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became legend, legend became myth.
历史变成了故事,故事变成了传说。
——《指环王》
各位晚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个全球爱书人共同的节日。今天来填一个预告许久的坑——《指环王》背后的,究竟隐喻了一段怎样的欧洲史,以及藏在其后的欧洲文明的焦虑与梦魇。
1
托尔金只是写着玩?
4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电影《指环王·双塔奇兵》重映的日子。
对于《指环王》电影三部曲的同名原著小说,在西方有着相当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西方奇幻文学的鼻祖。今天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电影、游戏系列——如魔兽、战锤、权力的游戏、龙与地下城等等,都从托尔金老爷子的这本巨著中受益甚深。
但在中国,这本名著对我们却总有着某种疏离感。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系列缺乏一个历史的“锚定点”。
中国人的思维是历史性的,我们的小说家编故事,即便《封神演义》那种瞎扯到亲妈都不敢认的小说,还依然要硬着头皮说,这是“商周故事”。
在中文中,“故事”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就是“曾经发生的事情”的意思。讲故事不挂靠到某段历史身上,对我们来说就像上厕所不擦屁股一样,感觉很别扭。
这个习惯有个好处,就是我们对故事的大致走向,故事中的人物谁是谁,有一个大体的预期。
而指环王对中国人的难读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不刻意挂靠历史、反而有意规避历史。
所有看过指环王原著或电影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托尔金好像在严肃的探讨什么,深深的忧虑着什么。但因为缺乏历史的“锚定点”。很多人读不懂。

于是《指环王》系列火了以后,曾有很多人跑去问托尔金:您老的究竟暗喻、或者至少取材于哪段历史啊?
而托尔金每次的回答都是:哪段历史也不暗指,我就是写着玩,图一乐。
托尔金:都别瞎联想哈,老爷子我就写着玩的。
于是,这个回答被很多“原教旨主义中土粉”当做《指环王》与历史无关的圣旨。
但你仔细想想就知道是不可能的,人的思维不可能设想出一个他从未见识的世界,托尔金构建《指环王》这样的鸿篇巨著,也不可能毫无所指,他一定是以某些历史为蓝本,并在表达某种观点。
而在我看来,托老的那段发言,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英式狡猾”。
指环王三部曲写于1954-1955年,最早受热捧于1960-1970年代。当时受二战种族主义伤痕、冷战美苏互斗和中东战争共同的影响,民族、宗教问题已经开始在西方成为受“政治正确”约束的敏感话题。如果托尔金明言自己的写作灵感就是从某段历史中获得的,那势必会遭遇一些族群抵制、仇视甚至暗杀。
毕竟托尔金所描绘的是一个善恶过于分明的世界。没有读者会为得知自己的族群是小说中索伦魔王大军的原型后还感到高兴。
所以托尔金必须隐瞒故事的历史原型,为自己的饭碗(他是牛津大学的教授)、为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为这部小说能免受抵制和仇视。
对比一下《查理漫画》的下场,你就知道托老爷子多有先见之明了。
那么,被托尔金刻意隐瞒的《指环王三部曲》的历史隐喻,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你若熟悉欧洲史,会发现这个隐喻并不难猜。
本文就为您试解一二:
(首先声明,本文只是对《指环王三部曲》的一种尝试性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有趣的假说,我知道国内目前也有很多骨灰级的托迷,对该书的解读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里无意争辩,一孔之见而已,请各位有不同意见的大佬轻喷、欢迎友善探讨。)
2
欧洲人在焦虑啥
破解一部虚构小说的历史原型之谜,最容易入手的钥匙,就是先分析作者写书时的“时代焦虑”究竟是什么。
克罗奇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样的道理,一本好的史诗小说,能受到欢迎,一定也体现了它所创作的那个时代、作者所在族群的集体焦虑。
比如《三国演义》明写的虽然是三国故事,但实则反应的却是南宋以后汉人失去中原统治权之后,对自己是否还是正统的焦虑感,所以三国中一定要尊刘抑曹,强调蜀汉政权虽偏居一隅、却是正统的概念。这个暗喻当时的汉人一看就懂,并能接受,所以三国的相关“话本”才能在南宋以后蓬勃发展,最终在元末明初,汉人要“日月重开大宋天”时最终成型。
同样的道理,《指环王》系列小说之所以在西方能火,是因为它也藏着一个欧洲基督教文明一看既懂,看懂既能接受的共同“时代焦虑”。
这个焦虑是什么呢?欧洲基督教文明自近代以来,真正共同的“时代焦虑”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领导的伊斯兰文明的侵攻与逼迫。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书中开讲15世纪以后的世界近代史之前,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深刻的阐述。
大意是说:今天(20世纪中叶)的人们回头看来,可能会觉得近代仿佛就是一个西方基督教文明勃兴,并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向整个世界的过程。
但如果站在近代最初的那几百年看,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文明这条路走得相当之辛苦。其文明的那点小火苗,差一点就被掐灭了。
如果当时有一个外星观察者在那时审视地球,他首先注意到的应该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急速扩张,几乎将欧洲文明逼入绝境。
是的,如果将视角局限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传统西方”,你会发现不仅在近代,自中世纪起,西方基督教文明在面对伊斯兰文明时,就一直是节节败退的。
公元七世纪初,伊斯兰教文明自阿拉伯半岛勃兴,第一波发力就夺走了原属于基督教的地中海世界半壁江山。基督教文明是有赖于法兰克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一西一东的勉力支撑,才堪堪保住了欧洲的一隅之地。
法兰克与阿拉伯在公元732年展开的普瓦提埃战役,《战锤》和《指环王》世界观中都有隐喻的欧洲文明生死之战。
然而,到了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都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人的乌尔班巨炮轰击下沦陷。欧洲的东方门户被洞开。当时整个欧洲都在土耳其人的炮口下瑟瑟发抖——连君堡这样坚固的永恒之城都陷落了,还有什么能阻挡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横扫整个欧洲呢?
是的,奥斯曼帝国在灭亡东罗马、占领巴尔干后,西方文明几乎已被逼到了绝境。
在陆上,土耳其人兵锋直指基督教世界的心脏意大利半岛。
在海上,曾经繁荣的地中海贸易体系也在其其支持的巴巴里海盗攻击下走向衰落。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后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更像欧洲人在崛起的土耳其人逼迫下被迫远渡重洋,去新大陆避难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起了《指环王》中精灵女王凯兰崔尔一再重复的那个悲观预言?
凯兰崔尔女王担忧:中土世界即将陷落,精灵们只能远渡重洋去阿门洲避祸。
是的,在《指环王系列》中存在感强烈的这位凯兰崔尔女王,在很多方面都有历史上西班牙开国君主“武士女王”伊莎贝拉的影子。
这两位女王都与国王完成了政治联姻,并对合并的王国进行联合统治,还都在这种统治中占据了主导权,让丈夫存在感稀薄。
凯兰崔尔她老公叫凯勒鹏,伊莎贝拉她老公叫费迪南——不过跟他们那光芒万丈的老婆相比,这两位不太重要。
在面对东方强敌的步步紧逼时,两位女王还都将希望的目光望向了更西方那片广阔的大陆。
在托尔金笔下,对凯兰崔尔和伊莎贝拉这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思路评价还是挺积极正面的,毕竟在故事的结尾,巴金斯叔侄跟着女王去了阿门洲。
很多人到这肯定看不懂,明明打了半天,好不容易保住了中土,为啥最后还是要移民亚美利加……啊不,阿门洲。
不知这个结局,是不是也暗喻了这层意思——西方文明即便能守住欧洲(中土),它的未来,最后还在新大陆。
不过在这个光明的“新大陆移民”之前,主角们还是要跟索伦所率领的魔军刚一次正面。所以我们接下来讲讲索伦大军身上的隐喻。
3
索伦“魔军”在内涵谁
《指环王》故事中黑暗势力索伦魔军,显然就与历史上对西方步步紧逼的土耳其相对应的。
首先,从托尔金晚年钦定的这张中土世界地图上,你很容易能看出,索伦魔军的大本营魔多地区,在外型上就非常类似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兴起的小亚细亚半岛。末日火山则对应着安纳托利亚高原。

而在《指环王》中,索伦魔军有两支非常重要的仆从军队:
一支仆从军是生活在地图东南角之外哈拉德人(Haradrim,电影中蒙面纱、统御猛犸战象的那支部队)。
从这个中东味十足的名字中,你就能感觉到这分明是在对应奥斯曼帝国兴起后被其纳为仆从的中东和北非阿拉伯民族。
另一支仆从军则是昂巴海盗(Corsairs of Umbar,电影里驾驶黑帆舰队,还没上场就被阿拉贡率领的亡灵军队灭了)。
这支部队的原型则显然是曾经听命于奥斯曼帝国,横行地中海的巴巴里海盗集团,他们获得了奥斯曼帝国的“授权私掠”,是皇家海盗的最早鼻祖。
巴巴里海盗里最出名的是这位海雷丁,玩过光荣《大航海时代》的朋友应该都熟。但历史上真实的海雷丁,几乎让基督徒的地中海贸易彻底瘫痪。在他们眼中是个魔鬼般的存在。
更有意思的是,索伦魔军的真正主力部队,并非这两批人,而是后来奇幻世界观被不断借鉴的族群——兽人(Orcs)。
托尔金在后续作品中给兽人军团安排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出身,他说这些生物原本其实是精灵或人类。这些人或精灵在孩提时代被魔君索伦的黑暗力量所捕获之后,然后被灌输了对精灵和人类的强烈仇恨,最终被扭曲为了战斗力超强也凶残无比的兽人。
可是托尔金又说,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世,兽人群体的对其主人索伦的憎恨无疑更加强烈。所以一旦奴役和管束的枷锁被解开,他们会反噬其主。
这个设定更加鲜明的暴露了托尔金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原型塑造索伦魔军的思路。
因为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有一套制度与小说中的“兽人培养计划”不能说高度雷同,只能说一模一样。这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耶里切尼制”。
耶里切尼制又称血税制。每当奥斯曼人获得新的疆土,就会按部就班的从基督徒中抽取“血税”。每隔5-7年,派征兵官员到地方,从 40户家庭中抽取1个小男孩,将其带到君士坦丁堡进行军事训练。在普通希腊人(东罗马帝国末裔)人口不足时,也会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亚美尼亚等非主体民族的基督徒中挑选。
这些被征收上来的“血税”由于远离家庭、脱离旧有社会关系,只能效忠于苏丹本人。苏丹让这些孩子皈依伊斯兰教,再向他们灌输对异教徒的仇恨思想,最终,这些人就会成长为比普通穆斯林更加狂热、战斗力强悍、且只对苏丹本人效忠的苏丹亲兵,成为奥斯曼帝国向欧洲扩张的主力军。
拿原本基督徒出身的苏丹亲兵们去攻打基督徒,这是不是跟让精灵和人类出身的兽人去打精灵和人类异曲同工呢?更相似的是,跟兽人一旦挣脱管束,就会反噬其主一样。在奥斯曼帝国的中后期,过于强横的苏丹亲兵们也成了对苏丹本人威胁。禁卫军兵变杀死苏丹,另立新主成为了家常便饭。
另外,在《指环王》中,魔君索伦在上古时代曾经亲临战阵,但到了正篇当中却被无法重归了,只留下一只魔眼,在末日火山之前四处探查。
这个设定的最初灵感,恐怕也来自于奥斯曼帝国历史。
在奥斯曼帝国前期“武德充沛”的时候,苏丹亲临战阵指挥作战,甚至率领亲兵冲锋,是帝国的一项传统。但这虽然振奋了士气,也让苏丹容易被刺杀。
最著名的案例,是在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中,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在战场上被塞尔维亚民族英雄米洛斯·奥比利奇所刺杀——多说一句,刺杀真是塞尔维亚人的种族天赋。
这个故事,应该就是《指环王》电影开篇时人类英雄埃西铎砍断魔王索伦带魔戒的手指的灵感来源。
更有意思的是,在获知父亲死后,苏丹次子巴耶塞特(绰号“雷霆”)又当机立断,立刻诱杀同在军中、刚刚登基的兄长,自己继位为苏丹。
从这个故事里,你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苏丹亲临战阵多么危险,不仅要防对手的明枪、还要躲自己人的暗箭。

所以,到了奥斯曼帝国中后期,在内外刺杀的威胁下,为了保障自己的绝对安全,苏丹开始玩起了神龙见首不见尾。
“君堡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开始,苏丹甚至不再参加临朝听政,而将国家常务决策权交给了“御前会议”,这个每周召开4次,每次历时7-8小时,与会者包括三名维齐尔(宰相),两名大法官和四名财务官,共九人(帝国晚期有扩充)。
……
这个九人会议,是不是很眼熟?想起了索伦座下充当其爪牙的“九戒灵”没?
是的,按照托尔金的描述,这九个戒灵使者原本都是人类的国王,在被索伦诱惑之后堕落为了他的爪牙。
而历史上,真实的御前会议大臣们,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耶里切尼制度”培养下的苏丹亲兵出身。
他们奉苏丹之命向原本同宗的欧洲基督徒发动进攻,在欧洲的基督徒们看来,确实有点像索伦驱使曾是人类的戒灵去打人类。
另外,这个御前会议的召开方式也很有意思。在后期,苏丹本人不仅不说话,而且不露面,在御前会议室的旁边修了一个小隔间,小隔间上有一扇蒙纱的小窗户,苏丹想监视大臣时,就把窗户拉开,听听他们在谈论什么。而开会的大臣们则无法知道苏丹此时此刻是否透过窗户旁听会议,也许下一秒,从小屋里递出一张条子,某说错话的大臣就被拖出去喂狗了。
这样苏丹就始终处于一种在场又不在场、盯着你又没盯着你、表达意见有不表达意见的测不准态,让大臣们感到压力山大,而苏丹又永远不必为决策的失败负责,可谓深得专制统治之精髓。
看过《大明王朝1566》对这种做法应该眼熟,里面的嘉靖皇帝也玩这套。
而不得不说,这种你永远不知道“老大哥”是否在看着你的窥探游戏,在《指环王》中,通过“索伦魔眼”这个魔物被生动的具象还原了。
综上所述,反派索伦一方的地缘、盟友、军事政治制度,几乎都能在历史上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身上找到影子。如果托尔金老爷子真的无意“内涵”奥斯曼帝国,我实在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苦心埋这么多梗。
而在托尔金笔下,索伦这个中土世界的敌人最可怕的能力是什么呢?是他能够诱惑并同化中土的人类和精灵为己用——兽人是堕落的精灵,而戒灵曾是人类的王者。这个暗喻引人深思。

4
刚铎帝国指的是什么
《指环王》故事中的敌方是这样的,故事中的正义方又如何呢?
其实小说中对其的暗喻更加明显。
在《指环王》的世界观中,中土世界曾经存在过一个强盛的大帝国,名叫努曼诺尔帝国(Númenor),这个帝国的人科技爆表、尤善冶金、律法和航海殖民,唯独不善骑马。后来在索伦的引诱下堕落了,帝国灭亡,发生了著名的“努曼诺尔陆沉事件”。
但帝国灭亡的最后时刻,有个伊兰迪尔的帝国王族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离开了努曼诺尔大陆,在中土登陆。他的两个儿子埃西铎和安那瑞安一起在中土建立了刚铎帝国的旧都,“星辰堡垒”奥斯吉力亚斯(Osgiliath)。
也就是电影里一开始双方就反复争夺的那座旧都。
后来埃西铎和安那瑞安为了保卫帝国而各奔东西,埃西铎在奥斯吉力亚斯的东侧、接近魔多边界的地方建造米那斯伊希尔(Minas Ithil,升月之塔)。
到《指环王》正篇时,这座城市已经陷落。
同时,安那瑞安则在西侧建造了米那斯雅诺(Minas Anor,落日之塔)。
影迷们通常所说的“白城”。
两兄弟的后裔各守一摊,与索伦战斗。
我们显然可以看出,上述故事,其实就是托尔金将罗马兴起、衰败、分裂的历史重新打碎、重述之后的结果。埃西铎和安那瑞安共同建立奥斯吉力亚斯的故事,参照了真实历史上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兄弟共同建立罗马的传说。所以奥斯吉力亚斯显然有罗马的影子。
斯吉力亚斯一样,罗马也是兄弟合建之城。
而两兄弟分别建立米那斯伊希尔和米纳斯雅诺的故事,则像极了罗马帝国末期同样为了帝国防卫,东西帝国一分为二,戴克里先皇帝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在他死后各管一摊,分别驻守拉文那和君士坦丁堡。
对比之下,《指环王》中的“升月之塔”米那斯伊希尔显然就有君士坦丁堡的影子。
据描述,米那斯伊希尔在建立之后一度曾经非常强盛,打的魔王索伦喘不过气来,但在第三纪元1636年,该城爆发了一场大瘟疫(Great Plague),力量由盛转衰。
数百年后,索伦魔军对该城展开围攻,历经两年的漫长攻城战,最终魔军祭出了巨型攻城锤“戈隆德”,才最终攻陷了米那斯伊希尔。
攻城巨器戈隆德
这里沦陷之后堕落为“米纳斯魔窟”,成为了之后整个故事中,索伦魔军出发四处侵略的集结点。
历史上,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的兴衰与故事中也极为相似。东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节点,是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大瘟疫,这场瘟疫造成东罗马帝国的兵员和劳动力锐减,恰在此后不久,阿拉伯帝国崛起,东罗马全线由攻转守。
改变东罗马国运的查士丁尼大瘟疫
最终在1453年,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堡还是被土耳其所攻陷。正如魔军使用了大杀器“戈隆德”一样,土耳其人也是用恐怖的乌尔班巨炮才轰开了君堡的城墙。
此后,更名康士坦提尼耶的君堡就成了奥斯曼帝国向整个欧洲发动攻伐的集结点。
所以,旧都“星辰堡垒”奥斯吉力亚斯对应的是罗马城。在故事开局就已经沦陷的“升月之塔”米那斯伊希尔对应的是君士坦丁堡。而刚铎帝国,对应的则是那个欧洲人理念中始终没有灭亡的罗马帝国。
那么,整个指环王故事中,作为主要战场、戏份最重的那座白色巨城米那斯雅诺又所指为何呢?
……
这里先卖个关子吧,因为我发现本文已经写得太长了。已经接近7000字,再写下去不适合手机阅读了。
《指环王三部曲》原著即便不算它的诸多前传,也是鸿篇巨制。其中的暗喻,我即便很简略的讲,恐怕也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写完。
所以在下篇文章中,我们将进入《指环王》电影的正文,更深度的解读其中的历史暗喻。
你将看到,
故事中出场的骑兵彪悍的洛罕王国,
那场惊心动魄的米那斯雅诺保卫战,
“叛变革命”的白袍巫师萨鲁曼,
帅气的精灵王子莱戈拉斯,
魔戒守护者弗罗多·巴金斯,
甚至“白树之君”、最后的王者阿拉贡……
所有这些国家、事件和人物,其实通通都是可以在欧洲近代史上找到历史原型的。
托尔金利用这些素材在他的小说里做了非常巧妙的化用,让很多人看不出其原型。
但他所记录的这部史诗,依然是一部童话化之后的欧洲史。而在这个童话背后,托老爷子也许藏着一个非常鲜明的现实主张。
这个主张关系到西方、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

未完待续……
本文共73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给个三连,您的关注、转发将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多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