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通识教育不仅是跨界学知识,而是将知识能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以前在陪孩子观察现象叨叨原理的时候觉得至多是为了中学学习省点力气,没想到真的可以在生活中用知识反哺生活。
通识教育所提倡的“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热忱的心;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将自己所学所感反哺于社会。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许能让你感受到通识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巨大作用。
 周四
视野 🌏
全文共4835字,阅读时间12分钟
🌿🎨🌏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
今天带着一航去滑滑梯,有一个两层的筒形滑梯又高又陡,许多孩子止步于第一层就不敢挑战了。偶尔有几个胆大的孩子爬上了二层滑梯,下面的家长也是紧张兮兮地仰着头张望。
孩子多的地方自然喧闹也多,就在小孩子们相互簇拥着排队时,一声爸爸的低吼显得尤为突兀:“你快下来!快点!我告诉你啊,你赶紧下来” 。
爸爸仰着头怒吼,虽带着口罩也能感受到那股愤怒中夹杂的不满。循声望去,看到一个3岁左右的小朋友正在二层的筒形滑梯里哭泣,两只手死死撑住滑梯,哭的撕心裂肺,大概是第一次玩这种滑梯没想到这么高。像小老鼠上灯台,爬得上下不来。
一边的爸爸大概催了很多次,也威慑了很多次要他别爬二层,结果孩子现在就卡在二层滑梯上,上不来下不去。而二层的攀爬结构又特别狭窄,成年人很难钻进去。爸爸越骂越大声,孩子哭地越凶,后面的孩子还在焦急的排队等待,狭窄的滑梯开始交通拥堵。这令本就没有耐心的爸爸更加恼羞成怒,加大了嗓门呵斥孩子,孩子也确实被吓傻了,卡在那里一动不动。
见状有位女家长跑到滑梯出口的筒子里温柔的对孩子喊:“孩子你别怕,你能听见阿姨声音吗,听到声音你就往下滑,阿姨接着你。” 温柔而坚定地抚慰孩子的情绪,然而此时一个陌生成年人的安慰并不能太缓解那孩子的焦虑,依然是僵持状态,爸爸此时除了喊叫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一航本来是排在这个孩子后面,看到他没有滑下来,一直自觉地保持安全距离没有往下滑。
(右边的那个筒就是事件发生的二层滑梯)
就在僵持之下,我透过滑梯间歇透明的空隙看到一航蹭着一步步往前靠近那孩子,我以为一航是等不及了要往下滑,但那种状态硬冲下来两个孩子都会有危险,我赶紧做手势要他退后。
只见他看了我一眼开始微笑着和那孩子说话,然后就用两条腿夹住他的身体,双手环抱住那孩子的上半身,我猜大概他是想像抱弟弟一样往下滑。但是如果那孩子还是死死撑住不配合,俩人依然会一起卡在筒中出不来,到时候大人也爬不上去情况只怕更危险。
而神奇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那孩子顺从的松开了支撑的双手,在一航的保护下俩人顺利地滑了下来,俩人一起安全着落!那一刻,我几乎要为一航的应变能力和英雄行为感动哭了!
我大大地表扬了他的行为,又问他是怎么想的这样去解决问题,孩子的回答让我吃惊,他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去说什么助人为乐或是哥哥应该帮弟弟这样从情感和道义上的道理。
取而代之的是张口说了一句:因为樱桃🍒舰长说过,摩擦力越大越难移动,他双手撑住滑梯接触面积大所以摩擦力就大,他就滑不下来,我就告诉他把手放下来,然后我抱着他我俩更重了,这样滑下来的速度能更快
孩子的回答让我惊讶,物理的很多知识无论是在樱桃舰长柠檬博士的哲思之旅还是时空之旅经典之旅中他都有体验过,我俩也经常在生活中一起观察这些基本物理现象,所以即使他才4岁多,也已经对中学物理中的力热声光电在生活中的现象和一些概念有些耳闻。
由于从来都是熏染,没有去考核他,也不知道平时这些熏陶的知识他能懂多少,没想到今天就在现场他运用自己知道的物理概念卓有成效的解决了个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且其中所展现的沉着冷静与下面大人的愤怒慌乱形成鲜明对比,大概那个孩子看到同龄人的鼓励也是心生安慰才能配合他一起滑下来。
(营救小朋友令他也很有成就感)
未来需要文理兼备的人才
这让我想起了郝景芳老师提到的未来世界需要文理兼备的人才,理科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不是计算,而是能够观察自然找到规律,把自然现象抽象成头脑里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观察能力和抽象能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五一不是在观察自然中得到灵感,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再去抽象和提炼,没有谁是因为提前学习了物理公式刷了物理试题而通透的。
这和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完全本末倒置:孩子在该玩的年龄被约束起来,完成各项机能的打卡任务中没机会去观察自然,而即使有机会去玩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成人有意识地去引导他观察和发现,于是玩就只是玩而已。
这导致许多科学概念要么仅来自于书本,无法在大脑中形成画面去立体化的理解,于是只能到了中学硬啃那些抽象概念,变成刷题机器,却一点不知道这些公式定理跟自己的生活有任何关系,由于不能在科学与生活间建立联系,毕业后也早早地就忘记这些知识,更加深了觉得应试学的知识没有用,于是一代代地只能死磕别无他法。
而另一面文科,如景芳老师所说,它的基础能力并不是我们以为的记忆力,而是感受力!在各国的语文教材中都会学习经典,而我们学习的方式往往都是僵硬地背诵记忆 写作方式、各段段意、文学常识、重点字词而已,后来有了大语文的概念,孩子们多知道了些作者的奇闻逸事,历史趣事,多背了更多古文,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对于经典的品味与理解的问题。之所以各国的语文学习都强调经典,是因为在经典中有着人类对于永恒问题的不断求索。
很多情感其实跨越千年也能让人产生共鸣,许多抨击的社会现实,辗转百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让人感概人类的无知与傲慢,总是会不断重复一些古人的错误。而经典之所以经典,不仅因为其故事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华丽优美,而是其中既有上帝视角看待众生的超脱,也有同主角一起在冥冥中孤独求索的痛苦。
与网络爽文中霸道总裁与白富美傻白甜最大的不同的是,经典中的人物总是不完美,故事总是有缺憾,而这才是现实真正的样子。这也是语文培训班最难提分的原因,学习同样的阅读写作技巧,孩子们的水平却相差巨大,期间就在于这对于情感的感受力上。
换做今天的案例,我们相信那位父亲是担心孩子的,但是他没能感受到孩子独自面对高处的恐惧,没有能与这个被恐惧吓傻的孩子共情,于是企图用一波又一波更高愤怒的声浪逼迫孩子下来,赶紧解决问题,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像极了我们许多时候面对孩子问题时的状态:他就是懒!他就是胆小!他就是这么不听话!他就是这么不上进!一句话就把孩子和家长隔绝在了情绪的两岸,双方情绪的洪水冲断了连接两岸的桥,谁也不能劝说对方走到对岸来。
孩子面对问题时不知所措,而我们除了数落和挖苦,并没有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于是越来越多的小矛盾就积攒成了大问题,这也是众多青春期出现厌学问题,亲子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孩子的情绪在呼救,而我们选择视而不见。而今天一航可能恰好是可以理解同龄人的心境,所以不急不躁地劝说他,这是共情,告诉他如何去做,这是提供方法,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教育是发现微光
这当然是生活当中小到不能再小的一件小事,也和为了证明我的孩子是个天才毫不相关,相反生活中大多时候我都觉得他是个非常普通的小孩,甚至很多方面比如读写能力开窍还稍微晚些。而这些所谓的学习能力的落后,我都并不为之焦虑,因为总是能从孩子的身上看到许多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都是为他的厚积薄发而蓄力。
看到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坚持下,他身上逐渐发出可贵的微光。通识教育有别于传统技能教育将各个科目割裂开来,而是把人文、科学、艺术深层次的结合,并通过完善的品格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拥有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社会思维,思辨思维的合格公民,不是做题家也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每想到此,都为自己所身处这样好的时代而暗自庆幸。我们可以身处各地依然能通过技术手段接触到世界最好的教育理念与资源。在商界有句话叫做你永远无法赚到你认知以外的钱。而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无法给孩子提供我们认知以外的教育,即使花钱也不能。
有太多人跟我抱怨说,老师我不是专业搞教育的,像你这么专业的引领我可做不来,我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耐心,我只能花钱请培训班老师来教他。这就是把教育理解为狭义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育。
每每在路过小区内某英语培训班的课堂时,听到里面老师用标准动听的语音教孩子们读单词,孩子们嫩声嫩气乖巧大声地反复读诵某个句子和单词,我都无奈苦笑,这还是发生天津这片号称高考天堂的普遍现象。在以学习技能和知识目的下的培训,即使老师再有方法,花样翻新地启发孩子也只不过为了让孩子能记住标准答案、标准发音、标准翻译,这样的教育很难真正启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内驱力。
我们说最好的教育在家庭中,并不是要我们成为中小学全科老师,文体活动多面手,而是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去发现去看见,甚至不懂得的知识和孩子一起去探讨去检索。
家长不必全知全能,但有意识地引领其实可以不累也不贵。在分披萨时讨论分数与除法,在坐车时讨论相对速度,在玩滑梯时讨论摩擦力,在春天时观察“草色遥看近却无”,在夏天时捉知了观察昆虫身体构成,秋天采红叶了解光合作用,冬天看雪景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些不需要我们太深厚的知识底蕴,可能手机上查一查就能引发孩子的观察和思考,需要的只是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和一点点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就可以获得通识教育的浸润,那么当他在中学课本里接触到那些抽象的公式和定理时,反而会觉得熟悉,因为这都是从小他就耳濡目染的东西,那么此时再去从现象中抽象理论就会显得易如反掌。
如果在学习课文中的经典篇目时,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背那些字词,记哪些意义时,他才能透过文字,与伟大的灵魂进行时空的对话,体验永恒的探索与追求,如此他的作文与阅读无需技巧粉饰,也是深刻而动人的,因为蕴含的都是真挚的情感,而不是背下的拿分套话。
而最重要的还是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的自我成长的欣喜,激发了源源不断的自驱力,让他爱上学习本身,这是比任何荣誉、奖金或恐惧与内疚都更能激发人前进的动力。
在昨天的事情里,我本来期待的是排在后面的一航只要能不急不躁地等待,不催促前面孩子就已经表现很好了。完全没想到他会主动思考并提供帮助,这就让通识教育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划清了界限。既不做对现实生活坐以待毙的“做题家”,也不要做用知识彰显自己,换生活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相反,很多有学历有学问的成年人可能面对社会上一些问题时,要么麻木不仁事不关己,要么慕强拉踩宣泄情绪。教育是为了让孩子20年后进入社会依然可以发挥所学,学习最终是为了反馈于世界,孩子不懂什么利人利己的大道理,但是却自然而然这样去做了,这就是孩子们身上美好的天性。
作为通识教育的倡导者,我们在教育的洪流中宛如逆行者,有时激动地恨不得像大猩猩一样捶胸顿足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理念,换来的更多是对于理念的不解,对效果的犹疑,是抱着对传统的鄙视却无奈接受,是对理念的浅尝辄止而后打回原形,也有少数是流于技术表面的附和。
黑白两面不是相互对立,鸡娃与佛系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在这之中的广大空间,我们愿以通识教育为舟,做孤独的摆渡人联通两岸,相信每个孩子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只是有待我们去发现去看见!
希望有一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未来,而这种未来无需内卷而靠创造,更多家庭自发地去学习和成长,联通家庭关系的桥梁畅通无阻,没有谁的童年需要去被治愈,没有谁的成长是被逼无奈,家庭成员既独立且有爱,谁的成功也不为证明谁的kpi。
愿每个人都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为了这一天,我们相信。
12
张熙萌
毕业于南开大学法语系,智慧山教育创始人,双语通识教育践行者,家有俩男宝,坚信会玩的孩子更懂学!
互动话题
你和孩子有没有体验过童行学院的通识课程?你认为通识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重要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心得!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