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妮写在前面:最近热播热议的《小舍得》,直戳人心。希望千千万万的田雨岚能听听我爸怎么说教育这个事。
说到育儿,不能不提家长育儿的心态。育儿心态,是价值取向的反映,教育方法的基础,直接关乎育儿的氛围与效果。
焦虑症与焦躁症似乎成了当下家长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白领阶层尤甚。诸多家长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仅报名名目繁多的补习班,也不只是高价请家教,更有甚者,学生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妈妈专职陪读。补习班不是不能上,家教也不是不可请。一般来说,“吃小灶”只适合两种情况,一类是有特殊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尖子,在学校“吃不饱”;一类是在课堂上“跟不上”。但吃小灶也不能“五加二,白加黑”,把孩子压得窒息,灌得呛水。
至于出国陪读,本人颇不以为然。高额费用自不必说,夫妻分居,家庭疏离,即使学有所成,也只能收获一方文化,却丢失了母语文化,收之西隅,失之桑榆。孰得孰失,发人深省。有一项调查,中国的高中学生无论基础知识还是创新意识,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差距表现在大学以后的创新意识,中小学生有什么必要出国留学呢?
焦躁来自焦虑。焦虑来自恐惧,唯恐子女不如自己;焦虑来自过高的预期,一心想让孩子出人头地;焦虑来自攀比,与他人比投入,比成效,试图方方面面都出类拔萃。共同点是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误导。
人生的起跑线在哪里?人生不是短跑、中跑,而是终生的万人马拉松。只有起跑区,而无起跑线。起跑区就是在整个童年。起跑固然重要,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八岁看老。看什么,不是知识与智商,而是品格与习惯。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蔡元培先生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星云大师说:现在的家庭教育最要紧的是儿童要养成处事的诚信;良好的习惯;礼貌的品德;接受的性格;勤劳的美德;正常的生活。大师们所言极是,不仅说明了人生起跑的内涵,也阐明了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
起跑要顺其自然。孩子的禀赋差异,兴趣不同是客观存在,只能顺势而为,不能削足适履。有一篇记述民国时期古玩店如何造假的文章,写到老板为使其书画赝品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除了纸、墨、装裱外,还专门选取一些并不识字的儿童,只叫他们乱涂乱抹,看谁的笔意与某名家相仿佛,就让他专门临摹其作品,历经淘汰,学成正果。这不亦启发我们育儿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吗?
正像马拉松不在起跑速度,而在耐力,儿童特殊早慧未必是好事。宋代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记述了早慧少年方仲永,无师自通,五岁即能指物为诗。可惜的是其父只顾用其炫耀,甚至将其视为谋财工具,“不使学”,渐渐“泯然众人矣”。当代有“神童宁铂”,两岁能背数十首诗词,4岁能认400多汉字,6岁学《中医概论》,9岁即能开药方与吟诗作对,13岁被中科大破格录取,第一个大学少年班也随之成立。因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本科时即有多门功课不及格,毕业留校后连续三年报考研究生均失败。2003年出家为僧,一颗名星陨落。古时有仲永之殇,当代有宁铂之憾。都警示我们:聪慧顾然可喜,但结局却未必圆满。一则孩子易骄易傲易浮,满则招损;二则易被家长和社会捧杀或扼杀。我是不赞成虎妈狼爸之说的。把父母意志强加给孩子,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个“机械产品”,或成为高分低能的应考机器,或成为心理稚弱的乖乖儿女。
育儿和做其他事一样,主体的心态很重要。十几年前,读过一篇译自美国的小文《鱼》,讲述了一位中年女士,正当在一个部门干得风生水起,成绩突出时,突然被调到一个新部门,致使她心情沮丧,无聊之至。她午休时信步到了附近的渔人码头,看到鱼肆工人精神饱满,把这个单调且脏累的工作干得充满情趣,热火朝天。而逐渐被感染。她把这种积极的情绪带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进而影响到全部门员工,很快地又把新部门带成了一个乐观进取的团队。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员,态度不同,效果完全不同。
育儿,不在具体方法,而在基本心态。家长们需要有平常的心态,以积极开朗的心态育儿,到位不逾位;要有平和的心态,不温不火,顺势而为;要有平衡的心态,不攀不比,因人施教。功成不居,挫折不馁。以良好心态,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可能是育儿中最重要的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