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35字 | 阅读预计:5分钟
作者:Shubhajit Roy
编译:吴尚
审校:杜文睿 

-本期编辑:杜文睿 穆祎璠-
导言
新一轮疫情“海啸”不仅击穿了印度国内的卫生、经济、社会防线,某种程度上也打碎了印度苦心经营的“崛起大国形象”。在“是否接受外国援助”,尤其是“是否接受中国援助”的问题上,莫迪政府陷入“要里子,还是要面子”的两难——不接受外援,疫情实在难以招架;但接受外援,就意味着自辛格政府以来已坚持16年的“自力救济”政策宣告破产。从结果上看,疲于应付的莫迪政府事实上已重启接收外援,但却始终不愿官方承认这一点——除了把得到的外国物资说成是“采购”外,还把这些物资视为印度前期对外援助的回馈。也许,正是这种“大国情结”和“不愿屈尊”解释了为何印外长苏杰生始终对华强调“保持物流沟通好做生意”,而不愿对中国海量援印医疗物资说一声“谢谢”。南亚问题研究小组特此编译本文,供各位读者参考。
在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海啸”冲击下,印度氧气、药物与各种防疫物资都出现严重短缺。这促使印度改变一项已延续16年的政策——重新开始接受外国礼物捐赠与援助。
其实,此前两个微妙变化已预示印度政府的这一转变。消息人士称,印度目前从中国采购制氧设备和救生药物已“不存在概念上的问题”,且莫迪政府仍未决定是否接受巴基斯坦的援助,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大。此外,地方邦级政府也可从国外采购这些用于挽救生命的设备和药品,中央政府不会加以干涉。
以上都标志着莫迪政府正在推进一项重大战略变化:重新接受外援。16年前,曼莫汉·辛格领导的国大党团结进步联盟(UPA)政府出于强调自力更生的需要和维护印度“崛起大国”的形象,决定不接受外国援助。
在此之前,印度曾接受海外各国政府对北卡什地震(1991年)、拉杜尔地震(1993年)、古吉拉特地震(2001年)、孟加拉飓风(2002年)和比哈尔洪水(2004年7月)的援助。
然而,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惨剧发生后,曼莫汉·辛格总理发表了那句著名的讲话:“我们认为能够自主应对局势,但我们也会在需要的时候接受他们的帮助。”这成为印度政府对待海外灾难援助的“政策分水岭”。这一政策出台后,印度政府在2013年北阿肯德邦洪水、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2014年克什米尔洪水等自然灾害后都拒绝了外国援助。
2018年8月喀拉拉邦暴发洪灾后,当邦政府表示阿联酋已提供70亿卢比作为洪水救济时,中央政府明确表示拒绝任何国际援助,并表态将满足喀邦需求,通过“国内努力”进行灾害救济与经济复苏。当时,这种拒不接受外援的立场曾致使印中央政府与邦政府发生重大矛盾。
面对被疫情“海啸”席卷的印度,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挺身而出对印度施以援手——从邻国到世界大国。不丹将提供氧气,而美国可能在下个月提供阿斯利康疫苗。提供支持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爱尔兰、比利时、罗马尼亚、卢森堡、葡萄牙、瑞典、澳大利亚、不丹、新加坡、沙特阿拉伯、香港、泰国、芬兰、瑞士、挪威、意大利和阿联酋。(编者注:原文没有中国!)
2020年,印度政府决定在新成立的总理关怀基金中,接受“不分国籍”的外国援助,这其实也是近期这一重大政策转向的预兆。
然而,莫迪政府并未正式承认这种改变——有消息人士指出,印度接受的物资“并非捐赠或援助”。同时,印度官方没有向外国政府“呼吁求援”,而只是“发出采购邀约”。而消息人士称:“如果一些国家或个人实体希望捐赠,我们将表示谢意。”
消息人士还称,莫迪政府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呼吁外国政府与机构向印度红十字会捐款,并通过专门的“部际疫情应对协调小组”进行电话跟进。上述信源还指出,外国政府提供的这些援助和捐赠是对印度此前援外的羟氯喹、疫苗等医疗物资的回馈。此前,印度曾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6500万剂疫苗。
考虑到中印边境的紧张对立状态,印度自华采购紧急供应品,尤其是制氧机的这一细微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证实,中国将向印度提供25000台制氧机。“中国供应商正在加班加点完成来自印度的订单。这几天制氧机订单数已超过25000单。装载医疗用品的货机正在筹划中。中国海关也正在协助推进流程。”
本文编译自《Indian Express》2021年4月29日文章
原标题为 First policy shift in 16 yrs: India open to foreign aid,OK to buying from China
原作者为 Shubhajit Roy
本期编辑:杜文睿 穆祎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