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经历了重大变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重要的二级预防策略,如何选择P2Y12抑制剂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氯吡格雷在不同人群中效果差异很大,什么样的患者适合氯吡格雷,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强效P2Y12抑制剂?除根据临床判断的缺血或出血风险外,血小板功能与基因检测也逐渐受到重视。
一些研究评估了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并未得出明确结果。多项研究显示,血小板功能指导P2Y12抑制剂升级并没能改善患者预后。近期,《柳叶刀》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这一焦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究背景
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相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接受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是否有效改善预后仍存在争议。
研究者评估了PCI患者接受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者于2020年8月20日至10月25日在MEDLINE(通过PubMed)、Cochra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搜索了以任何语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和观察研究,这些研究比较了接受PCI患者中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
共同主要终点是试验定义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任何出血。次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塞,卒中,明确或可能的支架血栓形成以及大出血和小出血。
研究发现
此次研究筛选了3656篇可能相关的文章。分析包括11项随机对照试验和3项观察性研究,共20743例患者的数据。
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相比,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 0.78,95%CI 0.63-0.95,p = 0.015),并减少出血,尽管无显著统计学意义(RR 0.88,0.77-1.01,p = 0.069),同时心血管死亡(RR 0.77,95%CI 0.59–1.00,p = 0.049)、心肌梗死(RR 0·76,0.60–0.96,p = 0.021)、支架血栓形成(RR 0.64、0.46-0.89,p = 0.011)、卒中(RR 0.66、0.48-0.91,p = 0.010)和轻微出血(RR 0.78,0.67-0.92,p = 0.0030)事件也减少了;全因死亡和大出血的风险在两组间没有差异。
研究结果
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综合疗效和个体疗效,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这是由于小出血减少所致,支持使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来优化接受PCI患者的药物选择。
参考文献:
[1] Mattia Galli, Stefano Benenati, Prof Davide Capodanno, et al. Guided versus standard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2021; 397(10283): 1470-1483.
[2] Dirk Sibbing, Adnan Kastrati. Guided P2Y12 inhibitor therap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Lancet. 2021; 397(10283): 1423-142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