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热搜上的电视剧《小舍得》终于播完了。
常爸趁着五一假期,把剧刷完了。
虽然大结局被很多人吐槽“强行大团圆”,还是离不开国产剧“和解”的老路子,不过我倒是觉得,剧中三个孩子都能拥有快乐结局,是挺好的一件事:
子悠不抑郁了,脸上有了笑容;欢欢也恢复了往常的开朗和自信;米桃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一家四口也即将团聚……
虽然说“悲剧才是永恒的”,但是作为一名老父亲,我更愿意看到剧中的孩子、以及现实生活里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所以这个所谓“强行大团圆”的结局,其实我还挺喜欢,津津有味地看完后,心里完全没负担。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剧中看似“不现实”的“和解”,怎知不会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优解”呢?
子悠抑郁:鸡娃分阶段 青春期要谨慎
现实点讲,鸡娃“达人”田雨岚给孩子早早制定鸡娃路线,前期还是卓有成效的。
她固然偏激,但很能“拎得清”现实环境:虽然家里有矿,但对孩子的学习和前途从来不放松。
在子悠产生抑郁倾向、田雨岚越发偏执之前,子悠这孩子可以说是被“鸡出来”了:
学习习惯好,一到家就自觉写作业,考试基本能稳定在班级前五;
拿了奥数竞赛的一二等奖,天赋异禀倒未必,但也绝对是个学习的“好苗子”;
有健康的兴趣爱好,足球踢得不错,生物小研究也搞得有声有色。
如果稳稳当当地照着这样的路子走,就算子悠上不了翰林中学,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去,日后考个好大学也是没太大问题的。
但是怕就怕:青春期撞上狠鸡娃。
眼看着离直升翰林中学的目标越来越近,就差最后“一哆嗦”了,田雨岚想加大马力、冲刺一把,带着子悠同时上5个奥数班。
每天早起半小时,晚睡半小时,加大做题量。 
同时砍掉了孩子最爱的足球兴趣班——我当时看到这的时候,心想:这下铁定要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弦绷得太紧,就容易断。
果不其然,一向乖巧懂事、抗压能力强的子悠,在这个时候开始抑郁、反抗?
除了田雨岚无节制地施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孩子已经步入了敏感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啥?我们之前做过很多科普,简而言之:
"
之前听话温顺的孩子,现在不愿意无条件、无节制地服从你;
之前你的唠叨和说教他愿意听,现在你说一句,他可以呛你10句;
之前的情绪波动相对小,现在的情绪波动大,对父母制造的压力和指责更敏感。
"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结构和生理特性,决定了他们的自主意识、自尊心越来越强、越来越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而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却非常不稳定。
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多家长都想绕着走,唯恐哪句话说不对捅了娄子,而此时田雨岚用上“只要鸡不死,就往死里鸡”的策略,恐怕真的是在把孩子往“死”里逼啊。
从前那个无论妈妈说什么,总是乖乖点头的子悠,开始和妈妈顶嘴: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我干嘛要和别人比?”
“让我向欢欢看齐,你怎么不向大姨看齐呢?”
子悠几度崩溃,在考场撕卷子、在医院里冲着妈妈大吼“我讨厌你”。
而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子悠抑郁、厌学,不停地抠手指,到后来甚至出现幻觉,成绩也下降得厉害。
所以在孩子这个敏感的青春期,我们最不该做的,就是不停地施压和加码。鸡娃这事儿,如果不留给娃足够的尊重和空间的话,再听话顺从的娃,也有“反抗”的那一天。
所以后来我们看到,当田雨岚把展示柜里的奥数奖杯换成了全家福照片、在孩子的书桌旁贴上了他最爱的球星海报、再也不逼迫孩子学习的时候,子悠脸上出现了久违的轻松笑容,而且也重拾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主动要求:“我想要试一试翰林中学。”
凡事讲究张弛有度,欲速则不达。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再鸡娃的父母,都应该适当放手
欢欢出走:一惊一乍式教育,最要不得 
欢欢的家庭鸡娃路线比起子悠家更为激进,属于放养之后 “突然冲锋式”的鸡娃,用“一惊一乍”形容再合适不过。
南俪这位佛系母亲,在鸡娃的念头上脑之后,就完全放弃了之前的佛系教育理念,一心要把孩子鸡到优秀,鸡到卓越,不知不觉间,自己成了一个偏执狂。
(第一集里的南俪
她已经浑然忘却了一个事实:欢欢之前一直接受半放养式教育,唱歌跳舞,陪弟弟玩沙子搭房子就是她的生活日常,知识底子不够,学习强度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受得住的。自己猛鸡了一两个学期,就要求和人家认真鸡了五六年的孩子并驾齐驱,真有些强人所难了
但其实,像南俪这样的家长,生活中比比皆是。被某些事或者“别人家的孩子”刺激之后,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然后立马改弦更张,直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的是苦苦鸡娃好几年,突然有一天被其他孩子秒了,顿时心如死灰,立刻决定把孩子放养;
有的则和南俪一样,一直秉持“素质教育”,突然受了刺激,开始多管齐下,360°无死角鸡娃,就为了争口气:我不能忍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
而急火攻心的南俪,开始只看得见女儿的缺点,优点再也入不了她的眼。尽管欢欢在补课之后的一次考试里拿了第一名,但不但没有得到妈妈的夸奖,反倒得来的是这样的比较——
“你看看人家米桃,不仅课内第一,课外竞赛也是第一,你还差的远着呢。”
其实欢欢暑假在钟老师那恶补了两个月的课后,六年级开学考居然考了全班第一,也因此恢复了些许自信,这表明孩子智商在线,底子并不差。如果父母延续之前鼓励方式,以欢欢的要强性格,孩子可能此获得学习的自驱力,维持一个不错的成绩和学习状态。
可惜这时候的南俪已经鸡娃鸡昏了头,完全放弃了一开始的“鼓励型教育”,意拿别人家的孩子去刺激自家娃,希望她“知耻而后勇”,把孩子搞得自信心全无,开始怀疑人生。
育儿中最要命的一点,就是非要拿自己家孩子的短板,去和别人家孩子的长板比:和英语最好的孩子比英语,和语文最好的孩子比语文,和数学最好的孩子比数学……语数外都好的孩子,那你看看人家钢琴弹得多好?跑步多快……永不知足,永无止境,永远要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差”。
南俪这种前松后紧一惊一乍式的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差”的执念,结果可想而知:孩子苦不堪言,家长仰天长叹,只鸡了两个学期,就把亲子关系鸡得“分崩离析”。
家长不仅仅是孩子教育的执行者,更是教育方针的规划者。我们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提早想好,到底要以什么心态和行动来对待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教育,不要一会儿一个样,一惊一乍式育儿,让孩子无所适从。
当然,或许“一以贯之”确实很难,免不了中途需要改变路线。那这时候也千万不要激进,一步步来,给自己调整的时间,更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孩子不是机器人,不是输入个新程序就立刻按家长的意愿去改变的行为习惯。
最后再说回被“诟病”的《小舍得》大结局。
田雨岚终于放下了对成绩的执念,不再要求子悠取得多么优异的成绩,子悠的那些爱好也终于得到了妈妈的允许和尊重,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且还主动表示:“我要考翰林”——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自驱力比任何来自父母的耳提面命都要有效;
再说欢欢,虽然没能拿到“杯赛”奖项,但全家人也认清了人人趋之若鹜的翰林中学并不是最适合她的选择,而直升风帆中学,有机会充分施展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可能才是真正属于欢欢的路。同时南俪也开始反省自己之前在教育选择上的疯狂举动,最终选择放下,重新正视女儿的教育和成长,阳光也重新出现在了欢欢的脸上。
所以很多人都吐槽说结尾“强掰大团圆”,但在我眼里,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属于这两个孩子的最好结局了。
两个家庭里,父母走过的那些弯路、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那些困难、大环境的现实压力都摆在我们面前,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到底要如何面对焦虑、面对孩子?
尽管几个孩子的“小升初”结局未可知,但是常爸相信,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下,几个孩子的未来必然可期。
上什么样的中学和大学,本来就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父母教育孩子,是希望有朝一日,他们能够充分地实现自我,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并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就是充当他们脚手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协助,而不是当一个监工,拿鞭子抽着往前赶工。
与君共勉!
1
END
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