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送孩子出国后,因为想念孩子,想要时刻保持联系,硬生生把自己的“北京时间”过成了“美国时间”、“加拿大时间”。

成都商报就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把女儿送往加拿大留学的韩阿姨表示,“当时女儿才走,的确不习惯,每天都不晓得干啥子!”

自己为了女儿做了很多年家庭主妇,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女儿身上,女儿出国后,她就不知所措了。

然后她不停地给女儿打越洋电话,还常常等到凌晨
3、4点,就为了看看刚下课的女儿瘦了没有。


把自己变得和女儿一样,过上了“加拿大时间”,常常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和老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差点走到离婚这一步。

还有同样等孩子等得日夜颠倒的家长表示,自己两三天没见到孩子就会莫名的焦虑,明明知道孩子学业很忙,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和担忧。

“我都觉得自己变得不像自己了,丈夫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目标,我却失去了方向。”

孩子在家的时候,他就是全家的重心,每天的吃喝住行都围着孩子转,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还有的妈妈直言,“我真的后悔送孩子出国留学。”

女儿从出生后都待在自己身边,突然不在身边了,刘阿姨表示,“我就像掉了魂似的”。

好不容易忍了几年“空巢”父母的生活,刘阿姨又等来了女儿决定留在国外定居的“晴天霹雳”。

她心酸地表示,自己从坚强乐观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了,真后悔送孩子出国念书。

“女儿有自己的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我们父母的感受啊。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

“现在女儿在国外定居,说是要接我们老两口去加拿大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国外生活的条件,也生活不习惯。”

“我觉得自己以前是很乐观、很坚强的一个人,但现在也多愁善感了,有时看电视,都会跟着流眼泪。”

即便有了科技的进步,能够每天视频聊天,也弥补不了刘阿姨内心的空洞,她甚至觉得屏幕对面的外孙女反而没有邻居家的小姑娘感觉亲切。
即便孩子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还家庭幸福,可再多的荣誉和骄傲似乎也掩饰不了空巢父母背后的心酸和无奈。
而子女也很牵挂父母,特别是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时。


黄磊在电视剧《小别离》里说:“人这一辈子,从生到死,他就是一次跟世界的别离,可为了让你在死之前没那么害怕,他前面还可以来几回小别离,让你先预习一下。

“你看啊,自己儿女长大了,要走了,你得跟他别离。自己父母老了,垂死衰老,也得跟他别离。”

“你自己也不年轻了,身体没以前好了,你跟你以前的青春也得别离。总之就跟你熟悉的、习惯的、适应的、喜欢的生活,通通的都得别离一次,这叫小别离。”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面对“别离”。

在分别后,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修炼,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哪怕那个“别人”是自己的孩子。

那么,面对不可避免的“小别离”,留守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把夫妻关系放到亲子关系之上:
孩子离家学习工作,是父母的又一次“蜜月期”。家长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夫妻关系的维护上,父母婚姻关系的和谐不仅可以让出门在外的子女放心,也能更多地分散留守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思念。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培养自己的朋友圈:
很多家长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逐渐远离原来的朋友圈,导致孩子离开后,父母一时间变得“无所事事”。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每天跟另一半大眼瞪小眼,更容易陷入闲得发慌的状态,对孩子的思念也会随之爆发。
(每天靠等跟孩子视频是不行的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培养点自己的兴趣爱好:
人最多的时间还是与自己相处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把快乐都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处于人生什么阶段,这都是很重要的。
(学会独处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别做控制狂:
韩妈妈的例子告诉我们,过度关心只会适得其反。出国留学不仅是去学习,也是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解决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好机会,学会适当放手,他也许会摔跤,但那也是成长。
►偶尔也别屏蔽爸妈了:
这条是对孩子说的,“发朋友圈屏蔽家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孩子和家长的代沟难以逾越,你发条开玩笑的朋友圈,可能就要被误解了的家长连环电话轰炸,但为此就条条屏蔽他们,也并非上计。
在网上看不到孩子的信息,会加剧家长的担忧,加之当下国外经常曝出枪杀、留学生失踪等新闻,家长们的脑洞就开到停不下来。你解释再多次,其实国外没有那么不安全,也不如经常跟他们报个平安,发个岁月静好的朋友圈。
写在最后
面对与孩子的“小别离”,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离开家长而非依赖靠近。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和期待都要适度,有效沟通好过说一千遍“天冷记得穿秋裤”。

孩子也要记得,即使远隔大洋,彼岸仍有一根线在牵挂着你,别忘了给他们打打电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