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3900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刘萍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小时候过年前,奶奶会把她的钱全部给我,并让我随便买喜欢的东西。我会被她的信任和慷慨感动得大哭,那种哭是心里嘭地开出一树繁花般的悲喜交织,既感动又心疼。
她安慰说,“别哭,明年我还有”。(亲戚们每年都会以零用钱的方式孝顺奶奶)。
工作后,她的所有开支我愉快地包圆了。后来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提倡以甘愿欢喜的心付出。突然意识到,在金钱上,我对奶奶的大包干是真正的“欢喜付出”呢。
小时候在金钱方面得到过超预期的满足和信任,对我的价值观影响至深。剖析自己的成长,发现自己虽出身于普通农家,但内心比较富足,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很少因金钱或物质的匮乏而产生焦虑,也很少与他人比较,这也是我能够自由乐活地过简朴的生活的心理前提吧。
童年的这些“存款”带给我持续不断的复利(也可以说是某种福气),是我独特的人生财富。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人生故事,其中也有与金钱相关的部分,故对金钱有一些独特的感悟。其实,大家不必避讳向孩子谈论金钱,因为金钱只是工具或载体,它是中性的,我们可以善加利用,以反哺自己和更好地培养孩子。
父母
1、父母过度节俭,有可能导致孩子内心受伤
父母过度节俭,有可能过早地给孩子设定了人生景观,让孩子一生过得没有底气,不相信自己有成事的能力,更不敢直视自己的意愿。
很多父母的心智并不成熟,在遇到金钱压力时,有的家长下意识地向孩子抱怨,把成人对金钱的焦虑和烦恼传输给孩子,给孩子造成负罪感。殊不知,在父母的叹气声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
他们可能会走向极端。一种极端是:他们会习惯压抑自己,很难高兴起来和放松下来。他们即便收入很高,也感到抬不起头,畏首畏脚。他们或自卑,孤僻,很少主动与人交往;或敏感,脆弱,内心易受外界干扰。他们还有可能吝啬小气,物化爱情友情。
另一种极端是:金钱至上,过度追求金钱和物质,永不饱足。如用高消费来弥补童年的匮乏;再如,对金钱极度贪婪,心理画像请参见中纪委公布的贪腐官员。
家庭经济压力再大,父母也要在家庭中回归父母的角色,承担全部的经济压力和焦虑,尽量经营单纯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详和的心理环境中生活,以保护孩子免受金钱匮乏之伤。
电影《美丽人生》中,父子俩身处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总是用微笑的面容和轻快的语言和孩子“做游戏”,以此保护孩子的童心不受到伤害。这位父亲的言行和态度是很好的示范,我们或许可以重温电影,以理解其父亲的深意。
2、不拿贫穷当教鞭,只把贫穷当资产
最近三四十年,中国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让时光倒流四五十年,那时出生的人大多在物质不宽裕的情况下度过童年及青少年。他们的童年匮乏之伤往往会复刻给下一代。
举个例子。在工作中,我接触到一对从某省农村考进北京的夫妻,如今他们的事业颇成功,财富实力雄厚。他们为了给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故意对孩子抠门,很少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希望借此教育孩子什么叫贫穷。
这样的教育理念显然是错误的。孩子比父母想象的要聪明,他对家里是否有钱有自己的判断。这个孩子对父母的金钱教育非常反感,甚至与父母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不再信任父母说的话,也很少与父母交流。这种复刻自己童年贫穷式教育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破坏了亲子信任,撕裂了亲子关系。
对孩子物质和金钱的要求标准,尽量参考孩子的同伴,择中适度满足,让孩子与父母关系融洽。毕竟,所有的教育中,良好的关系先于一切。至于父母的金钱创伤完全可以转化为荣耀勋章。如果父母可以转换一个视角回望自己的贫穷经历,欣赏自己在困难中的突破与成长,继而把贫穷的创伤转化为精神资产,当成传家故事分享给孩子。
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与孩子的情感链接,又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和理解父母。
3、育儿先育己,善待自己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牺牲精神,“自己舍不得吃,看着孩子吃。自己舍不得穿,给孩子买各种名牌”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咨询案例中,我发现对自己亏待的父母,当孩子达不到预期时,会产生怨念,站在审判者的力场,哀其不争(孩子),怒其不幸(自己)。
的确,父母的焦虑和戾气,是他们对自己亏待出来的。
很多父母童年时不得不接受穷养,毕竟那个年代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成年后的父母主动牺牲自己,对自己格外节俭,还美其名曰“穷惯了,不会享受”。其实,金钱和物质贫穷的父母,精神世界较容易陷入贫瘠状态,而贫瘠的精神世界里很难结出健康的幸福和满足之果。
牺牲父母成全孩子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更好的选择是物质上平等对待家庭成员,父母本身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理应得到善待。
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不亏待自己的父母,才不会把孩子当成工具人,才能养育出内心充盈的孩子。
4、金钱不能代替亲情和爱
做心理咨询的工作,就会接触到不同的家庭,其中我也接触到一些企业家或职场成功人士。他们工作繁忙,很少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但会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和一张不限额的信用卡。
在贫穷家境中长大的成功人士中,不少人有“金钱是全部,有钱就是万能”的观念,错把金钱当成全部的爱,但这是错觉,事实并非如此。
金钱交换不到亲子间的亲情,家庭的温暖和温馨的回忆。对孩子而言,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大的财富。
总之,在对孩子教育之前,父母先调整和修正自己是很有必要的。父母对金钱的价值观和秉持的教育理念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基石。
孩子
1、孩子的财商启蒙
孩子五六岁时是培养金钱观的最佳时机。
大约从我五岁开始,父母安排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给予相应的报酬。父母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只是一种逗小孩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做的工种变得很丰富,收入也变多了。发现自己的钱越多越舍不得花,因为数钱会产生很大的满足感。
有钱赚,也有破财的意外。我的存钱包是一个牙膏盒,奶奶当成垃圾放入灶炉里付之一炬,我从“有钱人”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的悲凉绝望感是在六七岁时经历的。
可以让孩子从小参加付薪工作,工作的意义是让孩子更早知晓金钱的意义。除此之外,赚钱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像个大人,有价值感。
犹太父母会从孩子三四岁时开始,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他们会让孩子从小认识金钱、了解金钱,并告诉孩子,父母的钱是怎么得到的,金钱能换到什么等等。
孩子在上幼儿园期间,也许你可以在逛超市前,给孩子定个他可以支配的钱数。带着孩子一起选东西,跟他讲讲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对价格进行对比分析。时间一长,孩子的财商就慢慢启蒙了。
2、可以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金钱的权利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我的这种满足感来自于奶奶给的超过预期的金钱量。那些钱用今天的眼光看数量是很少的。但我拥有这些钱的自由支配权,我拿着这些钱心血来潮地做过很多尝试,如捐过救灾款,订过《集邮报》,招待过十几个小朋友吃零食等。
作为生活的彩蛋,每年中有两三次给孩子多一点的钱,让他们随心花花,后果没那么严重。要知道花出去的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毕竟小时候的试错,沉没成本是很低的。父母不干涉孩子把钱用在哪里了,也不用对乱花出去的钱感到可惜。金钱的控制对教育不一定管用,但在金钱上给孩子信任和自由,一定能培养出有主见、有担当、有感恩心的人。
在给予孩子经济自由权的同时,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记账,把日常花销罗列出来。每个月,开一次“财务会议”,共同探讨哪些花销让金钱的能量发挥到了最大值,花得很有价值,哪些花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盘点哪些买来的物品是需要的,哪些物品是想要的。带着孩子进行分析和总结,以锻炼他们的理财能力。
理财作家马克金尼说:“金钱如穿鼻铁环,随心所欲地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只是我们已经忘了,其实我们本是它的设计者”。
人类设计金钱,是要让它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孩子小时,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生活,给孩子一定的经济自由,会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控制力。
3、让孩子从慷慨行为中得到快乐
一些孩子在上高中后,开始找慈善机构参加义工工作和捐款,目的是让简历看起来更丰满,以满足申请去国外好学校所需要的条件。
其实,孩子可以从五六岁开始通过捐赠来培养慷慨的品质。
捐赠告诉孩子:金钱并不是只能买到商品,还能帮助别人,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金钱的能力与能量,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才算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其实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理财栏目的专栏作家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中提出,钱是中性的,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美好品格。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