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妮莫一起看一个旅行纪录片,我忍不住嘚瑟的心,跟女儿显摆:
喏,这里我以前去过的。
哎呀,我也在那个山顶看过日照金山。
你妈年轻的时候去过的地方可多了!
妮莫忽然很认真地问我:
那你为什么现在不去了呢?是因为有了我才不能去探险的吗?
我说,傻瓜,当然不是啊,我在等着你长大点再一起去呀。
这似曾相识的问题,我在阿什莉·奥德兰的《我本不该成为母亲》里读过。
母亲给布莱丝梳头时说道:“我年轻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
女儿问她:“那你为什么没成为诗人呢?”
“我没那才气。”她接着说:“自从有了你后,我再也没动过笔。”
那时我还听不懂,没意识到我降生到人世夺走了她的诗歌梦。
“你可以再试试。”
妈妈低声轻笑。“不行啦,诗都已离我而去,回不来了。”
母亲的回答里充满了遗憾。
我必须坦诚地说,如果刚生完孩子头两年,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也许会认同那位母亲的说法——
面对一个每三小时就哭闹着要喝奶,只愿意在你胸口趴着睡觉的小肉球,我失去的何止是整段的睡眠,简直是整个人生。
闪亮的高跟鞋换成更稳当的平底鞋,宽松柔软的衣服渐渐占满了衣柜,香奈儿的小包已经装不下孩子的尿裤和湿巾,那些诗和远方,变成了大海边挖不完的沙子。
但是当我走过了那段最难的育儿岁月后,我发现自己的内核没有改变,依然充满了力量和可能。
我并不想让孩子带着负罪感,认为是她的出生,才让妈妈们失去了梦想,母亲只是我众多身份之一,而不是生命的全部。
生理上从女孩变成母亲,几乎发生在诞下孩子的一夜之间。
但是在心理上真正成为母亲,却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
英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斯克的《成为母亲》里,把做母亲的感觉形容为“仿佛我不论去哪里,身后都连着一根绳子。”
她曾经在孕期打定了主意,即便当了妈妈也要继续保持独立,继续做那些感兴趣的事。
小孩出生后,她打算如期去听一场音乐会,当她上了地铁之后,愧疚感立马涌上心头,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好像偷了东西一样。
一到站,她就跑上扶梯,不安地给照看孩子的婆婆打了个电话,孩子的哭声立马顺着电话线爬了过来,最后她不得不放弃音乐会,坐出租车仓促地回家。
她幽默地自嘲,原来今晚外出就为了拜访西区的电话亭。
尽管书里她一直在用冷静的视角自我审视,但是她对女儿的爱,又是毫无质疑的真挚,她写道:
如同所有的爱,这份爱的核心充满了矛盾,这一点痛苦擦亮了快乐的珍珠。
读到这样真实的文字时,我觉得自己是能被理解的。
没有人生来就是妈妈,我们都是在摸索中学会了怎么当妈妈的。
我第一次有了当妈的感觉,大概直到生完孩子三个月之后。
一天凌晨,我疲惫地喂完她,准备拍好嗝就放回小床上。
她这天竟然没有睡觉的意思,竟然睁着眼睛,盯着我的脸,好像认识我一样。
看到她认真的表情,我忍不住笑了起来,没想到,她竟然也冲我笑了一下,还奶声奶气地“哦”了一声。
我的心当时就酥掉了。
万籁俱寂的夜晚,心里的喜悦不知道可以和谁分享。
从那一刻开始,我突然感到孩子和我之间产生了连接,生命真的好神奇。
从前,我觉得母亲就是奉献者,如今,我更愿意把成为母亲定义成一个“体验者”。
成为母亲,是非常私人化的体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
老一辈的妈妈们,在四周“哪个当妈的不是这样过来的”的气氛下,很难开口诉说,也没有任何渠道去分享自己的困惑,一句妈妈最伟大,就概括了她们未曾被看见的美丽与哀愁。
感谢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让生育成了可以拿到台面上公开讨论的事情,我们在其他女性的分享和叙述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一起吐槽一起大笑,有了同伴,便不再感到孤独。
在B站随手一搜,成千上万的顺产记录,千姿百态的为娘心得,你会知道母亲不是只有一种样子。
有人一路开挂,UP主拿拿nah不仅在B站领到了老公,还是传说中的天选之妈,怀孕到快37周时依旧貌美如花,只胖了不到20斤,无痛还没打上,就开了8指,半小时顺顺利利地生完了,完全颠覆了恐婚恐育的认知。她的体会竟然是“怀孕真好我要再怀”。
随着她欢快的叙述,弹幕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顺产时间PK大会,最后一位网友说他妈只在产房里呆了5分钟,成了最大赢家。
UP主亲戚三三子是女博士,但是却在生完孩子后决定在家做全职妈妈陪伴孩子一两年。面对她的选择,连她的家人都难以理解,觉得你都读到了博士,却当一个全职妈妈不是浪费吗?
她说自己是受到了生活大爆炸里艾米的启发,饰演艾米的女演员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生物学博士,一边读博答辩,一边在家自己给两个儿子搞home school。
因为在刻板的观念里,这个社会对全职妈妈的恶意太大了,但其实大家都意识不到,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带来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
我喜欢的vivi可爱多平时飒爽幽默,在当妈这件事上,她也做到了绝不美化,极尽真实。
她因为巧克力囊肿和输卵管堵塞而不能自然怀孕,多次尝试试管婴儿,生完后又因为腹直肌分离、盆底肌松弛一笑就开始漏尿。她大大方方地在镜头前展示了自己产后松垮的肚皮,和大家分享自己产后抑郁的经历。
对于把自己“不堪”的一面打上公屏这件事,她是这么说的:
这就是我vivi可爱多的人生经历呀
希望少一些这种刻板印象带来的尴尬和焦虑
多一些多生活的自在和潇洒
让我感动的不仅是下面数以万计女性的共鸣,而是男生们在看了这些坦诚的经历后,懂得了孕育和爱的珍贵。
蕾切尔·卡斯克有个精妙的比喻,她说,母亲就是我们的故乡。
妈妈的心跳,是我们听见的第一个声音,妈妈,也是我们一生中最早记得,和最后忘却的称呼。
看到B站22位UP主用不同的方言喊出妈妈这个词的时候,很难不被这种原始的情感打动。
妈妈,大概是全世界5651种语言中,唯一不需要任何字幕和翻译的单词。
无论年龄、国籍、身份,当他们喊出妈妈,对妈妈说出心里话的时候,都仿佛回到了故乡的孩子,带着最纯粹的快乐。
对母亲不必用华丽的辞藻去歌颂,一声“妈妈”,就已是千言万语。你可以看到在每个人心里,自己的妈妈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的希望妈妈的病早点好起来,有的带着男朋友告诉妈妈自己很幸福,也有人告诉妈妈不要怕老现在的你也很可爱,还有人只是轻轻对在天堂的妈妈说了声“我挺好的”。
我喜欢这种回归情感本质的真挚,因为往日廉价的赞美亦是枷锁。
新一代的妈妈们,真的不一样了。
她们爱孩子,但并不会把孩子视作人生的唯一意义;她们努力鸡娃,但是更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她们享受亲子时间,但是她们也在乎自己的成长和改变。
成为母亲是一次不可逆的旅程,但并不是人生的终结,它也可能是另一种人生的激发。
成为母亲并不意味着舍弃自我,一味付出,它也可以是一段丰富的人生体验,一次小奇迹的缔造。
当女儿成为了母亲,才终于理解了母亲,我们也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为家庭活了一辈子,希望你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能为自己而活。
每个母亲节,妮莫都会亲手给我做小礼物和卡片,她说:如果妈妈是花朵,我会Pick你哦。
看着卡片,我又想起了她三个月时,对我微微一笑的那个夜晚。
我是妈妈,我也是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