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向往成为一个会八门语言、通晓世界知识、举手投足都充满优雅味道的新世界复合型人才呢?
抱着这样美好的想象,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小语种专业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追捧的“香饽饽”。
填高考志愿时,我全家都认为小语种是个金饭碗。我们听说翻译们同声传译一小时可以赚普通白领半个月工资,舌头一卷,黄金万两。
于是我报了提前批,开始了我的小语种之路。
可是当我学习小语种三年后,便开始时常在豆瓣的“大学后悔学小语种小组”中冲浪,踊跃发言,积极劝退,击碎自己和如今的高考生们在填报志愿时的美妙幻想。
小语种的想象和现实,一点也不一样。
豆瓣“大学后悔学小语种小组”
小语种鄙视链
大家虽然都叫“小语种”,但不同的小语种其实大不一样。
在外国语学校里,起此彼伏的小语种成了一条风景线:
朗读室内一旦出现俄语学生就会变得很吵;
泰语发音很黏腻,一句话里面有很多干呕的音节,宿舍走廊听到学生打电话只能听见“咔…咔…呐咔…”;
越南语就是“叮咚diang”的感觉,日语从女孩子嘴里读出来,则会变得“卡哇伊”起来……
小语种圈内,盘踞着一条有趣的多维度鄙视链,不过这条鄙视链具体的鄙视法还得看采用什么标准评定。
装逼程度鄙视链
法/德/意/西语等>日韩语>非发达国家语种
发达国家使用的语种鄙视发展中国家的语种,如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之类的鄙视柬埔寨语、印尼语之流,而发达国家的语种中自然欧美国家的语言更洋气一点。
此外,社会舆论也是该鄙视链的一个重要维度。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大外国语大学的热门语种(法语、西班牙语等)的分数都会异常的高,造成了一种高大上的认知假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热门语种的同学有外界环境的支持而鄙视那些没有外界环境支持的学习“低端”语的同学。
习得难度鄙视链
阿拉伯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日语>泰语越南语>韩语
小语种难度鄙视链
在“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一门小语种的优越感来源于其学子们的头秃程度:越难学越高级。
圈内流传这样一句话:“三分钟的韩语,三小时的英语,三天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十年的汉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这句话夸张地从时间角度论述这几种语言的学习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语蔑视群雄,其入门难、精通难,是常见小语种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阿拉伯语键盘)
小语种的前世今生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小语种专业,这是一种“中国特色”。
我国的小语种教育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政府为了团结亚非拉国家才开设了小语种专业。
在几十年前乃至十几年前,市场极不饱和,国内各外语院校小语种毕业生,因其特有的语种特殊优势,就业渠道以国家事业机关、驻外使领馆以及海外企业为主,相对稳定而且可靠。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导向对于“小语种热”的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小语种人才受到市场热捧,就业好且薪资超高,帮助不少人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这也导致有些语种专业遍地开花,开设院校在十几年间从二十几所膨胀到上百所。
韩剧《大长今》
韩剧和韩国明星所形成的韩流、费用较低廉的韩国留学热是使朝鲜语(韩语)一度成为最火的小语种,目前国内开设朝鲜语专业的各类院校就超过200所。
在巴西于2014年和2016年承办世界杯和奥运会后,随着中国与巴西、葡萄牙等葡语国家在各方面往来的日益密切,葡萄牙语专业又开始在国内持续走热,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有40多所。
此外,日语、西班牙语……都有过属于自己的好时光。不过今天,都已经成为“
大学后悔学小语种小组
”的吐槽素材了。

小语种怎么了?

谁来拯救你,我的小语种
小语种毕业生的出路可以归为三类:进体制、走学术、进公司。
进体制分为考公、事业单位或者教师编,都是稳妥的选择,如果是江浙、深圳等沿海地区的职位,收入还相当可观。但问题是上岸太难了。
像外交部、中外友好协会等,每年只有寥寥几个职位,此外的中央部委就更加不是一般人能考上的。在上海、广州等省份,每年竞争比在1:500左右,上岸率2%。其余省份,以浙江2019省考为例,三不限岗位的竞争比上岸率为0.04%-0.14%。
谁不想做一个英姿飒爽的翻译官呢?
如果有同传梦,本科学历是不够的,还要去念MTI,这条路并不好走。口译确实日进斗金,但只能吃青春饭,因为人在一定年纪之后记忆力会衰退,很难再胜任口译
如果想进入高校,面临的竞争也不小:小语种教师职位没那么多空缺。
进入公司是绝大多数小语种同学的选择。驻外工作工资很高,但危险,且几乎只招男生,能去的国家一般是中亚、南美、非洲的贫困甚至战乱国家,行业一般都是建筑,石油,矿山,机械等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重工业,回国后转型很难
有些人为了外派选择了小语种专业。可当打开中铁、中建的秋招信息时,竟发现几十个岗位里,招聘语言专业学生的岗位就一两个,还都是英语……
在这个国际化的社会,英语已经能胜任大部分对外业务。
小语种工作机会的数量和可选择的行业其实非常少,随着学小语种的人越来越多,各大小语种人才实际上已经明显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小语种单独作为一门专业的价值已逐渐变低。单纯学习一门语言已不具备竞争力,技能型语言人才是未来高校的目标。
语言只是工具,想一辈子研究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的毕竟是少数,学生们基本上都在跨专业学习:金融、贸易、法律、传媒、艺术,他们要做好跨专业读研、跨专业就业的准备。
在某个时代吃香的人,在另一个时代也许就会失意。
如今还有很多人认为小语种舌头一卷,日进斗金,小语种人看了笑而不语。如果一个人张口闭口劝你学小语种,他大概率不是小语种人。被语言扒了一层皮的小语种人只会告诉你:慎重,慎重,慎重。
知识招内容作者啦,点击查看↓↓↓
RECOMMENDED
局|长|精|选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