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的中国金融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是大宗商品的暴力上涨,黑色、有色、化工、油脂全面开花,几乎全部暴力大涨!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三大指数尽墨,创业板更是跌超2%。对比不可谓不明显。
这样的景象,专业的同学很容易联想到美林时钟里“过热”的经济阶段。
在经济恢复到后期,由于前期刺激经济的措施未能及时退出,需求保持强劲,大宗商品具有较强的上涨动能。又由于本轮全球复苏周期叠加了疫情冲击下的供给短缺,这给商品上涨提供了近一步动力。而股票市场方面,由于商品的全面上涨往往意味着更远视角下的通胀压力,进而带来利率抬升的预期,这意味着投资股市的机会成本上升。
我多次提到,商品市场更看重“现在”,其定价的预期时间较短(半年很典型),因此商品市场更多交易现在和较短时间的近期预期,这就导致它对更远的未来预期变化比较钝化。而股票市场相反,股票定价模型理论上是将未来无限期现金流折现,因此它处理的预期周期比商品市场长的多。这就是为何在经济过热阶段,大宗商品暴涨往往伴随着股票市场下跌的原因。商品反应现在和近期,而股市反应的是远期的未来。
很显然,当下的商品市场交易的仍然是共振复苏和流动性充裕的现实下需求的强劲。如果此时还有供给约束,那么商品的价格会具有更加确定的趋势,如建材品种玻璃。而股市已经在交易全球流动性退出的预期。
从更长一些的时间周期看,商品市场也会走到反映流动性退出的逻辑上来,只是这相对股票市场可能会有一些时滞。我个人的判断,目前依然维持二季度大宗商品整体来看属于牛尾行情,行情筑顶概率较大。而到三季度开始,下半年商品市场出现明显下跌回调的概率不小。具体逻辑,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里述及,此处不再重复。
基于这个假设,目前的商品市场大涨,从风险收益比角度来看,并不适合追多。当然,在正式开始下跌回调趋势之前,做空显得更加危险。在行情不好判断和掌控之时,轻仓等待,或许是最好的策略。
支持小明,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