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事变,见字如面 

2021.04.22
01.
2009年,甘肃某个乡村,一位小女孩走在乡间的土路上。
她穿着款式老旧、不太合身的玫红色衣服,背着一个松松垮垮的书包,梳着很简单的马尾辫,脸被太阳晒得很黑。
但她的笑容很灿烂,走路时两个胳膊摇摆的特别有力量,因为这是上学的路。
她已经12岁了,可才上小学2年级。但就是这样,她还是跟不上进度,加减法要掰手指头算。
学校又小又旧,班级里算上她,也只有5名同学,课本还有些过时了。
对小女孩而言,生活很艰苦,早饭是用水泡开的,冷掉的馍馍
放学后她要像个大人一样,比如做饭、喂猪、干农活。
这是一个不被命运优待的女孩,但只要能上学,她就特别开心。
生活太贫穷了,小女孩全家一年的开销,还不到50块钱。
那时已经是2009年了。
她好想好想摆脱这样的日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书里的生活:
“平房和楼房,我家住楼房,客厅真宽敞,入夜人安睡,窗帘映月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女孩努力读书。
她希望以后能去北京上大学,然后去打工,每个月挣1000块钱。
这样,她就可以给家里买面了。自打记事起,家里的面就一直都不够吃。
还要挖水窖,挑水的地方离家里好远啊,这些年真的挑够了。
但可惜的是,小女孩很快就辍学了,因为穷。
哥哥去给她办退学手续时,她站在教室外面看着捧着书本的同学,眼神羡慕又躲闪。
后来,她跟着家人日复一日的干农活。
他们扛着糜谷走在山间,就像一群蚂蚁在搬运食物。
三年后她出去找工作,听说酒店前台每个月能赚1000块钱时,双眼放光。
1000块钱,那是她的梦想啊!
但梦想马上就变成了绝望,因为这份工作要会用计算机,要有学历。
“那,扫地呢?”她怯怯的问。
对方不答反问:“你年纪这么小为什么不上学了?现在你连洗碗都没人要的。”
前路不通,她只能再次回到贫瘠落后的家乡,每天干活、吃饭、睡觉。
不忙的时候,与十几岁的孕妇闲话家常。
读书的梦,外出赚钱的梦,改善生活的梦,全都没有了。
2015年,拍摄组再次来到这个小山村,但被她的爷爷赶了出来,因为没给钱。
后来辗转打听到,她在16岁时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16岁,未成年。
嫁给表哥,近亲结婚。
这部拍了六年的纪录片叫《出路》,但这个小女孩的出路已经被全部堵死了。
甚至她的孩子,大概率也是没有出路的。
贫困地区的孩子,出路在哪呢?
谁又能给他们提供一条路呢?
02.
午餐时间,教室里的小朋友都在大口吃肉。
但一个小姑娘却把餐具中最诱人的鸡腿悄悄放到袋子中。
校长马上发现了她的“小动作”,问她怎么不吃?
小姑娘满脸幸福地说,“拿回去给俺妈吃。”
校长听后马上对她说,“你吃吧!你吃吧!我再给你拿一个”。
小姑娘的眼圈马上就红了,她把鸡腿留给妈妈是因为孝顺,不是自己吃够了。
这个小姑娘与上文中的小女孩一样,她们都家贫,吃不起肉。
但她能吃上鸡腿,能无忧无虑的上学,因为她有幸遇到了一位好校长,张鹏程。
对于那些的孩子来说,张鹏程校长,就是给他们提供出路的人。
张校长1982年出生,如今还不到40岁,但多年操劳,他已经有了半头白发。
他是河南省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的校长,这所学校,也是他的母校。
学校培养了他,如今他学成归来,要反哺母校。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太难了。
刚刚担任校长时,这所学校只有30个学生,上级要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孩子上学的路就远了,受教育的成本就高了,一定会有人辍学。
辍学了,就要重复父辈的人生,他不忍心。
为了留住学校,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上学方便一些,他修葺楼顶、操场,又在学校设置食堂和宿舍。
他还要在学校开办幼儿园,让孩子在家门口完成基础教育。
这些都是大事,操作很难,尤其在金钱不足的情况下。
上级拨款不及时,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他奉献了全部工资,又拿出14万元。
他是工薪阶层,不拿工资已经没有收入了,这14万元是刷信用卡刷出来的。
他说最难的时候,信用卡刷的还不上。
但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这里的孩子。
很多孩子家庭困难,幼儿园每学期只收1000元,入不敷出。
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他继续不拿工资。
为了让孩子有更营养的饭菜,他每天三点起床到菜市场砍价、进货。
张校长用最少的钱让孩子每顿饭有肉吃,每天有水果,中午要有鸡腿。
吃好了,还要学好。
现在学校有150名学生,但只有八个老师。
为了让孩子不缺课,张校长还要亲自教语文、数学、体育。
学好了,还要身心健康。
学校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学校老师会尽心陪伴孩子,张校长更是经常与孩子玩闹。
他说希望这些孩子能感受到爱,学会去爱,能真正自信。
他说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
可是这一陪,他就赔上了自己的整个青春。
视频引起关注后,社会捐赠络绎不绝。
记者问,这些钱要怎么用呢?
他说夏天快到了,给孩子做几身衣服。
伙食还要再好些,都是长身体的时候。
食堂还要修一修,否则孩子就要趴在课桌上吃饭了。
记者问,办公设备呢?
张校长的椅子已经坐了十几年,已经残破到不忍直视的地步了。
张校长已经十年没有买新衣服了。
但这些他都不在乎。
他说办公设备无所谓,不影响正常教学就好。
至于衣服,孩子更需要衣服。
张校长让村里的孩子每顿饭都吃上了肉,在家门口读上了书,每一天都感受到了父亲的温暖。
更重要的是,他还带给孩子们希望,让他们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
他用苛待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孩子照亮人生路。
03.
同样为家乡孩子燃灯照路的,还有张俊成。
他出生于太行山区,因为贫穷辍学,后来离家打工,又在种种机缘之下成了北大保安。
再后来他拼命苦读,在北大教师的帮助下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专科,完成了从保安到北大毕业生的转变。
在他的带动下,北大有十几名保安在工作之余读书考学,北大保安天团由此诞生。
上面的故事众人皆知,但他后面的人生更精彩。
他回乡后创办了一所民办中职学校,如今已经帮助几千名农村学子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北大闯出名堂的他本可以不回乡的,但他认为北大给我播下了一颗种子,我要把这颗种子带给更多的人”。
刚刚回乡时他在职业学校当班主任,接手了公认的“刺头班”。
这个班级的学生迟到、抽烟、成绩永远倒数第一。
上一任班主任说,就是把太行山的沟都填平,这个班也带不好。
但张俊成不信。
他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为了带好这个班,他把学校当成家。
他与学生同吃同住,自习课一起学习,课间一起打球。
还会与学生聊天,很平等的聊天,像朋友那样天南海北随便聊。
月末他会隔三差五请学生吃饭,还把学生带到家里聚餐,因为他知道,很多孩子没有生活费了。
有的学生已经被家里放弃了,但他不放弃。
有一个学生经常逃课上网吧,一次几乎找遍了全市的网吧才找到人,家长气急了放狠话,“教育不了了,让他自生自灭吧。”
张俊成客气的送走学生家长,然后带着一晚上没吃饭的学生去餐馆吃面,一句责备都没有。
学生安静的吃完一碗面,抬头时泪流满面。
他什么都没说,但再也没有去过网吧,三年后考上了大学。
付出真心,自然会收获真心。辛勤浇灌,自然会收获硕果。
刺头班在他的带领下,毕业时成功逆袭,成绩全校第一。
在十六年执教生涯中,张俊成创造了很多类似的奇迹。
他说我最迷茫的时候,北大的老师们无私地帮助了我,拉了我一把,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多拉别人一把。
为了拉更多的人,他不满足于当一个好的班主任。
他要建一所学校。
04.
创办学校不是易事,幸运的是他有社会影响力。
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下,张俊成和几个朋友成功创办了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
为什么不办一所初高中,反而要办不讨喜的中职呢?
张俊成的回答令人动容。
他说在世人眼里,通过中考上高中是一种成功,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剩下的人也需要找到人生的出路,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考不上高中的人也要有人生的出路,这句话太好了。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中高考中鱼跃龙门,社会要给不擅长学习书本知识的人,留一条路。
张俊成创办的学校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术,还要让学生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是准军事化管理。
学生穿迷彩服,被子要叠成豆腐块,早上要出操,饭前集合唱歌,晚上准时熄灯。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自律、守规矩,更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信任。
有一位学生说实习时同事请假很难,但他有一次生病请假,领导不仅痛快批准,还嘱咐他好好休息。
因为在领导眼中,其他人平时偷奸耍滑,请假是为了偷懒。而他平时踏实肯干,从不迟到早退,请假一定是生病了,要特殊关照。
张俊成的学校不仅注重学生习惯养成,还关心他们身心健康。
他要求老师对学生做到“十六知晓”。
要知晓学生的名字含义、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爱好兴趣、上学路径、学生家长的思想等等。
在他的带领下,这所学校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他还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他说我就是因为穷才失学,所以看到读不了书的学生,我更是格外注意。
不读书不行,起码我看见了就是不行。
为了让贫寒学子顺利毕业,他在学校开设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通过帮厨等方式赚学费。
还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安排贫困学子假期去实习。
家庭特殊贫困的,直接减免学费。
如今张俊成创办的职高开设航空服务、机器人、动漫设计等十几个专业,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几千名人才。
张俊成燃烧自己,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05.
同样呕心沥血,在黑夜中照亮贫困学子的,还有我们熟悉的刘秀祥。
他四岁父亲去世,母亲重压之下患上精神病,哥哥姐姐不堪生活重担先后不辞而别,还是孩子的他被迫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为了完成学业,他捡废品,到工地干活,去洗浴中心打工,利用一切机会赚钱。
为了照顾母亲,他带着母亲求学,哪怕穷到只能住草棚,住猪圈,他也要与母亲在一起。
如此艰难,他终于考上了大学,毕业时有企业开出55万年薪招聘,但他直接拒绝。
因为他要回到家乡,要帮助家乡的孩子,走出去。
曾经他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
现在他学业有成,不忘家乡子弟。
回到贵州后,他在学校当老师。
有学生辍学,他就一次次去家访,在一次次白眼和闭门羹中把学生找回来。
为了不落一人,他在崎岖的山路上骑坏了八辆摩托车。
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实在困难,他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资助他们。
多年来,他先后资助了1700多名学生。
有些学生吃不了学习的苦,他们想出去打工赚钱,刘秀祥就把自己的故事一次次讲给学生听。
苦能有我苦么?难能有我难么?我都能撑过来,你们为什么不能?
这些事都是他心底的伤,当年媒体报道后,他用为数不多的钱买下几百份报纸,不想让别人因为这些事同情他。
可是为了学生,他主动把痛苦的过往翻出来。
在他的鼓励和资助下,几千名贫困学生走出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过上了另外一种人生。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刘秀祥就是带给他们光的人。
06.
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北大保安张俊成、背母上学刘秀祥,这三人都是燃灯者。
他们都生于贫穷,长于贫穷,一番寒彻骨后摆脱了贫穷,但又重新回到贫穷的家乡。
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带领家乡摆脱贫困。
他们的生命中本无光,但却凭借不懈努力,活成了别人的光。
他们的前面本无路,但却凭借坚定的毅力走出了一条路,最后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被他们眷顾的孩子,是极其幸运的。
我们向这些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选择回到贫困家乡的燃灯者致敬。
这些燃灯者配得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词。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他们就是摆脱冷气的中国青年,无数个孩子因为他们发出的光和热,改变了人生。
希望我们也能做摆脱冷气的中国青年,不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哪怕势单力薄光亮微弱,也要不懈前行。
因为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
愿贫困地区的学生都能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出路。
愿我们,也能在发光发热努力前行中,渡人渡己。
不负此生。
参考资料:
 人民网:“北大保安第一人”,27年后怎样了?
~推荐文章~
~关于天府主人~
你好,自我介绍一下。
吾唤李临安,一个寡言心却有海的人。 
刚走出大学校门,剑未佩妥,出门便已是江湖,但归来仍是少年。

有人说,我是这个时代的一道光。

是啊,在万马齐喑中,总得有人行歧路,逆大流,在蒙昧与垂死中发出呼喊,振聋发聩。
我们一众白衣卿相,永远都有炳若日星的目光。
青衫不负踏歌行,莫忘曾经是书生。
欢迎关注天府事变 ↘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