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84级“拔丝学堂”的最新一期,请来了北大84级历史系中国史专业的杨继东。杨继东在毕业后曾在上海做过数年出版社编辑,90年代初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为宾大图书馆中文部主任。2008年出任密歇根大学亚洲图书馆馆长。2013年至今担任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
本文的音频由北大84级校友郑萍制作。文字由北大84级校友郭京华、肖灵、唐虹、蒋文、罗金环、唐峋、方红、赵振平录入和校对,罗新最后编辑成文。
谢谢罗新,谢谢大家。很高兴今天能跟北大的老同学们一起交流。首先我要道个歉,因为我在这个群里基本上是属于潜水的状态,只是偶尔才冒个泡,非常不好意思。不过我其实经常看大家发的帖子,而且是带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看。我觉得这个群里的信息对我的帮助非常的大。
我自己是北大历史系八四级出身,所以呢,对于收集历史资料有一种很职业性的爱好。在我看来,我们这个群里发的很多帖子,如果放在若干年以后,让那个时候的历史学家们看看,他们肯定会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我想我们这个群其实代表着中国一个很特殊、但是也很重要的群体。我们出生在60年代中期。虽然小时候经历了文革,但是等我们进入中学的时候,国家已经告别了文革的时代,我们也都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并且赶上了80年代这样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而且相对来说社会分化不太严重、机会比较均等的大好年代,读了中国最好的大学。
虽然我们那个时候穿着简朴,吃的很简单,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波,但是我们接受了那个时候国家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教育。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也深度参与了中国乃至世界过去30多年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在这个群里的交流,尽管有些很激烈的碰撞,但是我觉得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和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这个时代,中国精英阶层及其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我不知道我们的群主或者哪个群友是否保留着群里所有的对话,但是我非常希望有人这么做,因为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原始资料。我看光凭我们这个群里所有的留言,也许就可以让以后的历史系研究生写几篇非常有意思的博士论文。
其实我自己也一直有个想法,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口述史学或者网络信息存档的方法,保留80年代北大同学的各种信息和各种交流,供今后的历史学家研究,如果群里也有对这个想法感兴趣的同学,我希望我们以后能够进一步交流。
好了,刚才说了这么一大通开场白,现在我要进入我今天讲的主题,也就是美国是怎样研究中国和收藏中国文献的。关于这个题目,我首先要说明两点,第一,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这样大的题目就算写一本很厚的书,大概也只能介绍一个非常概括的情况,更不用说我们今天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所以我今天能讲的是一个概要的概要,肯定是挂一漏万,这点首先要请老同学们海涵。
我第二点要说明的是,我今天讲的美国研究中国和收藏中国文献的情况,主要是指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里研究中国和收藏中国文献的情况,并不涉及其他机构,比如说政府或者各种社会团体的情况。所以呢,打个比方说,如果大家想知道CIA或者FBI是怎么收集中国资料,那就是完全超出我的这个专业领域之外了,所以这点也希望大家见谅。
下面我们就言归正传。我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美国研究中国和收藏中国文献的历史。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和华人,我们每次谈论起美国的历史,都会立刻发出一个感慨,就是美国的历史好短!这个感慨当然是很有道理的,美国这块土地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如果从英国殖民者建立的最早的定居点,也就是那个VirginiaJamestown算起的话,不过也就400年多一点,如果从美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算起的话,到现在还不到250年。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这两个半世纪里,它的学术界研究中国和收藏中国文献的情况。我个人觉得可以把这两个半世纪大概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很长,从美国建国前后,也就是1776年前后一直到1900年左右;第二阶段呢,是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也就是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直到今天则是第三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和收藏中国文献,它呈现出非常不同的特征。
、第一个阶段:1776-1900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阶段,也就是1901年以前的情况。首先我想指出的是,很多人可能觉得美国跟中国很遥远,它跟中国发生直接联系是非常晚的事情,其实这个感觉是不太对的。因为早在殖民时代的美国,就跟中国有相当多的经济和贸易联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跟欧洲有关了。大家知道,自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人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包括亚洲的印度、中国等国,他们把大量的亚洲商品带回了欧洲。
1718世纪的时候,欧洲的上层社会掀起了一股所谓的中国风,法文就叫chinoiserie。中国的一些商品,尤其是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器和产于中国东南各地的茶叶,成为当时欧洲贵族和上层社会的追捧的商品。这股风气也传到了欧洲在北美的殖民地。比如在美国独立以前,沿着大西洋岸的13个殖民地的上层社会人士,他们都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茶叶,还有其他一些装饰艺术品。
大家如果去过那个历史时期一些重要的美国历史人物的故居的话,就会很容易发现他们留下来的一些来自中国的东西。比如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故居,座落在华盛顿特区的南郊,叫Mount Vernon,如果你去参观过这个历史景点的话,你就会在华盛顿的老房子里发现很多原产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很有意思的是,现在那个公园的礼品店里也卖很多现在出产的青花瓷器。
正因为中国的商品当时就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所以跟中国的贸易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利润非常高。不过在美国建国以前,美国与中国还有其他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基本就被宗主国,也就是英国的商人垄断了。而且英国政府当时有意地限制美国人和跟亚洲直接贸易,这其实是导致美国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索。大家知道美国反抗英国统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性事件,就是1773年的波士顿茶党事件,也就是一群美国人占领了停在港湾里的英国商船,把船上的来自中国的茶叶倒进了大海。
我在这里上个图,来自维基百科里面有关波士顿茶党的词条。
所以我有时候跟人开玩笑说: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也就没有今天美国这个国家,也就是说,没有中国就没有美国。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说法可能是真的。
美国独立之后呢,它就自由了,它就跟中国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也就是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当时有很多贸易公司通过与中国的贸易挣了大钱。我们知道当时从美国去中国非常不容易,那时候只有帆船,海上的航行完全靠风力来驱动,苏伊士运河也没有开通,所以去中国,必须先跨过大西洋,然后绕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再穿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非常艰难。
那个时候从美国到中国,这么来回一次的话,一般需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尽管如此,每次从中国运回来一船商品卖了以后,都能获得非常巨大的利润。
大家如果去过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些博物馆,也能发现那个时期的中美贸易留下的很多文物,比如说在波士顿以北有个港口城市叫Salem,中文好像翻译成塞勒姆,这个城市的港口,现在基本上只有一些私人的游艇在那里,但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有很多去中国的商船是以这里为基地。
塞勒姆的市中心有个博物馆叫Peabody Essex Museum,这是个非常值得一看的博物馆,里面就有很多来自中国广州的文物,大多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商人从中国带回来的。大家知道,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规定,所有跟中国做贸易的外国人,只能在广州做贸易。当时在广州有13个特许商行,只有它们可以跟外国人做贸易,所以去中国的商人,无论是欧洲的还是美国的,都必须在广州进行交易。
我在这里再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张图,是我自己在Salem博物馆里拍摄的一个文物,很有意思。它是一个西式的盘子。这个盘子主体部分是在中国的瓷器厂定制的,然后到了美国之后又镶了边。上面的图案是一个中式的帆船。所以这个文物本身是一个19世纪初期中美贸易的一个见证,也是中美两国文化交融的一个见证。
那个时候美国人的商船从美国带去中国的是什么东西呢?应该说是少的可怜。他们带的主要是硬通货,比如说黄金、白银。所以我经常跟别人说的一个玩笑,说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其实早在美国刚独立的时候就开始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历史事实,不是一个笑话。
正因为那个时候去中国的商船都挺空的,所以被很多美国的基督教会、新教教会看上了,他们就派了很多传教士搭乘商船去中国传教。美国研究中国的最早的驱动力就是来自新教传教的运动。因为传教士为了让中国人信教,他们必须学习和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想、宗教等等,所以就成了美国汉学的起源。
这情况跟欧洲其实也是一样的。大家知道欧洲对华传教的历史更早。早在明代末年和清朝初年,欧洲的一个非常重要教会,也就是耶稣会,就开始向中国派出大量的传教士了。耶稣会里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说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等。这些名字可能大家都在各种各样的渠道听说过。他们不仅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政治、科技和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非常深的痕迹,同时他们写的书以及写给欧洲教会总部的报告,都是欧洲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开端。
所以,到了19世纪初,美国的传教士也开始出现在中国。他们写给自己在美国的教会总部的报告,还有各种各样的文章、书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就使得汉学研究在美国开始了。
然后美国到中国传教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可能也知道美国新教分很多教会,比如说长老会、卫理公会、还有浸信会所有这些教会都向中国派出了很多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带回来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当然美国传教的范围不仅限于中国,也包括了日本、朝鲜、印度等地方。在这个背景下,1842年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成立了,这在美国对亚洲和对中国研究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大家知道1842年美国还是非常年轻的一个国家,它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等等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是有意思的是,美国东方学会是美国成立的第二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它的历史仅仅比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y Society,年轻一点,但是比任何其他的全国性学术团体都要更悠久。美国东方学会成立以后呢,它主要进行两种活动,一个是举办学会的年会,还有一个就是出版学会的学报,也就是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我刚才上的这张图是美国东方学会学报的一个比较早的期刊的封面。大家如果有机会翻一下这个学报里发表的论文就会发现,整个19世纪里头大多数作者都是传教士。实际上,不仅东方学会学报的论文作者大多是传教士,连当时参加学会年会的人也大多都是传教士。所以美国东方学会,你可以就把它看做是一个宗教性的学术团体,并不像现在的这种比较纯粹学术性的团体。
那么美国大学里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立汉语和汉学的课程的?那是相当晚的事情,是在1877年,也就是东方学会成立35年之后。当时的耶鲁大学设立了全美国第一个中国语言和文学教授的职位,受聘出任这个教职的人呢,叫Samuel Wells Williams,他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卫三畏.他自己也是一个传教士,我这里也给大家发一张卫三畏的图。
卫三畏,虽然是个美国人,但是他在美国和日本呆的时间加起来超过他自己在美国生活的时间。他受聘在耶鲁大学教课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开始进入了学院化的阶段。从那以后,美国人教授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课堂开始从教堂转向大学。在欧洲,汉学研究也发生过类似的过程,而且比美国要早。比如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早在1814年就任命了第一个汉学教授,比美国早了整整六十三年。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整个19世纪欧洲的经济、文化、科学水平都远远超过美国。
美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收藏中国文献的开端也是在19世纪。不过当时的收藏是非常被动的,主要都是靠私人的捐赠。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传教士的捐赠。比如我以前服务过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家知道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事实上,它是美国第一个称作university的大学,哈佛大学的历史虽然比我们宾大更悠久,但是哈佛在早期的时候,它的名称是哈佛college,而不是哈佛university,所以我们宾大的人都会自豪的说,我们是美国最早的university
不过宾大的历史尽管很长,它收藏中国书籍的历史是比较短的,在1890年的年代,也就是学校成立了150年之后才开始。这批书来自一个去中国传教的长老会传教士,那个传教士,也是宾大的毕业生,名字叫Divie Bethune McCartee,中文名字叫麦嘉缔。他在中国和日本呆的时间也超过在美国生活的时间。他晚年回到美国以后,就把自己收藏的几千册中国和日本图书捐赠给了母校,这个是宾大最早的中国文献收藏。我也放上一张麦嘉缔(Divie Bethune McCartee)的图。
除了传教士捐赠的中国的书籍以外,还有一些在美国早期的华人也向美国大学捐赠过中国的图书。比如第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的中国人容闳,他是1854年耶鲁大学毕业的。毕业之后,他在早期的中美学术交流上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大家知道,就是他跟李鸿章合作安排了一些中国幼童到美国接受教育。1878年,也就是耶鲁设立汉学教授职位的第二年,容闳向母校捐赠了他自己收藏的一些中国图书,这就成了耶鲁收藏中国文献的起源。

(容闳
, Yung Wing)


这就是容闳的一张照片,有他自己的签名。
跟耶鲁差不多同时,哈佛也收到了一批私人捐赠的中国图书,捐赠者的名字叫戈鲲化,可惜我这里没有他的照片。他其实是个中国人,是在清朝海关里工作的一个中国籍工作人员。大家知道清朝的海关其实全都是洋人掌控的,海关关长等等,基本上都是洋人在领导。但是戈鲲化,是其中的一个中国籍工作人员,所以他也会英语。他跟洋人打交道非常好,哈佛就聘他做了第一个汉语教师。他到哈佛的时候,就随身带了一箱书,并且捐赠给哈佛图书馆。这就是哈佛收藏中国文献的起源。

我上面讲的就是美国在1900年以前,研究中国和收藏中国文献的大致情况。如果总结一下,就是当时美国研究中国的主要力量是传教士,但是在19世纪末期开始了学院化的演变。而且当时美国对中国文献的收藏基本上是被动的,几乎全部来自个人捐赠,而且数量非常少。
二、第二个阶段:1900-1945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19001945年这么一个阶段。我个人觉得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个时候的美国也在经济起飞阶段,起飞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外资,也就是欧洲资本的投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等,而且那个时候的美国政治虽然号称是民主政治,但实际上相当腐败,尤其在大城市里,权钱交易的现象是非常普遍。

经济发展以后,对文化的需求就自然会提高了。在那几十年里,美国出现了一个富豪阶层,他们很有钱。不过跟今天的美国富豪不太一样的是,那个时候美国富豪很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今天的富豪一般都比较藏拙了,很害怕自己的财富会暴露。但是那个时候不一样,那个时候炫耀财富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收藏和展示艺术品。所以整个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富豪们大手笔的购买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和文物,这里面就包括了很多中国文物,今天美国各地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绝大部分就是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的。

在那段时期,教授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美国大学也开始逐渐的增多。在1900年以后,传教士的学术活动虽然还很活跃,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美国汉学的主流。很多美国大学,比如哈佛大学,还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欧洲引进了一些汉学教授进行教学工作,这跟当时美国高校的其他学科建设也是差不多的情况,那些学科也都积极的到欧洲各个大学里去挖人,去引进人才。这一点,也跟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大学的发展有点相似吧。

大概到了19201930年代的时候,美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汉学家,汉学教授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更多的大学开始开设汉语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课程。这其中的驱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富豪们建立的私人基金会,尤其是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这两个基金会。我们知道在二战以前,美国的社会和公众从整体来说是相对于来说比较内向,他们对国际的事物不太了解,也没有很大的兴趣,这点跟欧洲的列强很不一样。

不过在那个时候,那些美国富豪们和他们建立的基金会已经开始具备全球的眼光。他们已经意识到20世纪将会是美国的世纪,而美国人必须为此做好准备。所以这些基金会非常主动的去赞助一些高校,设立研究中国和研究其他很多国家的课程,而且赞助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那个时候美国很多高校也开始主动收藏中国的文献,而不是像19世纪那样主要靠被动的捐赠。好几个学校,比如哈佛,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康奈尔,宾大,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和斯坦福等等,都开始用自己的运营经费,收购一些中国的书刊。刚才提到的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也向很多学校捐赠了用于购买中国书籍的款项。比如我在宾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就在宾大档案里发现1938年以后,洛克菲勒基金会连续三年每年向宾大图书馆捐赠4500美元的经费,专门用来购买中国书籍。

4500
美元在1930年代是个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是一笔很大的经费。因为那个时候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年薪也就差不多是750美元左右,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美国的census(人口普查)的资料库里找到。而且当时一部最流行的福特汽车Model-T,也就是850美元的价格。所以4500美元,在当时来说,完全用来买中国书籍,是很大的一笔投资了。而且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给好多学校这种款项去买中国的书刊。

美国最早的一批东亚图书馆,也是在这个阶段成立,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家可能知道国会图书馆在美国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国家图书馆,它在1920年代成立了中国部,专门收集中国资料。到了30年代,又成立了亚洲部,中国部成了亚洲部的一部分。亚洲部的阅览室就是在那个时候建设的,这是当时全美国最高大上的,专门用于东亚图书阅览的房间。我给大家上一张图。
这张图拍摄的时间当然是非常近的了,但是这个阅览室里面的格局跟30年代刚刚开通的时候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从现在看也是相当不错的一个阅览室。
哈佛大学的东亚图书馆也是成立于1928年,这个就是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Yenching Library),大家可能马上就注意到这个图书馆里的名字有燕京两个字,这跟北京的燕京大学,就是我们现在的北大位于的燕京大学的旧址,可能有什么联系?确实是有联系的。因为哈佛燕京图书馆,最早的名称其实是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Library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哈佛燕京学社是由一个叫Charles Hall的美国实业家出资建立的,主要是研究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机构。他把钱捐给哈佛大学以后,哈佛想在亚洲,在中国找一个合作的对象,当时就找了燕京大学。燕大那时候刚刚在北京西北郊开设,吸收了很多美国捐助的款项,然后在西北郊圆明园附近购买了一大块圆明园旧址,然后建立了燕京大学。所以哈佛就跟燕京大学合作成立了一个哈佛燕京学社。
我这里也给大家上一张1934年哈佛燕京图书馆的照片。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美国研究中国起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战争需要大量懂日语和汉语的人员,美国政府以及军队拨出巨款跟很多大学合作,建立汉语和日语的培训中心。通过这些培训中心,美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在短短几年里增加了很多倍。战后的很大一批中国学家其实就是在那些培训中心里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军队复员以后,把汉语教学和中国研究进一步推向美国各地。
上面讲的就是美国的中国研究和中国文献收藏第二阶段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1900年到1945年的发展比整个19世纪要快了很多,而且开始非常主动地、自觉地去收集一些中国的资料。在很多学校,汉语教学和中国研究的教授职位也设立了,而且美国基本上是靠本土,而不是从欧洲引进汉学家,所以这个发展是相当地快。
三、第三个阶段:二战之后
美国研究中国和收藏中国文学文献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二战结束以后到现在。
大家知道二战使得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上升,也使得美国彻底摆脱了以前那种孤立主义的传统。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改变,美国政府和学术界对于非西方国家的兴趣,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二战以后很多大学开设了汉语教学和中国研究的课程。在二战以前,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一些私立的精英大学里,公立大学很少。但是二战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州立大学和小型的文理学院都开始提供这类课程。
二战结束以后不久就开始冷战,东西方的冷战,对于美国的中国研究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家知道朝鲜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然后美苏之间长期的对峙,也导致联邦政府拨出巨款资助各个高校发展外语教学和国际研究。在1957年还是58年的时候,当时国会就通过了一个国防教育法案,法案的第六款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必须拨款资助关键性的外语教学和研究,其中就有相当的一部分钱被用于汉语汉语教学和中国研究。
二战以后,美国的中国研究也开始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独特的个性,跟欧洲的传统汉学的开始分道扬镳。欧洲的传统汉学是所谓的东方学的一部分,他们侧重于中国传统经典和古代文学的研究。记得以前曾经有个笑话:一个在欧洲接受了初级汉语教育的人到中国留学,一下飞机就跟前来接机的中国同学打招呼,他说的不是你好,而是别来无恙乎。这当然是一个不太真实的笑话,但是很能反映人们对欧洲汉学的一般的印象。
美国对中国的研究,一开始当然也是遵循欧洲的老路,因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美国学术的总体水平,跟欧洲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向欧洲学习是当时美国人最重要的任务,这从当时美国的学科名称都能看出来,那时候研究亚洲的学问叫东方学,研究中国的叫汉学,英文就是sinology,这个词是从欧洲来的。
但是从二战开始,其实在二战开始之前,美国研究亚洲的学术界已经开始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二战结束以后,这些特点就大大地强化了。所以在美国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不再被称为汉学,而是被叫做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或者叫China Studies,而且研究的重点,不是在古代,而是在现当代。
美国对中国研究的这种转向,跟美国整体的文化、哲学、还有价值观,当然是非常匹配的。大家可能知道跟欧洲比起来,美国的这种价值观,很多人说是偏向实用主义。美国人比较入世、比较现实,做学问必须要以解决当前问题为重点。所以研究中国也带有这样的特色,要服务于当前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等,这就跟欧洲人在书堆里钻牛角尖就不太一样。
二战以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学界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速度非常快。这点跟欧洲的保守性区别也很大,比如说跨学科研究、数量分析、模型构拟,等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社会科学界采用,然后很快地引入到中国研究的领域。美国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利用电脑对中国文字进行大规模编码和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分析的国家。
我在宾大东亚系上过一个教授的课,这个教授叫Robert Hartwell,他是全世界第一个用电脑研究中国宋代历史的学者。Hartwell为了研究宋朝的历史,把很多宋朝的人物信息输入电脑,然后用电脑做各种各样的分析,电脑可以做很多人脑做不出来的分析。他去世之前把这套数据交给了哈佛大学,哈佛的燕京学社又在这个基础上制作了中国历代人物数据库等等。这在西方当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中国的工具。然后通过近年来跟中国各界的交流,把很多数字人文的这种研究方法引入到现在的中国。
而且我们知道,全世界第一个投入大规模使用的汉字编码,既不是Unicode,也不是港台地区的大五码,也不是中国大陆的国标码,而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领头开发的MARC Code,中文叫马克码。从80年代初期开始,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很多大学图书馆就是利用这个编码系统来编制中国书籍的目录。有了这个编码系统以后,为中国书籍编目就可以采用汉字,还有为日文书籍编目可以采用日文的假名和日文的汉字,所以都是非常有用的。
战后美国的中国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华裔学者。这跟欧洲也是区别很大,在欧洲的中国研究学界,尤其是在2000年以前,母语是汉语的学者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一般只能达到研究助手的地位,很难做到教授。而美国的学术界就明显地开放得多了,从50年代以后就有一大批华裔学者在各种类型的大学里做到教授,不仅是私立的精英大学,也包括很多州立大学。这些人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汉语对他们来说是母语,他们给美国学生上的汉语课,还有中国文化课,在很多方面,当然比洋人的教授水平要更高一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研究在美国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尤其是近30多年以来,中国的崛起速度非常快,而现在又成了美国面对的最重要的国际关系,所以中国研究成了一个相当大的热门。我可以举我所在的斯坦福大学做个例子,在斯坦福光是专门研究中国的教授和研究员,就有60多个。他们不仅分布在一些文科的院系,比如东亚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宗教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等等,也分布在法学院、商学院、音乐学院、甚至医学院。
随着战后对中国研究的迅速发展,美国很多大学图书馆收藏中国文献的规模也大大加快,除了传统的私立大学,很多州立大学的图书馆也成立了专门的东亚图书馆或者东亚馆藏部(East Asian Collection),并配备了专业的人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各个大学,每年投入将近一千万美元的经费,收藏中国出版的各种资料。无论从经费还是收藏规模来说,美国目前的中国文献收藏规模,远远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的总和。我说的是总和。这里头就包括所有的西欧国家,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有日本和韩国,他们加在一起都跟美国没法比。
我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数一数,美国多少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专门的中国文献部门。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私立大学的情况,所有的八所所谓的常春藤大学,就是哈佛、布朗、耶鲁、哥伦比亚、康奈尔、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达特茅斯这八个大学,都有专门的中文的馆藏。然后纽约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乔治城大学、杜克大学、艾默里大学、芝加哥大学、圣母大学、圣路易斯市的华盛顿大学、莱斯大学、杨百翰大学、南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若干的小型的文理学院,他们的图书馆都有专门的Chinese Collection或者East Asia library
我们再看公立大学。公立大学里,如马塞诸塞州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的几个分校、罗格斯大学(罗格斯大学是新泽西州的州立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弗罗里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阿尔维斯大学、堪萨斯大学、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还有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俄勒冈大学、还有加州大学系统里所有的分校。
所有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大学的图书馆,都有专门的部门,要么是East Asian library,要么就是East Asian collection。然后所有的这些大学里,还有专职的东亚研究图书馆员叫East Asian studies librarian。一些比较大的学校呢,分得更细,有专门的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叫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他们专门负责中国文献的收藏、编目和服务,而且他们大多有双学位,一个学位是中国研究,比如说研究中国的文学、历史或者其他方面,另外一个学位就是图书馆的硕士学位,而且大多数馆员是华裔,他们的母语是汉语。
上面提到的只是大学图书馆,除了大学以外呢,美国还有很多公共图书馆,它也有专门的中国文献收藏。其中最大的当然就是国会图书馆,国会图书馆每年投入非常大的经费,差不多有100多万美元的经费,来收藏中国的各种各样的出版品,现在当然也包括各种各样的数据库。然后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藏单位,它收藏了很多中文的珍本古籍等等。
除了这些大型的公共图书馆以外,在美国各地华人聚居的社区,也有一些社区图书馆,也收藏了很多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汉文图书。我自己在美国搬过很多地方,比如说我住过新泽西的Cherry Hill这个镇,然后在密歇根我住过Ann Arbor这个城市,我现在又住在加利福尼亚的Alameda这个县。所有我住过的这些社区,图书馆都有不少汉文图书。大家可能知道,在美国,社区图书馆是分布非常密集,这其实是美国的一个非常好的特点。然后在华人聚居的地方的社区图书馆,都有大量的中文书刊。
除了公共图书馆以外,还有一些美国的收藏大量中国文物的博物馆,比如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特区的弗利尔博物馆(Freer Museum),克利夫兰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堪萨斯城的(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还有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因为收藏大量的中国文物,也有研究中国考古文物的项目,所以也收藏很多这方面的中文的文献。
最后我想说的,也是我自己在中国各地做报告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个事实,就是我觉得中美两国的互相了解,至少在学术领域,有点不太对称。就是说中国除了几所大学和社科院有美国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也有资料室。但是无论从经费规模还是人员配备来讲,中国的美国研究,跟美国的中国研究和中国文献收藏的规模,完全不对称。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当然非常希望中国的高校在对美国的研究和对美国文献的收藏方面,奋起直追,至少要赶上一定的水平,最好在今后几年里达到一定的水准。
好,我今天已经说了一个小时,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我非常愿意跟大家一起交流,谢谢大家。
四、回答问题
1、最近一年或者往前看,美国的中国研究会有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很难笼统地回答,而且学术上的中国研究这个总的领域来讲,这个很难在一两年里看到有什么大的变化。
当然中国跟美国现在这个关系,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这对学术界当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是我觉得,美国学者的独立性还是相当大的,他研究的兴趣还有他的理念以及他的哲学观世界观,并不完全受到这个中美关系影响。他虽不会完全跟现实隔离,但基本上还是独立的,并不是不会受到时局的影响,而是说他受到时局的影响会有一定的限度。
当然在美国研究中国呢,我刚才一开始就说了,我今天讲的主要是偏重在学术界,尤其是高校界的情况,所以对于其他方面的涉及就非常少。不过当然美国研究中国的机构啊单位啊,是非常的多。除了高教界,其实还有很大的一块儿,那就是美国各种各样的智库,比如说位于斯坦福的胡佛研究所,还有如哈德逊研究所等等这些智库。这些智库的研究中国的研究人员,很多人以前都曾担任各种政府官员,外交家或者甚至于将军这些人。
他们研究中国,就跟现实政治或者外交比较贴近了,就是说他可能是为美国的两党出谋划策的。美国这些智库基本上都有一个政治倾向,要么是倾向民主党要么是倾向共和党,然后他们的研究成果呢,也基本上是为两党的政策导向服务的,所以这些智库的研究成果往往跟高校的教授们研究的很不一样。
2、有哪些地方研究中国文革?
研究文革的学校很多了,比如哈佛大学,尤其是哈佛的肯尼迪政治中心,然后我们学校的政治学系,甚至于我以前工作过的密歇根大学,都有研究文革的教授。
在美国的政治学界,密西根大学地位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的。大家可能听说过,以前有一位驻华大使叫李侃如,他是一位中国通。李侃如就担任过密西根大学政治系教授。现在,在美国很多学校里,教中国当代社会和政治的教授,很多都是他的学生。所以,他们开玩笑说有一个Michigan Mafia——密西根帮派,就是指研究中国当代政治的一帮密西根大学毕业生。
3、美国的中国共产党史研究有何特点?)

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我首先要说明一下:我自己其实在北大读书的时候,研究的是古代史,所以,我对古代史的研究比较熟悉,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相对比较弱。但是我想,美国对中国任何问题的研究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多样化。比如说: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论,争议得非常激烈。那对于共产党的历史,当然肯定也有很多的争议了。
我记得我以前在宾大读博士的时候上过一门课,叫中国革命史——Chinese Revolution。在那门课上,倒是读了不少美国研究中国当代史的书。我当时的印象就是他们的观点也是非常的多样化、非常乱,争议很大。比如说对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中国胜利这个问题,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的解释主要从共产党这个组织的力量这个角度来讲;有的是从华北农村的经济社会特点来讲为什么共产党在南方没有站住脚,在华北就获得了成功;也有的是从中日战争等国际关系的角度讲。
所以我想,很难笼统地说美国研究共产党历史有什么特点。我想,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的。
4、请问杨教授,既然美国对中国研究似乎较中国深入(如您所说在研究和文献等收藏方面都实力较强),那为什么现在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似乎有偏颇(否则不至于现在两国关系这么僵)?或者说他们的研究成果没被政府采纳?或者说他们的研究结果就有偏颇?谢谢!

美国对中国的认识有所偏颇,两国关系比较僵。这个问题,我想,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术问题。当然,学术上的研究,任何学术研究都不可能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见得完全是公平的,或者全面的、深入的。学术就是在不断的争议当中、证明当中成长的,而且永远没有到达完美的那一天。所以,我想,我很难讲美国政界是怎么思考中美关系问题的,这个超出我个人的专业领域,但是在学术上,我想证明会一直进行下去。
学术界的多样化会一直延续,不会有哪一派意见占了主导,其他意见全都被推翻,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5、你这个领域有什么比较好的学术年会(大、小都可以)吗?

我觉得最值得推荐的就是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年会,就是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我今天好像讲的时候只提到了美国东方学会,没有提到这个AAS——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AAS成立于一九四零年代,它其实代表着美国跟欧洲东方学不同的一个新型的学术。这个协会成立以后,美国东方学会的作用其实就开始被削弱了。这个协会每年举办年会,是听取美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日本、韩国、还有印度研究最新成果的最好机会。
刚才说的AAS还有很多地区的分会,比如说新英格兰分会;Mid Atlantic,就是从费城到维吉尼亚这一带的分会;在美国西岸也有西岸分会;在中部、中西部Midwest,就像MichiganChicago也有他们的峰会。地区峰会也是每年开年会,很活跃。我刚才说的东方学会还存在,尽管“东方”——oriental这个词在现在看来有点政治不正确,但是这个协会还是存在,它也有个各地的分会,每年都有年会。
除了专门研究亚洲的学会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的全国性组织,比如说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还有政治学、社会学,还有宗教学,他们都有自己的全国性组织。在这些组织的年会上也有很多涉及中国的讨论小组等等。所以,如果要参加这些(活动),每个人的专业都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只会参加一两个这个组织的会。如果所有的会都要去参加,那可能就非常的忙了。
6、美国有非常丰富的关于中国的文献收藏,文献的使用效率如何?有没有数据化的使用效率方面的信息?

关于中国文献的使用效率,是这样的:因为美国高校的性质不太相同,有公立的、有私立的,所以,他们的使用效率不太一样。因为私立大学,图书馆基本上是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即使欢迎大家去研究,也不收任何费用,但是有一定限制。但是公立大学,像我以前工作过的密西根大学,图书馆是永远向公众开放的,任何人随时随地、都不用看证件就可以直接进去。所以,这两类图书馆的使用效率不太一样。
图书馆的流通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数据了。大体来讲,东亚文的书籍,包括日文的、韩文的、中文的书籍,流通量比英文的当然要低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这些语言在美国都是外语,懂这些语言的人也比较少,但是,图书馆在分配采购经费的时候对我们这些语言,并不是很歧视,而是知道虽然流通量少,但是还是需要的;学校里的教授、学生还是需要这些书,所以,他们还是给我们拨了足够的经费,让我们去采购这些书。
7、问个图书馆里电子书的问题,电子书在被阅读时,可能被复制,图书馆怎样对待这个问题?或者说图书馆怎样保护电子书的权益呢?
我想任何书呢,在阅读的时候你要完全防止它被复制当然是困难的,哪怕是纸本书,也很难防止人家复制,尤其现在不用说复印机了,连手机都可以随便把一本书都拍下来。电子书呢,更难保护。但是至少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讲,我们当然是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比如说很多书你只能在线上看,但是你不能下载,然后,如果这个出版社没有授权的话,连在线上看的这个权益都没有,你只能到图书馆借。

如果出版社不同意的话,或者作者不同意的话,很多电子书你都不可以在线上看,你只能到图书馆里去,借纸本书。在美国,它那个版权法规定,1926年之前出版的书,都已经进入公有领域了,大家可以随便复制,随便看,谷歌图书也把它们都扫描,但是1926年以后的书呢,还是受版权保护的。
8、杨教授,美国的汉学文献有没有制作电子硬盘,国内使用网络下载很不方便
美国的汉学文献,据我所知没有做电子硬盘,因为我刚才已经说了,这个牵扯到很多版权的问题,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把这个书呢,放在网上公开。因为在美国还有欧洲,包括在中国,有一种很强烈的呼吁,就是学术的成果要公开获取,不应该收任何钱。然后美国的很多学术出版社,比如说加州大学出版社,把很多出版的著作呢,就在网上全部公开了,不收任何费用。但是没有一家把这些所有资源都总合起来的,这个好像没有。
9、能介绍一下费正清等吗?
说起费正清呢,我恐怕是一个比较外行的人,我刚才已经说了我自己原来的专业是古代史。费正清,当然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人物,我只知道一些非常基本的情况,可能你也知道他创立的“中国应战挑战”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说近代中国遭到西方的挑战,然后它怎么应战,这个就构成了1840年以后中国历史的主线。
他在哈佛也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大家知道成为学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除了学术水平要很高以外,还要有一些相当的比如说社交的手段、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他显然是相当有组织能力的,所以他就在哈佛创办了“费正清中心”,然后这个中心也培养了大量的中国学家,也包括培养了很多政府官员。
 10、是否研究汉学必须懂汉语?
研究汉学我想必须要懂汉语,这个是非常基本的一个要求,所以在美国,比如说你要读到中国研究的博士学位,除了汉语要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之外,还要求第二门欧洲语言,就是除了英语之外的第二门欧洲语言,还要求读通日语。
因为日本研究中国的实力非常强,所以尤其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美国博士生来说,学会日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宾大读博士的时候,那我就必须得要通过日语的这个考试,还要通过第二门欧洲语言的考试。
11、可否介绍一下美国对中国“夏朝”的主要学术观点?
美国对夏朝的学术观点,我想,首先研究夏朝的人不是太多,你可能知道在芝加哥大学有一个教授Edward Shaughnessy,他的中文名字叫夏含夷,他是研究中国远古时代上古时代的一个代表人物。然后芝加哥大学在这位教授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学者,也是研究上古时代。美国学者对夏朝的研究,中国最早的文明,当然不会拘束于一种观念,比如说这个中国文明一定要有多少年,多少年,不会受这个拘束。

所以他们主要就是看出土的文物,还有文字的记载等等。当然夏朝的一个很重要很重大的问题,就是说,尽管在史记上它有非常详细的记载,甚至夏朝历代的帝王,都排得非常整整齐齐,名字都有,可是你在考古发掘的时候从来没有发现过。不像甲骨文,这些都有,都能佐证史记说的话,那夏朝呢,从来没有发现这样的文字记载。所以这个就留下了很多的空间,各种各路人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解释了,但是我想对于美国学者来说,他们相对来说比较不受这种政治观念的约束吧,所以可能就是观念非常的分化。

12、有没有纯英语学者进行汉学研究?
这个我想是没有的,他不管怎么样,必须得懂一些汉语,汉文,然后才能做一些研究,这个从19世纪那个传教士时代就开始了,就是这样的。但是我想在美国的媒体,还有一些智库有很多不是做学术研究,但是评论政论、做政论的这些人,可能很多人是不懂汉语的,他只是看英语的资料,英文的媒体报道等等来写他的文章。
13、如何理解历史研究中的多样性和历史真相只有一个之间的矛盾?
历史真相和历史研究多样性,我想一般来说,历史每一个事件只有一个真相,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想对任何历史真相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了,而且这些研究都首先牵扯到这个真相到底如何?很多历史的记载是非常残缺不全,或者是从特定的角度去记载的。比如说中国的历史,当然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学的传统,中国有二十四史,历朝历代都有一本正史,但是你要看正史的话,其实它是王朝历史,基本上就着眼于宫廷,然后首都的政治。
所以你要说二十四史记载的是什么历史呢,比如说你要研究当代中国,你就看人民日报好了,这个是官史,这个是正史,但是它是不是记载所有的真相呢,这就不一定了。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所以真相本身这是不容易判定的,就算你知道事情的真相,那也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去研究。历史研究跟科学研究不太一样的,历史研究的研究者,他自身带着很不一样的价值观、哲学,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的结论。
14、通过中国历史的研究,您是否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弊端。这些弊端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是什么?这些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如何改进?
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其实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就是中国的历史记载,官方的色彩非常的浓厚,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宫廷史,完全是从宫廷的角度,皇帝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然后跟欧洲,甚至日本比起来,中国历史的民间资料就非常缺乏。
所以这个传统确实有很多弊端,当代很多学者,不仅是美国学者,也包括很多中国学者,都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大家也在努力纠正这个弊端。在当代世界史的领域里,有很多潮流,比如法国有年鉴的学派,还有生活史学派等等,都主张历史学家们要侧重对民间的研究,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这个当然都是对以前王朝历史的一种纠正,但是牵扯到中国历史一个问题就是除了二十四史,其它资料不是很多。当然还有一些文人的文集,这些文人基本上也是统制阶级的成员,也是精英阶层,他们也是从那个阶层的角度看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志等等,地方志会牵扯宗族社会的特有观念。所以在处理中国史料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做各种各样的对比,不能轻信任何资料。
15、您对美国的中国学文献(或者东方学)收藏有统计吗?总量?分布?其数字化的程度如何(对外开放程度?)?另外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人数、成分等有统计吗?或者有相关资料可提供吗?
美国的中国学文献的统计是这样,我想最好的一个资源就是美国的全国图书馆联网的目录,叫WorldCat, 在那个上面,你可以查到所有的这些高校,还有所有的这些公共图书馆的目录,它都在上面,所以这个是最好的入手点去查这些中国文献的资料。
比如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的所有中国文献,都编了目录,每本书都有目录。这个目录在学校的网上,全国联网的目录里都有。所以只要有目录,就基本上可以查到全美国,包括加拿大所有高校的藏书情况。
16、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历史资料的收藏多不多?
应该不是很多。跟中国比起来,那些国家相对比较小。当然还是有一些资料。比如韩国和日本,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不断地派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去中国。他们带回有关中国的信息,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到一些中国的情况。
但是总体来讲,这些资料不是很多,而且基本上都是日文,韩文等。所以要利用起来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17、可以讲一下韩战研究史吗?
韩战研究不是我的专业的范围。韩战可以从很多角度研究,一般美国大学的学术界不是从军事的角度去研究。军事角度可能是美国军校,比如西点军校等等研究的范围。那些学校肯定有战略分析等等课程。其它高校基本上把韩战作为战后冷战史的一部分,尤其作为东亚国际关系史的一部分。
18、美国收藏的中国文献是不是还有一部分处于未解密状态?
美国高校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文献都不是秘密,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收藏的资料都是中国公开出版物,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有些资料,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珍藏了中国现代当代史的资料,比如蒋介石日记,蒋经国日记,宋子文家族档案等等,但是这些资料因为历史时间很长,像蒋介石日记,蒋家早就允许公开了,蒋经国日记是去年刚刚公开的,所以这些都没有秘密的问题。
关于美国政府文件中的中国资料,主要是由美国国务院,外交部收藏。按照美国的解密制度,一般是30年以上的资料是要公开的。但是也有例外,如果有一部分资料,当现总统或者政府觉得还需要继续保密,公开的话对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利,还是可以保密。但是绝大部分资料是要公开的。每年有很多研究现代当代世界历史的学者,不仅是研究中国的,也有研究俄国,欧洲等等的学者,每年都会在等
新的资料公开,公开以后,在以前他们就非常着急地跑到国务院的档案室,现在基本上是在网上公开,他们就赶紧去攫取那些资料,非常兴奋。
有关当代中国的历史,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比如说日本的资料,日本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也收集了大量的中国资料。日本以前有一个数据库,叫作官文书数据库,有很多中国近代当代的资料。再比如说俄国的档案,在苏联解体之后,俄国很多前苏联的档案都公开了,里面有相当多有关中国档案的资料,供很多学者做研究。
19、您可以为我们有志于中国研究的二代(第一代ABC)提一些建议吗?
有志于研究中国的第二代华人,所谓ABC,我觉得首先要鼓励他们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汉语和汉文的基础一定要打好,不仅是简体字,繁体字也非常重要;不仅是当代汉语,文言文也非常重要。这些语言的基础和文字的基础一定要打得非常早,因为学语言和学文字是年轻时候最有优势。如果他们真想走这条路的话,就一定要明白,学术研究跟一般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学术研究有学术研究的特点,这不是一般的茶余饭后闲聊的兴趣。比如说研究历史,至少要有一种非常客观的观点,不能有先入之见,然后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要尽量全面,分析资料的时候要尽量公正等等,这些基本的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
20、请问贵馆有古籍收藏吗?是否已经编目?能否提供美国各图书馆馆藏古籍未编目的馆名单?
我这个东亚馆有一些中国的古籍,但是数量不是太多。美国其它一些图书馆收藏中国古籍比较多,比如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普林斯顿图书馆,和伯克利的东亚图书馆等等。他们收藏的数量比较大。这些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大多已经做过至少一遍。但是这些早期的编目质量不是很好,因为要在美国找到懂中国古籍的人,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个需要懂中国历史文化,懂一些文言文,又要会美国的编目规则,这个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这些东亚图书馆最近也在慢慢地开始对以前的古籍进行重新编目或者修订。这方面,他们跟中国很多图书馆,比如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都有合作。哈佛,燕京图书馆最近十几年,每年都引进访问馆员,来帮助他们处理这些古籍编目。普林斯顿也在引进访问馆员。我们也跟中国国内有些单位,比如山东大学合作编目。所以我觉得通过所有这些努力,对美国的中国古籍编目工作会有不断的改善。
21、问一下,当年秦始皇焚书,烧的大概都是那些书?
秦始皇烧的书,根据史记的记载,除了法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还有各种巫术等等。但是史记也没有记载到底烧了多少书,总数量是多少。总体来讲,可能当时烧的程度比较厉害,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受过教育的人,把很多书藏起来,比如藏在自己的墙壁里等等。所以这对于文化当然是一场很大的浩劫。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