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场畸形的流量狂欢
都2021年了,“廉价吃海底捞”还能上了热搜。
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个贴子,带两个孩子吃海底捞,只花了27元。
四个清水锅、半份粉丝、一个生鸡蛋、一碗米饭......海底捞还附赠了一根老油条、宝宝蒸蛋、儿童果盘、番茄汤。
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搜索海底捞相关关键词,“挑战用12元钱吃海底捞”、“教你7块钱吃垮海底捞”、“三个人一杯奶茶钱吃海底捞”等薅羊毛攻略比比皆是。
比如有人分享用17元吃了一顿海底捞,四份清水锅0元,一份捞派捞面7元,一份自选小料10元。这位网友还透露,打包了不少零食、吃不完的花生、水果、牛肉粒、顺便还做了手部护理。
看到这个操作也是无语,毕竟17块以内可选择的美食也是一大堆,非要可着客单价上百块的海底捞霍霍?
这种操作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是真的有困难但想吃火锅,也可以,但如果是仅仅为了拍摄博眼球,就有点过了。
虽然海底捞对此现象的回应,展现出的是宽宏大量的气度:
“只要来了都会正常服务,不会区别对待。”
对于会不会设置最低消费时,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没有这个计划。
不过好在这一届网友比较理智,大部分网友的评论,都在否定17元吃海底捞的做法。
很多网友指出,海底捞应该设置最低消费,不能让贪小便宜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行为应该加以控制,否则只会越来越普遍,占用了其他用户的福利。
当你发现排在你前面让你多等30分钟,抢在你前面无节制盛满各类免费小吃,最后只是为在台前拍摄一段短视频,之后拍拍屁股走人留下浪费的食物,你会如何感想?
说到蹭吃蹭喝,除了某些博主为了流量博眼球的行为,很大一部分,还在于品牌的默认。
你能在大媒体上,看到关于蹭吃蹭喝的讨论,但却看不到品牌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这是因为品牌在舆论和品牌宣传上,依然还有很多顾虑。
很多人在抵制白吃白喝上可以达成共识,但在抵制薅羊毛上,却不能保持一样的原则。
所以你也能在各大“薅播”上,看到世界的割裂。
一边是频繁上热搜的抵制,网友指责;一边是在各大视频app上,教你如何用最小成本吃喝玩乐的视频点赞量居高不下。
支持者认为,大家如何购买,怎样选择商品搭配,都是个人行为,花自己的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行为本身并不违法。
甚至一场场的流量盛宴,只会给这些品牌客流暴涨的机会,只要在合规的范围内,品牌也能获得便宜的流量,以较低的获客成本实现更高的翻台率。
但真的是这样吗?
02
为什么要抵制“薅”内容?
这个时代,薅播越来越多,各大博主教你如何套路商家,只要带有“薅羊毛”的标签,就是吸引眼球的流量利器。
某种程度上,跟那些炫富视频相比,薅播算是一种反消费主义,拒绝不合理消费,拒绝浪费,拒绝为不合理的溢价买单。
但这些薅播博主的特点也很明显,是走了一种更为极端的形式,从这点看,跟那些极端炫富者也没什么差异。
为什么要抵制这些薅羊毛攻略?
很多人以为,这些“白嫖客”占的是商家的便宜,跟自己没关系,甚至以为都是消费者,利益斗争对象应该是一致的,品牌才是“斗地主“游戏里的共同敌人。
然而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最容易被忽略的,不是直接占你便宜的人,而是那些直接越过你,占公共资源便宜的那群人。
那些占便宜的人,看起来占商家、占品牌的便宜,但实际上,占的还是其他用户的便宜。
比如海底捞的牛肉粒产品就已经取消。
今年初,上海的海底捞试点将免费的牛肉粒换成味伴侣,后者是与牛肉粒外观相似的大豆素肉制品。
更换的原因就是由于之前很多顾客将牛肉粒小料当作菜品无限制使用,造成了浪费。并且,免费的牛肉粒也被单独列入了菜品名单,每50g售0.8元。
更早的还有必胜客自助沙拉服务,规则是只能用一个盘子、每人取一次。又有人玩出了花招,研究出水果塔,堆积木一样把水果垒成小山,还拍照发帖让更多人看到。
后来这个秘技被天涯、贴吧的网友逐渐传开,去必胜客叠水果塔成了一个被默认的薅羊毛项目。
薅的人越来越多,商家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可想而知,必胜客在2009年取消了自助沙拉,还被媒体报道成“吃垮”。
这种薅羊毛的流量行为,在网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模仿放大,最终导致,小部分人的短期获利行为,直接损害大多数人的长期利益。
没有人是孤岛。微博有个问题:你愿意跟那种很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做朋友吗?
投票结果是99%的“不愿意”。
占小便宜的人,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他,却能跨越时间空间,以一种蝴蝶效应,来影响你正常的消费权益,永远不要觉得与自己无关,更不要当成猎奇新闻仅一笑而过。
03
品牌不需要“薅羊毛”营销
造成这场畸形流量狂欢的,除了发起者,还有背后默认的品牌。
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品牌们面对流量的诱惑无法自持,又继续为这种畸形潮流推波助澜。
此前一帮女网红去优衣库硬挤童装拍照,硬生生变成了紧跟潮流;现在一帮人去海底捞点清水锅、吃免费水果,又成了一种魔幻操作,让海底捞不花钱就得到了强推广,#在17元吃海底捞#微博阅读量已达近7亿。
这些品牌们被“套路”后,可能会因此迎来更加暴涨的顾客流,品牌似乎也乐于被“套路”。
就像此前新疆棉事件,得物APP一边宣传抵制,一边大批量贩售阿迪耐克,导致阿迪耐克销量暴涨。
就像前面说的,薅羊毛的人未必喜欢吃17元的海底捞,口上说着宽宏大度的品牌,更不可能希望所有顾客都奔着薅羊毛的目的来消费。
薅羊毛行为,之所以能在网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流量的追逐,这种营销,其实是无效营销,最终对品牌也是一种反噬。
第一,用户不忠诚。薅羊毛的风气似乎是互联网公司培养起来的。各大互联网大厂为了引流,总会打出各种各样的免费补贴大旗。
但补贴仅是引流的一部分原因,大部分因为补贴来的用户,如果在后面没有好的体验,一样会流失,羊毛并不是一直存在,凭此而来的用户不忠诚,对于品牌来说,并不是良性的商业行为。
第二,损害实际利益。利用用户的社交属性薅羊毛,曾是大部分下沉市场应用的致富经。
人一多,羊毛也不再新鲜,市场被挤进来的人瓜分殆尽,品牌销售额与利润必然会走向下跌,前几年淘宝卖橙店家就是典型,一夜之间直接被薅破产。
第三,损害品牌形象。补贴一直是双刃剑,更不用说洒羊毛,品牌如果一直是以被薅的形象出现,久而久之,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也会自降身价,从高端专卖店变成了摆地摊。
毕竟,想从0到1塑造品牌美誉度非常难,但破坏品牌口碑却是轻而易举。
总之,落到最后,只能极少数人薅羊毛,留下一地鸡毛给商家和其他用户买单。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