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 Volkmar Denner
长期以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对许多人而言只是抽象的概念。然而随着《巴黎气候协定》的签订,这一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断攀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了这个时代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屡创纪录,采取气候行动对于地球与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如今,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而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各国政府已纷纷针对气候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目标和行动。欧盟计划到205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美国刚刚宣布重返《巴黎气候协定》,而中国则致力于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鉴于中国是新兴经济体,“3060目标”彰显了中国在实现碳中和上的雄心壮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3060目标”受到了环保界人士的欢迎。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占全球总量的28.8%,实现“3060目标”之路充满挑战。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实现“3060目标”的具体计划。
气候行动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实现气候目标需要包括工业领域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工业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19%。在中国,这一数字甚至更高。作为碳排放“大户”,工业消耗了中国7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工业煤。所以,包括博世在内的诸多工业企业在促进实现碳中和上肩负重要的责任,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资金投入,但同时也为企业实现可持续业务增长和长期成本优化创造了机遇。换而言之,碳中和对业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此外,碳中和还能协助企业减少对能源市场的依赖,并规避价格暴涨的风险。同时,客户在气候保护以及碳中和方面意识的提升也能增加企业竞争优势。
这正是博世将气候行动作为公司战略中不可或缺部分的原因。事实上,早在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前,博世就已开始着力减少碳足迹,并于2020年春季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总共400多个业务所在地实现了碳中和。作为全球首家实现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博世采取了一系列碳中和措施,优化业务所在地能效,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在短期措施上,博世采购了绿色电力,以及抵消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自2019年以来,博世中国共启动了300多个节能项目,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0,000多吨。其中,节约的48千兆瓦时能源相当于15,000户家庭的全年用电量。截至2020年,博世中国所有业务所在地的碳排放量较2011年同比降低了52%。
为成功实现能源转型,企业需要在内部积累经验和运用专有技术,并积极地进行对外分享。只有凭借“双元战略”才能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挑战。与合作伙伴携手也至关重要。博世成立了气候解决方案业务部,希望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和支持,助力客户实现碳中和。在工业领域,博世将充分挖掘数字化流程的潜力。
以开放心态看待可持续交通
除了业务所在地,气候行动和碳中和需要贯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博世气候行动的下阶段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供应链端碳减排15%(即范围3目标),尤其是产品本身必须尽可能实现碳中和。气候行动和能源效率将成为创新的驱动力。我们认为必要的转型可以为博世在电动出行和建筑技术等业务领域带来诸多机遇。如今,围绕电采暖系统、能源管理和室内制冷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希望未来的交通出行不会加剧全球变暖和影响空气质量。我们相信,技术中立是实现“零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可靠途径。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由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0%,而这一占比预计将继续上升。由此,中国汽车行业将节能减排置于首位,许多主机厂制订了长远的碳减排目标。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3060目标”预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也为博世创造了诸多新机遇。作为领先的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为中国汽车市场提供电桥、电机、48V系统和电池,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先电动出行解决方案。据《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占比将达到50%。然而,其余50%的售出新车仍将使用内燃机。这一技术路线图为中国汽车行业预留出了应对转型的时间,博世长期坚持提供技术中立、技术多元发展的观点与之恰好吻合。博世始终认为,可持续交通必须包含各类动力总成和燃料电池解决方案,涵盖高效的内燃机、电动车、燃料电池车以及可持续生物燃料和可再生合成燃料技术等。
“3060目标”为中国创造全新机遇
工业行业和交通出行领域都必须为“3060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为下一代的未来而努力。中国在“十四五”规划思路中重申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全面计划,将在这一道路上大步迈进。博世相信,中国的“3060目标”将促进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博世将致力于分享自身的经验和技术,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