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又名陶朱公。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经商,三次家累千金,著有《范蠡》二篇,今佚。
历史对其评价非常高:“学以报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名满天下、惠及子孙、泽被百姓、慈善乡里”。他是中国第一个做慈善的企业家,他几近完人,被后代称为“商圣”、“文财神”。
第一:立身处世要有实力,范蠡的低成本的扩张之路,拜名师学本事。
范蠡,原为楚宛三户(今安徽宣城)人,先后移居越、齐二国。生卒年月不详,活动于楚平王、越王勾践、齐平公在位的年代(公元前五世纪后期至公元前四世纪前期)。
青少年时代的范蠡命运比较凄惨,很早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过着贫苦的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
然人穷志不穷,范蠡毅然拜计然(又名辛文子)为师,研习治国治军的方策,几年学得博学多才,“有圣贤之明”的美名。
计然相传师从名师鬼谷子,鬼谷子那是纵横家的鼻祖,徒弟个个厉害得不行,孙膑庞涓那是赫赫有名,作为鬼谷子的徒弟,计然的才能想必差不了,名师出高徒,有计然这等名师指导,范蠡混个高等院校的学历文凭是没有问题的。
肚子里要有货,知识就是力量,实力就是你混好的基础。
第二: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手要懂点营销策划和广告宣传,善于包装,舆论造势,姜太公用直钩子钓鱼,绝对不是莽夫!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请问,直钩子能钓鱼吗?我不信,反正我是钓不了。
完全不符合常识嘛!
不信的当然不只有我。还有这过往山里砍柴火的樵夫。
直钩子钓鱼,闻所未闻!所以这过往的樵夫一传十十传百,都讲有一傻老头坐在石头上用一直钩子钓鱼,大家都用弯钩子钓,这老头用直钩子,多新鲜!
久而久之,就传开了,越传越邪乎!
没过多久就传到了周文王耳朵里,都说渭水之上有一高人,每天都在那里用直钩子钓鱼,也没见他饿死,神了!周文王也是个资深钓友,瞬间好奇了,还有这等奇事?于是赶紧沫浴更衣,出门还找个人算了一卦,卦象出奇的好,那还等啥子?屁颠屁颠的跑过去便和姜太公愉快的聊起了钓鱼的技巧。
姜太公直钩子钓鱼,他的确是在调鱼,只不过他钓的可不是河里寻常的鱼,而是周文王这条大鱼,结果周文王果然“上钩”了。
范蠡也是这方面的高手。
要想施展才华抱负,那就得有人赏识啊!可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毛遂自荐?这样做显得很掉价low爆了,读书人总得讲个排面,那怎么办?
怀才不遇太难受了。
于是范蠡出了个奇招,史料上讲范蠡因而“倜傥负俗”,啥意思?就是说范蠡开始有些行为怪异,经常是喝了点酒,半夜起来披头散发,高歌蹦迪,这在古代,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杀马特遇见洗剪吹嘛,太标新立异了,后来实在是有些行为太清新脱俗了,大家接受不了,于是他就被大家视为狂人了。
熟人一传十十传百:此地有一狂人!
终于有一天,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范蠡的生活就发生突然转变。
文种当时是楚国宛陵的地方官,早就听说当地有“贤者”,但未能找到。范蠡的怪异行为引起了文种的注意。文种派手下官吏去见范蠡。官吏回报说,他患有疯癫病,是一个狂人。文种不以为然地一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智之毁。此固非二三子所知也。”就是说,“大智若愚”,具有独特才能的人才往往被人讥笑、诋毁为狂妄无知,一般人难以认识他的真实面目。于是决定亲自驱车拜访。范蠡避而不见。文种不因碰壁而灰心,再三前去拜访。范蠡看到文种确是一片诚心,料定文种必然再来,就对他的兄嫂说:“今天有客人来,请借给衣帽一用。”过了一会儿,文种果然来了。二人一见如故,“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此后交往日益加深。
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两CP投奔了越王勾践。成就了不朽功业。
范蠡这招自我营销着实收益不浅,直接整来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厉害厉害!
此招版权所有,只可借鉴,不可照搬抄袭,因此产生的后果作者概不负责。
第三:求生存谋发展,当理性分析当下的天下大势,选对平台很重要。
范蠡早年不受楚王重用,郁郁寡欢,后来被文仲慧眼识珠,组了CP。
这两个人都是世间少有的大才,志向都不小,怎么可能只是喝点小酒,听点小曲,不去干点男人该干的事情?
当时伍子胥,出逃吴国,派人邀文种去吴国。文种就与范蠡商量何去何从。范蠡分析楚、吴、越三国形势,认为当时正处于吴越争雄之时,吴越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间存在着联兵伐吴的关系,“霸业创立,非吴即越”。他还认为,“君子逢时,不入雠邦”,犯不着为伍子胥报杀父之仇而“失故国之亲”。因此,他建议去越国,并表示愿意和文种一起去。于是,二人先后离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为大夫。范蠡从此登上政治、军事舞台。在越国范蠡和文种很快受到勾践的赏识。
认清形势选对平台。
选对了平台就成功了一半,范蠡高明。
第四:关键时刻露两手,敏锐察觉团队危机,作为谋士,该说还得说。面对失败莫要慌,方法总比问题多,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儿子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主持越国军政。公元前494年,勾践得知吴国加紧练兵,准备伐越,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越国实力不充足,准备不充分,时机不成熟,劝勾践改变决定。
“这仗不能打!”范蠡说。
可是,勾践不听,坚持出兵,以舟师进攻吴国的震泽(今江苏太湖)。吴军迎战越军于夫椒(今太湖夫山、椒山)。结果,越军大败。勾践率残余越军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这时,勾践方才悔悟,对范蠡说:“当初不听你的话,致遭如此失败。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认为,为了避免亡军亡国的结局,唯一的办法是求和图存,等待时机,另谋兴复。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方策,派文种到吴国求和。经过多方努力,始得吴王夫差允许
范蠡敏锐察觉出了团队危机,及时劝阻,虽然没有成功,但仍能在团队面临灭亡危机时,挺身而出,积极谋划,厉害。
当然,关键时刻,别再意面子,保存自己才是王道。
第五:忍辱负重绝不是苟且偷生,关键时刻要能拉得下脸皮做儿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自此以后,范蠡先是随勾践到吴国当人质,过了三年忍辱负重的奴仆生活。
又是帮吴王夫差端茶倒水,又是倒屎尿盆子,白天给吴王当司机,领不到薪水不说,刀口上舔血,时常担心伺候吴王有闪失,稍有不慎,就有调脑袋的危险。
他受点苦没事,反正从小过的就是这种生活,他是担心越王受不了,所以晚上也不能闲着,他得想办法保住自己的领导啊!
怎么保住呢?
首先就得打消吴王的疑虑。
苦思冥想。
于是范蠡自己做起来了编剧导演的工作,亲自教越王在吴王夫差面前上演了一场年度催泪的重口味大戏。
一次夫差病了,大夫们都不能确诊。范蠡通晓医术,知道夫差的病没什么大碍,很快就会好,于是就跟勾践说,现在夫差还是没有放松警惕,老大你随时有掉脑袋的风险,为了打消夫差的疑虑,你去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告诉夫差说这是什么病,会在什么时间痊愈,然后再说些马屁话,就可以感动夫差,从而放松警惕。
勾践从之。
结果,果真如范蠡所说,夫差不久病就好了,一看,勾践这小子竟然能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做到这个境地,自己儿子都做不到。
夫差感动不已。至此夫差终于放松了对勾践的防范。
第六: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想办法削弱敌人再趁机壮大自己,有时候手段也得变着法的玩。
范蠡和勾践经历重重劫难,终于被一同遣返回国。回过以后,范蠡又协助勾践总结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经验,为振兴越国,伺机灭吴作准备。
期间,范蠡手段层出不穷,招招致命。
首先是美人计,把西施送给了夫差,搞得夫差沉腼酒色,身体越来越虚,吴王也不怎么把心思花在称霸天下的事业上了。
再次是打经济战,反正就是想方设法的让夫差意志堕落生活腐败 ,时不时在内部搞点腐败策反工作,又是鼓励夫差建高楼又是建大厦,真个是劳其民伤其财。
这还不是最狠的。
把粮食种子煮熟了,再给你送过去,结果来年吴国举国颗粒无收。
处处都是套路,步步都是坑。
终于被范蠡这么一折腾,吴国有些撑不住了。
第七:飞鸟尽,良弓藏,功成身退,才能明哲保身,人性最大的弱点是,贪图荣华富贵,被利益蒙蔽了智力,结果往往是丧了命。
从公元前482年开始,范蠡以上将军之职,辅佐勾践组织和指挥灭吴之战。经过六年奋战,终于攻陷姑苏,灭亡吴国。然后乘胜北进,与中原诸侯会盟,取代吴国的霸主地位,横行江淮,称霸中原,国势达到鼎盛阶段。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范蠡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根据长期的观察体验,范蠡认识到,“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如果继续留在越国,说不定哪一天就要灾难临头。于是决定辞官退隐。当越军凯旋到达五湖(今太湖)时,范蠡就婉言提出辞退的要求,说:“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指灭吴称霸)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国语?越语》)勾践假意挽留,软硬兼施,说:“你听我的话,我就与你分国而治;不听我的话,就杀掉你和你的妻子儿女!”范蠡的态度也强硬起来,说:“我知道了!”
于是范蠡连夜携带财宝和从人“乘舟浮海以行”。
勾践乐得除去一个潜在威胁,并不追寻,同时又划会稽周围三百里为范蠡俸邑,用良金铸造范蠡塑像,装出怀念功臣的样子。
范蠡走后写信给文种,劝他早日离开越国。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文种见信,称病不朝。有人诬告文种将要“作乱”。勾践借机“赐剑”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文种遂被迫自尽。越国赖以兴复的两大功臣,就这样落了一走一死的下场。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