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上方 “创业财经汇 ”  → 点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为创业财经汇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来源:走马财经(ID:zoumacaijing)
4月26日港股收盘后,市场传出消息,美团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立案调查,因其此前涉嫌“二选一”垄断行为被举报。

可能有人提前获取了消息,美团早盘大幅高开,但高开低走,收盘小跌。

美团官方很快做出回应:今日,美团接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知,依法对美团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公司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进一步提升业务合规管理水平,保障用户以及各方主体合法权益,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目前公司各项业务正常运行。
事情大致就是阿里巴巴被调查的翻版。

本文将从结果预期、对应影响以及如何解读三个方面来分析。

结果预期
乐观预期,美团的反垄断调查结果可能在罚款数千万-10亿之间。

中性预期,美团反垄断调查结果可能在罚款10-39亿之间。
悲观预期,美团反垄断调查结果可能在罚款39-100亿之间。

先说说不同预期的原因。

根据阿里巴巴的处罚结果,公告给出的解释是按照阿里2019年营收的4%做出处罚,而处罚标准是4%-10%。

美团2019年总营收975亿,如果按照4%的比例计算,结果是39亿,如果按照10%计算,结果是97.5亿,接近100亿。

乐观预期的理由是,阿里巴巴的营收,是商家的广告费和佣金,不含快递运输成本,快递费用是商家自己和快递公司结算的,因此阿里巴巴虽然很赚钱,但是它的2019年变现率也不过3.74%。美团外卖的营收,是包含了骑手的送餐费的,这笔费用类似于实物电商中的快递费,因为外卖时效性的原因,平台向商家收取后再分配给骑手更合理。根据2019年美团财报,该部分平均单笔订单分配给骑手的费用大约5元,约占美团外卖营收的70%。2019年美团外卖的变现率是14%,抛开分配给骑手的送餐费后,实际上的变现率也不过4%左右,考虑到外卖订单单均价格远低于阿里的实物电商,这个变现率其实是不高的。

如果我们把美团的营收做这样一个拆解,就会发现单纯根据阿里的4%去参考并不公平,真正的计算方式应该是将外卖营收中的这70%占比的送餐费去掉,也就是说营收的基数应该是975亿*0.3*0.04=11.7亿。

如果再考虑到阿里巴巴历史上有帮助商家逃税的事实,蚂蚁金服有动了金融业务奶酪的敏感性,以及美团在解决底层就业方面高得多的重要性,乐观预期,最终的处罚结果可能会低于10亿。

中性预期就比较简单,就是直接根据营收乘以4%,然后适当考虑没有帮商家逃税历史以及解决底层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影响,可能打个5折,罚款20亿左右。

悲观预期下,所谓的反垄断处罚,重点落在处罚,而不是反垄断,也就是说要钱是核心,反垄断不过是个由头,需要师出有名而已,那么罚少了显然就不符合这么大动静的风格,事涉社会最关注的民生吃的一面,按照顶格来,阿里被罚了182亿,美团市值也接近阿里的一半了,直接按照阿里罚金的一半来,罚个90多亿。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乐观预期的可能性占30%,中性预期的可能性占60%,悲观预期的可能性占10%。

对应影响
市场显然早已有了反垄断处罚的预期,美团股价最近两个月跌幅高达40%左右,所以无论是哪种预期的结果,对公司实质性的影响都非常有限,就像如公司某个季度投资浮盈100亿,公司内在价值并不会因此提升多少,因为它是一次性的,某个季度内损失(被罚)哪怕是100亿,对公司的长期经营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影响。
但凡真正了解外卖业务本质的人会了解,美团的经营风险反而因为反垄断事件降低了。
虽然美团的确部分受益于“二选一”策略,但是即便最看轻美团的人,也不会认为美团是靠着这个获胜的。
没有了“二选一”之后,在纯市场竞争条件下,商家和消费者会更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靠拢,美团的市场地位只会更稳定,而不是相反。

说起来这就像一个悲剧,罚款最终买单的人是商家和消费者,因为随着处罚结束,平台反而巩固了市场地位,也因此可以减少消费者补贴,抑或是减少商家折扣——没有了此前的独家合作佣金折扣——羊毛最终出在羊身上。
美团外卖做了7年多,这7年总的经营是亏损的,一个亏损的业务都可能被罚款,还有多少资本会在这个领域去投入呢?

当然,本质上是外卖业务商家、平台、骑手、消费者四位一体的订单密度效应带来的阻力,把几乎所有潜在竞争者阻挡出去了,其次是这项业务超低的毛利率,现在又增加了一个理由:即便做好了仍可能不赚钱且可能被罚款。
但是这一切,都并不是说,事情不会对市场情绪有负面影响。
在中性预期的处罚下,我认为股价波动会非常小,甚至可能小幅上涨。

在乐观预期的处罚下,我认为股价会有较大上升趋势。
在悲观预期的处罚下,股价短期会有10-20%的调整空间,但是长期趋势不变。
如何解读
这是一份预料之外的调查,因为从经济反垄断的角度来看,美团虽有嫌疑,但是远不到阿里此前的级别,更别说银行、烟草、电力等实质性的垄断了。

水至清则无鱼。

渠道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博弈,是零售——乃至所有交易行为的常态。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供应商,沃尔玛说你和我独家合作吧,我给你一个更低的扣点,当然你也可以同时跟隔壁的家乐福供货,那么咱们的扣点就没法给你啦。
你觉得这算是“二选一”垄断吗?
如果你是家电厂商,苏宁电器说咱们签个独家吧,我给你一个年终3%的返点,如果你坚持要同时跟隔壁的国美合作,那么咱们年终的返点就只有1%啦。

你觉得这算是“二选一”垄断吗?

如果你是个创作者,做短视频、写自媒体,或是拍电影的,抖音、百家号或是爱奇艺说你和我独家合作吧,我给你更多的曝光、更高的合作提成,如果你坚持要同时跟快手、今日头条或是腾讯视频合作,那么咱们的曝光和提成就得降一降啦。

你觉得这算是“二选一”垄断吗?

我觉得是不算的,如过这些平台的要求是必须独家,否则不合作,或者已经在多平台合作,强制要求签独家,否则单方面结束合作关系,那么是涉嫌垄断了,因为这是在利用市场支配地位阻碍竞争。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不要反垄断,而是不要过分夸大了行政反垄断的效果,也不要抱着仇视的心态看待平台经济。

因为国际政治和语言文化的原因,中国企业很难全球化发展,民营企业的空间基本上只能受限于国内。

面对单一的国内市场,我们的金融、保险、电力、烟草、银行、石油、通讯等领域是不对民营企业开放的,或是对民营企业有过多限制的。

这就使得民营企业的竞争不可避免地陷入内卷化。
在一个内卷化竞争的市场,恶性竞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利润又相当微薄,而且持续微薄下去。
当一个企业没有足够利润支撑的时候,它很难在科技方面投入,尤其是涉及底层的硬科技领域持续投入。
当大众对这些曾经“披着”科技外衣的互联网企业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地口诛笔伐时,或许也可以想一想,有没有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事情的源头在哪里?
欧美企业天然面对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而且面对一个市场化的成熟经济体——各行各业不存在行政准入门槛。

当我们在举例“别人家的孩子”马斯克的SpaceX时,有没有想过美国宇航局NASA给了SpaceX数十亿美元的订单,而SpaceX的竞争者正是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蓝色起源。
说回到反垄断,欧美也不鲜见,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欧洲对美国企业的反垄断更多是罚款补税,美国的处理则真的是为了避免垄断,要拆分这些企业,有些成功了,比如几十年前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就被拆解成了几家石油公司,20年前的微软也差点被美国反垄断部门拆解。很显然,我们更多在学习欧洲而不是美国,欧洲那是眼红美国企业,而我们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

但是,在阿里被处罚和美团被立案的事件中,我看到大众舆论基本上是一边倒的踩这些企业的,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在蚂蚁金服上市折戟的时候,我就提醒大家,这不是阿里一家的事故,长期来看,既不会利好腾讯,也不会利好美团、京东等,而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悲剧”,因为几乎所有平台型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梦都碎了,或者打了大折扣。

在阿里被罚款的时候,我就提醒大家,“若干年后,人们终会意识到,2015年阿里巴巴‘大战’工商总局,是互联网白衣飘飘的年代最后的挽歌。不要误会,我觉得反垄断处罚阿里二选一是对的。只是觉得不少人对待阿里的态度跟鲁迅笔下围观砍头的乌合之众并没有多少分别。”
就像微信对冲破通讯行业真正的“垄断”——移动电信和联通——是有益的,蚂蚁金服对冲破金融行业“垄断”的意义也不逞多让。

而阿里巴巴、拼多多、美团则在打破商业地产的“垄断”,滴滴在打破地方出租车公司背后的行政“垄断”。

5年之后,会有高得多比例的餐饮商家基于外卖平台开店,不需要开在租金高昂的商圈、街角,不需要多大的场地,只需要做好食物本身和服务就好,到时候商家总体上对平台“吸血”还是“造血”的认知会正常化。

总体而言,过去的二十多年,互联网普及和商业化的进程,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民生。

可能人都是健忘的,绝大多数人已经忘了以前银行排队看脸色的日子,忘记了买电话卡到处找地方的日子,忘记了交停车罚单必须去交管所的日子,忘记了被实体店店员甩脸色的日子,忘记了被出租车司机绕圈圈投诉无门的日子,忘记了只有报纸、杂志才能发布意见的日子。
市场监管总局的表述是接举报介入调查,很好奇的一点是,人们是忘了举报移动、中石油、中石化、四大行、中烟们吗?还是举报了没用呢?

王兴在2019年的时候发过一条饭否:“2019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这会是一个寓言,在未来的日子里应验吗?
喜欢本文的亲们,
请在页尾留言,点在看,点分享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