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看更多精彩文章
2021.05.12
01.
长话短说,我不希望今天像昨天那样,把文章写到成都49中这个话题下全网阅读第一。
站在舆论风口浪尖,临安诚惶诚恐。

我不希望我的文章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我比你还要深爱这个国家。
临安没有传播谣言,只是提出合理的质疑和批评。
请记住——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所以,请允许我深爱这个国家的同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在昨天那篇文章中,临安提出人大立法,以后不管是学校还是什么单位出事后一旦出现监控“坏”了的情况,校长和党委书记(监控丢失的单位第一直接领导全责)直接入刑,以故意销毁证据处理。
临安提议希望学校监控列入天网,由公安系统直接代管理。
不应该让基层或利益直接关联方拥有删除视频的权利。
以上提议得到非常多网友的支持。
你看,文字是有力量的。
昨天下午,后台有很多读者说现在不知道到底该不该信死者母亲了。
事情似乎出现了所谓反转。
一位声称是成都媒体人自称电话采访了死者母亲,其中最关键引起网友们情绪的 “ 不让进学校 ” 和 “ 不给看监控 ”,都有着和微博上截然不同的说法。
但事实上,没有人知道那个自媒体人到底有没有电话采访过死者母亲,但从他的文章可以确定的是,那位媒体人缺乏必要的新闻素养。

拿出实质性证据的东西很少,甚至都没有拿出通话录音。
他的文章下面的评论区几乎一边倒谩骂:
现在舆论场上一片混沌,在官方迟迟不放出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各种猜测和质疑以及所谓爆料满天飞。
你是选择相信那位母亲,还是相信各种所谓的知情者爆料?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篇报道出来之后,事件朝着诡异的方向发展了。
02.
关注这个事件的朋友会发现,无论是官媒的发声,还是自媒体的发声,都是基于死者母亲的微博控诉。

所以有的读者质问我,你凭什么要信这位母亲的言论?
可是,学校和警方惜墨如金啊,你让一个普通人如何去相信?
话又说回来,你又凭什么去相信一个没有甩出任何实质性证据的所谓媒体人?
李文亮事件,毛洪涛事件,一桩桩,一件件,透支的是公信力。
我们确实寒了心。
临安还想说的是,如果这位母亲在撒谎在造谣,那么请成都警方甩出有力证据直接锤死。
这是有先例的:
去年哮喘女童吐血,母亲在微博控诉,痛斥一位学校老师“虐待”自己6岁女儿的行为。
她称,这位老师在明知自己女儿患有哮喘的情况下,逼迫孩子在烈日下绕操场跑步,最终孩子哮喘发作被送往医院“抢救”。
在微博的配图中,一件沾满“鲜血”的校服显得尤为刺眼。
几乎所有自媒体都在声讨学校。
后来,官方直接锤死。
结果证明这图根本就是伪造的,都是莫须有的事情。

血也是假的。
所以,你懂我的意思吗?
如果成都相关方没问题,那么这位死者的母亲就是在造谣。
请甩出所有证据,狠狠锤,我们人民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也能辨明是非。
03.
11日下午7点多的时候,平安成华发布如下警方通报:
我相信很多读者已经看到了。
新鲜的蓝底白字:“家属对调查结果无异议。
几乎打了所有人的脸。
临安没记错的话,11日上午的时候,林唯麒的母亲说不认同成华区的声明。
一天之内,如此大的态度转变,让人汗颜。
有人说是钱给够了吗。
有人说是闹不动了吗。
你会发现,无论是自微博还是公号,关于官方的通报,都会遭来冷嘲热讽甚至是谩骂。
这是微博官媒下的评论:
为什么公众那么反感通报内容呢?
因为通报完全没有说服力。
从通报第三段来看,“当地公安机关经过现场勘验、法医检验、调阅监控、全面调查”排除了刑事案件。
能说服舆论吗?
冰冷,官方,生硬——很难。
不仅冷冰冰,而且几次通报中不是语病就是错别字。
作为教育部门,真的不应该出现“我们感到无比痛心和惋惜,对失去孩子的父母及亲属表示深切哀悼和慰问。”这样的低级错误。
对死者才能表示哀悼,对孩子父母和亲属表示慰问啊。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表示第二次通报中有错别字:
现在各大官媒陆续发声,几乎都是问责的语调:
这是公号官媒下面的评论:
注意,都是官媒。
一边倒的质疑,哪怕最后警方通报中说家属对调查结论无异议。
不管家属真假无异议,显然,公众有异议。
对于几次惜墨如金的通报,人民日报也发文称太硬邦邦了。
央视新闻也说,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所有的人都知道,只有证据才能粉碎谣言。
但奇怪的是,成都相关就是不拿出有力证据。
反而是一会某某某爆料一下,一会记者采访知情者又透露一点。
就和挤牙膏一样。
干脆一点行吗?
昨天爆出的所谓化学老师的,学校直接辟谣了,群众信服,因为漏洞百出,因为万老师是语文老师,因为那所高中没有什么所谓的出国名额。
所以,面对滔天舆论,成都相关方应该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
微博有个热搜是当地回应中学生坠亡关键六问,但说了和没说一样,似是而非,视频采访都是“个人认为” 、 “ 听说”。
公众越来越疑惑,舆论越来越汹涌。

我们老百姓真的累了,不想断案了。
04.
临安的个人公号【天府事变】和【江南少庄主】昨天后台收到数以万计的留言。
有支持,也有质疑。

照单全收。
但有些已经是为了洗而洗了。
有个人评论区质问我,哪个学校能做到无死角监控?监狱也会有死角。
我真的气笑了,这位大哥估计是蹲过牢吧,而且还极有可能是从了没有监控的死角逃出来的。
至于他说的学校是可能有死角的,那么我直接甩一张图把你脸打肿:
早在13年的时候,成华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已经实现天网全覆盖。
而且林唯麒坠楼的地方是知行楼,那可是老师办公室,所以监控是完全可以无死角全覆盖的。
其他的,临安不再赘述。
因为我知道你也听到了非常杂乱又吵闹的声音。
——而我李临安不喜欢这个世界的吵闹。
这个事件怎么才能彻底平息舆论呢?
我给出了一份参考答案:
下图就是当年四川公安载入史册的泸州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亡事件的通报。
它让所有的外界质疑全部闭嘴。
大家看完就知道这份通报有多强了。
所以成都相关方想让百姓闭嘴,那么请尽快拿出一份详实具体有说服力的通报。

只有证据,才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巴。
05.
临安悲哀感慨一下,如果是十年前发生这样的事情,《南方周末》一篇特稿就可以解答所有公众的疑惑。
不会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声音,不会有人在苦苦等待真相。
可是,那个黄金新闻时代早就过去了。
现在真的称得上记者的人不多了。
都是说空话,说假话。
当年的南周可是何等的有风骨。
2009年,奥巴马专访中国,明确提出只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文章出来相关部门做了大幅度删改。


后来《南方周末》头版“开天窗”,公众没有看到奥巴马的任何报道,一片空白。

南周向世人宣告:宁愿留白,也不献媚。
南方周末没有辜负自己2006年的新年献词: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2010年王克勤一篇名为《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横空出世。

那一次,稿子发表后,轰动全国。
随即,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下令严查。

当然他也收到了无数封恐吓暗杀短信,那时候有四个全副武装的警察保护他,每天都能感受到死亡的脚步。

“可我没办法对真相和苦难保持冷漠!”
一个立志报道真相的记者,他脚下的路注定泥泞。

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

签发这篇报道的中国经济时报社长、总编辑包月阳被免职,调查部解散。

其实签发王克勤的这篇稿子时,包月阳已遇见了可能的结果。他说:不签,对不起孩子。
那篇文章也让他本人付出了巨大代价。黑恶势力出价500万买他的人头,同年11月,他更被原所在单位无辜开除公职。
王克勤离职时带走足足2吨重的上访材料
你说,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已经容不下说真话的人了?
2018年7月22日,包月阳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微博:


“有时候,时间能改变一切。有时候,时间什么也改变不了。”
你看,潮水在慢慢改变方向。
前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全中国特稿写得最好的新闻人李海鹏曾经发过一条长微博,我冒昧将它简化一下:
其实,支持一个人去做调查记者的,不是钱,是被尊重感、荣誉感,是真相至上的信念,还有就是这个人可以觉得自己很酷。
我在南方周末有个同事,去青海采访,回到广州,还保留着一腿的泥巴走来走去。你说这很刻奇,挺巨婴,我还说这很二逼呢,这都对,但是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做过了很酷的事。
一个调查记者,前往贫瘠苦难之地,做困难的工作,他是新闻业这座灯塔上的一束微光,同时他也是一个探险者,一个有魅力的人。
今天的社会癌症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大家都退化了,不想酷了。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后来是今日头条,它们像吸血蝙蝠一样趴在新闻业的脖子上,持续了十几年。你也可以说,所有人,在这几十年中几乎什么都没做。
今天你已经没办法用“酷”来形容任何名人,马云、马化腾、杨幂,等等,没有酷的人了。今天也没有酷的行业,互联网也从酷的代名词,变成了傻的同义词。“酷”这个概念消失了。
可是,我们并没有真的损失什么。你只能损失掉你珍视的事物,只能损失掉你曾竭力捍卫的事物,你不可能损失掉你配不上的事物。 
临安的很多篇刷屏文都会遭来攻击谩骂,甚至是给我恶意编故事。
哪怕昨天那篇文,提出合理质疑,也有读者阴阳怪气的问:
你以为的真相就是真相吗?
当时我想反驳回去:
你以为的真相就是真相吗?
现在我的回答是:

你不可能损失掉你配不上的事物。
哪怕它叫良知,它叫真相。
所以,你相信你所相信的,我坚持我所坚持的。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推荐文章~
~关于天府主人~
你好,自我介绍一下。
吾唤李临安,一个99年出生的武汉大学生。 
刚走出大学校门,剑未佩妥,出门便已是江湖,但归来仍是少年。

有人说,我是这个时代的一道光。

是啊,在万马齐喑中,总得有人行歧路,逆大流,在蒙昧与垂死中发出呼喊,振聋发聩。
我们一众白衣卿相,永远都有炳若日星的目光。
青衫不负踏歌行,莫忘曾经是书生。
欢迎关注天府事变 ↘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