的社交网络平台。
如果没有爸爸一路的支持,想必这个世界上很有可能会少一个著名CEO,也就没有如今给人们带来超越空间时间的社交时代。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对于孩子来说,同样适用。
杠杆是孩子的创意、兴趣,立足点是外界的支持和协助,当这两者结合起来,孩子极有可能会创造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奇迹。
想要助力孩子成功,就要及时给予他这根杠杆,终有一天,他将能撬动地球。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利用“懒”
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尤为重要。
想要让孩子的化“懒”为“思考动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可以尝试这三种做法。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福州11岁小学生朱梓恒,在帮奶奶晾衣服时发现,户外的风总会把晾衣架上的衣服吹挤到一起,影响晾晒。
虽然奶奶会专门拿绳子鞋带将每一个衣架固定住,可每次都这么操作,实在麻烦。
他很好奇,有没有办法让晒衣服变得更简单便捷一些。
得知他想法的妈妈,虽然没办法提供技术指导,却打从心里支持他,并联系认识的人给儿子提供更多帮助。
在不断地探索中,朱梓恒的“晾衣架固定装备”成型了,解决了奶奶晒衣服的老难题。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想让孩子拥有探索的精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颗“爱发问”、“爱思考”的心。
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创造的可能。
2.陪伴孩子,共同探索
此前,深圳推行垃圾分类。
有一批三年级的孩子,觉得自己动手分类很麻烦,于是萌发出发明“智能垃圾桶”的念头。
当他们跟父母、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时,得到一致认可。
为了让他们对不同垃圾有更多认识,父母陪他们收集生活垃圾。
有的父母是工程师,会给他们做技术指导;有的父母是产品经理,会给他们带一些机器人玩具零件,陪他们一起研究。
在父母的陪同引导下,这班孩子最终成功发明了“智能垃圾桶”,只要说出垃圾的名字,对应的垃圾桶就会自动打开!
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如果说,孩子的创意无极限,而父母的陪伴便是给他们的创意插上翅膀,让孩子们的想象力照进现实。
3.鼓励孩子坚持
最近陪女儿看一本绘本,《小发明家伊伊》,深有感触。
小伊伊平日里很喜欢发明,心里有数不完的创意,总随身带着工具袋,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让自己和爷爷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
然而她的耐性不好,一遇到点问题就发脾气,嚷嚷着想放弃。
每到这时,爷爷总会鼓励她,“别因为一次不成功就放弃……如果想成功,要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
有了爷爷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伊伊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努力坚持。
最终,伊伊完成了自己一开始的发明目标,也解决了自己的成长困境。
聪明的父母,懂得成为孩子的后助力。
当孩子坚持不下时,就用双手托住他,支持他鼓励他做下去。
如此一来,孩子才有真正实现自己创意的可能。
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成功的孩子背后,都站着懂得爱与尊重他的父母。
允许孩子自由探索自己世界,给他足够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让孩子延续自己心中的火种。
即便孩子做的事情,看似无用,不务正业。
但恰恰是他的敏感、睿智、勇敢,开启诸多新的可能。
别小看孩子的“懒”,看吧,他正在给我们带来无限惊喜。

转自 | 凯叔讲故事(kaishujianggushi)
作者简介: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