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文化人的书法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今天是“五四”纪念日。
曾几何时,“五四”被认定为青年节。从某个角度来说,确实如此,因为大学生是“五四”的主角,风华正茂、青春热血,敢做敢为、敢做敢当,个人使命和历史使命融合在一起。不独于此,当时的文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和政治主张,有一点时共通的,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救亡图存,避免亡国灭种乃当务之急。那些“老师”其实也很年轻,胡适28岁,个人骨子里极其自负,一向把“五四”或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当成舍我其谁的志业来看待。其时陈独秀40岁,也是正当年,李大钊牺牲时才38岁,永远定格在青年。革命理想主义带有悲壮色彩。
“五四”那一代人的精神,无论哪一方面,文化精神、学术精神、革命精神、启蒙精神等等,都是后世难以相颉颃的。那是一个可以为了理想而付出生命的时代,一个彼此主张对立却能够包容的时代。我们也许还会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不管这个时代有多面“落后”,却是仍然可以谈论理想的时代,没有金钱的污染。当下也许可以享受到各种便利,高科技已经任意肆虐,但是,颓废和虚无却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神马都是浮云”。
蔡元培书札
不说别的,只论书法。现在的青年人的作品,很多年纪轻轻,已经极度成熟,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老气横秋。按照技法锤炼的时间来说,和古人无法相提并论,主要是心态。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急功近利,一个是未老先衰。为了早日实现所谓的风格,造成习气和固化,暮气沉沉。所谓“书为心画”,从年轻人书法上应该看到的,是锐气、朝气和英气,但是这些都没有。
陈独秀诗稿
李大钊书迹
回望“五四”那一代人,不说别的,只论书法。那种气格和气度,学养和技法,现在只能仰望。得益于特殊的历史机遇,五四时期的书法,既是余音,又开新局,风格各有千秋,有一长串响亮的名字,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陈寅恪,……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五四”不仅仅只属于年轻人,属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那时他们不管是否年青,所焕发出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精神是共同的,最终的人生结局大不同,主要是价值观差异,再加上,人各有命。但不管如何,要明白一点:你首先自己得是个人物,做书法家才能是个人物,或者不管做哪一行,才能是个人物。书法家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乃至于种种原因,不断地被边缘化,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跳来跳去。只有当一个人是大哲、大匠、大儒之时,在书法上才能是大师。他的书法才能引人注目。专业的书法家,要想达到大师的标准,必须对于书法史产生深刻的,决定性的影响,就像王羲之、颜真卿和米芾这样的人物,否则的话,所承担的角色只是传承和爱好而已。
鲁迅手札
电视剧《觉醒时代》鲁迅写《狂人日记》剧照

周作人对联
“五四”时期的那一批文化人物,他们的书法,记录和承载了时代的精神气象和个人的学识风度,所以个性十足,耐得品咂。当下的专业书法创作,同样也见证了这个时代所有的“症候”,浅薄、浮躁、功利,……专业之外的“书家”,也是一片惨淡景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读书的人不写字,写字的人不读书。技法和修养,缺一不可,而在当下,恰恰是跛脚的状态。
胡适对联
很多人尝试现在就给这个时代盖棺定论——当下“尚××”?本质就是模仿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殊不知,这些都是后人的总结。这一点我们会急吼吼的。但另一方面,应该现在必须做的,应该做的却没有。最典型的,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对应的文体,譬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哪怕是为后人的总结做准备,都没有,流行极其猖獗的,无外乎打油诗、顺口溜和黄色段子,如此而已。不能不说,这恰恰也是这个时代存在和虚无的最佳见证。
沈尹默作品
沈兼士手札
大师的出现,有两个极端,要么寥若晨星,要么成群结队,看看五代和元代的诗人和书家,再对比唐代的诗人和书家,就是如此。当然,在一个精神极度虚无而滥情的时代,大师也会层出不穷,不过只是“伪大师”而已。
钱玄同手札
刘半农书迹
中国人强调逢九必变,九九归一,“五四”正好是一九一九,然后是一九四九、一九七九,……
有人说,现在要“重新启蒙”,有人说,现在要“告别革命”,主旨宏大。书法圈的人,只能谈书法,而且还只能在小圈子里热。这种差距,不仅仅只是书法的差距,而是文化的落差。从那一代学人、文人的书法中,可以获取某种启示。
傅斯年手札
陈寅恪手稿
有人说,少年不学鲁迅是没血性,中年不学胡适是没理性,老年不学林语堂是没灵性。按照这个逻辑,中年的鲁迅就是没理性,老年的胡适便是没灵性。其实,与其说“应该”如何如何,不如说因为年龄长大,任何人的心理总会有些变化。有一点需要避免,千万别自以为看透一切,实际上不过是油腻了而已。一个人要具备和保持青春活力,最主要的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我们的前辈是奋进的一代、开拓的一代,但愿我们不能成为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作者:薛元明,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牛墨王说书,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转发、在看,点个赞!
↓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