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为什么孩子需要通识教育,怎么在古诗中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通识教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如何在古诗中更好的观察生活,更好的成长。
 周二
思维 💡
全文共3408字,阅读时间4分钟
🌿🎨🌏
为什么孩子需要“通识教育”
作为曾经的学霸的我,踏入社会后经历了起起伏伏,也见证了当年身边的学霸们的不同经历,深深感到,中国教育体制过分的强调学科知识灌输,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是不够的。恰巧前段时间,读到了郝景芳的《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书中提到了“通识教育”的概念,读完之后“心有戚戚焉”。
书中介绍了哈佛的通识教育理念,之后我又稍做了调研。哈佛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出版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书中提到教育包括“传授知识“和”在头脑中培育某些才能和态度,培养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美好品性包括了“有效思考(逻辑、关联性思维、想象力等)、交流、恰当判断和辨别价值”等能力。
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国特别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高考定义学生能力,进而决定进入什么级别的大学,这种教育体制,使得大部分孩子高中毕业之前的唯一目标是“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之后呢,不少人会进入自我认知的迷茫;通识教育更为重视的是,一个人在吸收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之后,能够通过恰当的思考,尤其是开放心态和批判性思维,去建立与践行个体的价值观(这个世界现在是怎么样的,这个世界可以是怎么样的,我是谁,我希望自己成为谁以及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当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怎么样可以做到前面说的“知识学习“和”美好品性“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在给7岁的女儿做古诗词启蒙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随时随地践行通识教育的方法。
中国的古诗词按内容分,大致可以分为:咏物、写景、抒怀、叙事等,这些诗对学前儿童来说,蕴含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自然、人文、情感伦理等知识点以及写作手法和审美情感,比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需要和孩子讲解“清明”这个节日是做什么的(社会人文),为什么清明时节前后总是会下雨(自然、24节气)等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一词的背后蕴含着乐器、民族,玉门关涉及地理知识,要了解整句诗歌的情感表达,更离不开历史背景的了解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银河、牵牛织女星既蕴含了天文常识,又合了中国的传统神话
在女儿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画画、观察、场景式体验、和家长的探讨等,我欣喜地看到了属于小人儿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对周遭世界的体察,觉得更贴近了她的情感世界,彼此有了更紧密的联结。
一次公园漫步带来的“寓通识教育于古诗启蒙“的灵感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天下午,我与女儿漫步在公园步行道上,漫无边际的聊天,一颗刚刚抽芽冒叶子的柳树就这样与我们不期而遇:
娃:“妈妈,这个是不是柳树?“(惭愧,之前好多次经过同一个地方,我都没有关注到这颗柳树,更别说教女儿认识柳树了)
我:“是呀,你怎么知道?“
娃:“万条垂下绿丝绦呀,你看一条条的枝垂下来,和书上画的一样啊?“(逻辑思维、恰当判断)
女儿拉着我凑到柳树边上,看着那细小的嫩绿的叶子:“这个是春风剪出来的叶子呢,一片片,细细长长。“(想象力)
那一刻,看着女儿眼里兴奋的光,我感觉心中被什么柔软地触碰了一下,特别感动,成天被作业追赶的孩子,终于能有那么一刻,放下所有,去感受他们身边的美好。
之后,女儿不解的问我,现在是三月,诗里为什么说柳树是二月发芽呢?这个问题讲真,我还真不曾考虑过(有效思考&批判性了解)于是,回家的路上,我又在百度的帮助下跟她讲了“农历“和“公历”的来历和区别。
正是这颗柳树,给了我做好古诗启蒙的灵感
自此之后,我意识到,原来一首古诗,不光只是一种“学科技能”,她让孩子更生动的感受到身边的美,让孩子从最质朴的视角出发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参与其中的我都时不时有意外收获,于是我就更加关注如何把“有意思的古诗启蒙和通识教育”融合起来。
古诗启蒙,可以很好玩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和女儿喜欢共同创作画画作品,一天女儿出的命题是“江上的小船“,灵光乍现,我觉得这可能是教她《江雪》的契机。我们画了江水、小船、被雪覆盖的群山、飞鸟和戴着斗笠的垂钓者,对着这幅画,我念了这首诗,娃问我什么意思,一番解释之后,她我:这么冷的天,这个人怎么还在钓鱼?
我:你怎么知道天冷呢?
娃:因为有雪啊,天气太冷了,大家都不出门,只有他一个人外面
我:那你觉得这是什么季节呢?
娃:冬天!
——下雪对应着冬天,这就是小人儿最朴素的逻辑思考方式,趁热打铁,我又问:春天会是什么样的呢?
娃:太阳暖洋洋的,有很多花开了,小草会长出来。
我:那我们也来画画春天吧?
于是我们又一起画了又红又圆的太阳,五颜六色的花,绿草,蓝天,我又“小心机”地画了竹子、池塘和小鸭子,是的,可能看到这里的读者们猜到了,接下来我就开始和女儿一起学《惠崇春江晚景》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女儿看着自己的作品,跟着我读这两首诗,大概五六遍的样子,她差不多可以完整地背下来了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科知识点:
1
地理知识
京口、瓜州、钟山、江南,初步学会看地图
2
人文与情感审美
月亮是文人雅士最喜表达情感,寄托思念之事物,联系之前学过的《静夜思》
人间四月芳菲天,身处江南,感受着绿意的日渐浓郁,自然而然地我就想到了这首诗;这首诗对于尚没有太多地理概念的女儿来说,难点在于涉及了很多地名以及理解诗人最后半句的情感。于是,家里囤积多年没有拆封的中国地图,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第一步,借助中国地图,先指出我们家和上海、三亚、厦门等(她之前去到过的)城市的位置,让她对地图本身建立一个基本认识,比如地图是什么,上面的各个标记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如河流、山脉、城市、沙漠等),面积的大小、距离的远近,省市的概念等;
之后,我就和女儿一起把诗中提到的几个地点在地图上圈了出来,这样一来女儿对于“一水间”“数重山”所蕴含的意义就能够比较直观的理解出来了;后半句,因为之前她学过《静夜思》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里我再提示一下她去联想这两首诗中关于月亮的寓意,因此比较顺利地,她就感受到了诗人的“乡愁”(关联性思维)
方法多元,但万变不离其宗
除了上面这些,我还用过歌谣法(苏轼的《水调歌头》),场景法(《元日》,《清明》,在相应的节日期间教授)等等,我想不论是什么方法,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基于孩子目前的认知水平,或者当下直观能感受到、看到的情景事物,因时因地展开启蒙;让她借由诗歌认识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理解这些古诗所表达的景\物\事及蕴含其中的各种情感: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欣喜,小儿溪边垂钓的惬意,朋友分离的依依惜别,独在异乡的寂寞乡愁……
无论使用什么形式,一定要考虑孩子现有背景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例如如果低龄段孩子对于历史可能还没有太多的概念,战争、边塞类的诗歌的启蒙可能效果会相对逊色——学校要求女儿背诵《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女儿现在的知识体系要理解民族、战争会有些吃力,因此在之后的几次背诵中,也是磕磕绊绊,记忆比较困难的。
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古诗也需要时常“温故而知新”,但是如果我直接让女儿背诗,她会很排斥,因此,我们家会不定期开展“家庭诗词大会”(选手就是女儿和她爸爸),会大大提升她的积极性。
家庭诗词大会,女儿和她爸爸的PK
总结一下古诗的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和巩固方法
内容选择:
1、 宜建立在孩子已有的熟悉的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上,选择合适的古诗,适当拓展到诗歌中体现的新的知识点
学习方式:
2、 尽可能从具体的事物或者生活中常见的、孩子已有经验引入,如看到的动植物、景致等,再导入诗歌内容
3、 多选择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画画、唱歌、出游、节日风俗体验等形式,寓教于乐
巩固方法:
4、 宜通过生动的方式“温故知新”,如采用“家庭诗词大会”,或者在某个与诗歌对应的场景中(例如节日、景致)
5、 古诗中常出现的指代,如“月”“笛”“玉门关” 可以在诗歌间进行寓意对比,便于理解
不宜:
1、 急于求成,生硬灌输
2、 大幅脱离孩子实际知识和认知能力,对诗歌不加选择
3、 将诗歌作为一种“技能”要求孩子掌握,打击孩子对诗歌的兴趣
番外
前两日我和女儿照例去公园漫步,走着走着,她突然停下脚步,口中念出“园中二三花,生于芳草中“,我看着身边嫩绿的草地上绽放着的小花们,欣喜不已,这两句稚嫩而美好的诗,蕴含着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对美的感受,而且她下意识地,选择了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唐诗启蒙,我会坚持给女儿做下去,唐诗和它们蕴含的那些通识启蒙给孩子埋下的种子,日复一日,可能在某一天,它们就发芽壮大,不期而遇地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收获。
附:我打算或者已经完成的启蒙古诗清单
古诗类别
通识点
古诗举例
节日\节气类
了解各类节日的由来、风俗,感受这些节日传递的情感
《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水调歌头》
写景咏物类(四季、江河山川)
了解四季,包括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植物,动物;积累地理(城市、山川河流等各类地理形态);多民族及其民俗;中国神话等
四季:《春晓》《春夜喜雨》《红豆》《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山行》《问刘十九》《江雪》《梅花》
江河山川:《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望庐山瀑布》《敕勒歌》
叙事类\抒情类
对生活的洞察和感知,共情力
《池上》《回乡偶书》《寻隐者不遇》《赠汪伦》《静夜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互动话题
你是怎么看待“通识教育”的呢?在育儿的过程中,你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拓展阅读
作者 | 琬容
北京大学文学&经济学双学士
终生学习者,通识教育理念倡导者
探寻生命支点,维系inner peace的互联网职场妈妈一枚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