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离岸中资基金正在步入空前的增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以及区域规划协调发展,位于香港的离岸中资资产管理行业将迎来多重发展机遇和多样化的挑战。

彭博Bloomberg与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HKCAMA联合发布《2021年离岸中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从不同的视角深度剖析了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通过回顾过去20年的行业发展,分析大量行业数据,独家访谈该地区内领先基金公司的高管,我们为您梳理了离岸资管行业的现状和增长前景,并总结出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商机。
报告精彩内容节选
行业历史趋势
我们借助彭博全球数据团队汇编的大量数据,概述了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基金的部分关键历史特征和重点领域。这些重点趋势虽不能代表离岸中资基金行业的全貌,但对行业的长期发展演变提供了深刻洞察。
上图展现了过去20年资产配置的趋势性变化。自1989年成立以来,这些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这一趋势持续长达十年之久。
2010年,基金资产配置开始更加多元,固定收益占比上升。对固定收益资产的配置上升主要由低利率驱动,而最近2020年疫情期间则是受财政刺激政策的推动。固定收益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有时超过一半。上述趋势不局限于离岸基金板块。过去十年,许多全球性基金也在分散投资,以适应寻求更高稳定性的投资者。
过去数年,每年新发行的离岸中资基金总数不断增长。
自2012年起,每年设立的ETF数量(在设立基金总数中的占比)也在上升,每年新设基金中约五分之一是ETF。这与被动投资需求上升(特别是主题基金或smart beta基金)的全球性趋势相符。过去几年,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员数量上升,新设共同基金/ETF/私募基金不断增加,表明越来越多的中资资产管理公司转而关注香港。自2017年来,随着中资美元债发行上升,基金公司数量大幅增长,为发行重点关注固定收益的美元债相关基金创造了机遇。
领先离岸中资资管机构的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前景看好,各家基金公司在2021年发展潜力最大、机遇最广阔的板块和行业方面的观点基本一致。个人消费、医药、科技以及新能源板块成为业界受访者的共同选择。也有机构指出,诸如新冠疫情这样的冲击造成了巨大破坏,可能催生新业态。虽然破坏会带来短期代价,但新兴业态从长远来看会产生可观的回报,尤其是如果投资者在正确的领域进行投资。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投资基准中的权重和重要性不断上升,包括2019年人民币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基金公司一致表示,可投资程度的提高,促使外资对人民币和中国相关资产的兴趣不断增加。
此外,受访者强调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枢纽的重要地位,并预计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推出,将是继陆港通和债券通后内地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跨境理财通的推出有望为投资者提供更大的产品多样性和资产配置选择,同时也对地方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更多企业高管独家观点,请阅读完整报告内容。
离岸中资资管的新机遇
大湾区的7,000万人口将成为放宽理财和基金跨境投资监管的试验田。此外,随着各种发展方案的实施,预计大湾区可能在十年内将香港资产管理机构可以进入的财富市场规模扩大一倍。
离岸中资资产管理行业也希望把握大湾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增长潜能。中国投资者对ETF的需求正在飙升。在截至2020年9月底的十年中,内地ETF资金流入平均上升32%,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内地的ETF行业专注于国内市场,因此香港将能够通过其高度发展的市场,提供可信的通道。香港可以帮助中国内地投资者将资产配置在不同的资产类别、地域和货币。此外,由于内地ETF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因此内地投资者进入香港ETF板块,将能够以港币和美元交易。与中国国内基金专注本地不同,香港能让投资者接触到更多亚太和海外的股票,以及固定收益和外汇产品。
此外,报告还分别对深圳的发展优势、中国IPO市场、公募基金以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助您洞悉大湾区金融市场的未来趋势和潜在机遇。
彭博Bloomberg享有对本文的独家版权,未经许可,请勿直接转载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点击 “阅读原文” 预约彭博终端产品演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