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有很多人不喜欢宝钗,觉得她有心机。
       有吗?有。
       一个女孩子,出身商贾,父亲早逝,母弱兄呆,她要去为这个家族谋划。就算是天性单纯的女孩子,也总要在社会的风雨中磨出一点心机来。你以为黛玉没有吗?
        开始看红楼,也不喜欢宝钗,觉得她破坏了宝黛爱情,然而,多看几次后,越能看到宝钗的冷,宝钗的不易,宝钗的无能为力。
      习近平说过: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其实,评价小说人物亦是如此。我越来越能理解到,在当时的语境下,一个封建淑女能选择的实在太少。即便有反叛精神的黛玉与宝玉,看个《西厢记》也是要小心翼翼,不敢被人瞧见的。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再去看宝钗,就能够看到这个女孩子身上的悲悯来。随便拿出几个例子就可以印证她对身边人的善意。从这个角度入手,就会理解为何在薛宝钗劝了林黛玉以后,两个人的关系会冰释前嫌,越发好起来。
       刘姥姥来了,大家玩起了牙牌令,黛玉求胜心切,一不小心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于当时的禁书《牡丹亭》。“宝钗听了,回头看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
        第二日,宝钗就去劝林黛玉了,在劝她之前先把自己的心路成长历程对黛玉真心说了,这是说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那就是自我揭露。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然后再开始跟黛玉讲道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都会骂宝钗虚伪,说她自己也看过,却也好意思去劝别人。只是多事的读者并不能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个大家闺秀去看禁书本身就是一个有违常理的事情。如果宝钗虚伪或者不喜欢林黛玉,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甚至是找大人告密,干嘛要把自己的过往也和盘托出呢?人到中年会发现,能够真心指出你缺点的人,才是真心为你好的人,不是特别关系特别亲密,谁会去告诉你,你的脚下有一个坑,你再不绕道,可能就会掉到坑里了。有人可能会选择,看着你掉到坑里再来安慰你,所以比起这样的人,宝钗才是真心待人勇敢的姑娘。
       因为看到别人的错误,决定去提醒别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对方是否领情,是否恼羞成怒,是否值得你去跟他浪费口舌,都是未知的事情。所幸,黛玉虽小性儿,却是一个聪明的姑娘,她能够理解宝钗的苦心,对宝钗的教导,她照单全收。所以黛玉才会跟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黛玉没有爹娘。所以长到十五岁,身边竟没有真心指出她缺点的人。外祖母溺爱,见她自幼丧母,只是心疼,不会去批评她。亲戚们到底隔了一层,也只会哄着她,供她吃穿用度,并不能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掏心掏肺,像王夫人对待宝玉一样骂一顿哭一顿唠叨一顿。唯有一个像闺蜜一样的侍女紫鹃会偶尔忍不住劝劝她,但她也不懂规则礼仪,有心而无力。此时,唯有宝钗来真心劝她,黛玉自然对这种类似于亲人间的唠叨背后透露出来的善意感到珍惜。黛玉是一个通透的女孩。什么是通透,那便是一点就透。
        从此后,黛玉记住了宝钗的好。
        从此后,黛玉真心恋着宝姐姐。
        从此后,宝玉说孟光接了梁鸿案。
        黛玉真的是一个冰雪聪明值得宝钗去提点的女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