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我的家乡——河南


地域黑

正如不是所有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也不是所有河南人都偷过井盖。国内地域黑的舞台上,受伤的总是常驻嘉宾河南。海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乡”,对此可谓深有感触。讲河南,地域歧视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几年前我去西安旅行,听说大兴善寺香火旺盛。就和朋友去求了几支签。忙完已经是晚上,出来发现寺庙门口的街道出了很多书摊,热闹非凡。摆的还都是网上不好买的书,什么《毛选五》《林文选》,花花绿绿,平铺了一地。


万花丛中,一本叫《陕西民俗大全》的书吸引了我。打开第一页本来想着应该是介绍陕西的地方志或者是美食,没想到第一章标题赫然是“
陕西人为什么瞧不起河南人
”,下面小标题是“
河南人的小笑话
”。我僵直地盯了几秒,合上书确认书名是《陕西民俗大全》后,悻悻离开了书街,心情复杂,无以言表。


后来读研究生,又听山西的老教授讲了早年在上海读博士的经历。在那个信息贫乏的年代,几个年轻人的娱乐方式是买一份报纸轮流看。有意思的是,《南方都市报》每次报道的偷盗窃团伙都是河南人——
偷电线,一看是河南人;偷井盖,一看是河南人;后来是不看了,坏事肯定是河南人干的。

《南方都市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每年对河南的负面报道占据了河南总报道的三分之二。

教授告诉我,他当时就思考是不是有别省的流窜团伙被抓也说自己是河南人。但其他室友就自然形成了“河南人就是这样”“河南人都喜欢小偷小摸”的印象。早期纸媒传播的力量,可见一斑。


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对河南的地域黑开始从线下转到线上,变得愈发狂热。纸媒耕耘的偏见种子,得以在新媒体上开花结果。网络上乌烟瘴气,各个平台上关于河南笑话的更新频率仿佛军备竞赛,那个时候上网,我是真不敢说自己是河南的,不然一定会被“炮轰”。


时过境迁,地域黑依然存在,但不再如当年猖獗。雁过留痕,
“落后”“老土”“贫穷”却还是成为了很多人关于河南的印象。
事实是这样吗?河南是人们说的那样,那么土那么穷吗?



河南,中!

《唐宫夜宴》火了,不但赢得了全国各地网友的一致好评,也改善了人们对河南以往的刻板印象。完美的服化道具,曼妙的舞姿,无一不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如梦似幻的盛唐。人们赞叹之余不免诧异——为什么如此优秀的节目出自河南?而不是央视或者发达省份?
也许长期对河南的误解使人们淡忘了,要论文化底蕴,河南绝对不输任何省份。就不说中华文明起源于河南,曾几何时,洛阳开封,那都是今天北上广的存在。
写到这里,想起有个哥们趁着酒劲说的一句话——河南于中国,就像意大利于欧洲,历史上牛逼,只不过现在拉胯了。我一琢磨,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意大利作为罗马帝国的发源地,曾经是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经过千年的割据混战和地缘政治的影响,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河南经历了各种战争,饥荒,天灾,还有游牧民族打麻将一样混战,也几成废土。欧洲文明北移,中华文明南移的趋势,正可以透过河南和意大利衰落窥见。那有人精罗狂喜,是不是也可以试试精豫狂喜
这当然是玩笑话,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需要发达的市场经济开发。很多人以为河南人只会种地,其实不然。
今非昔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南。
河南早已成为经济大省。


河南GDP常年第五



“新一线城市排名”中郑州处于第9位。



郑州会展中心“玉米楼”


天地之中,老家河南,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根。汉字源自河南,中国80%的姓氏出自河南,全国10%的粮食产自河南。中原大地,群星璀璨,黄河九曲,壮美雄浑。河南也许没有那么好,但绝对没那么坏。善恶好坏虽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主观感受却有着现实的温存。笔者这二十年来,确实感受到了河南在一点点变好。事实胜于雄辩,欢迎各位莅临,实地考察!
开封宋都御街 (摄影/海豹)


洛阳龙门石窟(摄影/海豹)

河南的问题

我热爱河南,所以我明知她并非完美无缺。正因为我如此热爱家乡,才使我对她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吐不快。

第一,
河南经济发展不均衡
。郑州都市圈(含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以10%的国土面积,20%的人口贡献了河南GDP近40%。而豫南、豫东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尤其迟缓。此外,河南经济多样化严重不足,一二产业比重过大,进出口总值只占全国2%。在国内经济布局已定的大背景下,如果在抢占国际市场上又棋慢一招,未来与沿海悬殊只会越拉越大,还望肉食者未雨绸缪。

第二,河南经济发展粗放。各市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侵占农田,圈地设区现象非常严重。光我所在的城市,近几年就开发人工湖8个,这种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内需的方式,不但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还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渊薮。海豹认为,本着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态度,应更重视民生建设,而非大拆大建,经济发展不易求热求快,更应求稳求质。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
第三,河南的官本位思想极为浓重。不少河南人认为,体制内一个小官也比企业大老板体面,找子女介绍对象时,往往看重对方是否事业编制,家庭有无体制背景。我的一位企业家叔叔,其工厂产值几千万,却时时告诫子女考公才是唯一出路。环顾四周,身边的同龄人都忙于考公务员和教师,极少敢于自主创业。长此以往,需要供养的人越多越多,贡献的人却越来越少。冗官冗费,社会谈何进步?人性趋利,资源向哪里倾斜向哪里集中,只有给企业更多扶持和自主权,才能刺激市场活性,稀释官本位的浓度。
第四,
河南的教育非常落后
。河南每年高考生数占全国总数的10%,本专科在校生高达249万,全省却只有一所211院校——郑州大学。教育资源与实际需求严重不匹配,造成河南长期缺乏培养和吸引一流人才的土壤。“河南籍的优秀毕业生不愿意回来,外省的人才不愿意来河南”是现状的真实写照。虽然近期哈工大和人大纷纷宣称要在河南设立分校,久旱逢甘露,人民喜闻乐见。但是,河南人民却更想有自己的教育品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河南本土高校崛起,才是真正治本之道。

总之,积弊亟待扫除,发展道阻且长。
外地招聘公开歧视河南的大学


结语

正如人们所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
身边朋友听说我在网上发文,都说你应该写写家乡,我随口答道“关于河南,我知道的不多”。写完想想确实如此,河南有五千年的历史,一亿的人口,多少故事在这里发生,又有多少故事在这里完结。花开花谢,人来人往,三言两语,纸短情长。

河南大学一景


嵩山

羊肉烩面

参考文献
2021年河南省政府报告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排名”河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河南省春节晚会节目《唐宫夜宴》河南省教育厅公开数据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河南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J]产业集群及其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
长按关注,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