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城
来源:那一座城(ID:thecity2015)
30年前,他是个圆嘟嘟的小朋友;

30年后,他身材还是像以前一样,胖胖的吗?
30年前,“只要坚持,眼泪都可以熬成汤”;
30年后,他重新看到自己说的这句话时,是什么感受?
30年前,他是高中的“校草”;
30年后,“校草”火到上了微博热搜,那么他还是这么帅吗?
TVB,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的童年记忆。
但近年来众多老戏骨去世、剧集没新意、新生代演员演技不被认可、收益连年亏损等众多原因……
它已经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很久了。
当所有人以为TVB要完蛋时……它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史上最强综艺。
《寻人记》
没有撕逼的戏码,没有给观众强行煽情。
在所有的节目都在制造CP,制造话题时。
TVB回头去寻找,那些最普通的「港人故事」,看完后大家仿佛觉得“当年的TVB回来了!”
故事的开头,要从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讲起。
TVB曾采访市民作为日常新闻报道,问题五花八门,涉及到家庭、教育、变迁、考试、住房、健康……每一条新闻,都有一个主角。
几十年后,时间改变了香港,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同时也改变了「他们」。
“寻”,我们寻找当年的TVB;
“寻”,他们在寻找当年新闻故事的主角,那些跨越时代变迁,见证过香港社会发展的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故事。
这些“大时代”里的小主角,现在过得如何?
港版请回答《1988》
第1集,是寻找35年前《新闻透视》里的“大家姐”。
1986年,三号风球袭港。风大雨大的日子,三个小朋友出现在新闻镜头里——
11岁的倩仪拉着弟弟妹妹,往回家的路上赶。
如今我们想起那些铺天盖地的“鸡娃”和“内卷”时,图片里的这种现象在已经很少发生了——一个小朋友,接其他的小朋友放学。
其实,这不是倩仪第一次接弟弟妹妹放学了。
小小年纪的她,当时还不明白香港工薪阶层的生活压力有多大。
她问妈妈,“能不能留在家里照顾她?”
妈妈回答“不上班哪有钱?”
在香港的生活压力大,只有手头有钱才能“生活”。

爸妈终日在外奔波,无暇照顾家中弟妹,倩仪长女为父为母,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买菜、煮饭、拖地……成为撑起整个家的“大家姐”。
35年过去,这位“大家姐”过得如何?
全名是什么?不知道;曾经在哪里念书?不知道;住在哪个地方?不知道。
在线索全无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翻看旧影片,海底捞针,抽丝剥茧。在几乎要放弃时,发现有个同事认识这位“大家姐”,曾住在坪石邨。
三十多年后,“大家姐”再次站在坪石邨。
觉得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
那条曾经天天要走的路,变窄了;
小时候供大家玩乐的“社区中心”,没有了;
唯一没变的,是当年邨屋小伙伴之间的感情,至今联络密切。
自己的童年,没有想象中“完美”。
但倩仪从没有抱怨过,就算家里不够有钱,父母时间不多……但那个时候,仍然是快乐的。
这个故事有些像韩剧《请回答1988》。
他们在不大的社区里生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复杂。社区是半个家,一起长大的伙伴是半个家人。
回看旧影片,才知道“原来我也要站在椅子上。”
而她的儿子,现在只会用玩具来做她“当年做的事”。
正所谓“寻”,主角“寻”当年的自己,也是“寻”得一种社会的变化,有对比,才发现时间能让同一件事之间相差得无穷大。
“走过,错了,改,再来。”
在倩仪登上新闻前一年,1985年。
香港中环卜公码头,有三位少年站在摄影机前,吹着悠悠海风,意气风发地接受了TVB《香港新一代》的采访。
中间那个人叫伟约瑟,高中的“校草”。
浓眉大眼,小麦肤色,是很多女生暗恋的对象。
随着综艺上映,还因此上了热搜👇🏻
在香港生活的人,各有压力。倩仪父母在为谋生承受压力时,年纪轻轻的少年同样有压力——他们正等待会考放榜。
香港的学位不足,能顺利通过考试升入大学预科的考生不足三成,能考进大学的少之又少。
每个考生,都在为了当时全港三所大学而努力。

但更抢眼的是他看成绩单的方式。
就像是坐在赌桌上一样,把一门一门成绩划开来看。
少年全军覆没,也不好意思了,连忙说“不要拍”。
还好还有两位朋友支持他,是「有十块钱都要分三份花的那种朋友」。
八十年代的香港,人人有股“自强不息”的韧劲。
不止是镜头前的少年,连在以往的旧影片中也能感受到他们一腔热血——从不怕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再来。
“会考搞不掂啊,唯有复读一年咯。”当年他们意气风发的样子,仿佛从不担心未来,世界上的困难都不会将他们打败。
时隔36年后,当年考试失利的他,变成了什么样?
经过一番打听,节目组联系上他,他本来并不打算接受采访,但为了解开昔日老友的一个心结,他答应在旧地相见。
那个少年,如今变成了儒雅的大叔。他当年复读落榜,拍过广告、做过空少,后来搞小生意。
但他最遗憾的是,“三个人只剩下我了。”昔日三人行,如今只剩下他。
这次他接受采访,是想帮昔日老友澄清一件事:
“36年前,你们打错了我朋友的名字,不过……他会明白的。”
老友的去世,也让伟约瑟有了不同的人生观。
36年前,会考失利:
“一张纸没那么重要,断定你的一生”
“我觉得没那么严重,不行的话重新来过”。
36年后,他依旧认为如此:
“珍惜眼前人吧。”
“生命有take two。”
“任何事也有take two。”
“走过,错了,改,再来。”
他的故事,也许我们都经历过。如今回头看,当时觉得难以跨越的坎,大多也在时间里变得云淡风轻。

他说得对,人生不是一张纸能决定的。

和考试比起来,人生和城市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更难。但好在,我们都拥有时间,能让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姐姐下次就来接你回家”
这个关于亲情的故事,最让人动容。

1996年,TVB《星期日档案》拍摄了香港元朗的一间弱智人士宿舍的故事。
主角芬芬,就住在里面。

她有10个兄弟姐妹,也有爸妈,但“家”却在这个宿舍里。

她是残障人士,多年前家人要移民美国,打算将她一个人留在香港。

那年她33岁,智力只有6岁。
不久后,她的家人坐上前往美国的飞机。如无意外,她的一生就会在这个宿舍里度过一生。
就在这个时候,谁都没想到的是……
二姐婉薇建议把芬芬接过来美国,结果家中无一人赞成。在全家人的反对下,芳芳那个手续办妥、绿卡到手的二姐婉薇回来了香港。
她说“我是个从来不哭的人”,但一想到芬芬在香港孤立无援,她大哭了一场。“我是她姐姐啊,留下芬芬我不忍心。”
她平日就在邨里当老师,周末推掉所有约会,去接芳芳回家,给她做好吃的。
大家都称她“够伟大,够牺牲”,她直说哪有什么牺牲啊,她是我妹啊。

“姐姐照顾妹妹,根本就是一种习惯。”
当节目组再次找到这对姐妹时,两人都已满头白发,步入老态。

婉薇带着节目组,走她每周去见芬芬时走过的路,上坡、爬楼梯……
每次要花45分钟,才能到芬芬的“家”。
当初一句“照顾妹妹”,一照顾便是25年,1/4个世纪,亦是两人的大半生。
芬芬看着照片,认出了二姐,立马喊“姐姐”。
因为疫情,只能隔着走廊见面,相差20岁的两姐妹,只能远远对望。
53岁的芬芬对姐姐说“姐姐,我想回家。”
73岁的二姐说,“你乖一点就可以很快回家了。”“姐姐下次就来接你回家。”

25年前,1个人变2个人,走完一生。只要姐姐还在,就会接你回家。
寻人记,寻找众生,也寻找爱。
姐姐寻找妹妹,妹妹也在寻找姐姐。重点,永远是“寻”之后,得到“人”。
25年时间,婉薇做好了一件事:照顾好妹妹,芬芬。
那些《寻人记》里的「众生相」
第7集,有个妈妈帮小朋友申请学校面试。
当时由政府来分配,但妈妈怕不满意,要去申请好一些的。
节目组再去找到那个人时,小朋友已经长大了,现在有三个孩子。

刚好他的孩子也要马上经历同一件事。
同一件事在两代人身上发生。
同样以儿童为桥梁。
多年后,那个长大的小朋友和他的儿女之间,要再次面对当年的问题。
《寻人记》不但是寻那时候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寻找「当年的自己」。
开头那个胖嘟嘟的小朋友,爱吃鸡翅,妈妈就让他吃,结果变得超胖。
广东有句话叫“3岁定80”。
30年后,他身型的变化不大,但比更节制了,不再吃鸡翅,饮料也选择无糖。
和节目组吃完饭,刚出门看到有卖小时候爱吃的冰棒,立马就上前买了一根。
直接被吐槽“果然,胖不是没有原因的”。
1993年,香港儿童肥胖率是5%,
1999年翻至10%,
2007年已经超过18%。
如今,许许多多新一代的香港年轻人,选择健身,吃更健康的食物。由以前吃得是福;到现在健康最重要。
《寻人记》寻的是「人们的观念」。
从1994年,到2021年,再到未来。
Frankie和Sabrina两个人“台风都打唔甩”。
虽然在参加「两心知」节目时,俩人已经结婚11年——遭遇瓶颈期。

Sabrina是急性子,追求完美,总对Frankie提高要求;Frankie就是那只追上兔子步伐在后头慢慢走的乌龟。
无论如此,两个人从不说“离婚”两个字。
27年后,依旧亲密,三代同堂,日子开心。
因为从不说“离婚”两字,所以一切事情都通过沟通和迁就来解决。年轻那会儿,Sabrina想买一个高价门把手,Frankie说浪费。

要是刚认识那会儿,Sabrina肯定生气走人了。
她冷静过后,学会了迁就。Frankie表示,“可以买,但没有这个必要。”
关于生与死这个话题,Frankie说,“自私一点,我希望我比她先走。
”Srabrina则希望“上天把我们一起带走。”话还没说完,就落泪了,因为从不打算离婚,所以根本没想过哪一天要分开。
Frankie立马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寻,也可以是「寻找对象」,
在以后婚姻生活里,探寻两人相处之道,寻找「白头偕老」。

所有主角,几乎都没想到……
在时隔几十年,还会接到一次特殊的“回访”——
他们的故事十分“普通”,无非是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些接地气的大小事没有爆点,也没办法制造话题。
随着时间流逝,每件事情都会变得平淡又深刻,当往日浮上心头,印象更为深刻。
在每一集开头,都会有这样一句台词——
「有人说人生是营营役役,但有人觉得,人生应该是寻寻觅觅。每一则寻人启事”,看似普通,但都是一个人漫长且短暂的一生。」
《寻人记》里的是一些普通香港人的一生。
那些外人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是他们最普通的一件「小事」。
唯有当事人,最明白。
—END—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城(ID:thecity2015)。
喜欢这篇文章
别忘了点“在看”哦~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