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篇的文章里,通过每篇6500字的优质原创

逻辑梳理出真实的中国历史脉络

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历史上,一个政权在爆发后通常会有一个比较平缓的向下衰亡曲线。
尤其在出现本朝的巅峰大神后,这个政权通常会再延续几十年。
但中国的历史上,却相当神奇的有这么一个政权,本民族的两个最大IP过世后纷纷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失去了江山。
没有这两位大神,前燕后燕这两个政权绝对不会如此震撼的留名于史书上。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慕容皝生下了他的“风”和“云”之后,就注定了他的部族将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留下一大笔。
但你本民族的兴与衰,存与亡,也都牢牢的绑定在了你慕容家的“风”和“云”身上。

前燕,这个冉闵屠羯后的最大赢家,这个牌面上明显更好于前秦和东晋的新兴政权,在入主关东后仅仅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就打烂了手中的一大把好牌。
论积淀,他家是最早实现汉化趋势的异族政权。

论时运,原来的羯赵被灭族,被石勒石虎迁徙过来的六夷全都返乡并损失大半,河北的汉人底子被他们接受。
无论是人口,还是政权的成熟度,还是几十年来亲汉的好口碑,慕容家都算是在这乱世中,更有希望第一个摸到终结乱世命门的政权。
但很遗憾,他慕容家最终成为了给前秦和北魏各自点炮的好上家。
让我们走入历史现场吧。

早在永嘉之乱时期,慕容氏腾飞的第一代创始人慕容廆就成立了经济特区,采取了各地豪族大姓统领各地流民的决策,随后收揽了大量的汉人红利。
(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于是推举贤才,委以庶政,以河东裴嶷、代郡鲁昌···)

随后慕容氏与汉人豪族士族在战火中结交,斗争中成长,双方互利共生的蓬勃发展,各地豪族和士人在前燕官僚系统中的比例相当高。
前燕政权无论是在东北三国混战还是在石虎大军围城的时候,汉人势力都在慕容政权的生死存亡时刻历经考验并立下了重大功勋。
石虎黑云压城,慕容皝准备逃跑的时候,最开始率敢死队突击赵军拿下一血士气的是河间豪族刘佩。(玄菟太守河间刘佩曰:“今强寇在外,众心惧,事之安危,系于一人。大王此际无所推委,当自强以厉将士,不宜示弱。事急矣,臣请出击之,纵无大捷,足以安众。”乃将敢死数百骑出冲赵兵,所向披靡,斩获而还,于是士气自倍)
促使慕容皝最终下定决心和后赵决战的,是他爹慕容廆时代就执掌机要的渤海大族封弈。
(问计于封奕,对曰:“石虎凶虐已甚,民神共疾,祸败之至,其何日之有!今空国远来,攻守势异,戎马虽强,无能为患;顿兵积日,衅隙自生,但坚守以俟之耳。”意乃安。或说降,曰:孤方取天下,何谓降也!)
337年,慕容皝被拥立为燕王的时候,班子成员那几乎就是清一色的汉人团队。(封弈等以皝任重位轻,宜称燕王,皝于是以咸康三年僣即王位,赦其境内。以封弈为国相,韩寿为司马,裴开、阳骛、王寓、李洪、杜群、宋该、刘瞻、石琮、皇甫真、阳协、宋晃、平熙、张泓等并为列卿将帅)
直到352年慕容儁灭了冉闵继皇帝位的时候,前燕政权的班子成员七人中,仍然除了慕容恪之外,有六人是汉人。(以封弈为太尉,慕容恪为侍中,阳骛为尚书令,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张希为尚书右仆射,宋活为中书监,韩恒为中书令,其余封授各有差)
汉人不仅在前燕中央担任了要职,在地方也分别担任长吏,像汉人如此比例担任官僚的情况,在整个五胡时代20多个政权中堪称孤例,几乎所有的华北士族都有过与慕容氏合作的经历。
慕容氏在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了汉人流民的红利,借助汉族世家大族的基层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迅速的吸收并扩大了实力,最终成功从东北苦寒之地杀了出来。
但是,慕容部在得到汉化之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吸纳汉化之伤的考验,比如官僚机构人员在慕容皝时代开始急速攀升膨胀。
345年,石虎即将崩盘的前几年,慕容皝为了开拓税基把牧牛租给贫家,让出了皇家田庄和林场给其耕种,公私八二分成,自己有牛的七三分成。
(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
封裕针对这个国策劝谏道:自古圣主在朝的时候都是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收10%的税。,治世之时,农官尽心竭力,通常三年之耕就能余下一年之粟,只要农事勤恳咋可能出现公用不足的情况?(臣闻圣王之宰国也,薄赋而藏于百姓,分之以三等之田,十一而税之···三年之耕,余一年之粟。以斯而积,公用于何不足?)
自永嘉之乱,九州汉民千里迢迢前来投奔我们,现在流民数量比过去我们的人口多出来了十余倍,人多地少,有四成的流民现在是没有地的。(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先王以神武圣略,保全一方,威以殄奸,德以怀远,故九州之人,塞表殊类,襁负万里,若赤子之归慈父,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人殷地狭,故无田者十有四焉)
现在您应该罢除所有皇家园林留给流民开垦,没有牛的您直接就把牛赐给人家,人都是您的,有啥可怕的,咱口碑打出去以后将来咱们南下的时候,百姓将喜迎王师,他石虎到时候就该边待着去了。(宜省罢诸苑,以业流人。人至而无资产者,赐之以牧牛。人既殿下之人,牛岂失乎!善藏者藏于百姓,若斯而已矣。迩者深副乐土之望,中国之人皆将壶餐奉迎,石季龙谁与居乎)
魏晋已经属于末世了,尚且六四分成,人家有牛的和朝廷五五平分,您这八二分成实在下手太狠了。(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

现在咱们的最大问题,是公务人员太多了,无业游民太多了,这帮不干活的肯定就需要干活的人养着,您现在出现的财政问题就是这方面的原因。(今中原未平,资畜宜广,官司猥多,游食不少,一夫不耕,岁受其饥。必取于耕者而食之,一人食一人之力,游食数万,损亦如之,安可以家给人足,治致升平!)
农战为国之本也!现在您要重新裁量公务人员数量,将冗余之官全都赶回到农耕,不能继续扩编公务员啦!宜量军国所须,置其员数,已外归之于农,教之战法,学者三年无成,亦宜还之于农,不可徒充大员,以塞聪俊之路
封裕在这封上疏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流民太多并没有被利用;
2、官僚机构已经出现了臃肿冗余的情况。


慕容皝随后罢掉了所有苑囿并官赐耕牛扩大税基,随后裁撤了大量的冗余公务人员。(百工商贾数,四佐与列将速定大员,余者还农。学生不任训教者,亦除员录)
从奏疏反应出来的当时情况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慕容氏利用汉人士族豪族在壮大的同时其实仍然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汉人会大量进入官僚结构并迅速出现官员冗余的情况。
不过慕容皝在死前的四年,对前燕进行了一次中兴性质的自我改革。
这一点其实相当伟大,因为这种得罪人的自我改革与净化通常只能由国家最有威望的领导在卸任之前做。
靠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将垃圾扫除,将一个新的局面轻装上路的交到下一任政府手上。
这种政治铺路交接,因为种种原因,自古可遇不可求。
慕容皝死于349年,在这之前,前燕政权此时的机体仍然是相当健康的。
既得汉化之利,又除汉化之弊。

这份好底子留到了慕容儁时代,等消灭冉闵进入河北称帝的时候,慕容儁甚至相当直接的采取了彻底的帝制汉化。
之前匈奴汉和羯赵都是设置单于台的,都是有大单于称号的,慕容儁接班的时候东晋方面给予的称号也是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大将军、
大单于
、燕王。

但冉闵屠羯的影响实在太过于深刻了。

慕容儁直接取消了大单于台,慕容和鲜卑贵族全部出任汉式官吏,从制度上开始胡汉合一,极力避免激化胡汉矛盾。
冉闵屠羯后的六夷大返潮也使得整个河北地区成为了仅剩鲜卑和汉族这两大人口基数的民族,这也客观使得前燕减少了对六夷方面的控制要求,所以大单于台这个团结六夷的机构也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取缔了就取缔了。
当然,取消大单于台并不意味胡汉不再分治,汉兵和鲜卑兵仍然是分而治之的,后面前燕崩溃的时候,慕容桓率万余兵屯沙亭作为最后的总预备队,后来邓羌攻过来后,慕容桓看到大势已去,迅速带着五千鲜卑兵去退保龙城了。(初,燕宜都王桓帅众万余屯沙亭,为太傅评后继,闻评败,引兵屯内黄。坚使邓羌攻信都。丁丑,桓帅鲜卑五千奔龙城)
慕容桓能够迅速的将汉兵和鲜卑兵分割并带走,证明军制并非是胡汉混编的,而且极大概率是由鲜卑人出任骑兵兵种。
总体来讲,在缓解民族矛盾上慕容氏做的确实相当棒,终前燕一朝也未看到剧烈的民族矛盾。
除了缓和矛盾外,由于冉闵例子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这也给了慕容儁另一个启示:就是与汉人的合作再好也是需要提防的,这个世界永远是非我族人其心必异的。
354年,慕容儁开始大规模的分封诸王,一口气分封了23个王,
并将兵权几乎全部收到了慕容贵族手上。

鲜卑贵族开始出任各地大员,出任刺史的时候必兼将军之号,既管民,又管军,总统地方军政。
之前在东北老家时由汉人豪族士族担任的州牧开始全部被鲜卑贵族取代,即便还有汉人州牧,也基本不再授予将军军号。
自慕容儁建国后,基本上很少再看到汉人大将的笔墨描写了,过去的汉人高官如封奕、阳鹜等开始被封为太尉、司空尊养起来,军队被集权到了慕容氏手上。

360年,慕容儁死后,随着最厉害最功勋卓著的帝国柱石慕容恪上位,前燕貌似避开了匈奴汉和羯赵的亡国祸根:既没有胡汉矛盾,又没有军功派的野心反噬,这个时代的军神还让所有敌国势力全都瑟瑟发抖。
慕容恪治下,几乎所有阶层都在念叨这位领导人的好。
但在他死后仅仅三年,前燕亡国了。

这其中的匪夷所思,让我们抽丝剥茧的细看吧
先来看一封慕容恪死后的上疏。

史载燕国王公贵戚占民为荫户,在慕容恪死后,国家的账面户口已经相当难看了,国库空虚,根本收不上税来了。(燕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
在这个时候,尚书左仆射悦绾上疏道:前领导人太宰慕容恪为政太宽和,百姓们都入了私门,咱国家账面上的户口都快没了。(暐仆射悦绾言于暐曰:"太宰政尚宽和,百姓多有隐附)
现在三足鼎立,各有吞并之心,但现在国家政法不立,豪贵恣意妄为,国家的户口已经快被吞并没了,连公务员的工资和兵士的粮饷都快发不出来了,财政居然需要去赊账贷款去发工资。(今三方鼎峙,各有吞并之心。而国家政法不立,豪贵恣横,至使民户殚尽,委输无入,吏断常俸,战士绝廪,官贷粟帛以自赡给)
咱们现在是外强中干,这事千万不能让邻国知道,长久以往也不是办法,现在请彻底清理诸王荫户,尽还郡县!
(既不可闻于邻敌,且非所以为治,宜一切罢断诸荫户,尽还郡县!)

悦绾的上疏相当直接的写到了荫户问题!
慕容儁在分封诸王的时候跟宗室们耍了个心眼。
西晋诸王是实封制,有封土,有官吏、军队,司马诸王每年都是有一笔封地收入的;而前燕诸王是虚封,并无实土,也因此并没有封地的定期收入。
你这汉化的那么彻底,你自己皇帝当的那么开心,我们这帮王爷最后没有封地光是个嘴上好听,我们是不干的!
而且由于你信不过汉人,各地重镇是需要慕容诸王前去治理镇守的,每个大员手上都有兵权,所以每个王爷们也开始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把本该的封地好处拿回来。

因此,诸王都开始在主政地方的时候去侵占国家的户口将其圈入军营的控制和保护,每个慕容王爷都有着数量庞大的“营户”。

所谓“营户”,就是置于军队保护控制下的依附户,介于平民和奴隶间的一种部曲或佃客的身份。
前燕诸王虽然没有封土可以收税,但却可以在军队中吃这帮“营户”,当时把营户也称为“军封"或“荫户”。
由于国家账面的户口在诸王的侵占下越来越少,也就导致了原有的徭役和税赋越来越重,由此很多百姓为了逃避徭役赋税,也开始主动依附于诸王的羽翼下成为隐性的营户。
国家开始陷入了一个越来越快的堕落循环。
慕容恪死后,悦绾上疏后被慕容暐安排专办此事,朝野震惊,随后居然清查出来了百万级别的私藏人口!(暐纳之。绾既定制,朝野震惊,出户二十余万)
悦绾的这封奏折,简直就是去地府报道的通知书,他干的这活儿得罪了太多的人。
《资治通鉴》中说他随后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举朝怨怒。绾先有疾,自力厘校户籍,疾遂亟)
《晋书》中说他被之前和慕容恪共同辅政的慕容评干掉了。(慕容评大不平,寻贼绾,杀之)
《资治通鉴》之所以会那么写,大概率是司马光先生希望给忠臣一个好的结局,让后来人们不要担心被打击报复,要忠言直谏,毕竟他修书的那个时代北宋的党争已经轰轰烈烈开启,王安石同志开启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敬无畏时代。
真实历史中的悦绾,极大概率就是被干掉了。
要知道,悦绾是他慕容氏的鲜卑本族,超级老的资历,338年时曾带兵一千喋血孤城的击败了李农的三万围城。

351年,将冉闵的核心班子打败的羯、羌、慕容三国联军就是悦绾作为总司令在冉闵全军出击后突然带三万燕军杀入襄国战场的。
(俊遣将军悦绾率甲卒三万自龙城,三方劲卒合十余万···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祗冲其后,闵师大败)
358年,悦绾又作为西部柱石去受降并州壁垒。(并州垒壁降者百余所,以尚书右仆射悦绾为安西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并州刺史以抚之)
他并不是个普通的无名小卒,他在慕容恪死后尝试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希望挽狂澜于既倒。
但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
前燕已经积重难返。
既得利益群体的阶层板结已经形成,你想让人家把好处吐出来,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这个群体的力量太强大了,你动人家财路,人家就会断你生路。
这事除了在最开始的时候不断调理刹住车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实质上,前燕算是成也慕容恪,败也慕容恪。
没有慕容恪,前燕不一定会如此顺利的冲出东北,河北最终的走向也许还会混沌很多年。
但也正是因为慕容恪这位前燕功高无二的太宰采取的放纵政策,让前燕的军队系统迅速的朽烂。

慕容恪执政总体概括来讲,就是厚道宽仁。
史载慕容恪为将不崇尚威严,专以恩信御人,不爱使唤大伙。(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
军中有人犯法的时候,慕容恪通常秘密将其放掉,抓个贼人斩首充数号令其军。
(军士有犯法,密纵舍之,捕斩贼首以令军)
慕容恪的军营貌似号令不整,军容堪忧,但实际上防御相当严整,从来没出过岔子。
(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终无丧败)
慕容恪为将,其实没啥好指摘的。
因为打仗这事属于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人家一辈子没打过败仗,人家设局抓冉闵的时候即便“十败”于冉闵,但仍然拢得住部队,将士们在他的领导下会第十一次设局抓冉闵。
甭管人家咋带兵,人家能打胜仗。
但是慕容恪的这个性格和打法作为最大的领导执政的时候,几乎就成为了前燕的灭顶之灾。

慕容恪虚心待士,和汉人集团关系相当好,相当尊重汉人集团的建议和利益;无论胡汉,官僚们如果出现了过失也从来不公开宣布,只是平级调动其职位以此为暗示,表示惩罚。(虚心待士,谘询善道,量才授任,人不逾位;官属、朝臣或有过失,不显其状,随宜他叙,不令失伦,唯以此为贬)
同志们因此通常都不太好意思犯错,犯了错后会互相提醒:你又想让太宰调动你的位置吗?(时人以为大愧,莫敢犯者。或有小过,自相责曰:“尔复欲望宰公迁官邪!)
慕容恪为政,赏功不罚过。
永远不怀疑慕容恪执政时真的会起到“时人以为大愧,莫敢犯者”的自觉效果,但却因此产生了三个相当坏的影响。
1、整个官僚系统陷入了好人主义的氛围。
大家认的是你慕容恪这个人,所谓“莫敢犯者”也是因为对你慕容恪不好意思。
但对这个国家,整个官僚系统没有感恩。
2、整个官僚系统的骄纵情绪将迅速爆棚。
人是种很神奇的动物,当你始终被责任压得有忧患意识时,通常能相当厉害的正向做功。
压力太大不是好事情,会让人崩溃,团队会产生离心力,身体大幅度下滑,创造力整体枯竭;
没有压力更不是什么好事情,当你信奉什么快乐工作,没有惩罚时,整个团队会迅速变得心浮气躁,效率低下。
人将一直并永远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动物。
这也是这个世界的惯常之理。
大家都在私吞国家户口,都在往国家机器中安插吃干饭的关系户,在这个没有惩罚的机制下,大家做的都变得理所应当。
3、这个官僚系统将变成毒瘤,谁也摸不得碰不得。
这个人要是听惯了好话,被人捧得时间久了以后,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会变得不知道自己姓啥,会变得听不进一句不好听的话。
大燕立国的顶级元勋慕容恪他老人家从来都不说我们!
将来谁还碰的动这帮既得利益群体呢?

所以悦绾居然敢在慕容恪死后清查诸营荫户,会产生举朝震惊的情况!(绾既定制,朝野震惊)
敢跟我们来劲,疯了他了吧!

到了慕容恪死的时候,整个燕王朝的官僚负担已经令人瞠目结舌,前燕的军功贵族对于人口的吸纳与毒瘤效应已经积重难返。

如果说慕容恪死之前,前燕诸王和整个官僚机构还算不敢太名目张胆的话,等到慕容恪死后,整个前燕开始了肆无忌惮!
之前我们是给太宰大人面子,太宰他老人家对我们有恩。
如今太宰他老人家走了,我们谁也不欠!

悦绾被搞死后不久,尚书左承申绍再次上疏,原文相当珍贵的留在了史籍中,再次侧面的说明了前燕末年的国家状况。
1、自古治国的主要靠皇帝和两千石级别的高官,所以国家对于高官的选拔相当重视,但今天各地军政长官要么是从匹夫兵将之中选上来的,要么就是一堆关系户,更可怕的是,各地大员的任命现在都不经由朝廷了。(臣闻汉宣有言:"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是以特重此选,必妙尽英才,莫不拔自贡士,历资内外,用能仁感猛兽,惠致群祥。今者守宰或擢自匹夫兵将之间,或因宠戚,藉缘时会,非但无闻于州闾,亦不经于朝廷)
2、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官员的考核机制去罢黜不合格的官员,无论是贪污还是怠政,根本不必担心被追究责任,勤政奉法之官没有奖励机制。(又无考绩,黜陟幽明。贪惰为恶,无刑戮之惧;清勤奉法,无爵赏之勤)
3、现在整个国家的风气已经败坏了,而且官吏众多,苛政扰民,咱们国家现在的户口本比不过汉朝的一个大郡,但官员编制却比汉朝多多了。(风颓化替,莫相纠摄。且吏多则政烦,由来常患。今之见户,不过汉之一大郡,而备置百官,加之新立军号,兼重有过往时)
4、国家岂是兵多就厉害的,贵在三军用命!现在应该严定军制,让士兵们的入伍期限有定,为国戍边后休假的时间也足以经营自己的产业,这样效率提上来之后将来才能真正使得动人家。
(兵岂在多,贵于用命。宜严制军科,务先饶复,习兵教战,使偏伍有常,从戎之外,足营私业,父兄有陟岵之观,子弟怀孔尔之顾,虽赴水火,何所不从!)
5、现在国家的后宫四千有余,产生的衍生杂员更是魏晋十倍,每天后宫的花费达到万金,宰相侯王全都攀比奢侈···(谨案后宫四千有余,僮侍厮养通兼十倍,日费之重,价盈万金,绮縠罗纨,岁增常调,戎器弗营,奢玩是务。今帑藏虚竭,军士无襜褕之赍,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新之谕,未足甚焉)
综上所述,前燕此时是五个现状:
1、中央皇室不掌握高级官员的任免权力。
2、政务没有考核系统,官员工作好坏不必担心被追责。
3、公务人员数量极多,人浮于事,政出多门。
4、军队管理一片混乱。
5、整个官僚体系已经奢侈攀比的不正之风已经刮遍了前燕的上上下下。
申绍的这封上书后面有一大堆对策,不写了,因为最后没人搭理他的这封奏疏。
其实大家看到了这个情况也知道,前燕没救了。
慕容恪死后,前燕崩盘进入到了倒计时。
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拢住那摊了。
包括他的那个大神弟弟慕容垂!
慕容垂是雄武之才不假,但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跟你这个前燕第一柱石都是没办法比的。
前燕的改革和起死回生,理论上只有你慕容恪一个人能完成!!!
但你作为帝国柱石,慕容首望,军中总代表,你选择了一团和气的包庇纵容,这也就意味着,后面谁也接不住这个朽烂的盘子了。
366年五月,慕容恪病重,这位前燕的实质缔造者望着自己身后的国家,开始害怕了。
慕容暐是个窝囊废,第一代开国燕王慕容皝的弟弟慕容评还在且手握实权,但这位叔叔却真不是个能挑起国家的人,慕容恪先是对慕容暐的哥哥乐安王慕容臧说:“如今南有晋,西有秦,二国有想法,只不过看不到咱们的可乘之机罢了。
大司马总管六军,此位万不可错用他人,我死后,估计是你和慕容冲(皇帝哥哥)担当这个位置,你们虽然能干敏锐,但年纪尚轻,没有经历磨难,听伯伯一声劝,让你小伯伯吴王慕容垂当大司马,他天资出众一定能荡平四海,千万别因贪图这点权力而忘记了祸患,不为国家考虑。同样的话,慕容恪还对太傅慕容评说了。(吴王天资英杰,经略超时,司马职统兵权,不可以失人,吾终之后,必以授之。若以亲疏次第,不以授汝,当以授冲。汝等虽才识明敏,然未堪多难,国家安危,实在于此,不可昧利忘忧,以致大悔也。又以告评)
等到慕容暐在最后时刻亲临慕容恪府向他询问后事,慕容恪再次向慕容暐强烈推荐弟弟慕容垂:吴王兼具文武之才,才能堪比管仲、萧何,当年先帝只不过是考虑到了长幼次序才安排我在前面当常委,陛下如果把政务交给他,国家就能获得安定。不然,我怕西、南二寇肯定会有入寇打算的!(临终,暐亲临问以后事,恪曰:臣闻报恩莫大荐士,板筑犹可,而况国之懿藩!吴王文武兼才,管、萧之亚,陛下若任之以政,国其少安。不然,臣恐二寇必有窥窬之计)
慕容恪死了,他这辈子战功无数,国人爱戴,居太宰之位而不篡,受举国之重而不骄,堪称楷模典范。

所有的阶层都爱你。
宗室们爱你,因为你从来不拦着大家发财;
汉人士族豪族们爱你,因为你从来谦虚纳谏,尊重我们的利益,对于安插的各种各样国家垃圾从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整个官僚阶层爱你,这些年谁也没挨过贬,甚至谁也没听过一句批评。

甚至百姓们都爱你,因为你从来不拦着大伙跑到诸王和豪族那里去当荫户,以此逃离国家的徭役和赋税。

这些人,都在爱你,但唯独不爱这个国家···
亲们,帮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