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篇的文章里,通过每篇6500字的优质原创

逻辑梳理出真实的中国历史脉络

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先来看一个相当棒的思路。
三土兀三水一八:
袁真不知道有没有弄死桓温的心思,石门拿不下,天又不下雨,逼的桓温步行,外加前秦前燕两国夹击,愣生生杀死桓温几万部队。

按理说桓温不应该没有还手的空间,他十几年建设的成果,打成这样确实有点难堪。有没有可能是他收到风了,东晋有势力要搞他,所以桓温损失惨重依然不能选择接战。

桓温回来上表立刻就怼回去,反叛的速度也是当月就决断,有可能上表就是看高门态度,结果高门转头就把袁真当替罪羊,理都不理,袁真才马上造反。

有没有可能高门告诉袁真让他快撤退,然后慕容德才能第一时间去去埋伏桓温,毕竟慕容德从石门出发,就算袁真再差,他心里没鬼的话估计会搞个截击再派人通知桓温,结果愣是让慕容德比桓温襄邑早到都没有一点动静,再加上前秦还包了桓温一次,说真的不是桓温本事大,完全跑不掉,步兵跟骑兵比马力……
本来想在五一的时候给大家出个彩蛋的,因为正文中是不能太多的给一个历史上名声不好的人洗地的。
败了就是败了,不能找啥客观理由,尤其是缺乏直接证据的推测。
也不是我偏爱桓温,此人除了梦想篡国之外,能力、性格、水平其实都和咱丞相是一个类型的。
两晋少见几个想干事还能干成事的人。

昨天这位兄长在留言中说了,而且说得相当到位,今天就在“神留言”中提前谈谈吧。
桓温撤退的原文是这样的:
1、九月丙申(9.19),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

2、温自东燕出仓坦,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燕之诸将争欲追之···数日,垂告诸将曰:“温可击矣。”乃急追之,及温于襄邑。范陽王德先帅劲骑四千伏于襄邑东涧中,与垂夹击温 ,大破之,斩首三万级;辛丑(9.24),慕容垂追败温后军于襄邑
3、秦苟池邀击温于谯,又破之,死者复以万计
4、冬,十月,己巳(10.22),大司马温收散卒,屯于山陽
来看一下桓温的撤退路线。
桓温跑的非常快,9.19从枋头跑,六天以后已经跑了七百余里来到了襄邑,随后被暴力狂屠。
紧接着又在南面的谯郡被杀了数以万计。

这里面能清晰的说明一件事:负责打通石门的袁真早就跑了,将整个东线空了出来。
如果同时撤退的话袁真很难跑的过桓温,而且屯兵石门的慕容德不会从容来到襄邑去搞埋伏。
桓温回军后,袁真造反了。
原因是桓温把责任推给了袁真,然后袁真也上疏弹劾桓温,但朝廷没搭理,随后袁真造反了。
温深耻丧败,乃归罪于袁真,奏免真为庶人;又免冠军将军邓遐官。真以温诬己,不服,表温罪状;朝廷不报。真遂据寿春叛降燕,且请救;亦遣使如秦)

在《晋书.卷八》的时间线是这样的:冬十月···己巳,温收散卒,屯于山阳。豫州刺史袁真以寿阳叛。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

也就意味着在10.22日桓温刚到淮安不久,袁真就大大方方造反了。

桓温这辈子废了太多人,袁真是唯一一个有胆子造反的,而且造反的这么迅速。

这有两个原因:
1、桓温此战实力大损,袁真认为自己的实力根本不怂桓温。
这基本侧面推测出袁真这一年基本上出工不出力,实力丝毫无损让他有底气对抗重伤后的桓温。
2、心委屈了。
有可能袁真就是想存心弄死桓温,或者是东晋的门阀圈子指望着通过此次北伐让桓温死在北国,所以授意袁真消极怠工,撤退时釜底抽薪。
结果桓温居然跑回来了,东晋朝廷又怂了,抛弃了袁真,所以人家造反卖国给燕秦了。

史书中,根本没有一丁点袁真在石门的战斗描写。

常理来讲,这么重要的战略任务,应该会有相关记载的,甚至只要有战斗就一定会记于史书之上的。

而且按照前燕末年那德行,很难对石门提高到什么战略角度,前燕对石门唯一的重视,是慕容垂接过兵权后,命慕容德带着一万五千人去夺回石门!(乃以垂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慕容德为征南将军,率众五万距温···慕容德屯于石门,绝温粮漕)


所以袁真此前的难度极大概率并不会有多高!
甚至早早就到了石门,否则桓温怎么会在九月还敢开进黄河进逼枋头呢?
大概率就是有底气航道最终是通畅的!是有退路的!甚至收到了袁真已经搞定石门的虚假上报!
但无论怎样,这个“石门”最终没有通开。
桓温能够开渠三百里入黄河,他袁真却通不开这个石门。

写到这里,再看一个留言哲:所以看来桓大司马后两次北伐时机都极佳。有个问题:如果第一次北伐提前几年,桓大司马带兵先直接上,是否胜算更大?虽说权臣在内,但是桓温自己是封疆大吏,兵粮自给,何妨?
看到这里,大家有答案了吗?
灭掉殷浩才能无后顾之忧的北伐,不然前脚走了,后面那帮自以为是的清谈爷爷们会鼓捣出来各种各样的幺蛾子。

桓温一辈子机关算尽,他本心是让袁真是去当炮灰的,他自己选了一条并不被关注的航道,但最终尚且算漏了一招。

这一招错的代价,就是差点死在北国!
政治这东西,不彻彻底底的掌控好一切后,是很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奔跑路上可怕的不是远方的险阻和高山,是鞋里的沙子。

DPJCY:前面铺垫了好多好详细,而真正北伐的部分显得好短啊

这位兄长是和我说笑,都是老读者了,他知道咱的套路。
我想借这个问题回答下最近好多兄弟姐妹咨询我怎么做自媒体的咨询。

咱们昨天的桓温第三次北伐,最核心的是那些水道图。
在原文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资治通鉴》:大司马温自兖州伐燕。郗超曰:“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温不从,六月,辛丑,温至金乡,天旱,水道绝,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钜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虎生,宝之子也。温 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
这个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历史描写,会相当粗略的绕过桓温的行军路线,直接跳到桓温来到枋头,随后慕容垂大杀四方。
然后讲桓温怎么怂,失败有多可惜,现眼有多解气,慕容垂有多么大杀四方······

实际上,那东西值钱吗?
既然都写了,就要给读者看些高级的东西。

咱们对上面这一百多字画了十多张图,再来回看下昨天的原文:
桓温自己,选择了自泗水北上的另一条路。
这是三国时代的水路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此时自泗水北上是进不了黄河的。
桓温为什么要选择从泗水北上呢?

因为356年,徐州刺史荀羡开辟了一条新航道。
356年春,前燕南下渡过黄河向兖州方向扩张,荀羡率军北上御敌。
荀羡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自洸水引汶水通渠,通过对水道的修整,荀羡的舰队从泗水经洸水、汶水而驶入济水从而在东阿干掉了慕容兰。(羡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
更重要的是,这条水道不仅可以进入济水,还能进入黄河。
359年十月,慕容儁寇东阿,郗昙出高平反击,派将军诸葛悠率水军进入了黄河阻击,但战败了。(十月,北中郎将郗昙帅万余人出高平,经略河、兖;又遣将军诸葛悠以舟军入河,败绩)
自济水继续往下游走,可以经过四渎口进入黄河。
所以说,桓温的梦想线路,是这个样子的。
因为这条水道不受石门水道控制,水量大概率是没问题的。
想的挺好,但老天开始了宏观调控。

六月,桓温进至高平郡,攻克燕军关键交通点的湖陆县,抓住了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
然后有些傻眼。
自打入了夏,一滴雨都没有下。

虽然没有人为堵塞,但洸水和泗水根本就没有水量支撑水军继续航行。
桓温随后采取了B方案,走荷水水系。
荷水是春秋时代就开凿的,也可以进入济水,然后通过巨野泽随后走四渎口入黄河。
但由于荷水的源头也是石门水口,所以水量堪忧,桓温最开始没有报太大的希望。

等走到金乡(山东嘉祥县南四十里)时,发现荷水也走不动了。
(六月,辛丑,温至金乡,天旱,水道绝)
老天爷仅仅通过一场大旱就把你毕生难遇到的灭国时机给憋死了。
生死有命,成败在天!

你桓温选的这条水道躲过了石门,但却遇到了罕见中原的大旱。

桓温走到这时,不认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开凿新航道前行。
最终的选定方案,是废弃洸水从巨野泽开挖一条沟通泗水和济水的新航道,也就是后世的“桓公渎”。(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
为了画这些水道图,我背后看了十几万字的资料,查了数十张两汉到南北朝的中原水系对照。
自媒体咋做,大家有些新思路了吗?

绝大多数的自媒体现在都是下面这个套路的。

当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的路数都不一样,与很多运营流量相当成功的公司和工作室,我无法给大家当什么导师,我只能用我的一些真实例子给大家做个参考。
真正值钱的东西在这个市面还是很稀缺的。
虽然我现在天天累得跟孙子似的,但我基本上不担心市场营销等等这一大堆“向外求”的环节。
与其担忧流量、眼球、开拓、引流等等,其实不如试试我这条“向内求”的路。
当然,最后还是要说一句话:这条路其实也不一定走得通,这世上永远没有万试万灵的药。
我现在能和大家相遇有着太多运气缘分的因素
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人道我贵,非我之能

说到底,是我的幸运

下方关注小吏
亲们,帮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