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更鸟。谢谢大家继续关注这起案件,还没读过上篇的同学可以点击:移动密室杀人:台北捷运大规模无差别刺杀事件阅读。
2014年5月21日下午,就读于东海大学的郑捷带着一把锋利的刀,进入台北捷运。短短数分钟内,他夺取了4个无辜乘客的性命、杀伤了22人。郑捷杀人不为情、不为财,严格来说也不算为仇。他到底在想些什么?这篇我会介绍他的性格及心理状况分析
昨天很多留言提到的广西幼儿园持刀伤人事件,我们也密切关注着。通过案件介绍与分析,不敢说能帮助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我个人希望至少能够提升大家的意识要如何做到呢?我会在文章最后聊一点自己的看法。
(字数9,518)
 动机
对于郑捷的行凶计划,他的几个同学不但事前便感觉到征兆,也熟知他的动机。
一切都可追溯到国小时期。
国小约五、六年级时,有次上音乐课吹直笛。郑捷因为对直笛没兴趣,便胡乱吹一通,影响了他隔壁的女同学。这个女同学向老师报告,老师于是要求郑捷当众起身向女同学道歉。郑捷觉得受冤枉,心里很委屈。
另一个女同学也惹了郑捷,不过她到底做了什么事,郑捷自己也记不得了。即便他记不得细节,这两个女同学却让郑捷萌生杀意,甚至立下誓言,今后一定要杀了她们。
直笛道歉事件只是一个开头。
到了初中,班主任对学生期待较高,管教也较严格。一年级时,班主任会体罚,但二年级开始便用抄书、静坐、记警告等方式来管理同学。
郑捷不认为自己是班上被处罚最多的学生,但仍然觉得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于是随身携带一把美工刀,长达一个月之久。根据判决书,郑捷供称“如果老师继续惹他,他可能会捅老师的心脏”。尽管后来没有付诸行动,但他心里一直怀着恨意。
另外还有个董姓女同学,据说经常在同学相互打闹时,挺身与郑捷对抗。郑捷回忆称,董同学曾经多次辱骂他,还用止疼药的喷剂喷他的眼睛。作为回应,郑捷则用安全剪刀戳她。
幸好当时是冬天,同学的厚外套被戳破了但没有受伤。经过董同学的家长反映,班主任要求郑捷道歉、悔过,也联系了郑捷的父母。
这件事后,董同学也被郑捷加入死亡名单了。
(郑捷初中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我没有放火烧我家”)
高中是郑捷最快乐的时光:班主任管教宽松不体罚,同学们压力不大,同时他有一群关系好、毕业后仍然保持联系的死党。即便他的高中成绩不如初中时好,但他仍然和同学们一起读书。
郑捷曾经说过,高中是他“最不想杀人的时候”。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那个杀人计划。他继续揣怀着这个幻想,并用文字记载了下来。
喜欢写诗和小说的郑捷,从高一开始便在个人的博客上发表各种贴文,内容多与他的杀人誓言有关,或围绕着杀人的主题转。
令郑捷的高中同学A产生警觉的那两篇贴文,就是在这个时期写下的。
2008年9月的《源头》是一篇半自传体,描述了小学直笛事件,以及他内心的想法:“当时的我恨透她们这两个贱货,就因为纯粹的愤怒,所以我发誓,长大后要杀了她们。”
2008年10月的《台北夜杀》里有这段文字:“走在台北街头,上班补习路人多,我一把西瓜刀在手,纷飞每个人头……身在车站人潮中,人山人海黄线后,双足踹人月台落,捷运爆头轨道成血泊。穿梭都市大楼,白光夺命残肢断手,千尸万眼瞪月空。”
还有一篇《仇》:“梦境里,我曾杀妳(原文用字“妳”)千篇,用枪轰爆妳的嘴脸,用刀狂削。从头到尾,妳惨叫到肝胆俱裂,即使这样,还是难以消我心头怨念。现实中已多年不见,不管妳在海角天边,不论妳躲得有多远,将有个鬼找到跟随,总有一天,我要亲自送妳进太平间。”
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文字,却为郑捷的博客引来了两千多个粉丝,而且每次他发表文章后,回应都很热烈。郑捷也会与现实中对此有兴趣的同学、朋友分享这些文字。
另一个知悉郑捷行凶计划、网络暴力贴文的高中同学供称,他曾经试着了解、改变郑捷的想法,但郑捷坚定的态度让他震惊。
例如,后来郑捷找不着那两个国小女同学了,觉得寻找她们太麻烦,便开始考虑其他方案。而他的其他方案竟是让无辜的人来代替她们。
郑捷的行凶计划,还源自于他的厌世。
郑捷曾多次向同学表达,活着很累,吃饭、买东西等活动都要用到钱,还得念书考试。他至今仍然活着是为了应付父母,死了便一了百了。
可他没有勇气自杀。于是,借由杀人被判死刑便成了一个好方法,既可实践他的誓言,向他痛恨的人复仇,也一并解决令他厌烦的人生。
知情同学的各种说服、劝阻(有个高中同学甚至带郑捷到佛教精舍去,希望通过宗教的力量来改变他),以及东大学生辅导处老师、教官等的教导,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他只是一意孤行。
到这里,大家都看得出郑捷强烈的杀人动机。从萌生杀意到决意动手,时间长达将近十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激进。
考大学时,他特意选择报考军校,认为在学校里会接触到兵器,还能锻炼体能。他告诉父母,念军校能让他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
郑捷原本计划在毕业后动手,但2014年的春天,面临着被二度退学、被同学揭发、被学校约谈等多重压力,他决定提早实施计划。
他特意选择在捷运上犯案,因为在密闭式移动车厢内,所有的人都无处可逃。他选择在龙山寺站到江子翠站这一段动手,因为经过他的勘查,这一段的距离长达3公里,通车时间最长,可以杀更多的人。
(北捷列车外观)
一切都如他所计划,受害者无法逃离:他们坐在位置上遭到刺杀,在奔逃过程中跌倒,被追赶上并被捅了一刀或数刀,哪怕在刀下哀求郑捷留情,却仍然丧命。
(血迹斑斑的案发现场)
当受害者抵抗而无法迅速杀死时,郑捷立刻转换对象,以提高杀人效率。
判决书指出,凶嫌“手段残酷、心态凶狠,令人发指”。
(案发现场)
 受害者
在这起事件里受伤或丧生的26个受害者,年龄分布17到64岁。其中4个家庭永远破碎,而刀口余生的生还者,经历了一场健康和心理的梦魇。
身体没有受伤的乘客,心理一样受创。有部分人由于没有对被害人伸出援手、或采取更积极的求助而心生愧疚,事后被挥之不去的罪恶感折磨。
这些受害者都不认识郑捷,案发时大多在听音乐、刷手机、闭目休息。
第一个丧生者是28岁的解青云,案发时,他距离郑捷只有2步之遥。当时的他刷着手机,在毫无预警的状况下被攻击,造成左前胸一个6厘米、伤及心脏和肝脏的穿刺伤,还来不及送医便死于呼吸衰竭以及出血性休克。
(受害者解青云)
解青云遇害后,妻子无法工作,在家照顾3岁的女儿、2岁的儿子,顿失家庭收入,依靠社会各界的救助金生活。
26岁的张正翰,案发时坐在第6节车厢左侧第二、三门之间,发现异样后来不及躲离。他左前胸的致命伤口因上下翻转,伤及心脏、横隔、胃壁、胰脏、肝脏、左肾等多处内脏与器官。
(受害者张正翰)
那时,张正翰就读位于台南市的成功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班,再一个月就要毕业了。那天,他北上到六家公司面试,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案发时,正在回南部老家的路上,准备和父母吃晚饭。在医院里,张正翰的母亲亲眼看着儿子死于出血过多。
第三个丧生者是61岁的李翠云。已退休的她每个星期三固定和以前的同事聚餐、唱歌。案发当天,原本她可以从聚会地点搭直达公交回家,却为了陪同事而上了这班死亡列车。
那天约4点24分,惊恐慌张的李翠云跟着车上人群,从第6节车厢逃至第5节车厢,却遇上迎面而来的郑捷。郑捷举刀刺入她的右上臂、右侧胸以及右前胸。
(四个不幸罹难者在案发现场的位置
她左前胸的伤口有向上、向左以及向下三次翻转穿刺,造成局部切割的伤势,导致她在手术进行中心跳停止,死于出血性休克。
第四个丧生者潘碧珠,也是在奔逃过程中,被追赶而上的郑捷以刀锋刺入右颈部,造成右颈总动脉大出血,倒在了第4节车厢。她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52岁的潘碧珠平日必须照顾孙子,以及公婆。案发隔天是她的生日,她已经和丈夫计划好到宜兰的龟山岛游玩,却没想到,这成了一次无法实现的旅游计划。
(右:受害者潘碧珠跟丈夫感情很好
 各界反应:父母、网络、粉丝团
5月23日下午,案发后两天,议员林国春受郑捷父母委托,代表他们公布了一份道歉声明(如下)。
(郑捷父母道歉声明全文
5月27日下午,郑捷的父母来到了江子翠捷运站。这一天是案发第七天,也是受害者的头七。
(捷运江子翠站)
郑捷父母原本计划到江子翠捷运站月台、也就是案发现场,为逝世的受害者进行默哀。但还没进入,他们便被人潮紧紧包围,几乎无法前进,最后只得在江子翠站3号出口处为受害者献花,并发表道歉声明。
(捷运江子翠站第3出口)
现场拥挤不堪,一团混乱。媒体记者以及许多情绪激愤的民众团团围住郑捷父母,很多人高喊着让他们下跪道歉。仅仅是保护他们的警察就超过30名。
(郑捷父母到案发现场)
郑捷父母也确实下跪了。
他们在发表道歉声明时,两人三次下跪,向受害者及家属道歉。郑母几乎全程掩面痛哭,泪崩而无法自己。郑父强忍着悲痛,一字一句,边念边哭。他们称自己痛心疾首、万念俱灰。
(向受害者及家属、社会道歉的郑捷父母)
人群中有人大喊:“我的朋友被你儿子杀了,你现在道歉有什么用?
看这段视频时,我忍不住哭了。我看了很多谈话性节目,来宾谈到这一段时,落泪的落泪,哽咽的哽咽。我相信,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一种心情:父母手抱婴孩,日复一日地看他地上爬、看他起身、看他跌跌撞撞站立开步走;看他走进小学、中学、大学,盼着他成家立业,却盼来这样的悲剧。
有些精神医生将这起悲剧归咎于郑捷的父母,称他们爱自己比爱孩子多。我认为事发的源远远比这复杂。
案发后,网络上竟然成立了赞赏郑捷、宣称要仿效他的社团,接着还陆续有人扬言要成为郑捷第二。
当天,社交平台Facebook上成立了“郑捷粉丝团”、“伟人郑捷粉丝团”,并留言“台湾人口太拥挤了,是时候该有人出面清除一些对社会没贡献的、拖累经济的污染物……”等话语。
“郑捷粉丝团”)
5月23日这天,警检署等不同单位收到了79封“郑捷粉丝团”的检举信。版主还对警方挑衅:“说抓的人怎么还没抓到,我快要回家睡觉啦,再不抓到整个刑大的网络警队都撤掉吧!
警方追查后发现,版主用跳板程式躲避侦查。警方循着上网IP,从香港到新北市泰山区,逮捕了就读于大同大学资讯工程学系的阎姓男生。被逮捕后,他表示并不认同郑捷的行为,成立粉丝团“只是想引起父母关注”。
20岁的阎同学以恐吓公众、煽惑他人犯罪等罪嫌被移送法办。鉴于他真心认错、无前科,检察官让他交保候传。
阎同学来自一个小康家庭,有一个弟弟,老觉得父母较关心弟弟。他供称,他某次考试满分,满心期待母亲的嘉许,母亲却冷淡地说:“很多人都考一百分呀!”
他曾向母亲试探对“郑捷粉丝团”的想法,却遭到斥责:“你不要跟人家搞一样的东西!”被逮捕后,来到警局的阎母对着他劈头就骂:“你怎么又给我添麻烦?”
其他还有几个模仿郑捷言论的人。
(网络上扬言模仿郑捷的言论)
“明天出院,换我去高雄捷运杀人”。这是一个林姓男子因车祸住院、感觉无聊而贴出的留言。
住在台湾中部苗栗的林姓男子,为了在社交平台上得到关注,写下“苗栗交给我”。
因为心情不好想轻生的蔡姓男子宣称:“遗憾没搭到郑捷的死亡列车”、“公车路线交给我”。
这些人因恐吓公众罪被逮捕后,纷纷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借口。
 监狱里的郑捷
事件发生后,郑捷立刻被逮捕、羁押于看守所。事发过了一周,去探望郑捷的只有弟弟,以及一个据媒体报道、19岁的郑捷粉丝。父母一直未曾探视、或寄食物、生活物品。(看守所里的生活用品大多必须由嫌犯家属提供。)
(监狱里的郑捷)
对多位民众、整体社会造成如此恶性重大的伤害,郑捷后悔吗?
依照多方迹象来看,貌似没有。
根据狱友的说辞,郑捷向他叙述事件过程以及心路历程时,并未提到自己的看法,也没有流露情绪:没有落泪、声音哽咽、表达后悔或痛苦的言语。
郑捷写了一封信给朋友,信里有这段话:“现在我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司法的部分我都交给律师,我只负责配合,死刑的机会极高,我也不抱多大期望,道不道歉对我或被害者家属的意义也微乎其微,我也毫不后悔做过的事,但我愿意祈祷他们平安。
在看守所里,教诲人员为郑捷辅导时,有以下这段对话:
“事发至今两个多礼拜,也可以由报纸上获知外界状况,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对整个事情做一番省思?”
“在我个人来说,是完成誓言,但也许是太自我了。”
“知不知道爸妈在捷运站前下跪的事情?”
“知道。”
“你的感想如何?”
“我对不起爸妈。”
“那对伤亡的被害人及其家属的部分呢?”
档案上的记录是:个案无语。
从案发到隔年2月的20次讯问、审理过程中,郑捷虽然坦承犯罪,却从未表达忏悔之意。
案发后一个多月,在6月27日的讯问中,郑捷被问及是否后悔。“没有。”
7月15日的讯问,被问“是否觉得所做的事情是错事?”“是。”“所以你认错了?”“没有。”
7月17日的讯问:“本案发生至今,你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感到后悔吗?”“没有。”
6月18日的讯问:“是否觉得自己已经完成誓约?”“是。”“既然已经完成誓约,有什么想法?”“感觉还不错。”
在最高法院进行最后一次审理时,郑捷淡淡地说,对造成伤害表示遗憾,如果有机会的话,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辅导,万一有机会出去的话,不会再杀人。
在法庭上,他未曾向受害者及家属表达真诚的歉意,更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弥补损害赔偿的计划。
对于郑捷的态度与反应,判决书里的评论是“自私自利,无丝毫愧疚之意,更无悔悟之心,犯后态度恶劣至极”。而受害人及家属都公开表示,无法原谅郑捷。
 审判与伏法
为什么后不后悔这么重要呢?除了道德意识的表达,情感的修补,更有法律层面的意义。
矫正与教化是现代社会的法律功能之一一个人做错事若能真心忏悔,表示他/她有改过自新的意愿,便也有了被教化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罪行重大的受刑人没有被教化、矫正的可能,法律就必须将他/她与社会永远隔离。
郑捷毫无悔意的态度使得法官在判决书里写下“求其生而不可得”。意思是,法官就算想做出对被告有利的判决,为他找一条生路,也没办法。
根据鉴定报告书、监狱里辅导人员的经验,以及郑捷的反应,郑捷被矫正、教化的可能性极小,因为他缺乏意愿。
2014年8月13日,案件进入审理程序。
2015年3月6日,一审宣判,判处郑捷四个死刑,以及杀人未遂罪有期徒刑5年2个月到8年不等。同年10月30日二审宣判,四个死刑。

2016年4月7日,案件进入三审。最高法院首次破例,传讯在押被告郑捷亲自到法庭上陈述。法庭上的郑捷向被害者家属道歉,称自己只想赶紧被枪决。

2016年4月22日,最高法院三审后做出同样的宣判:四个死刑
死刑在宣判后18天被执行。2016年5月10日,郑捷被注射麻醉剂后,以三枪伏法。
民事赔偿方面,法院判了总金额2137万人民币的赔偿金,包括四名身亡受害者,以及其余受害人的求偿。
相关单位先垫付给四个受害者约180万人民币。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只从郑捷的遗产里收回了7.4万。
性格分析:自恋、不成熟、反社会
经过鉴定与评估,郑捷并未达到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但专家标记了几项郑捷的人格特质:自恋、反社会、以及不成熟
报告指出,郑捷的情绪经验大多停留在童年和中学时期,未随着年纪的增长向前推进,而这些经验进一步塑造了他偏离社会道德与规范的思维与行为。这是性格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征兆。
没药的读者对“反社会人格” 应该挺熟悉的,袜皮在不同的案件里写了很多详细的分析,这里就不展(可点击反社会人格案例:白天是房产商,晚上是杀人恶魔阅读)。
维基百科定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为:长期无视或侵犯他人,常表现为道德意识或良心低落
郑捷的思维与行为明显符合这个定义。夺取他人生命的意图及行动表示,郑捷不但无视他人的生存权利,也十分欠缺是非对错的道德良知感,才会无法抑制自己不但错误且罪恶的行为。
郑捷最突出的反社会人格特征,应该是他的缺乏同理心。

案发后,接到通知的郑捷父母,在警局里“崩溃大哭、险些昏死过去”,而面对双亲的悲恸,郑捷冷静又冷漠。
此外,他不但不后悔自己造成的伤害,甚至还说“杀人后感觉很舒坦”。他被监禁了很长时间后,才向受害者及家属道歉,而且态度淡然。长期在监狱里担任教诲师的牧师黄明镇,称他是一块难以松动的土壤。
无论是不愿意、或无法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郑捷的冷血,甚至连狱友都害怕。
(媒体报道称,狱友们都对郑捷很反感)
郑捷被起诉后的第二天,被安排跟狱友吴继尧(因连续强奸而入狱)住同一个狱房。
刚见面时,他们彼此问好,接着便讨论房间要如何整理。郑捷的案子在那几天占了各媒体新闻的头条,而郑捷也不避讳,平静地告诉,如果他想知道什么,可以直接问他。
吴继尧便问了。郑捷也坦然相告他的心路历程,以及犯案过程。
他问郑捷,为什么要刺杀这些人?郑捷答:因为离他比较近。
是不是如媒体所报道的,如果他的爸爸妈妈在车上,他也一样会动手?郑捷答:是的。
吴继尧称那晚他不敢睡,因为郑捷的杀人理论令他害怕,于是第二天便要求换狱房。
除了反社会性格,郑捷也显露了很多自恋特征。
自恋其实并不罕见,有此倾向的人不见得会发展为长久性的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尽管郑捷被评估为没有精神疾病,但他确实有几个典型的自恋表现特征,包括:
夸大自我的重要性;过度渴望别人的认可、称赞。
这两项特征常常是一体两面。当无法得到渴望的认可及称赞,“我”的重要性受到质疑,自恋特征受到打击,便会格外受伤。
直笛吹不好被女同学投诉、被迫当众道歉、国中时邀请同学来家里玩却没人出现、毕业旅行分组他却落单等事件,都大大地伤害了郑捷,让他无法释怀。
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挫折,但时间会慢慢平复我们受伤的心情,甚至让我们遗忘。只有当一个人紧紧拽住“我”的概念,用不愉快的过往朝心里一次次地捅,那个受伤的我才会一直无法跨过那个坎儿。
受伤后,郑捷躲进了杀人的幻想里。他喜欢玩模拟杀人的游戏,还经常把自己装扮成杀手,例如头戴头巾、手持刀械后自拍,把杀手形象的照片贴上自己的博客。
杀手是一个通过暴力取得力量的人,郑捷在受伤、感到无力之后便转而寄望用暴力(杀人)得到力量、取得关注。他曾说的那句:“我从小就立下志愿,要轰轰烈烈杀一群人” 便是这么来的。
这个誓言成了支撑他人生各阶段的力量。郑捷多次强调,一定要实现自己立下的誓言,不然就再也不能相信自己了。
在这个杀人的幻想里,他呼风唤雨、为所欲为、无所不能。
他的贴文里有一段话:“时间回到小五,每天到了学校,只要有朋友被呛都会来找我主持公道,为什么?因为我揍女生揍的很凶,简直不把她们当人看,踹的、捶的、打的、扫把伺候的,极尽凶残而暴虐无道…也理所当然成为班上的大哥,被大家拥戴的感觉很棒,不管打球或啥活动,都会找我…”。
现实生活里的无力与挫折,在幻想里得到翻转,于是现实也就暂时可以忍受。
前面也提到,郑捷杀人的动机不仅是别人伤害了他,也源于他的厌世。他曾说,“我不想活、又不敢自杀,想借由杀人被判死刑。

精神分析师Lincalvino 分析称,其实,他不是没有自杀的勇气,而是如果就这样自杀,他最终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无法满足他的自恋需求。杀人计划同时满足了他内在两个重要的需求:“做大事”的自恋满足,以及毁掉自己。

除了自恋、不成熟、反社会,郑捷还被鉴定为患有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 )。这个诊断代表郑捷“罹患情绪障碍的风险较高”,不能认定有精神障碍或心智缺陷的情形。
郑捷的情绪确实倾向于忧郁,而这点影响了他的思考与决策。
首先,这样的情绪使一个人更容易负面地解读周遭的现象。例如,一个悲观、忧郁的人更可能将同事的冷淡解读为“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的自我怀疑,而非“他大概是工作压力太大了”。
国小、初中时,男女同学之间经常打闹、或向老师打小报告,通常是性格不同造成的行为差异,并没有太大的恶意。但郑捷却因此对几个女同学恨之入骨,这未尝不是一种负面解读加上敌意投射造成的结果。
悲观情绪也使得郑捷的自我印象较为负面,容易自我批判。
郑捷在那篇半自传贴文《源头》里曾说“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更觉得自己人际关系不好,连个异性普通朋友都交不到。
这种情绪反应以及思维模式,可能让郑捷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多负面情绪,甚至到了难以负荷的程度。
于是他开始压抑自己的情感,并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刻意否定自己想要却无法得到的,写下:“我不再盲目的寻求友情的依赖,一切以自己为本,欣赏孤独时心理风景,再把几个勉强算是朋友的人当点缀,真的很舒服。”
但支撑假象需要更多的情绪能量、以及强化幻想,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经年累月之后,原本用来发泄情绪的幻想便酝酿、转化为现实生活里的行动。
(国中时的郑捷)
结语
人生这一趟旅程,我们为周围的人、为世界带来什么?
我在读看资料的过程中,对郑捷犯案过程中一幕,印象十分深刻。我前面提到过的,在行进的列车里,几个民众拿着雨伞与他对峙,死命喊叫着“走开!走开!”
我猜测,即便郑捷认为从小到大有很多人对他不友善,或以各种方式针对他,他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四面楚歌、如此高涨的敌意。
我可以肯定,这不是他真心想要的。很多年前,他恰恰是因为感受到旁人对他的不友善(或内心做了如此的解读)而开始武装自己,目的就是为了躲避不友善的对待。
他进而用一种更具侵略性的方式来对抗他以为的敌意,尽管他的本意是渴望善意。
用敌意来对抗敌意,用暴力来对抗暴力,只会带来令人伤心的结果。在这里,我想向甘地、曼德拉以及其他抱持、宣扬这个理念的前辈致敬。
郑捷的内心也有善的一面他与弟弟感情深厚,因为弟弟同理他、支持他。他也有朋友,并在作案前预警朋友:“下星期不要搭乘大众交通工具”,因为他不想伤害他在意的人。
我无意替他的行为开脱,但是替他感到惋惜。郑捷有做出不同选择的潜力,却因为认知的偏差,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
(郑捷的小学老师曾给他“个性开朗温和”的评语)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我们短暂的一生能为周围的人、为世界带来什么?
意图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即便“穷得像教堂的老鼠”,如果总是怀着善意,便是一种美好与温暖的存在。
善与恶是必然共存的。如果我们愿意勇敢地直视内心的暗黑,觉察它、认识它、了解它,很多时刻,我们便有机会做出更好的决定,在善与恶之间,向善靠近一点点。即便失败了几次也无妨,只要一直怀着正确的意图,生活里充满了练习的机会。
慢慢地,小小善会积累成小善、大善,我们的存在便是一个善的存在。
愿我们都能为世界带来更多善意,也愿善意时时包围着我们。
(案发捷运站外,民众对受害者的追悼)
资料来源: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鄭捷隨機殺人案起訴書

台灣新北地方法院103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3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台灣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矚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矚上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

台灣新北地方法院105年度矚重訴字第984號刑事判決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22023523/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81095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22001459/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4472-1/201405210445-1.aspx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782679
https://medium.com/@Narcissusgarden/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的心理剖析-ee51c698f99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16144233/http://tw.on.cc/tw/bkn/cnt/news/20160510/bkntw-20160510214628153-0510_04011_001.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4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018826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4-05-23/47609
https://udn.com/news/story/121484/4844006
https://taiwanilainen.blogspot.com/2016/04/20160423.html
https://youtu.be/5ak_se2EjTw
https://youtu.be/gZdesuo49UQ
https://youtu.be/k8U4TvRnb1M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9258
https://youtu.be/FqWHnb84iVs
https://youtu.be/3dcY1Ma2AN4
https://youtu.be/2-UWr0S3C74
https://youtu.be/Lx92w0j6u1g
版权声明
作者:知更鸟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版权归:没药花园和创作者所有
转载或引用文字请联系我们
精选案件专辑 
关注后回复专辑名称 
连续阅读专辑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