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后台问到关于人口数据变化的新闻。这个问题我们之后再聊,不过先给一个建议:将不同来源、不同方法得到的统计数据放在一起,不加甄别分析就直接做对比,是统计学的大忌。而在错误的数据基础上即便画出无数图表,写几千几万字,那也是没办法得到太多真正有价值的结论的。所以某些惊悚的“分析文章”,当娱乐看看就好。(比如某些分不清户籍和常住,导致算出某些省份去年激增了10%的人口,另几个一年少了10%+人口的天才)。
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聊的,是另外一个这两天和玩具有关的新闻热点:央视《第一时间》节目以《危险的“假水”玩具》为题,报道了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流行的一种新玩具:“假水”。
这些假水玩具,和之前流行过的史莱姆水晶泥之类的产品类似,是一种流动性比较强的类橡皮泥玩具,因为相比一些泥的手感更“像水”,所以被一些厂商放到水瓶包装中,起了一个“假水”的名字来销售。
为了吸引孩子购买,很多“假水”还贴上了诸如“xx可乐”之类的模仿知名饮料的贴纸包装,看上去更像孩子熟悉的各种“大人产品”。

虽然因为这些产品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孩子误以为是饮料喝下的风险不大。不过如果家中有二宝三宝的话,哥哥姐姐买这种产品带回家,家长就要提高警惕,尽快处理掉不要让小宝宝拿到。
但更主要的风险,并不是误食 —— 而是硼摄入。如果玩具的成分中含有超标的硼元素,当小朋友手上有创口,或者玩的过程中或者之后,玩具或者手接触到嘴,那就可能导致硼摄入。所以对于玩具中的硼元素含量、迁移量,应该有严格的要求。
在这次的新闻中,从市场上购买的9款14批次“假水”玩具,送检之后发现硼元素全部超标
我们来看一下新闻的视频:
不仅是这次的“假水”玩具,两年前,关于水晶泥类玩具的硼超标问题也成为了社会热议的新闻话题(点击阅读:超轻粘土、水晶泥检测硼超标的新闻,我们来解读一下)。
/// 那为什么这些产品中会含有硼呢?

其实不管叫什么名字,xx泥也好,xx水也好。这类“泥”玩具的制作原理都是类似的 —— 是将一些高分子材聚乙烯醇材料溶在水中,然后在硼砂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产的。硼砂在这里担当了交联剂的功效,将溶解状态的聚乙烯醇“交联”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的水凝胶。之后,再在水凝胶中添加其他添加剂,改变颜色,性状,就成为了各种水晶泥、假水之类的产品。
我们在网上也搜到了一份“水晶泥”的发明专利,其中也写着硼砂为成分之一。使用硼砂的含量在0.1-0.3%左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类似产品都会用到硼砂,只是因为硼砂价格便宜,效果不错,成为很多追求低廉成本的玩具厂家的优先选择。
/// 那如何能避免让孩子接触到硼超标的泥类玩具呢?
正常情况下,我们如果想避开某种不安全或者不喜欢的成分,最重要的是看产品的成分表、配料表,令人无奈的是,在此次新闻曝光的硼元素超标“假水”玩具里,或者完全没有标注成分,或者在成分表中隐藏了硼砂的存在。
而消费者也没办法每次将玩具送检来测试其中各种有害物是否达标,所以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只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辅助判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品牌、价格、和渠道。
也就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对于超廉价的玩具保持警惕,不购买三无产品。
玩具并非什么神奇的行业,成本如何控制早就没什么就机密,简单的说,就是很多时候可以用“一分钱一分货”来进行评估。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虽然不能肯定从正规渠道购买价格较高的品牌玩具就一定安全。但相反,对于从非正规渠道购买的廉价三无玩具,的确是很容易有质量风险的。简单的说,就是:贵的虽然未必好,但太廉价的基本没好货。
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过去几次关于类似玩具硼超标的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重灾区一直都是学校旁边的小卖部、文具店甚至地摊销售的廉价三无产品。
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应该呼吁工商等主管部门对这些产品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外,家长和学校、老师,也应该从各自的角度来引导孩子,减少孩子购买这类产品的机会。
不过有时候孩子有比较强的从众心态,一个班里有几个人买,引发风气,就会让全班大部分人都跟风去买。如果家长没办法制止,那可以尝试几种方法,比如尽量减少玩的时间和频次;注意如果手上有创伤的时候不要玩;玩之后尽快洗手
也可以
尝试自己DIY类似的玩具
,虽然从一些性能方面不如买的工业产品,但却是另外一种可以向同学“炫耀”的厉害和特别。


最后感叹一下,在2019年水晶泥硼超标新闻的解读中,我们曾经在文末感慨过,我国玩具国标缺少相关标准,因此新闻中的检测只能依据欧盟标准对硼迁移量进行检测,判断是否超标。希望能重新制定国标,对玩具行业进行更严格的管理。
两年之后,嗯,新闻中一样还是使用的欧盟标准。
更多与安全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安全”来查找。
近期文章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