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少年商学院通过世界名校通识课帮助6-15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每每提起“电子游戏”,不少家长都持反对态度,因为太多“血泪教训”证明,孩子容易在刺激的游戏中失去自控力,影响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
但最近一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表明,经常玩游戏的男孩出现抑郁的可能性更低。当时我看到这项研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玩游戏竟能有效防抑郁?再想想这两年,青少年抑郁率一再飙升,我仿佛找到了一个缓解孩子学业压力的好方法。
说到这,或许很多家长还是对研究结果表示怀疑。正好借着这项研究,我想聊聊为什么孩子会“痴迷”游戏,以及家长该如何化堵为疏,让玩游戏成为皆大欢喜的事儿。
01
玩游戏竟能防抑郁?
两个月前,UCL(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在《心理医学》杂志发布的研究表明,11岁时经常玩电子游戏的男孩在三年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较小。
这点不难理解,特别是对于平时不太活跃的男孩,他们可以从电子游戏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社会互动。
来自UCL、卡罗林斯卡学院(瑞典)和贝克心脏和糖尿病研究所(澳大利亚)的研究小组审查了11341名青少年的数据。这是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年轻人样本,他们从2000-2002年在英国出生时就参与了研究。
虽然这项研究不能确认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研究显示,电子游戏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如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活动参与等。
特别是疫情期间,电子游戏一直是青少年的重要社交平台。
不同于“玩游戏有助于增加孩子的社交、减少抑郁”,这项研究的另一项结果显示,同时是为了社交,结果却大不相同——在社交媒体花费较多时间的女孩更容易表现抑郁症状。
或许很多家长不会像玩游戏一样“严防死守”,但相关研究早已指出过多使用社交媒体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睡眠,使孩子露在欺凌、谣言传播和同伴压力之下。
2019年对美国6500多名12至15岁的青少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3小时的人可能会有更高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2019年对英国12000多名13至16岁的青少年进行的另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次的青少年预示着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不佳。
02
为什么孩子玩游戏能防抑郁?
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玩游戏,但你一定会好奇,为什么孩子玩游戏能防抑郁?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到底在哪儿。
综合权威研究和身边爱玩游戏又成绩不错的案例来看,我发现孩子喜欢游戏,主要出于三点原因:
1、社交需求;
2、即时反馈,娱乐放松;
3、有机会行使决定权。
先从第一点说起,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孩子爱玩游戏,往往不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玩,而是小伙伴之间有这个氛围,大家都喜欢玩。甚至我们担心沉迷游戏对孩子的影响之一,就包括孩子出入在鱼龙混杂的网吧、交到坏朋友……
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游戏社交真的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了解一下游戏,甚至和孩子一起玩呢?
看到孩子玩游戏时,不妨问一句:"我可以和你玩一会儿吗?我想看看这是怎么操作的,看起来很酷、很有趣。"我们就能获得一个窗口,了解孩子的喜好,以及是否有什么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地——无论是暴力、色情还是以改编历史、刻板印象呈现的游戏角色和设定。
当我们了解孩子在玩什么时,就会给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家有两娃的心理学工作者叶壮认为,游戏本身并不是游戏的意义。
比起玩不玩游戏,更重要的是玩什么游戏、在什么年龄段玩。因此,叶壮会与儿子一起打游戏,让游戏成为他和儿子共同的美好体验和经历,以及家庭能够投入和承担的互动方式之一,“这才是今天我接受孩子打游戏,甚至我跟他一起打游戏的意义”。
第二,游戏的目标反馈机制非常完善,能让孩子感觉到被回应。
简单如俄罗斯方块、消消乐,我们每操作一下,游戏中的方块都会有反馈。更别说现在流行的“吃鸡”、王者荣耀,人物、剧情丰富,还有源源不断的激励和装扮,让每一位玩家都能感受到对现实世界的短暂逃离,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特别是对于孩子,这种即时反馈给的“甜头”可不比枯燥的学习和唠叨的长辈来得有意思。
美国的一位大卫·格林菲尔德博士已经研究“电子游戏成瘾”超过20年。他将青少年沉迷游戏归结为两个因素。
首先是生理层面。不少研究发现,要到25岁左右,人的大脑才算真正“成年”。因为在25岁前,人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变,而人的情绪成熟性、自我意识和判断主要受前额叶皮层影响。这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以快乐为导向的障碍”,也就是家长最担心的游戏成瘾。
其次是社会技能层面。当人们成年后成为游戏玩家时,他们更有可能已经发展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升学考试或坚持工作上更有自律性。相比之下,青少年还没有学会这些技能,因此他们更有可能发展出 "奖励不足综合症",也就是动力不足。因为游戏的吸引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孩子会对学校作业这样的日常活动感到无聊。
第三,游戏让孩子有机会做自己,行使决定权。
在现实生活中,奖励、荣誉、名次这些激励只属于少数人,但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无论孩子的游戏水平如何,都能找到难度适合的游戏,并被满足“做最想要的自己”的需求。
在最近大热的电视剧《小舍得》中,五年级的子悠就是一个没有“自主决定权”的典型。他的日常被各种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只有考得好才能偶尔获得半小时的玩耍时间,甚至因为一年后的小升初,一周一次的足球训练也要让路。
长此以往,子悠对妈妈的怨言越积越深,才会在家长活动上说出令人心碎的话——“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面对焦虑地守在自己身边、监视一举一动的“直升机父母”,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长此以往,我们又怎么能期待孩子成年后能人格独立呢?
相比之下,游戏无疑是孩子难得的“自我世界”。这种自主决定权对孩子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孩子能开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社会变化越来越快,比起单纯的背诵知识、刷题,孩子需要的是寻找未知答案的能力,以及愿意不断学习的内驱力和执行力。这些都不是学校和补习班能教会孩子的,而是要平时提供机会,让孩子不断练习。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规划全家出游,大到未来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
因为大多数父母能给孩子安排的,无非是培训班、学习规划。这些都没有错,只是光有好看的花架子,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很可能会直接被各种接踵而至的问题打懵。
这样也不难理解,很多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决定权,只能去“虚拟世界决定自己能决定的”。
03
玩游戏不可避免,
智慧父母如何化解困局?
游戏有这么多好处,就意味着我们要放任孩子玩游戏了吗?
归根到底,游戏只是世界发展到如今的产物,是我们娱乐的一个选择。上一代人视游戏为洪水猛兽的恐惧,多是出于不了解。
我们了解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所在后,更可能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空间思维、团队合作、自制力等等,还能促进和孩子的关系。
比如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张华老师曾在直播中分享,借助“第三选择”的理论框架来解决孩子玩游戏的问题。
这里特别摘录两段(点击此处查看完整分享)
我找到你,就是同理心,通过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看问题,通过孩子的心灵感受他的信念。比如说,在学校学习压力大,孩子只是想通过打游戏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独生子女,可能在交友方面不太顺,容易感到孤单,通过玩游戏找到了有共同爱好的好朋友。
我和你协同,就是共同成长。其实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玩一个游戏,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就选画面特别精美、有设计感的游戏,也可以选一些能锻炼逻辑思维的游戏。
最后,游戏能防止抑郁,但防抑郁的方法只有这一种吗?
当然不是。
今天很多孩子的课外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导致游戏成了距离最近的放松方式。看屏幕太久确实会影响视力时,但长时间久坐学习不也对眼睛不好吗?再加上疫情以来,孩子出门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只能把社交需求转到网络上实现。
更何况,现在社会诱惑很多,游戏只是成本很低的诱惑之一。如果我们强制不让孩子玩游戏,孩子的自制力不行,一样会被换个花样的诱惑吸引。
当我们找到孩子喜欢玩游戏的根本原因时,选择合适的解决办法,不断引导孩子向前,生活其实也是一场“大型游戏”。

倡导理性阅读,离梦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