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号两个月没更新了,中间登陆过一次,昨天又登陆,一堆留言,让我很惭愧,好像放了大家鸽子。
今天没有主题,聊聊我这两个月的感受,算是个工作汇报,
我第一本书卖得还不错,出版公司跟我签了第二本,原本计划去年年底交稿的,但我的拖延症犯了,迟迟没写完。
欠稿子就像欠债,一天不还,就一天不舒服,于是两个月前决定停止更新公众号,一口气把书稿收尾。目前在审稿阶段,没意外的话下个月就可以跟大家见面了。
我想说说写作带来的问题。
四年前开始专职写作,起初是一段快乐时光,我终于有大量时间看书了。可是我显然没有做好心理建设,低估了写作了困难。
我住在上海郊区一个小镇上,居家写作以来,没了通勤,没了同事,基本是封闭状态。以前周末还能去趟菜场,后来菜都在手机上买,外出时间更少。我深刻理解了宅男的含义。
去年疫情严峻的时候,经常几天不下楼。作息也乱了,常年凌晨两三点睡觉,中午起床,尽管睡眠时间足够,可仍然头昏脑涨。
同时,身体的封闭开始影响到心理,我不想见人,不看手机,记忆力变差,情绪低落,经常自我怀疑,本来就少的自信也在消退。关键是,以前很多喜欢的事情,逐渐没了兴趣。我发的最近一次朋友圈,是在2020年7月8日。
不知道是哪天,我突然意识到这种状态很危险,好像站在一个高台边缘摇摇晃晃,随时可能下坠。我确信我没有抑郁,但似乎这是个不好的趋势。
意识到这点后,我第一件事就是读村上春树的书,想从这个最能跑步的作家身上找到启发。
我开始自救,开始学习独处。
一开始先尝试跑步。对我来说,跑步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身体,而是脑子,我称作是“闲置恐惧症”。跑步期间不能读书,不能看电影,戴个耳机听音乐似乎还不错,可我依然觉得枯燥,这说明我还没有学会独处和放空。很佩服那些坚持跑步的人。
于是我想从兴趣着手,就把丢了多年的羽毛球和乒乓球捡起来,目前来看,效果不错,一周不少于四次,浑身的大汗能冲洗混沌的脑子。
每次打完球再拿起书,神清气爽,那种莫名到来、有点奢侈的快乐,只有运动过后的人才能体会。
然后就是想办法融入人群。
说来难以置信,我以前坐地铁上班,看到人挤人就烦躁,总想着以后哪天不用看到那么多人,幸福指数肯定提升。
现在见不到陌生人,反而有了幽闭感,总觉得自己一直在隔离期。
偶尔坐一趟地铁,我会把手机收起来,一个一个人看,看他们的打扮,猜他们的职业,像见到亲人一样。
我在上海生活了18年,竟然又有了进城的感觉,这种时候,特别能理解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小区附近有个脏兮兮的商业广场,广场对面是地铁站,以前早就逛腻了,现在我会故意挑晚高峰时去逛一会,人来人往,小贩扎堆,还有久违的大排档,乱是乱了点,可是一派烟火气,生机勃勃。
这些能够提醒我,我生活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又提醒我,我到底还是个群居动物,想要过好独处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学习。
五一假期出去玩了,去之前朋友说别去了,哪哪儿都是人,我说正好,我就想看人,人山人海人潮汹涌,没人的地方我不去。朋友说你有病吧,我说这不正在治嘛。
早些时候,我建了个微信群,拉了一些写作的朋友,群名叫“孤独的写作者……”,是想大家多交流,好让我消解一些孤独。
现在看来,写作本身就是一场孤独之旅,一路上可能有人给你鼓掌,给你加油,甚至听你诉苦,但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完这条路。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许是改变的开始。
能理解我这种感受的朋友,希望你也动起来,多出汗,享受这免费而奢侈的快乐。不能理解的,我羡慕你。
最后说一嘴接下来的写作,唐诗仍旧是我的最爱,很多好诗还没写呢,不是不想写,是还没有找到喜欢的方式,咱们慢慢来。
《红楼梦》是个大矿,也会继续挖下去,这段时间再读,经常对其中某个人物改变看法。书中人没变,可能是我在变,很奇妙。
这几天季节交替,阴阳交锋,新闻到处是不好的消息,希望今天的文字没有影响到你的心情,回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