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U校友故事是NYU上海校友会的一档访谈栏目
邀请杰出校友们分享其职业经历和人生感悟
荣获NYU Alumni Association 2018年度创新奖
华盛顿CASE 2019年卓越项目金奖

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8分钟
杜世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副主任,纽约大学癌症中心放疗科博士后。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千人计划”),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键岗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放射肿瘤专科分会青委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医学学组专委委员,华人肿瘤放疗协作组放疗免疫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市科委自然基金1项、中华医学奖,并发表SCI论文40余篇。
杜教授曾任职于美国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肿瘤中心放疗科副教授,主要从事放疗免疫激活效应的机理研究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转化和临床研究。
问:为什么选择去NYU做博士后?在NYU读书期间是否有一些趣事与我们分享?
我是2010-2014年在纽约大学Langone医学中心放疗科做博士后。2010在复旦大学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我已经是放疗科主治医生,做一名临床与科研兼修的“医生科学家(MD.,PhD)”一直是我的梦想。当时我们的肿瘤放射治疗专业,作为”小众”学科发展迅速,我个人觉得很多理念、设备都源于进口,要想了解前沿、本质的东西就要到其发源地美国去学习。
凭借复旦大学读博士期间在肿瘤放疗领域顶级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俗称“红皮”杂志)发表的2篇文章,我拿到了美国多个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的offer。基于对放疗免疫激活效应的兴趣,我选择纽约大学医学院肿瘤中心放疗科主任Silvia Formenti教授作为博士后导师。Formenti教授是美国此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第一次来到曼哈顿1大道34街NYU医学院,古老与悠远历史令我印象深刻,这所医院综合实力在2020年美国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全美第9,纽约地区排名第2。刚来我就注意到这里的研究做得很细、很深、很专,直接指导我的实验室导师Mary Helen Barcellos-Hoff教授30多年只深根一个细胞因子TGFβ。她的这种专一、钻研和博学的精神,给我很大的震撼。当时研究免疫检测点抑制剂PD-1单抗还停留在实验室和临床研究阶段,在纽约大学我最先开展了放疗联合TGFβ单抗、PD-1单抗机理的研究。
说到趣事分享,生活在曼哈顿的每一天都是有趣的,印象深刻的要数2012年“Sandy”飓风。那个夜景让我至今难忘,曼哈顿中下城被海水倒灌,上图1-2可以看出整个曼哈顿有个显著的明暗分界线,中下城漆黑一片,让人脑中立刻浮现出恐怖片的画面。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也被大水包围(上图-3),供电系统瞬间被水侵蚀断电,整个医院无法正常运行,尤其正在抢救的危重患者命在旦夕。纽约作为国际大都市,城市应急能力也是首屈一指,图4是消防员用天梯在NYU医学中心大楼下面,疏散病人,数小时内就把200多名病人通过消防天梯安全撤出,并护送到就近医院。飓风发生的第二天就有很多志愿者在街头分发食物与应急物资,NYU也安排了很多大巴免费提供食物、手电筒等应急物资,让我们留学生感到尤其温暖。
我也从朋友圈里截取纽约生活时拍摄的一些瞬间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校友们也是有趣的:
1. Mary Helen Barcellos-Hoff教授住在NYU医学中心的主楼风景很不错,她家窗户对着帝国大厦,她邀请实验室人员去家中吃晚餐拍的集体照。
2.从东河对岸拍摄的NYU医学中心全景,可以看到帝国大厦闪着红灯。
3. 在这里住了4年多融入了太多情感,曼哈顿中城25街334号NYU国际博士后公寓,看到这座大楼脑海里闪现太多的酸甜苦辣画面。
4. 华盛顿广场主校区NYU Stern商学院门口。
5. 我的研究结果免疫荧光图片被纽约肿瘤微环境协会2014年会选作宣传照。
6.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享受艺术给自己来的满足感,把一周的繁忙的工作抛在脑后,Orpheus大理石雕塑,出自意大利佛罗伦萨。
7. 我最喜欢沿着东河岸边跑步,一路欣赏着河边的风景,这里每天都在瞬息万变,独特和不同寻常,非常享受。2014年初春一个周末,天刚亮跑到Williamsburg大桥下,一个少女在桥洞下的水边,表情很严肃,若有所思周围没有其他人。我下意识想起她是否有自杀倾向,上前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回答“谢谢,只是在享受东河边早晨新鲜空气” 。我记录下了这一瞬间,背影看上去也很棒。
问:您和NYU医学院的前同事/校友之间还有联系吗?今年纽约是美国前期医疗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他们那边是否有最新的消息?
纽约是美国这次COVID-19疫情的重灾区,NYU Langone 是纽约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医院,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承担了治疗病人的艰巨任务。我的前同事告诉我,我们以前的实验室都改造成为了临时的门诊和病房,方便接纳更多新冠患者。学校为了照顾高强度工作的医生与护士,也在医院附近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
与此同时,NYU医学院凭借在免疫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在COVID-19的临床治疗研究上也做了不小的贡献,作为纽约第2大综合性医疗中心我相信NYU医学中心在纽约的疫情防控中肯定发挥重要作用。
问:相信校友们一定很好奇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日常是怎么样的。是否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一天?
我是科室副主任,主要辅助我的导师曾昭冲主任做一些科室管理。日常工作主要有3部分:医疗,教学和科研。白天以临床工作为主,作为复旦大学最大的教学医院,我们科室是专科医生,住院医生培训基地,也是肿瘤学博士点,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除了临床医生的培养如专科医生,住院医生培训,我还负责博士后、博士和科研人员组成的实验室团队工作。我们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国家,省部级资助。
每天8点钟需要看门诊放疗病人,上午会有肿瘤放疗患者来咨询和随访。上午安排好病人的治疗,下午时间相对会宽裕一些,时间主要用来讨论病例,看文献和撰写论文。科室会定期开展主任查房,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科研汇报等等。完成临床和教学工作基本临近下班时间,此时看自己的精力,如果比较累就会去休息,如果还有精力会去实验室和博士或者博士后讨论课题进展和研究计划。这项工作通常被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
周末通常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正常情况我一周最多休息一天。国外医生也相似,如果是MD.,PhD甚至会比我们更忙,压力更大,因为除了临床工作以外,他们参与更前沿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整体要求比我们高。作为一名医生,使命就是救死扶伤,乐于奉献,能把业务学精之后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救治更多的病人,为更多的人解除疾病的痛苦是最大的快乐。
问:关注到您的领域是癌症治疗中的放射治疗,放疗是什么原理?能否再介绍目前全球治疗癌症有哪些其他手段,最前沿技术有哪些?
放疗原理主要是利用射线杀死肿瘤细胞。X射线最大的特点是它能够穿透组织进入体内杀死细胞。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是细胞赖以生存关键,没有了DNA,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就不能复制和增殖,放疗是通过射线来破坏细胞的DNA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杀死肿瘤细胞需要一定的剂量的射线,对健康细胞也会有毒性作用,但我们会把损伤控制在临床可以接受的范围。
美国有50%肿瘤患者接受过放疗。关于适应癌种,头颈部肿瘤例如鼻咽癌只能通过放疗进行治疗且效果很好,甚至可以治愈。鼻咽部位靠近大脑及其他大血管,手术很难操作,并且鼻咽肿瘤对放射线较为敏感。根据我国癌症发病率,国内发病率较高的癌种是食管癌和肺癌。食管癌尤其是上段食管-靠近口腔的食管癌对放疗较为敏感,也是可以通过放疗治愈。关于肺癌,相当比例肺癌患者也是需要放疗并且能够从中获益,尤其是中晚期(三期)肺癌。在美国肺癌患者接受放疗的比例达到60%。放疗也适用于女性发病率较高的乳腺癌和妇科肿瘤,相当一部分乳腺癌患者需要在手术后接受放疗。
传统的肿瘤治疗有三个主要方式:手术、化疗和放疗。近年不断有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出现,比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如PD-(L)1、CTLA-4的单抗,这些新兴治疗治疗手段也给肿瘤治疗模式带来新的变革。其中,放疗和免疫治疗结合是目前放疗领域研究的热点,而我在NYU的导师Silvia Formenti教授就是放疗领域的免疫激活理论美国权威的专家。基于我们当时在NYU的研究, 放疗不但可以杀伤肿瘤还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治疗结合可以形成协同效应。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放疗结合免疫治疗的案例是肺癌的Pacific研究,该研究在肺癌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基于此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生存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问:中国是癌症大国,从您的观点出发,您认为国内癌症治疗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不仅我们国家,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科学家们围绕肿瘤的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我们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不断增高之势。就未来癌症治疗的发展趋势来说:
首先是肿瘤的微创治疗,如智能机器人辅助的外科微创技术等等。传统肿瘤治疗一直秉持除恶务尽、最大程度把肿瘤切除,但是随着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即使扩大切除范围也未能带来复发率、转移率以及生存期的显著改善,因此传统术式不断改良,切除范围逐步缩小,“微创化”已成大势所趋。微创技术更注重健康组织的保护、更尊重生命质量和美学价值、强劲拓展了实体肿瘤治愈的适应证、显著提升了治疗安全性,但各种微创技术的普及和成熟尚需时日。
其次,基于肿瘤的性质,很多发现了就是中晚期,不能手术切除。这部分病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综合治疗,联合最新的高效、低毒药物新药物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除非有重大突破,这个趋势将在癌症治疗领域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最后,大众对肿瘤治疗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以前大家都认为癌症是所谓的“绝症”,谈癌色变。随着新的治疗手段的出现及综合性治疗优化和普及,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大幅度增加,我们应该把肿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像糖尿病一样来看待。肿瘤疾病如今已经不再可怕,即使确诊患有肿瘤,患者和家属也没必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但一定要接受规范治疗。
问:杜主任您平时也是承担了很多医院和科室的科研任务,能简单介绍下您最近发表或即将发表的科研成果吗?
如同前面所说,我们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放疗结合免疫治疗联合治疗这种新的治疗模式方面的一些机制问题。临床方面我们正在进行的有肝癌,肺癌放疗联合免疫的一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在放疗联合免疫对肿瘤治疗和正常组织的损伤的一些机制,探索一些有利于指导临床的治疗措施,这些项目也得到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资助,因为回来时间较短,若以后有好的结果再给大家汇报。
问: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日常防癌养生的小知识?
西医和中医不同,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我们一般不会给医学方面的建议。以下几点已经有了循证医学证据所以跟大家分享。首先关于吸烟:已经有足够临床证据证明吸烟会引起肺癌。另外关于饮酒:个人不支持适度饮酒或者喝红酒可以养生这个观点,酒精本身也是致癌的风险因素。最后关于装修房子产生的甲醛:甲醛会引发白血病和淋巴瘤,尤其是针对青少年人群,大家一定要注意油漆,有临床依据表明油漆工和装修人员得上述疾病概率要高于普通人。
关于抗癌的蔬菜、水果类,个人认为蔬菜、水果富含各种营养如微量元素,维生素,胡萝卜素等等,也是人日常生活必须,是否要抗癌功效,需要更多数据,也可能是我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文献。每种蔬菜瓜果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淘汰后觉得是最优的选择,才能保留到现在供我们食用,建议大家均衡饮食。
问:您对咱们年轻的NYU校友有何职业规划与发展方面的建议?
我觉得兴趣、坚持和向身边的行业精英学习很重要。首先要有兴趣才能享受过程,然后就是就是坚信自己的想法,不断向更前沿的方向学习。比起空泛学习方法和模式,身边行业精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典范,对我来说,我复旦大学的博士导师曾昭冲教授,NYU博士后导师Silvia Formenti教授都是我们领域德艺双馨的顶级专家,他们榜样作用是无形中最大的激励和鼓舞。所以希望年轻校友们也能够找到自己兴趣点,努力前行,向领域中的“大咖”们学习,让自己的职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最后,我祝愿校友们牛年身体康健,家庭幸福,事业兴旺!或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深刻体会到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追求事业同时,别忘了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大家有需要医疗上的咨询和帮助,可直接联系我:[email protected]
采访记者:
庄臣,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毕业生。目前任职于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担任战略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国际市场业务规划及项目执行。
邹子晖,2012年毕业于tandon FE专业,香港中文大学MPH在读。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研究和投资多年,2017年创办Healstar Group至今,主要从事海外医学项目投资与孵化。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NYU)成立于1831年,是美国私立名校之一,其提倡Global Network University理念,拥有纽约、上海、阿布扎比三大校区和十多个学习中心分布全球各地。
近年,NYU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U.S. News中均位列全球Top30以内。至2019年初,NYU共诞生了37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图灵奖得主、5位菲尔兹奖得主、30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及30余位普利策奖得主。

纽约大学校友会(NYU Alumni Club)旨在服务纽约大学毕业校友,会定期组织社交活动和主题讲座,努力促进校友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NYU上海校友会委员会——
- 谢定原 Will Hsieh (Stern'00), President
- 杜佳毅 Jiayi Du (SPS'08), Event Leader
- 符啸愚 Rico Fu (Tandon'10), Comm. Leader
- 顾泱 Aaron Gu (Law'13), Event
- 杨晓婷 Xiaoting Yang (Law'15), Event
- 庄臣 Sherry Zhuang (NYUSH'17), Comm.
- 王阿敏 A'min Wang (GSAS'16), Comm.
- 丁莫莫 Momo Ding (SPS'17), Event
- 葛书影 Shuying Ge (Tandon'10), Nanjing Branch
- 邹子晖 Conan Zou (Tandon'12), Hangzhou Branch 
NYU上海校友会顾问团——
- 卫欣 Xin Wei, NYU Alumni Relation
- 黄经纬 Alfred Wong (Stern'94)
- 陈永岚 Eddie Chen (Tandon'95)
- 高劼 Crystal Gao (Stern'00)
如您需要联系我们,请在本公众号留言,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纽约大学上海校友会

纽约大学校训——坚持不懈,超越群伦(拉丁语原文为Perstare et Praestar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