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观众,评价一个演员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围观《我就是演员》按照惯例衍生的网友吵架环节时,我产生了这个疑问。
上期金莎联手金子涵,达成三分钟被叫停的成就。
郝蕾作为表演指导,首先提纲挈领,发出灵魂一问:为什么所有人都要来演戏?
顺带给歌手和演员做个职业对比,建议金莎好好唱歌。
最后强化总结“不要强行跨界”的中心观点。
一番话下来,金莎的微笑看上去有些勉强。
这种不留情面的表达方式,在内地综艺中并不多见。
有人质疑郝蕾不该这么说话,理由是得奖太少,没有资格。
要是郝蕾听到了,不知道会不会笑出声来。
早在2014年,她就说过:得奖是运气,不拿不代表你不是好演员。
那一年,郝蕾在《亲爱的》中饰演鲁晓娟,和黄渤是夫妻。
这个角色克制内敛,在戏份更重的丈夫的衬托下,显得有些暗淡无光,郝蕾愣是靠她入木三分、不着痕迹的表演,让观众记住了这位失去孩子的母亲。
编剧史航评价郝蕾是教科书表演,没台词时更耀眼。
明明业内业外好评如潮,可是别说获奖了,郝蕾获得的提名也寥寥无几,仅有一个含金量不高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同期的女演员中,徐静蕾在拿下百花影后、金鸡女配后,早早走上了导演路,还拿了不少奖。
周迅用时三年成为第一位三金满贯的电影人,四年后,《一代宗师》让章子怡也达成了三金大满贯。
赵薇斩获金像影后,导演的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绩也不错。
演《亲爱的》时,她已经出道十七年,说起奖项,还是只有2010年的金马女配。
连郝蕾自己都调侃:之前的角色,都被误认为给我带来了很多奖项,甚至很多人以为我已经得了很多奖。
被记者问想不想拿奖时,郝蕾十分坦然:总有一天你会得的,不着急。
就像郝蕾的偶像刘青云,出道二十六年才凭借《夺命金》获得金马影帝,但这不丝毫影响他在郝蕾心中的地位。
2017年伊莎贝尔·于佩尔错失奥斯卡影后,郝蕾登上停更许久的微博,写道:
世界级伟大的演员,任何奖杯在你面前都暗淡无光。
现在的娱乐圈,上到艺人下到粉丝,把大大小小所有奖都视为至关重要的存在。
在郝蕾眼里,那似乎只是锦上添花的玩意儿,没有也不耽误演戏。
奖项虽少,但在当时,郝蕾的演技从未被质疑过,人们也喜欢听她讲述为戏疯魔的故事。
还是小屁孩的时候,郝蕾就跟奶奶说:我要上电视。
跟其他小孩儿说完就忘不一样,郝蕾是认真的。
15岁加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后,跟着大队一路闯荡。
从长春跑到北京求学,半工半读,做配音赚生活费。

为了考上戏,独自乘火车,在车厢间的行李上坐了整整一天。
折腾这么多,就为了一个目标:名字出现在中国表演教科书里。
娱乐圈说过类似话的人也有,但像郝蕾这种丝毫不掩饰雄心壮志的,恐怕也只有她一个。
说得底气十足,大概是因为身上有真本事。
出演《十七岁不哭》一炮而红,清纯倔强的杨宇凌,成了一代人的白月光。
拍《少年天子》的一场戏时,郝蕾跟导演产生了分歧,掰扯了很久。
导演认为她做坏事后,面对皇上的质问,演得不够恐惧。
郝蕾回得很不客气:恐惧式的方法,是我在二十多种方法里选择出来的,比较普通的一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郝蕾25岁,虽然她经常自谦天赋不高,但跟现在的年轻演员比起来,还是彻底碾压了。
颜值和演技双双在线的郝蕾,不缺少好作品,可惜就是和奖项一次次擦肩而过。
直到2010年,演了十三年的戏后,郝蕾才凭借《第四张画》,堪堪获得金马最佳女配。
两年后,郝蕾携着《浮城谜事》提名金马最佳女主,败给了《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桂纶镁。
《黄金时代》让郝蕾两度两次提名,但金马败给《军中乐园》的万茜,金像输给《金鸡SSS》的王菀之。
《情满四合院》荣誉不少,就是没有女主角郝蕾的份儿。
提名本来就不多,十有八九又不中。
郝蕾大概真的差点运气。
拿奖不是玄学,但确实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含金量高的奖杯本就屈指可数,又不可能轮流发奖搞平均主义,激烈竞争之下,有人是常胜将军,有人当无冕之王,其实也算正常。
奖项多的人,自然很牛逼。
但拿奖少的人,就一定很拉跨吗?
不提手握金马女配的郝蕾,就说说坐在她旁边的张颂文。
张颂文没有能够傍身的大奖,但就凭《隐秘的角落》中朱永平这个角色,他就够格坐在指导席上。
郝蕾因为奖项少被质疑演技,大概不是因为现在观众的演技鉴赏力多么高超,而是在于他们衡量一个演员时,对数据的盲目崇拜:
只有数据好,才能说明演技好、地位高。

奖项只是数据的一个方面,还有收视率、票房、网播量……
夸张一点,还包括代言、杂志封面——这些原本和演员本职无关的东西。
都说爱豆粉爱闹腾,演员粉撕起来其实也是一片血雨腥风。
就看85花的几家粉丝天天扯头花:今天嘲你家收视跌,明天给我家网播量挽尊,后天酸她家签了个代言……
吵来吵去,也没见哪位本尊能直上青云。

唯数据论的逻辑漏洞在于:数据固然能说明问题,但互联网的大部分人只看数据,忽略一切影响因素。
真空里的数据,很容易和现实产生反差。
举个最著名的例子,迪丽热巴凭借翻拍剧《漂亮的李慧珍》,一举拿下金鹰视后。
竞争对手有《鸡毛飞上天》的殷桃,《我的前半生》的袁泉,以及《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孙俪……
谁敢说,迪丽热巴的演技比以上三位更加精湛呢?
再说个笑话:《甄嬛传》收视不入年度前十排名第一的是《宫锁珠帘》
商业逻辑下的量化体系,根本不适用于郝蕾这类演员:
产量低,拿奖少,但不影响人家业务水平好,江湖地位高。
如果认识演员,不是通过作品中复杂立体的角色,而是凭借一个个头衔、一堆眼花缭乱的数据。

按照这套标准,那一大批实力不错的中青年演员,就能用一句糊咖滤镜”来否定。
倪大红演苏大强演得可恨又可笑,但是没用,奖太少了,不够格;
《伪装者》里的大姐够经典,但刘敏涛连一番都没当过,不配称为老戏骨;
刘琳在《隐秘的角落》演得再出色,奖项颗粒无收的话,也不过如此。
这套唯数据论,明明经不起推敲,却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奉为圭臬。
当然,这不能全怪到观众头上。
就像郝蕾被问到“为什么演烂片”时说的那样:
如果要质问演员的话,先质问行业,再去质问某一个人的选择。
长期处于娱乐资本规定的量化规则之下,他们习惯了拿数据评判一切,会了自发地运用这套规则,也学会了这种手段评价别人。

将【文娱后台】设为星标,就可以更快看到更新啦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文娱后台”,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打破数据崇拜,拒绝被量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