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899字  阅读本文您需要15.2分
《王晓伟:讲述俄罗斯故事,架起文化互通桥梁》
2019年7月10日,CCTV-12连续10天播放由王晓伟讲述的专题节目《彼得大帝》,精彩的讲述、生动的历史细节让人耳目一新。

节目播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许多观众通过王晓伟的精彩讲述对俄罗斯民族、对彼得大帝有了深刻认识,这一号称“欧洲最难走近的民族”逐渐走近中国,而王晓伟也成为被更多人熟知的俄罗斯题研究专家。
央视《法律讲堂》晓伟老师的十集讲座-《彼得大帝》
留俄8年,深刻体悟俄罗斯的“独特”
“之所以选择俄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观看和阅读了很多苏联时期的电影和书籍,对苏俄文学的传奇色彩非常喜欢,尤其是俄国人面对逆境所展现出的精气神非常向往。”
留学目的地是莫斯科大学,这也令王晓伟心馳向往。莫斯科大学创办于1755年,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历史上曾诞生过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菲尔兹奖获得者。
没有多想,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王晓伟到达了神交已久的俄罗斯。留俄8年,王晓伟主攻大国关系研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他表示,最大的收获是专业知识以及研究能力的提升,自己超额实现了留学预期。

“而这要特别感谢大学老师们的帮助。”他说,“莫斯科大学学风严谨,教授们师德过硬,对学生一视同仁,注重因材施教,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尽量挖掘每个人的潜能。”
“老师们也非常开明,和蔼可亲。他们在教学时不会让人有压迫感,更不会机械重复教学。如果你在上课时状态不佳,教授会马上劝你离开课堂。”王晓伟补充说。
莫斯科大学
莫斯科大学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中国留学生数量较多,最高峰时有2000多名,历史上的留苏热也曾持续较长一段时间。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来到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发表重要讲话。王晓伟说,管理层对中国留学生非常重视,会常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长的先进事迹鼓励我们。
在学校的学习并不是全部,除了课堂上的严谨教学,莫斯科大学还非常注重社会实践。"比如我们学习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关系部分,老师会带我们到列宁图书馆、俄罗斯外交部、胜利广场、威登翰等地参加活动,也会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画廊,感受自己领域所学的一些经典故事。"王晓伟说。
留俄8年,也是中俄关系快速发展的8年,王晓伟也会参加一些中俄交流活动,比如俄罗斯"中国年""汉语年",中国国家领导人访俄,他也多次有机会在克里姆林宫参加大型会议,这些活动形成了他对中俄关系的直观印象。
除了研究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王晓伟还对其民族文化、人文生活加以关注。他说,生活中的俄罗斯具有两重特质,既豪爽尚武又崇尚艺术,希望把生活过得艺术化,这与大多数人眼中的"老大哥"形象不同。
1866年,俄罗斯诗人费奥多尔·秋特切夫曾写过一首具有哲学意味的四行诗,第一行是:"用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一般标准也无法衡量它;俄罗斯有独特的气质,总是给人以神奇形式出现。"这首诗集中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性。
刚到俄罗斯时,王晓伟也感受到了俄罗斯的"异域美",为此他还写了四句顺口溜:"五月白雪盖,老车跑得快,餐厅无人剧院在,,姑娘美丽展在外。"
然而,初到俄罗斯经历了各种"怪",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了解后,就逐渐能够明白,这实际上反映了俄罗斯民族风情文化的本质特点,一旦熟悉了他们的民族特性,就能够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
北大讲座
好演讲如同好演员,需要时间积淀
2007年回国后,王晓伟通过了中央党校博士后的答辩程序,成为一名全职工作的博士后,从事他擅长的中俄国际关系究。
2008年,"梅普"组合上台,王晓伟凭借对普京的多年研究,对该组合的未来走向给予了准确预判,并在中央党校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文章。
文章一经刊发,即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一天,王晓伟接到清华大学的电话,邀请他去做演讲。"接到电话后,我并没有马上答应。因为讲课并不是我所擅长的,压力其实挺大的。小时候,我接受的教育是少说多做。所以我不太喜欢说话,觉得说多了,不是优点。"王晓伟说。
经过师友动说,王晓伟最终还是站在了清华文新论坛的讲台上。他想,讲课其实也是一种学术交流,既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也可以激发自己的研究灵感。由于没有任何思想包袱,此次慷慨激昂的演讲获得了一致认可。
此后,王晓伟又接到了北京大学的邀约。有了多一次的经验,王晓伟压力少了许多,多年关紧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北大还没讲完,王晓伟又陆续接到了其他大学和一些部门、机构抛来的橄榄枝。
北师大讲座
从"默默无闻"到突然被大家熟知,如此大的改变,王晓伟的生活似乎未受太大影响。他正确处理讲课和研究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坚持广泛收集资料,努力提高究水平、力求将更多的研究成果带给观众。
如何讲好一堂课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王晓作说:"把它当作产品来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提升品质。"他还讲了自己的心得:"做演讲和演员有相似之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好比酿酒,不仅需要准备足够优质的原料,还要有好的工艺,才能酿造出回味无穷的佳酿。"
如今,国内的主要高校,王晓伟都去讲了一遍。回想起自己从不爱说话到如今不需讲稿课件也能侃侃而谈几个小时,王晓伟说,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目标难以完成,实际上只要勇于做了,实现的可能性会比预想大得多。
清华大学演讲中俄美关系发展走向的五种模式
《彼得大帝》《走近普京》:
让国人走近俄罗斯
由于陆续发表了多篇国际和中俄关系的文章,王晓伟获得了电视媒体的关注,成为央视、凤凰卫视、东方卫视、深圳卫视等上百家中外媒体的常客。
2017年,中俄关系持续走入稳定期,但有关俄罗斯的语言类节目很少。王晓伟回忆道:"当时央视找到我,希望做相关的节目。由于我对彼得大帝非常熟悉,早年对他做过潜心研究,节目组最终确定让我以一位中国学者的身份讲述《彼得大帝》。"
第一次长时间录制节目,王晓伟展现了"水滴石穿"的拼劲。"每期我都亲自撰写内容,第一集8000多字的稿件,当天我读了6遍,嘴唇都读肿了,而第一集的选拔试录,这8000多字的内容我都是脱稿即兴演讲的。"王晓伟说,"节目录制用时2年,每次我都风雨无阻去央视新址参加录制。虽然辛苦,但是一个丰富自己的过程。从讲稿的撰写,到如何符合央视的规定,再到语言表达,如何面对镜头,我都收获颇多。"
2019年7月10日节目播出后,《彼得大帝》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这对于王晓伟来说非常欣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接受,还帮助了受众了解、走近俄罗斯。
《走近普京》
同样作为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的献礼,王晓伟的新书《走近普京》也在2019年面世。
对于此书,王晓伟倾注了心力。对于他来说,普京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从当年踏上俄罗斯起就开始了对他的研究,也有多次近距离现场观察普京的机会,如今时间一晃过去了20年,王晓伟发表的关于普京的文章已有百万字,《走近普京》也算是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
该书上市后也出乎意料地受到读者欢迎,短短4个月已加印3次,目前准备第6次印刷。(记者:陈翩翩)
《王晓伟:潜心研究中俄关系,醉心感知生活的多姿与美妙》
                                                                                       文:梁小小
2019年,一本名为《走进普京》的书刚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短短半年,就印刷了5次。
这本书,最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作者王晓伟把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剖析得十分透彻,看似强硬的普京,也有着平易和蔼的一面。王晓伟的用词极为雅致,语言质朴纯粹,加上洞彻的见解,不免让人爱不释手。
这是继《彼得大帝》之后,王晓伟的又一力作,能真正让人透过书感知到俄罗斯的另一面。
缘牵一线,8年光阴铸热爱
“仿佛有一种际遇与不知道的源缘不自觉把我和俄罗斯联系在一起。”多年后的今天,缘分这两个字大约最能解释王晓伟与俄罗斯的深厚感情。
八年前,一个飘着雨雪的冬日,王晓伟来到莫斯科,一个热情的俄罗斯人接待了他,帮他把行李从马路边抬上了莫斯科大学的主楼,他一下子就被感动了。
有一次,在莫斯科大学主楼下的厚厚雪地里,70多岁的导师竟然光着膀子用雪来沐浴,这让王晓伟对这个平日里严谨、可爱的老人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莫斯科大学
他想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个民族,就深入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了解学习,还参加了许多活动。这些年,他依靠丰富的见解和经历将所学到东西融汇贯通,一点点对这个民族的认知清晰起来,由此总结出三个俄罗斯民族与中华民族各自的性格特点。
“中国人处世为人习惯不偏不倚,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把握好一个度,这是孔子推崇的一种中庸智慧;同时还极具包容意识,敢于容纳一切,‘厚德载物'是几千年来君子的信条;除此之外,变通在中国由来已久,这可以说是国人善于吐故纳新,以便更快发展的一种本能,早已融入大家的血液。”
“俄罗斯民族感情流露非常直率,他们的意识里直觉主义占上风,感情往往超过理智;喜欢义无反顾追求目标,在公开场合他们也许表现的不是那么热情,但在信任的圈子里,他们最重感情,最好客;非常热爱文化艺术,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同时他们非常富有同情心,酷爱一切美的事物,所以在文化艺术领域里璀璨夺目。”
央视俄语频道

这种文艺上的活泼热烈,相当吸引王晓伟。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莫斯科大学的八年正好给了他很多机会。他跟地道的俄罗斯人一样,每到节日必看经典电影《命运的捉弄》,还有《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等等。那会,他读了很多俄罗斯的经典著作,尝试用俄罗斯人的眼光去看待思考事情,又不忘保持中国人的包容与敏锐。
当时,普京刚刚进入公众视野,他对这个柔道黑段,勇敢睿智,有着极大魅力的领导人很好奇。所以,王晓伟多次在一些重要场合中近距离观察普京。
“普京熟悉西方的丛林法则,零和博弈,同时又了解东方以柔克刚的哲学,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王晓伟笔下,普京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铁腕总统”,一直致力于复兴俄罗斯的超级大国地位。
与普京也算一种缘分,王晓伟认为,自己在俄罗斯求学的8年,也是普京在俄罗斯政坛叱咤风云的时间,这种巧妙让他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魂牵梦萦,归国研究更用心
2017年,王晓伟接受了央视的邀请,为庆祝建国70周年录制一档有关俄罗斯的语言类节目。在莫斯科大学的那几年,他正好对彼得大帝做过深入研究,非常熟悉。所以,最后确定让他以学者的身份简述《彼得大帝》。
说起来,他之所以研究彼得大帝,是因为,普京最崇拜的人就是彼得大帝。普京的故乡圣彼得堡,就是在彼得大帝亲自监工、设计下建立起来的。
虽然对彼得大帝研究颇深,但要以第三者的方式生动形象讲述出来,这于他而言,依然算是一个挑战。演讲风格是活泼?还是正统?每一个细节的表达,都关乎着节目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
为此,他精心撰写稿子,与工作人员沟通,修改打磨不下十次,直到到没有一丝缺点。“过程中非常痛苦,目标定的太过,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努力才能蜕变。”王晓伟讲述道。
第一次录制节目,正式开始前,8千多字的内容他每天读6遍,嘴唇都红肿了,直到全部背诵下来,这一次脱稿演讲让他非常有信心,很好地完成了节目。后来,长达10集的节目录制了2年时间,每一次他都按时去央视参加录制。
两年后,《彼得大帝》在央视的社会与法治频道播出,收视率很不错,王晓伟非常高兴。
能够把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方式讲解给大家,让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进一步深入,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此时,距离王晓伟回国已经十年。这些年,他没有停止对俄罗斯的研究,而是更加用心地了解普京这个人和俄罗斯的一系列变化。他看见,短短十年,俄罗斯在一系列反制裁政策的作用下,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在普京的带领下,俄罗斯频频以军事强国的形象出现。
当初,王晓伟刚学成回国那会,在中央党校从事中俄国际关系研究。恰逢“梅普组合”上台,全世界都在热议这两人的搭配如何新鲜有力。王晓伟很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央党校的学术期刊上,一举引起巨大反响。他对该组合的分析清晰、深刻,有关未来的走向更是预判准确,受到100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社会各界纷纷邀请他去做演讲。此后,王晓伟多次到清华、北大以及国内各大知名高校演讲。
现在,王晓伟对中俄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已然成为一种深入骨子里的习惯。
学贯古今,治学才艺两相宜
除了治学做研究,生活中的王晓伟是个随和、幽默的人,他喜欢写字和画画,打得一手漂亮的篮球,弹吉也谈得很不错。才情兼备、博学多识,用在王晓伟身上恰如其分。
晓伟老师吉他弹唱《恋曲1990》
“我是琅琊王氏,是晋朝王羲之的后人,家里长辈都有写字的习惯,我从小就学习书法、练字,几十年了,写字早已融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对王晓伟来说,喜欢写字,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他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写字时,凝神运气挥动手中的笔,丹田充沛,气韵流淌,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也能锻炼身体。”
琅琊王氏世系演变图
大学时代,王晓伟曾在学校组织的书画比赛中获得过亚军。在当时,身边的同学个个都卯足了劲练字,但王晓伟只是一直坚持这些从小养成的习惯。
“于我而言,练字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字写得好,而是通过练字培养了我坚韧豁达的心态,这让我受益颇丰。”演讲台上的王晓伟,沉稳大气,神态自信从容,再加上语言的诙谐生动,所以,从青葱少年到花甲老人都有他的粉丝。
晓伟老师的作品《惠风和畅》
日常中,工作压力不算小。有时太累了,他喜欢打打篮球。在俄罗斯留学期间,王晓伟惊喜地发现,篮球打得好的人不少,一有空他就去跟球友切磋球技,大家互相督促鼓励,尝试学习各种高难度的技术,特别是NBA球星的经典表演动作——罚球点起跳空中滑行旋转360度上篮,他刻苦练习后,居然也成功掌握了。
晓伟老师表演NBA表演动作,助跑起跳空中360度转身上篮成功
他说:“这算是一种惊喜,但也算是必然,我一直以来的信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追求什么捷径,就是用心去学,持之以恒,熟能生巧自然而然就做到了。”敢于吃苦,喜欢不断挑战新东西,并尽全力做到最好,是王晓伟一直以来的风格。
喜欢弹吉他,且拥有专业般的水准,这又是王晓伟的一项特长。很多人认为,笑起来憨厚亲和的他怎么也不像是搞文艺的样子,但王晓伟弹起吉他来,神采飞扬,温暖如煦。
“原来在大学初略学过,在莫斯读博时,有许多搞文艺的同学,我跟着他们一起练,大家经常在一起弹唱娱乐,很开心,也很放松,可以很好地缓解学习的苦累。”日常中,只要有空,或者是特别的节日,他就弹唱15分钟左右,作为研究间隙一种寻找灵感的方式。
这些爱好伴他渡过了那些研究中的迷茫时期,与他的治学研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博学善思,躬身推文化传承
闲暇时分,王晓伟最喜欢读孔子的《论语》,随时都可以默念几句:“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句子早已深入他的内心。
喜欢自省,习惯不断修正是王晓伟性格中的又一亮点。“每当夜深人静我都会对自己当天做的事做一个总结、反思,想一想是不是还有改正、提高和完善的地方。”他又补充到:但是我不追求过分的完美,我只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进步。
这样严谨的治学方式,贯穿了他整个求学过程,在莫斯科那些年,他看了很多俄罗斯的原本著作,这又一次打开了他的求知欲。
此后,他重新整理最喜欢的哲学思想家让·卢梭的资料,翻译出版了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所著的《卢梭评传》。这本书于2018年9月出版上市,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市面上唯一的此本书的翻译著作。
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的英译本《卢梭评传》王晓伟译
卢梭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励志集,他是一个伟大的平凡者,一位勇敢的平民思想家。这部译著的用词非常贴切,原汁原味呈现了罗曼·罗兰关于卢梭的洞彻见解。书中,还有一部分为卢梭的经典论文,以及卢梭的生平大事。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讲,卢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关于教育的言论,影响感染着后人。这一点,也是最打动王晓伟的地方。所以,他翻译这本书的初心,是要把卢梭以最真实的样子传递给更多喜欢哲学、教育、社会发展和喜欢卢梭的人。
关于教育,王晓伟的见解是,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愉快地让孩子接受理念,这是一门艺术,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王晓伟多年来已经有百万字的作品公开发表,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节奏,一点点钻研琢磨,做到最好。所以,最近两本书的面世,颇为难得。《走近普京》更是集合了他多年研究普京的全部成果。《卢梭评传》应该是一部学者著作,可以清晰窥见他笔下的独特创新以及心血。
孔子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一点在王晓伟身上颇为直观,亦很真实。
透过他治学的求真务实,砥身砺行,更能看见他在生活中的豁达开朗、平和有趣,这种温暖亲和的样子,让他在大国关系的研究中,愈发真挚、可爱。
来源:欧美同学会《留学生》杂志2020年第2期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