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大碗楼市(ID:Superbowl77)。
本周,我们将开辟一个新的楼市系列,叫“螺旋解体”。
这个系列中,大碗团队将带着大家一起推演未来的楼市政策演进。
通过这个系列,我们想告诉大家——
中国楼市的旧秩序,正在瓦解;
地方城市正在丧失地权,金融机构正在丧失信贷权,他们正在丧失楼市掌控权;
高层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掌握着决定楼市走向的两柄利器。
中国楼市,正在从“央地螺旋博弈,调控反反复复”的二元制结构,转入“政策传导顺畅,调控直达底层”的一元制结构。
过往中国楼市的政策包中,充满二元博弈。
自中国有楼市以来,二元博弈就充斥着所有的政策包。
比如,高层喊出一个“稳房价,要限购”。
但是——
地方城市刚憋了一年多,就搞出来个“抢人大战”。
一个落户就能买房,击溃了所有的限购政策。
比如,高层喊出一个“加大供应,把地价打下来”。
但是——
地方城市,装模作样的搞出个年度供地计划。计划里,动辄就是上万亩的土地供应。
实际操作中,核心城区的土地捂着不卖,嗷嗷叫的卖远郊的垃圾土地。
趁着高层一个不注意,就在核心区拍出来一块地王。
杭州、南京,一个个化身捂地惜售的端水大师,控的一手好地价,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比如,高层喊出一个“严控房地产信贷规模”
但是——
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把房贷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最高峰时期,涉房贷款比例能占贷款规模的一半以上。
甚至,去年还挪用了经营贷规模,违规填入房贷的坑里。
涉房贷款,不仅把表内杠杆加足了,还恶狠狠的加了一波表外杠杆。
高层喊的是“房住不炒”,地方干的是“因城施策”。
你限购,我人才落户能买房;你限贷,我经营贷流入楼市;你号召加大供应,我列着计划捂着地……
再严厉的楼市调控,在自上而下的二元博弈过程中,化为了八个大字——
因城施策,事缓则圆。
说的好听点,叫政策传导不畅。
说的难听点,叫博弈中相互妥协。
二元博弈和调控反复的底层逻辑是,地权和信贷权在地方城市和各家银行手中。
影响短期房价的最核心政策,有两个——
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信贷。
我们先来说,土地。
土地,决定的是房价的成本核心和供需核心。

最基础的经济原理告诉我们,供需影响价格;
最基本的地产逻辑告诉我们,地价占了房价成本的70%。
那么,怎样才能稳房价?
把地价压的低低的,把供应拔的高高的。
说白了,就是加大土地供应。
为什么武汉楼市内卷的如此严重?为什么天津房价5年不涨?为什么郑州连续3年都陷在泥沼里爬不起来?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这些城市,太过于老实!
高层一喊加大供应,他们立即嗷嗷叫的供地!
天津卖了4年地,把新房库存干到了5700万㎡;武汉卖了4年地,把住宅潜在库存干到全国前三;郑州卖了3年地,把库存去化周期干到将近25个月……
土地供的哭爹喊娘,房价跌的哭爹喊娘,房企也被套的哭爹喊娘。
为什么杭州楼市成为妖股?为什么南京房价就没跌过?为什么全武汉只有光谷在抢房?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这些地方,玩的一手好控地!
南京和杭州,像攒屁一样等着憋大;前两年的杭州,核心区曾连续4个月不供地;南京河西,一块好地也不出;武汉光谷,紧紧捏着最后的29块地,打死不出……
土地供的像挤尿;房价硬的像砖头;购房者抢的唧哇乱叫。
我们再来说,信贷。
信贷这玩意儿,就像是楼市里的洪水。
再烂的城市和再烂的版块,一波洪水过去,也能水涨船高,也能划船不用桨纯靠浪。
为什么过去一年的楼市,从一线到二线星火燎原如尿崩?
说白了,还不是钱放多了。
虽然,高层一直喊的是,要严控涉房信贷。
但是,架不住各家银行把房贷作为优质业务,嗷嗷叫的往里干。
2021年一季度,个人房贷规模跃升至2.56万亿。与2019年相比,暴增41%。
个人房贷,相当于每年增长18.9%。
任泽平说:
根据我多年的研究,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不是经济的晴雨表,是货币的晴雨表。
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说:
今年货币大放水,穷人是最大受害者;现在的通货膨胀,表现在资产价格的上涨;
抬头看看M2,低头看看房价。
最懂楼市的,还得是咱们自己人。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了——
想控房价,两招足矣。
加大土地供应,严控房贷规模。
但是、但是、但是……
遗憾的是,过去的地权和信贷权,都不在最想控房价的高层手里!
地权,在最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城市手里。
信贷权,在把房贷作为优质业务的各家银行手里。
你刚把房价压下来,他一个捂地惜售就把地价怼上去了。
你刚喊了严控信贷,他一个红印盖上就把房贷批过去了。
今年,情况不同了。
高层在逐步收回地权和信贷权。
过去半年,高层先后出台了两个最狠的政策。
这两个政策,先后让各大银行和地方城市失去了信贷权和地权。
第一个政策是,涉房贷款集中管理。
去年12月3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严控银行涉房贷款规模,严格规定各类银行涉房贷款占比上限!
以前是想贷多少,银行说了算。
现在是想贷多少,高层说了算。
怎么说了算?
楼市热度过高了,高层就把房贷额度红线压一压;
信贷额度压低了,资质审核就严格了,房贷利率就上去了;
房贷利率上去了,资质审核严格了,贷款就难了,热度就下来了。
最近房贷利率一个劲儿的往上涨,审批难度一个劲儿的增长,放款周期一个劲儿的延长,其根本原因就是——
各家银行的房贷额度,不够了。
一个涉房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直接把房贷规模收归高层,直接把信贷权收归高层。
第二个政策是,土地出让集中管理。
2月26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土地出让“两集中”政策——
全国22个重点城市,将“集中发布土地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土地出让活动”,且一年发布住宅土拍的次数不能超过3次。
以前是想拍多少地,想怎么拍,地方说了算。
现在是想拍多少地,想怎么拍,高层说了算。
怎么说了算?
过去地方城市如果想抬地价,要么就是捂地不出,要么就是挤着牙膏出,反正就是不按用地计划出。
半年憋出三块地,一堆憨批房企,抢着拍。
现在?憋个锤子!
全年就给你三次土拍机会。
集中公告,集中拍卖,列了计划就要严格执行。
更狠的是,部分城市的土地集中出让公告中,还直接限定死了以下内容——
土拍楼面价、土拍溢价率、住宅销售均价、住宅销售最高价、住宅销售最低价、施工工艺、精装品质、物业服务……
一年拍多少地,高层说了算;土地拍多少钱,高层说了算;未来卖多少钱,高层说了算;最高能卖多少钱,还是高层说了算;精装多少钱、物业多少钱,通通都是高层说了算……
一个土地出让集中管理,直接把地权收归高层,甚至把部分定价权也收归高层。
地权上交和信贷权上交之后,我们再来看未来的楼市政策包——
当地方以地价托房价的自主定价权,被收回;
当银行以信贷助房价的自主放贷权,也被收回了;
当高层以摧枯拉朽之势,掌握了决定楼市走向的两柄利器……
曾经充满“上下博弈,传导不畅”的二元楼市,就只剩“自上而下、直达底层”的一元结构。
博弈消失了,说干你就干你。
楼市价值,只剩下精纯的、切切实实的居住价值。
人常说,炒楼、炒楼。
炒楼,过去究竟炒的是什么?
地方和房企,炒土地。金融机构,炒信贷。
普通人,炒的是“土地与信贷”凝结体——
楼!
递增的土地成本,在不加控制的信贷冲刷下,让楼价像是“坐上了一台喷射机”。
地权被收回后,地炒不了了;信贷权被收回之后,信贷也炒不了了。
楼,也自然从喷射机上下来了。
此时此刻——
楼市的价值,只剩下了精纯的、切切实实的居住价值。
此时此刻,一定会有很多人想问出一个问题——
当楼市只剩下切切实实的居住价值,是否就意味着“房价不会再涨”?
答案是,当然不会。
地方失去地权,金融机构失去信贷权……对于楼市来说,不过是丧失了地价泡沫和信贷泡沫。
一二线城市的楼市价值,并不在于地价泡沫和信贷泡沫。
而恰恰在于,真实的居住需求和切实的居住价值。
什么叫真实的居住需求?什么叫切实的居住价值?
说白了,无非就是以下三点——
这个城市或版块,产业基本面究竟如何?配套基本面究竟如何?人口基本面究竟如何?
产业基本面,决定的是购买力。
产业结构越好,购买力越强,房价越有依托。
配套基本面,决定的是能不能把人留下。
配套越好,配套链条越完整,越能把更多的人留在这里。留下的人越多,需求越旺盛。
人口基本面,决定的是潜在刚需规模。
人口结构越年轻,潜在刚需规模越大;人口学历结构越好,潜在刚需的购买力越好;人口流入规模越大,需求增长越快。
只要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足够好,就一定会有足够多且结构足够好的人口流入;
只要这个城市的配套结构足够好,这些流入的人口就一定会留下来;
只要这些人留下来,这个城市的楼市就始终有价值。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
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基础,不是地价泡沫,也不是信贷泡沫!
而是切切实实的居住需求。
最后,来总结一下。
当下的楼市,正在螺旋解体。
从“上下博弈”的二元制结构,解体为“上传下效”的一元制结构。
螺旋解体的过程中,地价泡沫和信贷泡沫正在被挤破。
地权被收归高层,信贷权被收归高层……自此之后,地方城市无法再炒地皮,金融机构也无法再炒信贷。
泡沫出清之后的楼市,留下的恰恰是最有价值的真实居住需求。
房价的基础,一定不是地价泡沫,也不是信贷泡沫,而是切切实实的居住需求。
有真实居住需求支撑的城市,才是最有价值的城市。
怎样找到有真实居住需求支撑的城市和版块?
一看产业结构,二看人口结构,三看配套结构。
产业把人引进来,配套把人留下来。
人口年龄结构越小,人口学历结构越高的城市,房价上涨概率越大,涨幅越高。
以上,就是“螺旋解体”系列的上篇。
此后两天,我们会连续更新中篇和下篇。
在此后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st,丧失地权后的地方城市,财政问题该如何解决?
2nd,丧失楼市掌控权后的地方城市,楼市政策会如何走?
3rd,哪些城市才属于“有切实居住需求支撑”的值得入手城市?

昨天的更文中,我们讲到大碗会开辟一个新的专题研究:螺旋解体。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带着大家一起推演未来的楼市政策演进。
  • 楼市的旧秩序,正在瓦解;
  • 曾经楼市的两个主导者“地方和银行”,正在丧失地权和信贷权;
  • “上下博弈”的二元螺旋结构,正在解体为“上传下效”的一元制结构;
  • 螺旋解体的过程中,地价泡沫和信贷泡沫正在被挤破;
  • 泡沫出清后的楼市,留下的恰恰是最有价值的真实居住需求。
今天到场的新朋友,请先出门左转,一定、一定、一定要先把昨天的文章看完!
只有把昨天的文章看完,才更容易明白今天我们讲的内容。
今天,是第2篇——
地方城市丧失楼市掌控权后,楼市政策将会如何调整?房价将怎么变化?
今天的内容,很干。
甚至,干的有点枯燥,但是非常、非常、非常关键!
这将直接决定了后期的楼市该怎么玩,后期的房产该怎么买。
诸位,一定要耐着性子看下去。
地权上交和信贷权上交后,房价中枢就从地方转移到了高层。
在上一篇的内容中,我们讲到过一个问题:
  • 为什么房价总是控不住?
  • 为什么房价总是一调控就横盘,一放松就猛涨?
原因很简单——
因为,房价中枢不在最想控制房价的高层手中。
什么叫楼市的房价中枢?
土地和信贷!
控制了土地,就控制了房价的供需基础和成本基础。
控制了信贷,就控制了房价的货币基础。
但是,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信贷权在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地权在各个地方城市。
你调控,我捂地不出,等着拍地王。
你调控,我不收信贷,涉房贷款加着经营贷嗷嗷叫往楼市里灌。
一个捂地惜售,一个地价上涨,一个信贷宽松,足以摧毁所有的调控成果。
2020年底,高层出台“涉房贷款集中管理制度”,房贷额度由高层说了算。2021年初,高层出台“住宅用地集中管理制度”,土地供应由高层说了算。
高层收回了地权,也收回了信贷权。
收回了地权,就相当于高层收回了房价的供需基础和成本基础。收回了信贷权,就相当于高层收回了房价的货币基础。
楼市的房价中枢就彻底从“地方和银行”,转移到了高层。
房价中枢转移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当地方以地价托房价的自主定价泡沫,消弭了;当银行以信贷推房价的自主放贷泡沫,也被消弭了……
楼市的价值,彻底回归至真实的居住价值。
居住价值这玩意儿,不像泡沫那么不可控,吹起来很快,破起来更快。居住价值,是伴随着一个城市的产业、配套和人口成长而成长。
当房价中枢回归了高层,撇去了泡沫,回归居住价值,伴随产业、配套和人口的成长而成长,楼市会如何走?
就是下面这张图——
高层牢牢把控的房价中枢,
将彻底甩开过去“一控就横盘,一放就猛涨”的跌宕波浪曲线,
回归到“立足产业、配套和人口三大基本面”的平滑上扬曲线。
在这里,我想说句实话:
过去几年,所谓的因城施策就是一句空话。
或者说——
“因城施策”,就是“房住不炒”的一个后门BUG
因为地权在地方,信贷权在银行,只要信贷一直宽松,地价一直嗷嗷叫上涨,地方城市一个“因城施策、抢人大战”,就能让房价立即冲上天。
作为一个普通人——
如果看到钱在嗷嗷叫往楼市里跑,地价在嗷嗷叫往上涨,你心里慌不慌?
肯定慌,慌的一批!
嘴里喊的是“房住不炒”,心里想的是“MMP,我特么怎么没房票”。
此时此刻,突然某个城市因城施策了,抢人大战了。
没有房票的你,突然成了人才,有了房票……
你会怎么干?
还特么怎么干,直接冲进去干啊!
比如,2020年的广州人民。
眼睁睁看着,落户嗷嗷宽松、房票嗷嗷宽松、房价嗷嗷上涨的深圳,恨的想跳起来骂娘。
嘴里骂的是,mmp的垃圾渔村。
心里想的是,广州啥时候放松调控。
紧跟着一波“人才引进”,广州人民也得了个“大福报”,房价涨了,群众喜笑颜开了。
一张口,就是城市轮动。一张口,就是老楼市大V。
但是,但是,但是——
当房价中枢收回高层之后,因城施策这个后门BUG就失效了。
现在地权被收回去了,地价不能嗷嗷叫上涨了;信贷权也被收回去了,货币不能嗷嗷叫往楼市里灌了,房价中枢稳定了。
你敢涨,我就敢压着地价,嗷嗷放地。
一个不高兴,直接给你干成“供应过剩”。
你敢涨,我就压着信贷额度,不仅涨息,还不给放款。
一个不高兴,直接给你干成“暂停二手房按揭”。
只要高层手握房价中枢,地价控制着,供应控制着,信贷控制着;
地方城市再多的因城施策,也没个luan用。
后门BUG,关闭了。
新的问题,出现了!
高层收回地权和信贷权之后,相当于只管控了“房价中枢”。
但是,房价分化和房价波动该怎么控制?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现在,很多城市的房价都是分化的。
有的版块,涨成了一锅粥;有的版块,跌成了一只狗。
下跌的狗,喝了上涨的粥。
于是,这个城市的房价就看起来平稳了。
就比如,过去的广州。
黄埔和天河,涨了30%以上;番禺,却几乎不动;荔湾和增城,还在阴跌;清远,拖着个大屁股,充当广州房价的稳定剂。
一看数据,不错不错,也才涨了不到10%。
就比如,过去的合肥。
滨湖、高新、学区房,都特么抢房打架了;新站和瑶海的大街上,还跑着一路的拓客中介。
一看数据,急个屁,也没怎么涨嘛。
面对这种极端的分化,你能说它们的楼市很平稳,市场很健康,没有情绪泡沫?
怎么办?
面对这种极端分化的城市,该怎么办?
这一次,高层祭出了一个试点城市,给出了具体的方案!
这个倒霉催的试点城市,就是广州。
4月份,高层巡视广州。
4月初,广州出台了调控政策加码。
这一次的广州调控加码,重点不在所谓的人才限购。真正的重点,在这样一句话——
严格实施分区精准调控,要求各区从严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指导。
提出这句话之后,广州又两次被高层约谈。
约谈回来后,广州做了一个重要的动作——
约谈海珠、天河、黄埔、番禺、南沙、增城等六个区政府负责人;要求各区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重点来了,重点来了,重点来了!
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
楼市调控的主体责任下沉了,从市级下沉到区级。
大家可以去翻翻各个城市出台的楼市调控细则,包括高层约谈城市的细则,讲到楼市的主体责任,几乎都是一句话:
落实城市主体责任。
但是,这一次不同了。
这次要落实楼市调控主体责任的,不是城市,而是区,而是版块。
黄埔不是涨的猛么?
来,先干你!
天河不是要翻倍么?
来,再干你!
增城说,我特么没涨啊,还在跌呢。
没涨没关系,先干一波,打打预防针!
谁让你不限购,谁让你房价低,万一炒家进来了呢。
除了广州之外,这次合肥的调控加码,也呈现出明显“主体下沉,分区调控”的特征——
  • 不仅精准到滨湖、政务和高新的区级限购;
  • 甚至,精准到各热点学区学片的限购范围。
高层管控楼市的招,除了主体责任下沉,还有一个——
巡视组。
现在的住建部,堪称高层最繁忙的部委。开年之后,一路巡视,一路约谈。
2月份,巡视北京;3月份,巡视杭州、无锡、成都和西安;4月份,巡视广州、合肥、宁波、东莞、南通。
巡视的目的是什么?
说白了,还是不放心。
以前站在云端看楼市,数据报上来都是平稳。但是,平稳的数据之下,有的版块涨上了天,有的版块跌成了狗。
看起来是平稳运行,实际上是一点没少炒。
一轮剃头式的巡视,直接找到“哪个小坏批在抖机灵”。
精准的调控,直击灵魂;政策的重锤,直达分区。
大家可以去看看,但凡巡视组到的地方,不仅升级了调控,而且大都是分区、分版块的精准调控。
控房价的主体责任,跳过城市,直接落在分区。
一个调控主体下沉,再加上一个剃头式巡视督导——
消弭了城市内部的房价分化;消弭了“一个涨成粥,一个跌成狗”的表面平稳。
以前的调控主体,是各个城市。
现在的调控主体,是各个区,甚至是各个板块、学区。
调控主体,彻底下沉。
不仅下沉,还是在巡视组的督导下精准下沉。
调控主体下沉之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不仅房价中枢收归了高层,连城市内部的房价波动和分化也收归了高层。
前面我们讲过,当地权和信贷权收归高层之后——
房价中枢就从波浪暴涨的曲线,回归了平稳上扬的曲线。
当城市内部的房价波动和分化也收归高层——
房价中枢不仅是平稳上扬的曲线,甚至连内部的波动也围绕房价中枢平稳上扬。
楼市的走势,就彻底变成了如下所示:
房价中枢,在高层的牢牢把控下,平滑上扬;
城市内部的分化与波动,在调控主体下沉和巡视督导下,围绕房价中枢,平滑起伏。
周期,被烫平了!
对,周期被烫平了。
周期被烫平,对于投机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投机,投机,普通人投机楼市玩的是什么?
玩儿的就是——低吸高抛,快进快出的暴击刺激感。
赢了会所嫩模,输了撅腚干活。
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低吸高抛?
震荡,大幅度的震荡!
只有大幅度的震荡,才能出现大幅度的抄底和大幅度的高抛。
当房价中枢变得更加平滑,当城市内部的分区房价也变得更加平滑……上下跌宕的大幅度震荡就消失了。
伴随大幅度的震荡消失,低吸高抛还玩个屁。
楼市的低吸高抛投机属性,就如此消弭了。
如果大家真的耐着性子,听我讲到这里,应该会恍然大悟。
楼市的老牌局,遭遇了一场掀桌子。
准确的说,这是一场砸桌子。
以前的楼市政策,看起来是自上而下,实际上是自下而上。
高层定目标,下面去执行。
执行的过程中,各种套路和猫腻——
比如,把核心区抬的高高的,把外围垃圾板块压得低低的,房价看起来稳稳的。
说白了,就是一场围绕高层目标的仰射。
随便打两枪,有个响就行了。
现在的楼市政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上而下。
高层不仅定目标,而且下场玩。
地权和信贷权,都在上面;政策穿透,直接干到区级、板块级的最底层;中间还搞巡视督查。
现如今,这是一场围绕楼市的俯射。
居高临下,全是加特林。哒哒哒,冒蓝火那种。
楼市的牌桌裂了,玩法也要变。
以前的楼市,玩的是什么?
玩的就是,“周期”。
玩的就是低吸高抛的暴击刺激。
为什么会出现周期和低吸高抛的暴击?
因为由地权和信贷权构筑的房价中枢,不在最想控房价的高层手中。
每一次的楼市调控,喊的都是控房价。
加码限购,不让你买;加码限贷,不让你加杠杆。
但是,背地里——
土地,是被地方捂着惜售的,地价,是被地方和房企托着嗷嗷上涨的;信贷,是被机构敞开供应的;钱,是嗷嗷进楼市的……
所以,限购限贷一出来,需求被短期压制,房价的确横盘了。
但是,所有人都看着“地价上涨、货币宽松”,赌着“房价绝壁要涨”,骂着“怎么不让老子买”。
但凡调控放松,房价立即猛涨。
房价中枢,伴随调控进退,呈现出明显的震荡起伏。
震荡起伏中,充满了低吸高抛的投机机会。
干!满杠杆就是干!
如今,楼市的老牌局,被彻底砸了锅。
地权被收回了,信贷权也被收回了。
房价中枢,在高层的牢牢把控下,平滑上扬。
分层调控了,巡视督导了,“冒头就打”瞄的更加准了。
城市内部的波动,也在高层的牢牢把控下,平滑上扬。
泡沫被挤出了,周期被烫平了。
这特么还暴击个屁,低吸高抛个锤子。
站在平滑的房价中枢曲线和更加平滑的城市内部曲线上,我想说几句老实话——
第一,楼市正在去投机化。
过去的楼市,是个投机化的玩意儿。
但凡一听低吸高抛,就知道这玩意就是个上蹿下跳的投机品。
但是,伴随周期被烫平,波动被烫平,上扬曲线变得更加平滑。
楼市所有的投机属性,基本被消弭殆尽。
第二,楼市正在定投基金化。
定投基金的属性是什么?
不太高但足够稳定的收益;看长线,不看短期周期。
想暴击,不太可能!
但对于小白来说,长期持有,能安全跑赢绝大多数投资品。
再看看现在的楼市——
短期周期消弭了,震荡波动消弭了,炒地皮消弭了,炒信贷也消弭了;
一二线楼市的价值,只剩下真实的居住价值。
什么叫真实的居住价值?
  • 只要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足够好,就一定会有足够多且结构足够好的人口流入;
  • 只要这个城市的配套结构足够好,这些流入的人口就一定会留下来;
  • 只要这些人留下来,这个城市的楼市就始终有价值。
上述这些玩意儿,拼的全是长线。
你找到拥有以上长线价值的城市,拿着就好。
绝对适合小白,绝对简单易上手。
第三,学会接受相对平庸的收益。
这句话,是我最想告诉大家的。
如今的楼市,除了极个别的城市和板块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啥暴击的可能。
房价中枢都丢了,城市内部的波动都丢了,周期都烫平了,还暴击个屁。
在平滑的房价中枢曲线和更加平滑的内部波动曲线下,楼市的收益会变得相对平庸。
可能从过去动辄30%的收益,回归到10%-15%。
这种收益之下,你但凡追涨、置换、调仓,都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
中介费、交易税……杂七杂八加在一起,就是6-7个点的摩擦成本……
一次交易,就能吞掉你将近一年的涨幅收益。一次交易失误,就能跳到坑里爬不上来。
如果你是个小白——
老老实实找个产业结构好、人口流入大、人口结构年轻、学历结构高、配套链条完整的城市和版块。
买好,拿着,别特么瞎换!
第四,以上建议不包含三四线城市。
如果你是三四线城市的一员,还是要换。至于原因,很多人都讲过,我不多说。
未来——
别人的房价中枢和内部波动是被烫的平滑了;
你的房价中枢,可能是直接被击碎了。
以上,就是“螺旋解体”系列的中篇。
明天,我们将更新下篇。
在下篇,我们将集中讲清楚一个问题——
丧失地权后的地方城市,财政问题该如何解决?
希望大家一定要持续锁定“大碗楼市”!
“在看”、“转发”和“收藏”的三连不停,纯干货的暴击不停!
来来来!先把此文走一波三连,以防找不到我们这群耿直少年哦。

前两天的更文,我们连续探讨了一个新的专题:螺旋解体。
我们告诉大家:
  • 高层收回了影响房价的两大中枢:地权和信贷权。
  • 地权和信贷权收归高层后,高层就彻底掌握了中国楼市的房价中枢。
  • 高层又通过“调控主体下沉”和“巡查督导”,掌控了重点城市内部的房价波动。
  • 由此,中国楼市的房价中枢变成一条平滑上扬的曲线;
  • 由此,重点城市内部的房价波动,也变成一条平滑上扬的曲线;
  • 上蹿下跳的周期,被烫平了;跌宕起伏的城市内部房价,也被烫平了;
  • 周期消弭了,与周期一起消弭的,还有楼市里低吸高抛的投机属性;
  • 楼市正在去投机化,楼市正在定投基金化。
今天刚到的新朋友,强烈建议出门左转再左转,把前两篇文章看完再回来。
相信我,明白连贯的整套逻辑,比知道一个结论更有意义。
相信我,看完前两篇文章,才会对未来楼市的认知更加深刻。
本篇是螺旋解体专题系列第三篇。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带着大家一起搞清楚一个问题——
当地权上交高层,当楼市周期消弭,地方靠什么来钱?
以土地出让为主的地方财政,该何去何从?
土地财政,曾经是地方城市的药。
关于这个,我想已经不需要我多讲了。
但凡是个研究楼市的,都能给你逼逼两句。
但凡是个人,一张口就是:
咱们这个国家,土地收入已经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地方财政的病,只能靠土地这颗药来医。
动不动,就要用数据给你上一课——
  • 比如,2020年44个主要城市中,近乎50%的城市依赖度超过100%
  • 再比如,过去10年时间里,全国国有土地出让金与总财政收入的比值,没有下过50%
  • 更比如,过去几年,地方城市嗷嗷烧钱,烧的财政像块四处漏风的破抹布……
这些东西,我都知道。
不仅知道,我还有图——
所以,当很多人听到我们前两篇所讲的——
  • 高层要通过“土地出让两集中”,把地权从地方城市手里收回去;
  • 以收回地权,来收回房价的供应基础和成本基础;
  • 最终达到,调节供需,平抑房价。
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跳起来骂娘:
高层把地权收回去了,房价是平抑了,但让地方城市可怎么活?
甚至,留言区里还有一些人,连逻辑流程都懒得走,一张口就开喷。
喷的要多脏,有多脏。
高层收个地方城市的地权,却好像白嫖了你。
你杵着个既得利益者的嘴脸,好像卖地的钱,流进过你个憨批的腰包里。
不如,咱们直接把话讲开了吧——
高层收了地权,要不了地方的命。
地方财政,也饿不死。
关于土地财政,有一个重大误区——
土地财政,究竟是源自财政压力,还是投资倾向?
讲的更直白一点:
地方城市选择土地财政,究竟是因为缺钱,还是自己作的太浪?
答案其实很明显:
就是自己划船不用桨,作的太浪。
之前,经常有人说——
地方政府太穷了,它们穷的原因是:
94年的分税制改革,高层拿走了地方的一部分财权;地方上要办的事儿很多,来钱的渠道太少;地方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倒向土地财政。
三两句话,就把地方城市塑造成一个人畜无害的白莲花。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来来来,上事实!
通过对《中国财政年鉴》计算整理——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一直在提升;
过去10年,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一直稳定在80%。
也就是说,分税制改革,并未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缺口。
高层的确是收回了一部分财权,但在收回财权的同时——
始终在通过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来填地方财政的窟窿;
填补后的地方财政收入,始终保持稳定,与分税制改革前几乎没差。
既然,分税制改革并未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那么,地方为啥越来越穷,地方债堆的越来越高?
原因很简单——
无序扩张、无序画饼、无序烧钱、无序繁荣。
这玩意儿都不用数据,直接上事实就行。
成都。
一个高新区填了30年,至今还有一个高新三期没填满。
然后,继续向南捅出40公里,直接开干天府新区。填了8年,至今只填了30%。
现在又掉头向东了,又是捅出30公里,皇冠湖改个东安湖的名字,继续画饼……
武汉。
城市更新,画白沙洲、四新方岛、古田的饼。
城市扩张,画双柳、临空、蔡甸和葛店的饼。
这还不过瘾,直接干出来个500平方公里的长江新区,号称要再画30年……
南京。
更是老画饼大师。
围着城市20-30公里的环线,转着圈的画新区。向东20公里,画饼青龙山生态城。向南30公里,画饼九龙湖南。
满城射地铁,满城画新区,满城铺名校……
再多的钱,也扛不住这么往死里烧。
再好的姑娘,也不架不住这么往死里造。
如果,单纯的事实看着不过瘾,来上数据。
下面这张图,是地方城市土地收入的流向——
拍地的钱,去哪了?
征地补偿、开发和建设支出!
说白了,这不就是全烧在了“拆迁征地、咔咔画饼干新区”上了。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
地方城市,如果老老实实的玩,其实是不缺钱的。
哪怕是分税制改革之后,有了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高层填窟窿,也不缺钱。
问题就出在——
地方都想要增长,都想开局就放大。
都想成为中心城市,都想成为崛起枢纽。
于是,一边卖地攒着钱,一边烧钱画着饼。
于是,地越卖越多,钱越少越狠,饼越画越大。
讲了这么多,说得好听点:
我就是想告诉大家,
土地财政,并非源自于地方财政压力,而纯粹是投资驱动。
说的难听点:
什么叫土地财政的依赖?
土地财政的依赖,就是典型的“崽卖爷田不心疼”。
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
你说我画饼也好,你说我无序扩张也行,你说我无序繁荣也罢。
现如今,反正饼也画了,钱也烧了、债也借了,窟窿也大了,我就这样了。
你就说怎么办吧。
其实,近几年高层一直在解决地方财政问题。一直在尝试,让地方财政缓慢摆脱土地依赖。
如何解决?如何摆脱?
高层,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高层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第一个方案,是开源。
2019年10月9日,高层印发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
这是一次重大的央地收入格局调整。
在这个方案中,高层提出了四个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办法。
1,保持增值税“五五分享”比例稳定。
你不是说营改增之后,你的收入削减了,你变得更穷了。
没关系,我给你继续给你50%的分成。
2,调整完善增值税留底退税分担机制。
2018年,我们开始对部分行业试点退还增值税。
当初高层和地方分钱的时候,是按照五五分成的。现在要退税了,起码也要按照比例来退吧。
地方当初拿了50%,那就要按照50%的比例退税。
现在你没钱,没关系,我帮你退。
需要地方分担的50%退税,你先退15%,剩下的我帮你退。
拿钱的时候,你先拿一半,退钱的时候,交给我来。
3,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
钱也分了,需要退税的部分,我也帮你承担。
你还说你没钱?
没关系,我再给你拨一部分税源。消费税,全部给你。
消费税里面,可是包括很多重税行业,比如烟草、汽车。消费税后移之后,地方财政收入将至少提升11%。
来钱快的、来钱多的,优先给你拿。
4,房地产税。
房地产税这玩意儿,现在就成了个玄学。
年年都说快了快了,年年都是快了快了。
穷人想的是,快点来,好控房价。
高层想的是,控不控房价且不说,先把地方上的财政亏空补一些。
地方想的是,是既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怕它不来,是担心财政亏空补不上;
怕它乱来,是担心上来药劲儿给大了,楼市凉了,地卖不出去。
但是,通过高层每次提及房地产税的措辞,你会发现——
房地产税的推进进程,的确是在加快。
从2013年的推进,到2018-2020年的稳妥推进。
再到2021年4月,财政部首次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
高层的措辞,要学会辨别——
  • 推进,意味着这个事儿提上了议程;
  • 稳妥推进,意味着慢慢来,别出事儿;
  • 积极稳妥推进,意味着节奏可以快一点了。
这说明了,当高层收回地权之后,就必须给地方一部分税收补贴。
当年的分税制和营改增,收回了部分财权。
高层,就补贴给地方一坨“转移支付”。
今年的土地出让两集中,收回了部分地权。
高层,就补贴给地方一坨“房地产税”。
房地产税的推进进程,只会逐步加速。
以上就是高层给予地方财政的四大“开源增收”方案。
稳定增值税分成比例,帮你分担增值税退税,消费税全给你,帮你加速推进房地产税……
又给钱,又贴钱,还给开辟新税源。
再特么天天哭穷,那就真说不过去了。
高层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第二个方案,是节流。
前面我们说了,地方天天喊穷,除了有一部分财权收归高层的原因之外,更大的原因是——
你是真的太能浪了!
你是二两的酒量,硬端起了二斤的坛子,穷浪穷浪的啊。
照你这么浪,把国库给你,都不够你造的。
不行,必须给我节流。
1,城市要收缩,严控开发规模。
2019年,高层首次提出了“收缩型城市”的概念——
对于资源枯竭、产业变迁、地理偏远和被动虹吸等原因,人口大规模流出的中小城市,要严控增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成熟城区集中。
人都跑了,你还给我扩张个屁。
净特么瞎糟践钱。
紧接着,2019年高层再次提出“严控地铁轻轨建设”——
GDP3000亿以内,人口300万以下、一般预算收入300亿以下的城市,禁止修建地铁。
说白了——
公交车都是空着的主,就别总做地铁梦了;
兜比脸都要干净的主,也别总做地铁梦了。
借钱画出来的饼,太硬!
我是真怕你噎死。
再然后,2021年3月,高层首次提出“县城住宅限高”——
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
这是顶层设计团队,首次坦然接受小县城的人口流失。
并确信这个趋势很难扭转。
所谓的低碳环保,都是文明的说法。
说的直白点就是——
人都跑完了,还想着借钱撸高楼大厦呢。
盖个五六层,差不多得了。
别瞎折腾糟践钱了,搞个三十层也纯粹是浪费钢筋。
最后,2021年4月高层再次提出——
规范城际、市域(郊)铁路发展,严禁变相建设地铁、轻轨。
这个玩意,就是针对另一群小机灵鬼。
前面说过,两年前高层出台了“限制中小城市撸地铁”的政策。
有一群小机灵鬼,把地铁驾到了高架上,号称轻轨;还有一群小机灵鬼,俩城市合伙撸地铁,号称城际轻轨。
这次高层大笔一挥,都别玩了。
控规模、控扩张、控地铁、控基建,我看你还能怎么糟践。
2,事权进一步分离。
地方城市经常哭穷的另一个原因是,负担太重。
上面派发的任务太重了,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既然如此,就进一步分离地方城市的“事权”。
从2019年开始,高层就不断把一部分需地方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进一步上移到高层。
举个例子,环保。
2020年,高层引发了《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在方案中,明确指出——
  • 把需要地方承担的生态环保支出责任上移,避免基层政府过多的支出责任;
  • 加强中央在黄河、长江等跨区域生态环保的事权;
  • 加快建立权责清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解决地方财政支出不足的困境。
你不是天天喊着摊派太多,你太穷么。
那就少干点活,少花点钱。
3,压缩非重点开支。
地方天天喊穷,开支还一点没减少。
既然如此,那就先把裤腰带勒紧。
前些年,高层就直接号召:各级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压缩非重点支出,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
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
可干可不干的,那就先别干了;
干了没收益的,那也先别干了。
以上就是高层给予地方财政的三大“节流降支”方案。
不仅穷,人还少,那就别扩张了;不仅穷,事儿还多,那就我帮你干点;不仅穷,手还松,那就紧紧裤腰带。
控制无序扩张,分离地方事权,压缩非重点开支。
既然穷,就别特么瞎造了。
高层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第三个方案,是出清债务。
给你开了新的收入渠道,给你紧了裤腰带,地方又跳出来喊了:
还是不行啊,我不仅穷,还背着债呢。
前面说过,过去的地方政府扩张,是一路借钱,一路扩张。
地方政府借钱的其中一个主要通路,就是——
地方城投公司。
4月份,为了解决地方城投公司的债务问题,高层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其中,有三点至关重要——
  • 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
  • 加强督查审计问责,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
  • 决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这三点,说白了就是:
允许城投公司暴雷;债务终身问责;没还清的债上,不能上新项目。
实在还不上?
那就破产吧,暴雷吧。
想嗷嗷借钱干一任,干完就跑?
那不行,谁借谁负责,终身负责。
钱没还完,就想上新项目?
上个锤子!
债务暴雷出清了,不敢新增负债了,地方债的问题就化解了。
解决债务问题的最快方式,就是暴雷出清。
以上,就是高层对于地方财政问题的三大解决方案。
第一,给你新的开源增收渠道。
又给钱,又贴钱,还给开辟新税源……
第二,帮你勒紧松的一批的裤腰带。
控制无序扩张,分离地方事权,压缩非重点开支……
第三,允许你暴雷出清债务。
先还旧再借新,还不上就暴雷……
如果你耐心看到了这里,你还认为——
土地财政,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唯一出路吗?
如果你耐心看到了这里,你还认为——
高层收回地权之后,地方财政就饿死了吗?
我有一句忠告,要送给大家:
千万别低估高层的智慧。
高层能决定收回地权,就说明高层已经想好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你不是说,地方财政太穷了么?
增值税,继续给你分一半!增值税退税,我给你出!消费税,直接全送你!
还不够?
房地产税,马上给你加上!
你不是说,地方花钱太凶么?
城市扩张,给你控制了!开发规模,给你控制了!基建投资,给你控制了!
开销还是大?
我再帮你干点活!
你不是说,地方债务压力大,地方债还不上么?
既然还不上,那就暴雷出清吧。
还不上的债务暴雷出清了,债务压力不就减小了。
对,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你不是说,收回地权,地方肯定不同意么?
丢掉地权后,地方只是损失了溢价,并未损失全部地价。
高层收回的只是土地供应权,钱还是地方上来收。
高层收回土地供应权之后,土地可能卖不上太高的溢价。但即便溢价不高,钱也是地方上拿走了。
损失的溢价怎么办?
莫慌,房地产税给你补上。
我还是那句话——
高层收了地权,也要不了地方的命。
地方财政,也饿不死。
上面给你兜底,屁大点事。
以上,就是我们“螺旋解体”系列的三期全部内容。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最后的梳理和回顾。
首先,高层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楼市去周期化”、“房产去投机化”。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高层分了两步走:
第一步,收回地权和信贷权。
收回地权,相当于收回了楼市的供需基础和成本基础;收回信贷权,相当于收回了楼市的货币基础。
供需基础、成本基础和货币基础收回高层后——
最想控房价的高层,就掌握了中国楼市的房价中枢。
房价中枢,将在高层的牢牢把握下,平滑上扬。
第二步,分层调控和巡查督导。
城市内部的具体调控,直接下沉到区和版块。
哪个区涨的猛,就干哪个;
哪个版块涨的猛,就干哪个。
为了督导城市内部的具体调控政策,高层巡视组定期巡视各个重点城市。
精准实现,哪个冒头打哪个。
最想控房价的高层,就掌握了城市内部的分化和波动。
城市内部的波动,也在高层的牢牢把控下,平滑上扬。
由此,楼市的周期被烫平了,低吸高抛的投机属性消弭了。
然后,地权上交后,楼市周期消失后,严重依赖土地的地方政府,财政问题该怎么解决?
高层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给你新的开源增收渠道。
给钱、贴钱、开辟新税源。
帮你勒紧节流的裤腰带。
控制无序扩张,分离地方事权,压缩非重点开支……
允许你暴雷出清债务。
先还旧再借新,还不上就暴雷……
最后,我想说的是——
“楼市去周期化,房产去投机化”,几乎已成定局。
楼市,真的、真的、真的在定投基金化。
短期周期消弭了,震荡波动消弭了,炒地皮消弭了,炒信贷也消弭了……
一二线楼市的价值,真的、真的、真的只剩下真实的居住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具体的楼市实操方案,请一定要参考昨天更新的文章——《螺旋解体(中):调控崩析!主体下沉!楼市正在遭遇俯射
把昨天的文章直接拉到最后,直接获取“最真诚的实操建议”。
最后的最后,还有几句老实话:
螺旋解体这个系列的三篇文章,我们写的很辛苦。
而且我知道,这种稿子不像流量稿。你写得再辛苦,阅读量一定不会高,流量也一定不会大。
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死磕出来,真正能帮助到大家——
帮助大家认清当下的楼市现实。
帮助大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我们宁愿牺牲一些流量,也要做对大家真实有用的内容。
没办法,我们就是这么一群楼市里最耿直的犟种。
也恳请大家一定要持续锁定“大碗楼市”!
“在看”、“转发”和“收藏”的三连不停,大碗的纯干货暴击不停!
来来来!先把此文走一波三连,以防找不到我们这群耿直少年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