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当教育被打上#鸡血#的标签,母亲这一角色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多“任务”:既要职场领先,还要孩子争先。普通母亲有没有不焦虑的可能?母亲节来临前,外滩君连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萧萍和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育有两个男孩的作家康妮,聊聊她们在为人母的这场旅程中,有过哪些探索和试错,并探讨如何才能陪孩子慢慢长大。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滢滢    编丨Travis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直击这个时代的鸡血教育之痛,也让几位不同身份、职业,却都困于教育焦虑中的母亲角色,引起关注。

今天,母亲这一角色,正在承受来自社会、家庭、教育的多重挑战。除了如何平衡职场和家庭,越来越激烈的教育军备竞赛下,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压在她们肩头的一座大山。
当鸡娃成为一股无孔不入的时代洪流,一位普通母亲究竟有没有不焦虑的可能?佛系和鸡血,难道必须是二选一的选择题吗?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新时代的母亲,需要有更多智慧来做出回答和实践。
外滩君曾经采访过大洋彼岸的两位母亲,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萧萍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育有两个男孩的作家康妮
萧萍(左)  康妮(右)
虽然她们的职业、身份、所处的国度不同,但是却有一些共通的特点。(外滩君曾经在《陪伴儿子实现剑桥三一学院的“数学梦”》《“摆摊出身”的哈佛妈妈》文章中,分别报道过她们的育儿理念)
她们不佛系、也不鸡血,而是用耐心和信任,去鼓励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做孩子成长中的“玩伴”和“顾问“。
她们也会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探索自我,重新定义“母亲”这一角色,将亲子成长,看成是一场自我修炼、彼此成就的旅程。
母亲节快要到来,外滩君再一次连线了萧萍和康妮,聊一聊她们在为人母的这场旅程中,有过哪些探索和试错;怎样在焦虑的大环境下保持“通透”,以及她们对于“母亲”这一角色的思考。
放手,做孩子的“玩伴”
作为“非吼叫妈妈”俱乐部发起人萧萍接触了各种各样焦虑的母亲。她发现,今天的家长在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敢放手。
“生怕一放手,孩子就脱离了掌控,这是让很多妈妈感到害怕和恐惧的事情。”
萧萍认为,这归根结底还是家长对孩子不够信任不相信一个孩子的底线和他自身的潜能。
在“放手”这件事上,萧萍做过最疯狂的一件事,就是陪儿子打游戏。
曾经,因为萧萍去美国访学,刚上初中的儿子也跟着去美国做了一年的“插班生”。
那一年里,孩子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加上文化差异被孤立,愈加想念国内的小伙伴,一度迷上了打游戏,试图在游戏中寻找“解脱”。
萧萍察觉出孩子打游戏背后的焦虑,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非但没有阻拦,还陪儿子一起打游戏。
大半年时间里,萧萍俨然成为儿子的“助手”,帮忙设定闹钟,准时收集游戏金币,母子俩配合默契,不亦乐乎。
她相信,在很多时候,“玩伴”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家长。
“当一个孩子陷入游戏,与其剑拔弩张地对峙、监视,家长不如放下权威做他的‘玩伴’。这样孩子才愿意和你敞开心扉,你才有可能了解他玩游戏背后的真实原因,也更能培养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律。”
果然,当儿子逐渐适应新环境,发现了学校生活的精彩,也就不再被虚拟游戏所吸引。
去年,萧萍的儿子沐阳,申请上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成人众人眼中妥妥的“学霸”。可是,这一成绩并不是鸡娃式教育的产物,相反,萧萍认为这是自己“陪玩”的结果。
沐阳在剑桥大学
在孩子的成长中,她坚持让孩子做一个“玩童”,家长做孩子的“玩伴”,将学习本身变成一种探索和享受的过程。
也因此,儿子沐阳对数学,也一直保持着最初的热爱,不掺杂功利和焦虑,一心一意沉迷在数学这个魅力王国里。
萧萍还会陪儿子一起追他喜欢的漫威、哈利波特,讨论故事情节,分享各自对角色和人性的体悟。
她相信,就像《心灵奇旅》这部动画片中一样,让一个生命感受到触动的,往往就是生活中特别感性的那一部分。家庭教育也一样,父母要对孩子有感性的分享,而不是成天的大道理。
萧萍和少年时期的沐阳
同样,身在美国的华人妈妈康妮也秉承这样一种教育观。
身为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学霸,康妮并没有将自己的学识、见解强加于孩子之上,给孩子设计规划一条所谓的“成功之路”。
相反,她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在成长中的“顾问”,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就够了。
在两个儿子的成长中,她尽可能地让孩子去多接触艺术和体育,尽可能丰富他们的童年。
甚至当大儿子亚力在钢琴演奏上展现出特别的天赋时,她也并没有逼迫儿子一定要通过钢琴考级来证明自己,而是鼓励他追随自己的兴趣,去感受音乐带给自己最深沉的快乐。
亚力在演奏钢琴
“父母不推,反而给了孩子突破家长局限的可能。”康妮认为,父母永远无法帮助孩子去面对他将来要走的路,和所面临的未知和挑战。怎么能用自己的见识和眼界,去框住孩子的人生?
接纳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想要真正陪伴孩子乐在其中,首先就要克服焦虑。
萧萍经常提醒前来“取经”的家长们,没有所谓“完美的孩子”,你眼中那些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实也并非完美无缺。
接受自己孩子最真实的长处和短板,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焦虑。
在萧萍看来,即使儿子沐阳,这样一个旁人眼中头顶光环的“学霸少年”,其实也有他不擅长的领域和短板。
比如:
孩子人文学科较为薄弱,常常为写作而头疼;
从小性格腼腆,不爱表现自己,缺乏所谓的“领导力品质”… …
“他就是一个恰好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普通少年”。萧萍接受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而不强求他在每个领域都出类拔萃。
沐阳
对于康妮来说,她的从容和不焦虑,同样来自于对孩子的深刻了解。
儿子亚力,尽管智商很高,目前在美国一所高中的“天才班”就读。可他并没有在学业上展现出特别的强项,也不是那种学习刻苦、自律、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
这和康妮很不一样。儿时的康妮,没有父母逼迫着学习,但是她却在学业上很要强,有目标,有拼劲,力求做到极致。
这种要强的性格,并没有遗传给孩子。她深知,孩子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人。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不公平。
但是,她会全力以赴去帮助孩子,成为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如今15岁的亚力,因为学校里的一个拓展项目,他开始研究自己喜欢的“口袋精灵卡片”。为了探究供需关系对卡片价格的影响,他去看《国富论》,去可汗网站学习经济学知识,还写了一篇供需关系如何影响卡片价格的文章。
亚力
一次偶然机会,儿子开始尝试做“口袋精灵卡片”的生意。Facebook成了他的展示平台,他会琢磨什么样的照片更能吸引观众,什么节点采取什么营销策略;甚至还成了论坛上小有影响力KOL,教别人怎么用卡片去投资。
自始自终,康妮都对儿子的“创业项目”献策献计,鼎力支持。
渐渐的,孩子还真积累了一波忠实客户,短短半年时间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一万美金。在这过程中,康妮也看到了儿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商业天赋。
在康妮看来,如果儿子对商业感兴趣,未来就做自己感兴趣的卡片生意,又何尝不可。
“如果父母将孩子未来能够自食其力,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对孩子最低要求,可能就会少很多焦虑。”
康妮一家四口
从哈佛毕业的康妮,身边不乏藤校毕业的学霸,以及想要将下一代也“推”进藤校的父母。
但是,她也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家长一路逼孩子考上了某顶尖名校,孩子拿到毕业证以后却和父母摊牌:我已经完成了你们的愿望,现在我应该去干我想干的事了。
这还不是最坏的结局。更可悲的是,很多孩子在替父母完成了他们的目标后,却完全找不到自我,不知道自己生命中真正的热爱是什么,最大的激情是什么。
“抓大放小”是一种养育智慧
今天的育儿焦虑,催生了很多“直升机家长”和主张精细化育儿的父母,恨不得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严加监视和管教,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让孩子错失完美和卓越。
“家长心态一定要放松,懂得‘抓大放小’,给孩子的一定的留白。”在萧萍看来,教育是父母营造好一定的环境和土壤,让孩子在其间自由生长的过程。
萧萍一家三口
在留白的空间里,去探索一些“无用之用”,孩子才有可能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喜好、天赋。
儿子李沐阳对数学的兴趣,就是在这样的自由空间里诞生的。
儿时的他在父母的书房里翻闲书,偶然间在各种文学类读物中,翻出一本和数学有关的科普读物,就这样误打误撞闯进了数学的世界。
所谓“抓大放小”,也就是为孩子打好必要的根基,至于树冠如何枝繁叶茂、长成何种形状,就要看每个孩子的天性和造化了
在沐阳的成长中,他的健康、善良、诚实,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这是萧萍最想守住的底线。她相信,只要守住了这个底线,任何时候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
沐阳(右二)和剑桥的同学们
学业上,萧萍同样坚持“抓大放小”的策略。
在她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一定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养成。
“一个孩子如果在一二年级没有养成按时、高效完成作业,不拖拉的好习惯,那么到了三四年级,就会上演各种鸡飞狗跳的陪娃写作业闹剧。”
相比较而言,那些知识类的补习、大量的练习训练,反而不重要。
因此萧萍建议,在一二年级阶段,父母应该格外用心,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引导和规范。
比如:
当孩子做作业时,父母也要放下手机电视,给孩子必要的陪伴和辅导;
和孩子商定一个作业完成计划,由孩子决定每天何时写作业,游戏多长时间。
这些都是为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培养打下基础。
深谙“抓大放小”智慧的康妮,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则特别看重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本的礼貌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康妮认为,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父母就应该培养孩子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传达善意,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她曾在“得到”平台上分享“如何培养受欢迎的孩子”,总结自己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礼貌礼仪方面的心得。
二是自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从小开始勤工俭学的康妮,比同龄孩子更早了解真实的社会,不仅有着更成熟的生活能力和消费观,也在待人接物上得到了持续的锻炼。
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发展却不仅仅取决于成绩。孩子若不能自理,便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便无从谈论今后的发展,更不用说有助于社会。”
康妮相信,一个孩子真正的自信心,不是别人夸出来的,而是在完成一件件具体事情的成就感中来的。从 “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滋养的孩子,内在自信会更强大。
因此,她会从家务活开始鼓励孩子独立,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开始让孩子去接触社会。
小儿子亚当在做烹饪
当两个孩子个头刚刚能将够着灶台时,就学会了处理食材、自己做早餐。十岁不到,就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菜式,还能在节假日变着花样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美食。
在康妮的带领下,两个孩子也早早开始接触公益性的社会活动,甚至将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当作每年家人过生日的固定庆祝日程。
康妮一家在做志愿服务
“越多为别人服务,就会越爱别人,而且这种爱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康妮希望孩子们不仅有强大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决心,也有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能力。
如今,康妮的两个儿子,虽然都只有十来岁,却已经成为独立自信,温柔体贴、生活技能强大的小男子汉。
康妮的两个儿子,亚力和亚当
因此,每位母亲都要想清楚,在孩子的一生中,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最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由此制定出一个严格遵守的“养育指南”。
认清自我,重新定义“母亲”角色
在职场竞争压力下,养育和工作之间的冲突,也是很多职场母亲要面对的挑战。
初为人母时,萧萍正一边教书,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休完产假后,她不敢懈怠,每天早出晚归,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忙于毕业论文。
后来不得已,她索性把孩子交给母亲在老家照顾半年。这半年里,萧萍则一心一意忙于工作、学业和创作。
然而,她永远记得自己再次见到孩子的那一刻,内心受到的巨大冲击:孩子居然从不会走,开始会走路了!
作为母亲,她为自己错过了孩子这么重要的成长瞬间,而感到遗憾。
萧萍意识到,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其实不过短短十几年。她开始更珍视这样的亲子陪伴,并发挥自己的儿童文学特长,将儿子沐阳的成长故事记录下来。
于是,一整套《沐阳上学记》就此诞生,不仅成了屡获全国大奖的系列儿童小说,也是萧萍送给儿子最有仪式感的礼物。
与此同时,萧萍发起的“非吼叫妈妈”俱乐部,还以集体写作的方式推出《72招搞定不完美小孩》汇聚更多母亲的养育体悟。
《沐阳上学记》《72招搞定不完美小孩》
成为国内首创4+1家庭同频阅读模式
在写《沐阳上学记》的过程中,萧萍尝试不断跳脱出“母亲”这一角色,探索亲子成长的更多可能性。成为孩子的“玩伴”这一想法,也自此而来。
除了“玩伴”,萧萍还从儿子身上得到了一个启发,那就是“要做一个快乐的、有自我的妈妈,而非追求完美的妈妈”
因为孩子们最厌烦的,是有情绪的,追求完美主义的,成天苦大仇深地将”我为你付出了多少”挂在嘴边的妈妈。他们希望自己的母亲,是快乐的,懂得享受生活,能够和自己一同成长。
职场和养育,二者之间一定会存在冲突,如何做出取舍和平衡,则是每一位母亲的必修课。
在萧萍看来,这种冲突,有时候也会转化为互相成就。
比如,不同职业的母亲,其实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孩子的成长开一扇窗。因为每一种职业都有很多技能、学问,也有很多人生哲理值得交流分享。
“孩子和父母之间,彼此分享看待世界的角度,向对方敞开独特的生命体悟,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和互相成就的过程。”萧萍说。
萧萍
工作和育儿的冲突,职场女强人康妮对此同样深有感触。
在两个孩子不满6岁时,她经历了整整三年特别辛苦的旅程:每周二赶最早一班飞机飞大陆出差,周四晚搭凌晨航班回香港。如此折腾,就是为了能在周末多陪伴孩子。
尽管如此,孩子还是缺乏安全感,妈妈不在家的日子里,他们总是边洗澡边哭。说起这些,女强人康妮还是觉得心酸不已。
如今,康妮的事业更忙了,除了打理公司事务,她还忙于写书、做直播分享、拜访客户、学习绘画等等。不过,擅长时间管理的康妮,会将这些安排得井井有条,尽量留下放学后和假期的时间陪伴孩子。
“我从来不觉得,母亲是我唯一的角色。我一定要有自己的时间、要能做自己的事情,这会让我更有成就感。”
康妮深知,在自己世界里,不能仅仅有孩子,还必须有交际、有朋友、有事业、有自己能贡献的领域,这是让她感到幸福的源泉。
康妮
当然,也许有很多同样毕业于名校的精英学霸,更乐于成为全职妈妈,她们认为全心全意照顾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是自己最开心的事情。
在康妮看来,这也无可厚非。每一位母亲,都应该对自我有清晰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幸福和成就感来自哪里,各得其所。
“不管怎么样,新时代的母亲,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女性,都不要用孩子的成功与否,来决定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希望,育儿这件事,不会成为妈妈们焦虑的根源,也不会绊住她们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母亲节“主题直播
5月9日(周日)晚20:00
康妮和萧萍两位妈妈
将做客外滩教育直播间
与大家畅谈
“如何用耐心和信任,
陪伴孩子长大?”
点击二维码按钮即可进入视频号进行预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