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短视频,读短文章,想短逻辑,做短工作,过短人生,
这是时代强加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诱惑与悲哀。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内心紧张的一颤,因为我现在这个刚过三十的岁数,最喜欢的就是被人夸“后生可畏”之类,最害怕的则是被归为大叔、中年人一类。
而写下“致青年”这个标题,似乎是自外于我试图挤进去的青年群体。

可是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这样写,因为此文是写给那些比我更小的90、00甚至10后的。因为思量再三,我依然觉得,一种值得警惕的威胁,正在向我们迫近。
1
短媒体 
前段时间,《指环王》重映了,4月16日首先重映了第一部《护戒使者》,明天(423日)又会上映第二部《双塔奇兵》,三部曲的终章《王者归来》目前还未定档,不过估计也快了。
《指环王》首部首映于2002年,当年曾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大片,拿下了整整17项奥斯卡奖。
所以这次电影重映,很多人猜想票房成绩应该不会差——至少不应该比3月重映的《阿凡达》差。
但结果却很拉胯,《护戒使者》重映首日的票房居然仅有266万,即使到了周末,影片的累计票房也只有2600余万。
做个对比,之前同样在星期五上映的《阿凡达》,上映首日票房就达到了2200万。再看看隔壁同期上映的《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票房已经突破1亿了。
很显然,如果说近20年前的首映,是《指环王》的奥斯特里茨。那么这次重映,则毫无疑问是它的滑铁卢。
虽然即将重映的《双塔奇兵》在剧情紧凑度和场面特效上确实都更胜《护戒使者》一筹,但我也不太看好它重映的战绩。因为第一部已然惨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里不是说,老经典重映大家就一定要去追捧,我在《《阿凡达》,一场属于“白左”的春秋大梦》一文中说过,很多过去很好看的电影如《阿凡达》,在特效过时之后再看,就是一部逻辑和剧情都很拉胯的烂片。
但有一说一,《指环王》确实不属于这种。前有西方奇幻小说鼻祖托尔金老爷子的原作打底,后有好莱坞王牌团队精心制作改编。即便剥离华丽的大场面,《指环王》的故事依然堪称史诗片中的一流,其中还埋藏了很多历史暗喻和知识(关于这一点我另文详谈)。这些藏在水下的“冰山”,成为了整个《指环王》故事耐看的原因。
是的,实事求是的说,即便是所谓的“瞎编故事”,中国目前的各类“玄幻小说”,与《指环王》《权力的游戏》这些西方奇幻经典之间,依然是足球场上中国队和德国队的区别。
原因在于托尔金、乔治·马丁老爷子这些人是真正读了一辈子历史才动笔写故事的,人家的故事之下,真的有知识储备的“冰山”。
而中国的大多数玄幻小说家都是打网游、看《甄嬛传》出身,写文之前现上轿现包脚的读本《明朝那些事儿》之类、已经算良心作者了。
功力不同,一出招当然就知道有没有。即便从这个意义上说,《指环王》依然值得一看。
可《指环王》却依然遭遇了票房惨败。为什么呢?看了打低分者的影评,你就能找到原因:唯一的问题只是,它实在太长了。
不少看了重映的青年群体到豆瓣、猫眼上去给其集体打低分。“情节拖沓,剧情无聊。”“看得我都快睡着了。”“三个小时电影谁看得下去。”之类的评论满坑满谷的填在那里。
电影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2002年首映时,《护戒使者》的三小时虽然有点长,但好歹不算太突兀。但这二十年中,时代变化实在太快了。
这些年里,影视方面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短视频的崛起。当短视频投喂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们,已经习惯于只花三十秒看一个抖音小故事时,你让他们花整整三个小时去看《护戒使者》,就会显得很突兀。
更别说《护戒使者》严格说来还不算是个完整的故事,而只能算整个系列的序章。整个《指环王》系列连着看下来要长达10个小时,彻底理解可能还要买来托尔金的著作看,花的时间更多。这一代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拿出这个时间,花在一个文化产品上。 
2
短逻辑
人类信息的接受,有时候跟经济一样,是劣币驱逐良币的。

在生活极端快节奏的当下,当你不确定一部影片质量时,让一个人买票花三个小时去看一部长电影,这需要做很大的决心。相反,让一个人刷着手机,花三十秒免费把一个小视频看完,付出的成本却很小。久而久之,一个个三十秒就会填这个人所有的业余时间。这时你再告诉他,某个电影很棒,花十个小时也绝对值,他也不会再有时间这样做了。
这就是《指环王》所遭遇的尴尬,也是我们时代,正在年轻受众中蔓延的隐患。
可能有人会问,同样一个故事,既然三十秒能讲完,为啥要花三小时呢?
其实是值得的,一个真正值得讲三小时的好故事,肯定无法用三十秒轻易讲完。
人接受一个与自己思维“异质”的故事,是需要时间的。唯有时间的熏染,才能给人造成一种沉浸感,让人脱离自身,而用心去品位故事中情感和逻辑。以《护戒使者》为例,该电影啥故事还没讲呢,先给你念一段托尔金自创的“精灵语”,这段精灵语任何国家的观众都听不懂,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奇幻世界中。
正是这种大量的铺陈,造就了《指环王》的感人魅力。
但这样的铺陈,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小电影中是看不到的。因为短视频没有时间让观众沉浸入“异质”故事中。它所追求的,只能是高度的同质化:要么是“赘婿打脸势利眼岳父母”要么是“穷小子霸气逆袭同学会”。
同质化的信息最容易在第一时间被快速接受,所以“歪嘴战神”火了。
总之说的都是受众平素世界观中已有的东西。这些视频不试图让观众新接受什么,因为没有这个时间。而只是在反复刺激、强化观众既有的观念,因为这样最高效,最利于传播。
而类似的情况,在文字阅读中也正在发生。自从我写公号以来,不断有读者好心的劝诫我:“小西,以后写短一点,这样利于传播。
我也同意短文更适合阅读传播的理念,但同时也很为难——以我的笔力,写一篇一千来字的短文,实在不足以扭转读者对一件事物的既有思考。只能写成顺着读者的思路、“顺毛捋”的煽动性文章。这是我所不愿取的,所以只好每天费劲巴力的码长文。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微信公号等文字类新媒体中,“长不如短”逆淘汰机制已经非常厉害了。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爆款网文中也充斥着大量贩售情绪的文章、千八百字,煽动个情绪,甚至造个谣,追求的就是一个短平快,而传播效果往往很好。
吓尿了、哭昏了、震惊了、认怂了……这样的煽动性文字,您若在我公号上看到,那一定是迫于生计恰饭没跑。
这些文章其实是文字版的抖音短视频,作用只能是固化着不同群体各自的固有思维。
所以,我觉得,当今的年轻人中,很多人之所以陷入意见片面化和极端化的窠臼。短视频和短文字的密集投喂是难辞其咎的。我跟比自己小十岁左右的朋友交流或看他们的文章,总觉得他们中很多人思考问题的逻辑链实在太短太短,诸如“某某国与我们关系敌对,他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亡我之心不死!”这类伪三段论非常盛行。我听这些年轻朋友的阐述,就仿佛是在听一个个抖音短视频,他们的大脑感觉已经被那些视频所同化了。
03
短时代
频繁被“短媒体”投喂,造就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短逻辑”,而“短逻辑”又导致了他们的“短规划”。
我的号写火了以后,开始有一些商家找我来进行合作,有些知识付费或类似项目我还觉得挺有合作价值的。
有一次我跟一个加我的小哥谈。
我说:你刚才提的这个设想挺好啊,我好好考虑一下,半年以后筹备好,咱们在我的微信公号上推出怎么样?
没想到对面沉默良久,末了回了我一句:“老哥,咱能不能快点推进,我估计三个月以后就离职了。
后来业务就没谈成,我倒跟这位小哥成了朋友。
据他自述,他们这个行当,说是叫信息传媒公司,但一般业务员也就干个一年半载就会辞职,连续在一个公司干一年以上的都算奇迹。由于公司清楚自己的员工干不长就会走,因此也没有长期的培养计划,多压榨他们一点工作价值是一点,这反过来又导致大家都不愿长做,认为待的时间长了,就相当于被老板占了便宜。
我听他这一说,又想起了短视频、短文章对受众的逆淘汰问题。原来这代年轻人,不仅在被投喂信息时深受“短向逆淘汰”之苦,在工作中也同样。
按照中新网的报道,眼下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则平均仅仅在职7个月就会选择辞职。
而按照我那位95后小哥的说法,他们这些“杭漂”,以后除了贷款买房,应该不会有超过十年的长期规划——当然,前提是他当得起房奴的话。
我听了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人生本来是漫长的,越年轻的人本来应该具有更长的未来去规划。
但比我更小一点的这一代年轻人,在技术的革新和生活的重压下,却被塑造的琐碎了。
他们看短视频、读短文章、想短逻辑、做短工作、可能还会谈短恋爱。漫长的生活被打碎成了一个又一个微小而又不互相关联的碎片,他们在其中疲于奔命,这是怎样一种劳役和无奈。
《指环王》连起来十个小时的系列电影,和内含其中的比真实历史更漫长的成千上万年的宏大历史,对他们来说确实太遥远、太陌生了。夏虫不可语于冰,拘于时也。而我们恰恰正在进入一个“短时代”。
可是我还是要说,这样的“短时代”不仅琐碎、一地鸡毛,而且也是暗含风险的。老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我也觉得过于长远的计划无意义。可我觉得人对未来还是得有个念想,不然很容易受骗。
比如张一鸣,此公是《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又是《抖音》的幕后老总,无论短视频还是段文字,他都是对新一代年轻人进行“短媒体投喂”的始作俑者。可是张一鸣回他的母校南开演讲,给他师弟师妹传授的心法却是:“延迟满足是一项长期修炼。”号召要“用大尺度眼光去看待世界。”
我听他这样一说之后,真的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是一个明知道人应该活的长性一点、却刻意将别人都丢入短时代的人。
如果我们不对这些商业大佬刻意营造的“短时代”趋势加以抵抗,我们这些升斗小民,会被他们PUA玩到死还不自知
所以从现在起,请看长电影、读长文章、做长规划、享受漫长的人生。别再被“短时代”困住你自己。
全文完
本来想写个短文,像朋友说的,有利于传播,一不小心又写了四千字……
嗯,这也算本号一个特色吧——愿您有耐心听我絮叨,我们用长阅读、长逻辑,一起对抗这个汹涌而来的“短时代”。
连着写了几天的严肃时事,相信您也有点累了。明天换个轻松些的话题,想写个《指环王》背后的历史隐喻,配合一下我童年回忆的“王者归来”,因为是硬菜大稿,尚在雕琢中,未必明天就能推出,敬请期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