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425字 | 阅读需7分钟
解缙是明代当之无愧的大才子,他在做学问时是大师,在策划自己的人生时却很弱智。其学术成果虽然名垂青史,自己却落了个正值壮年被雪埋的悲凉结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的这幅著名的对子,出自明朝大才子解缙之手。
回眸明史,解缙这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大才子,留下等身的著作,却不得善终。古人云:“美人迟暮,英雄末路”,说的就是大才子和英雄怎样进行人生的最后谢幕。换句话说,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有些大才子在人生这个大课堂上是弱智的,与他们的所长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不仅有客观原因,还有主观原因。
大才子解缙,他的一生跌宕足以让今天的我们引以为戒。
解缙是江西吉安府人,生于1369年,从小就被誉为神童。“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等出名的对子都是出于解缙之手。1388年,解缙一举考中进士,名扬全国。在朱元璋的提拔下,解缙平步青云,官越做越大。洪武年间,朱元璋诛杀无数功臣,没人敢上书劝止,只有解缙不怕,他多次上书,大胆进言,以谏臣自居。写下了《封事》万言书,抨击时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妄书生。他的言行,过于锋芒毕露,“自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乃至捋了朱元璋的龙须,被贬到了“地方”去锻炼,这一贬就是七年。在这赋闲的落寞日子里,他似乎悟到了一些人情世故,会拉关系了。
解缙《草书自书诗》
在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继位后,解缙接连上书,跑前跑后为自己的前途奔波,终于得以在翰林院任职,留在了京城。此时,靖难之役发生了,解缙看出了江山要易主,他似乎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被贬,又热血沸腾的关心起“国家大事”来了。朱棣得天下后,他紧紧跟随。
靖难之役
因此,若说解缙是骨鲠之臣,他还算不上,其实他还是个挺趋炎附势的人。
公元1402年6月,朱棣带兵攻打南京城,大批官吏趁着天黑逃走,为得是不为新朝致仕,唯独解缙没走。他有自己的想法——入仕朱棣的新朝。因为建文朝廷仅仅给了他一个从九品的翰林待诏,他不想对建文帝效忠。当燕王朱棣带领部队进入京城的时候,他便同几名翰林学士归附了他。
解缙逢迎朱棣的第一件事,是为其草拟了《登极诏》。这个《登极诏》,朱棣原来是想让有名的大才子方孝孺拟写的,而方孝孺效忠于建文帝,宁愿被杀也不愿意为朱棣写诏书。朱棣又命令侍读楼琏写诏书,楼琏不敢推辞,但连夜逃回家去了。当前朝的文人都不愿意写诏书之后,解缙却认为这正是表现他才华的机会,也因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五年。
方孝孺
朱棣刚刚登基,需要大批文人为他的新朝服务。在朱棣的心目中,解缙是仅次于方孝孺的大才子,完全可以委以重任。解缙适时的出现,朱棣大喜,便任用他担任《太祖实录》的总编修。这对解缙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荣耀,他的同僚,甚至比他级别高的官员们,在新朝也只是担任了纂修官,为此解缙很得意。
朱棣登基后的第一个中秋,宫中设宴,朱棣与身边大臣们一起赏月,谁知天公不作美,浓云遮掩了月色,君臣都有些扫兴。这时解缙就吟诵出一首《落梅风》:“嫦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着臣见。拼今宵依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
朱棣刚刚登基,这首词的寓意很适合他的口味,他高兴起来,又让解缙作长歌。至此解缙和朱棣的君臣关系已经十分融洽了。解缙很快进入朱棣的内阁中,参与朝廷的机要事务,并且成为内阁首辅。这一时期,他成了朱棣最信任的近臣,以至于朱棣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然而,解缙却没有见好就收,就此止步。此后,他参与了最不该参与的朱棣三个儿子的立储之争。
朱棣在立太子的事上举棋不定,有一次想听听他的意见,实际上朱棣心中想立次子朱高煦。可解缙看不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深受长幼观念影响,认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全力支持身体不好的朱高炽。不仅如此,他还对犹豫不决的朱棣说:“好圣孙”,夸奖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打消了朱棣因长子朱高炽腿有残疾不适合做储君的想法。解缙知道朱棣最喜欢这个长孙,走到哪里都带着他。解缙这样恰如其分地相劝,朱棣终于点头应允,太子就这样定下来了。事后,腿有残疾的朱高炽还一瘸一拐的跑到解缙的住处谢他。解缙没有意识到,他拥戴了一方,却使朱高煦对他切齿痛恨,从而为自己日后的厄运埋下了伏笔。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常在朱棣面前打解缙的小报告,如反对征讨安南是别有用心,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等。朱高煦不断在朱棣面前进解缙的馋言,导致解缙渐渐被排挤,甚至朱棣也斥骂他是“离间骨肉”。特别是参与立储,在当时来讲属于僭越,干涉皇族内政。
此后,解缙还做了一桩桩甚至是有些愚蠢的事情,终于让朱棣越来越讨厌他。
1410年朱棣出征蒙古,他想起了解缙,想重新启用他到化州督饷。这本不是一个文人干的活,解缙一肚子不情愿,于是又打通各种关系,有了一次进京述职的机会,不巧的是朱棣出征未归,好不容易来一趟京城,解缙不想空手而归。于是, 解缙去拜谒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未等朱棣回京,朱高煦便告解缙“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闻言大怒。朱高煦的本意和目的是攻击太子,解缙却当了替罪羊。已经是大祸临头了,解缙却没意识到。接着他又做了一件蠢事,在去广东的路上写了一份奏疏呈上,上书“请凿赣江”,建议朝廷开凿大庾岭,连接赣江和珠江水系,这致使朱棣大怒:认为“人臣受事辄引而避去,乃更欲劳民如此”,遂下令逮捕解缙。
公元1411年6月,解缙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三年半的狱囚生活。
然而。解缙的厄运并没有到此结束,朱棣日理万机,他早已经把这个大才子忘了。直到有一天锦衣卫纪纲向朱棣汇报在押囚犯的名字时,朱棣一愣,问:“缙犹在耶”?他本想问解缙还活着吗?可惜他没说出下文。那纪纲可能是朱高煦一党,也可能看出朱棣并不想让解缙活着,于是,纪纲回到大牢,请出解缙,先让他饱餐一顿酒肉,然后把他拖出去活埋在大雪里,这是公元1415年2月22日。就这样,《永乐大典》的主要编撰者,一代大才子解缙死于一次锦衣卫漫不经心的汇报工作。那时,他才46岁,正是一个文人出成果的最佳时候。
解缙死去  图片来源于影视剧照
历数明代的文学兼史学成就,能流传至今并为后世接受,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除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外,就数得上《永乐大典》了。说到这部由解缙作为总编纂的百科全书,收录的古籍达七、八千种,上至先秦,下至明初,全书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内容,无所不包。全书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仅是目录就有六十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如此大规模的修书,明代以前没有出现过,可谓叹为观止。《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作为主编的解缙,如果他潜心作文,低调做人,他也许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可悲的是他却参与了皇子争储。
在封建时代,文人可以没有成就,可以不忧国忧民,但不可以去戳皇帝的逆鳞,反对天子的治国理政扩张方略,参与册立太子的家事。
在封建时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可能的。文人参政,免不了拖一条偏执的以尽职之心行越权作为的尾巴。须知,做学问与参政,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一句话,解缙把自己用错了地方,只落了个空怀壮志,怒目苍天的悲凉下场。
解缙死后,他的子籍被没收充公,妻子和家族被迁到辽东,被他视为生命的著作大多散失。他主持编纂的《明太宗实录》被重修,已经完工的《永乐大典》也在姚广孝等人的主持下进行了完善。在他死后,明朝的文坛沉寂下来,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正德年间,才有显现出繁荣景象。如果解缙生在百年之后,他也许不会有那样悲惨的结局。
解缙是明代当之无愧的大才子,他在做学问时是大师,在策划自己的人生时却很弱智。其学术成果虽然名垂青史,自己却落了个正值壮年被雪埋的悲凉结局。
解缙墓

- 完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热文推荐/点击标题

好牌打得稀烂,传统美食跌落神坛的秘密

漫画说五四

南京大学的“扫地僧”

自掘坟墓:一代雄主的那些神操作

居然有“五面间谍”!他们的故事,比电影精彩百倍

点击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