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上方 “创业财经汇 ”  → 点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为创业财经汇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作 者:米磊    “硬科技”概念提出者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
采 编:曹雨欣
来 源:正和岛商业洞察(ID:zhenghedaoshangye)
硬科技的底层逻辑

我在2010年提出了“硬科技”这个概念,最开始只在公司内部分享。我当时之所以提出这个词,是因为有一个大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下滑,传统产业遇到很多问题,中国需要产业升级。我是科研出身的,做事情讲第一性原理,就思考未来经济出路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当时社会普遍关注模式创新和互联网,忽视核心技术。我有些苦恼,思索为什么科技创新的价值得不到认可,想呼吁大家来关注真正的科技创新。互联网领域里新词层出不穷,埋头做科技的人也需要想出一个词来引起关注。加之受硬科幻题材《三体》的启发,我想到了“硬科技”这个词。它后来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认可,现在整个社会都认可这个提法。
为什么硬科技这么重要?我认为这契合全球处在的重大转折点,有三个深层原因。
一是科技创新每60年会有一个拐点 ,这意味着每一轮科技创新的周期是60年。这表现在经济上是康波周期,有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现在正处在上一波康波周期的萧条期。本质上,当科技创新处在上升轨道的时候,经济繁荣;当科技创新遇到技术瓶颈,进入创新S型曲线的平坦阶段,经济便下滑,走向衰退。
信息化革命是从上世纪60年代发明集成电路开始的,到现在也刚好60年左右。我们正处在科技创新的转折点上,未来的解决方案和出路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这就是硬科技。
每次遇到危机的时候,人类都是通过找到下一个60年大的科技创新周期,解决目前的问题。每一次科技创新变缓,经济衰退,增量蛋糕变少,国与国之间便开始存量博弈,上一次内燃机革命衰退,严重到引发了二战,中美贸易战底层的原因是目前科技创新延缓。
二是中国每30~40年有一个经济发展拐点。第一个拐点是建国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经历了30年,中国完成了重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第二个拐点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开始发展实现了工业起飞,到2008年正好是30年。2008年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用宏观调控、财政手段来提供了缓冲,但没有根本解决转型问题,所以这几年倒闭的传统企业越来越多。2008年到现在是一个经济转型期,从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
本质上,中国过去40年的高增长是承接了发达国家在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中扩散的红利。得益于人口优势,我们承接了中低端制造业,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工厂。实际上,中国只是第一组装大国,科技应用做得不错,涌现了不少互联网巨头,但核心技术和芯片还掌握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大的转折点,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人口红利转向创新红利,从工人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的关键点是硬科技。
三是从全球格局来看,每100年左右就有科技中心的转移。这是日本学者汤浅总结的现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全球每一百年有一个大国崛起。美国从二战之后到现在已经快一百年了,现在处在一百年的拐点。未来三十年是中国崛起、逐步超越美国的历史性机遇期。这也是中美之间摩擦严重的重要背景。中美摩擦不可避免,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中国要实现对美国的超越,关键点也在硬科技。现在美国针对中国的实体清单,其实更多在打压硬科技。
总体而言,这三个重大转折点都指向一个关健词——硬科技。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出路背后的底层逻辑。
硬科技,到底“硬”在哪?

“硬科技”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在当前科技与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最具代表性的硬科技主要体现在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
为什么很难实现硬科技?主要是壁垒高:第一要长期投入,第二要专利保护,第三要人才资源,还有阶梯壁垒、生态壁垒,所以硬科技需要大家一起来支撑。
我看来,硬科技的“硬”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技术硬,难以模仿,壁垒足够高。像台积电的芯片、ASML的光刻机,一般企业买回去也做不出来。
二是精神硬,做硬科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中国现在不缺钱,缺精神。很多人有钱没精神。中国缺少像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有理想、有追求、有精神。现在时代变了,我相信未来硬科技企业家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三是志气硬。过去中国企业家多追求“大”, 到了现在应该追求“强”,有追求做世界冠军企业的志气。在本领域做到世界第一,这是德国“隐形冠军”的理念。不管规模多小,竞争力要足够强,谁也打不倒,这就是志气硬。如果中国每一个企业家能做到世界第一,那么中国就做到世界第一了。
四是实力硬。只有做到技术硬、精神硬、志气硬,才能培养成一批硬科技冠军企业,中国也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整个国家实力也才会硬起来。像华为在美国打压下依然实现年销售额20%的增长,这就是硬实力的体现。
硬科技讲的不只是技术,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我们去年提出“硬科技精神”:勇担使命,敢为人先,啃硬骨头,十年磨剑。我们选择了做最难的事情,十年磨一剑,至少干十年、二十年,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坚信一定能成功。
硬科技的价值被低估了
每个行业都需要硬科技,所有的行业应用背后都是硬科技在支撑。底层技术的意义在于附加值更高,其创造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会超过单纯创造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技术。
硬科技的价值被低估了。它的一块钱可以带动下游的一百块、一千块,但下游的一块(钱)就是一块(钱)。我们从半导体产业链的图可以分析出来,最底层是600亿美金的半导体设备的产值,支撑了中间4600亿半导体芯片制造的产值,再往上支撑了几万亿美金的消费电子、工业电子等电子系统,再往上则支撑了互联网、大数据、电商这些几十万亿数字经济的产值。
半导体产业链图
2014年,我们观察到2013年中国芯片进口规模超过石油,就意识到发展芯片是中国未来的战略需要,不关注是不行的。这些年,我们中科创星投资孵化了320余家硬科技企业,涉及半导体、光电芯片、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商业航天等多个领域,其中有100余家半导体领域的企业,它们现在成长得非常快。
2020年有一个历史性拐点——半导体投资首次超过互联网,成为中国的第一投资赛道。大家关注硬科技,这是好事。以前半导体公司融资是很不容易的,但现在无论是融资还是其他各方面都越来越顺利,整个行业向好。通过这样的变化,我们看到中国硬科技、半导体芯片崛起的曙光和希望。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推出科创板,让科学家致富。中国硬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
但资本的迅猛涌入,也造成了项目估值虚高、局部过热的风险。实际上,硬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升温的过程,不能从特冷直接过渡到特热。我经常打比喻说在中国投硬科技、半导体就像是在月球上投资。前几年特别冷,零下一百多度,像是极夜;科创板出来以后,炙手可热,零上一百多度,变成了极昼,现在堪称“无人不投半导体”。这都不是正常的温度。
硬科技门槛比较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产业。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要理性分析,看到底哪些更有长远价值,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进。
谁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巨头?
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得益于新一轮  科技革命。英国是机械时代,美国是信息化时代,中国未来将是光子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这是中国的机遇。一个国家的崛起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经济、科技、军事、金融、文化。现在中国正在从经济的超越跨向科技的超越。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崛起,催生了一大批的企业家明星。未来三十年是中国科技崛起的时代,我相信中国会涌现一大批科学家明星和硬科技企业家明星。
科技公司有一个发展规律,是“硬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美国为什么害怕中国的5G?5G是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中国一旦在5G上领先,就会在人工智能的整个应用上全面领先美国。美国着急,为了国家战略,要保持美国竞争力不能被中国超越,所以才打压华为、中兴。伟大的企业都是站在科技浪潮之巅。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革命,这是机械时代,发展的是机械技术,代表性企业有博尔顿-瓦特公司、勒克勒佐冶金公司;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革命,这是电气时代,发展的是电子技术,使用分立电器,代表性企业有西门子、奔驰、福特、通用电气、贝尔电报公司;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革命,这是电子时代,发展的是集成电路技术、算法,代表性企业有Intel 、IBM、台积电、微软、苹果;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智能化革命,光子时代,发展的是光电子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算法。现在的巨头都是上一个时代的巨头,新一轮巨头还在孕育中。新一轮工业革命即将催生出巨头企业。谁占领光电子技术制高点,谁就会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巨头。
光为什么重要?万物互联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5G是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而光电芯片又是5G和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
IT时代的主要推动力是集成电路和光   纤通信。2016年摩尔定律失效,集成电路带动的信息革命周期红利结束。我提出“米70定律”,指的是在各个领域,光学成本会占到未来所有科技产品成本的70%。整个IT产业正处在“从电到光”的转换过程中,未来在信息的获取、传输、计算、存储、显示这五个方面,都将以光电子芯片为核心来进行产业布局。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芯片“卡脖子”,比如说集成电路产品“卡脖子”,最“卡”的是光刻机。这背后是没解决光的问题,光学技术成为科技产品的关键瓶颈技术,解决光学瓶颈技术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
我在前面提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因为科技革命的推动力不足,急需新一轮科技革命,而新一轮科技革命是“光子集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智能化革命。21世纪是光学的世纪,将从电子集成过渡到光电集成,再到光子集成。
整体来看,光学技术爆发相对较晚,全球还未把光学技术的全部潜能挖掘出来。中美科技差距和科技革命爆发的时间周期成正比,两国差距最大的是发动机、涡轮机这类机械产品;在光学、通信等领域差距相对较小。
对于“卡脖子”的行业,中国企业要找一些换道超车的机会。光子科技就是中国科技换道超车的大好机遇。乐观估计,以10年为周期,我们能逐渐赶上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有华为这样的公司,已经证明了在硬科技上是可以脱颖而出的。随着中国GDP的增长,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人才慢慢培养起来,以后中国的硬科技肯定会越来越强。
“白猫时代”来了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于硬科技。美国的这次打压让中国形成了共识,开始真正重视硬科技。未来三十年绝对是硬科技的黄金时代。
实际上,中国过去在硬科技上是投入不足、积累不够的。前些年很多学芯片的人都去做互联网,因为来钱快、挣钱多。硬科技需要长期投入,踏踏实实、耐心去做。
大多数普通人是农业思维,认为“一份耕耘,一份回报”,不愿意做指数型增长的事情。但硬科技的曲线是这样的:前十年是“十分耕耘,一分回报”,一旦过了拐点,呈现的便是指数型增长的态势。这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硬科技赚的是长钱、慢钱,但最终是大钱。
硬科技公司需要的是耐心资本。这对投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真正懂技术,也要懂科学家,理解他们,还要有足够的投资能力,有耐心,有承受风险的能力。
前几年在美国,谷歌吸引人才是最强的,但是前几年在美国,谷歌吸引人才是最强的,但是有一个机构,谷歌“抢人”是抢不过的。它的工资比谷歌低很多,但是顶级人才更愿意去做改变世界的事,这就是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只看钱的人绝对不是最顶级的人,只能说他是优秀的人,不是卓越的人。从优秀到卓越,最难跨越的就在这一点——优秀的人是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卓越的人做改变世界的事情。
中国现在需要一批改变世界、有梦想、卓越的人,而不是一味挣钱的人。钱只是一个人创造社会价值而产生的副产品。像对马斯克而言,“首富”并不是他的目标,也不是他的追求。我们公司的slogan是“硬科技改变世界”,目标是给未来的中国培养一批像马斯克、任正非一样的硬科技企业家。他们有更高的追求、梦想和创新使命。
真正的企业家通过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并在此过程中分享到了社会财富,企业家理应同时具备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和岛的名字寓意是“正和博弈”,倡导企业家创造正向的价值,附带创造经济价值。这也是德鲁克对企业家的定义,通过创新创造价值。我不会投O2O、P2P、电子烟。只挣钱而没有正向的社会价值的商业模式或产品,我都不会投。至于损害社会、老百姓利益的事情,那更是禁区。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应该对这句话做一点修正了。以后在中国,一定是“白猫”才会得到鼓励。中国的法律越来越健全,“黑猫”如果为了挣钱做了犯法的事是要进去的,如果是“灰猫”走在规则的边缘也不好过,中国套利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白猫时代”来了,正大光明,堂堂正正靠创新的时代来了。
呼唤硬科技企业家
传统企业正面临剧烈的转型时期,但绝大多数是无法成功转型的。现在的传统企业里,基本上有一大半在十年后就看不到了,破产了。但会有一批新的企业生长出来。未来科创板会培养一批人。他们崛起的速度超快,会成为新型企业家。
过去很多企业家都在学管理,学得差不多了,现在读EMBA的价值没有学科技创新的价值大。当企业不创新的时候,管理的意义就不大。管理得越精细,企业越内卷。陈春花教授有句话:不能让管理大于经营,应该是经营大于管理。经营是什么?经营就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创新。
未来是硬科技时代,传统的企业家需要变成硬科技企业家,不止掌握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还要学硬科技、科技创新。
企业家实际上是配置资源的群体。企业家最重要的是决策能力。决策能力代表了如何配置资源。企业家一定要搞清楚:每个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时代最缺的是什么?当知道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企业家做事情的杠杆作用才会最大化。企业要找到真正的价值、与众不同的价值。
硬科技是一种思维。中国人要慢下来,过去社会太快了。互联网时代急躁的思维害了很多人。今天事实证明不一定都要搞互联网营销,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有一些企业家非常迷茫,找不到出路,不知道方向在哪儿。我认为,现在的方向太清楚了。企业家们可以去看看国家的“十四五”规划、2050规划,在里面找自己的商业机会。“十四五”规划把科技自强放在第一位,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规划也把科技力量放在国家战略的第一位。
中国未来30年的方向已经确定,到2035年建成创新型国家,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型强国。中国长期规划的实现能力是全球第一,要相信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说到做到的国家。2000年初,多个国家都说2020年登月,只有中国完美地按照计划实现了“绕落回”,其他国家都没实现。
国家现在在布局科技资源中心。我们也是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做投资的。西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广州、合肥等城市都有很好的科技创新土壤。凡是科研院所、大学集中的地方,科技资源就多,硬科技产出就多,那里就是投资的热土和富矿。
企业家应尽快全面拥抱硬科技,提前布局,自建部门长期做研发、做硬科技。一些企业如果没有硬科技基因,那么可以先不“下海游”,而是“买门票进场看别人游”,找合作伙伴或直接投资硬科技,把资产逐步配置到科技创新上,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学习他们的投资理念和经验。现在是转型初期,企业越早转型,风险越小;反之,越晚转型,风险越大。
硬科技正在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
喜欢本文的亲们,
请在页尾留言,点在看,点分享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