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发表的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讲解了世界人口转型的四个阶段,人口转型带来的结果和影响。目前发达国家对人口转型束手无策,我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简单说说我对这篇论文的评价,央行这篇文章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估计是比较重的,这是官方机构发出过最明确的预警,比起之前软绵绵的论文,此次文风硬朗、主题明确,没有太多含混不清。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提出了我国应对人口转型和低生育率困境和对策,立意是好的,但在论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引发了争议,最让我感到不适的就是把生育率低和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怪到文科生身上。
由于那一篇工作论文,我又是文科生,所以就为自己和中国的文科生做一次学术上的辩护吧
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这一个提法首先出现在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我国人均gdp2019年末突破了10000美元大关)
四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GDP在2019年末突破了人均10000美元大关,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
为什么中等收入国家持续发展并最终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会很难呢?这是由于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初期积累下了许多问题,并制约了后面进一步的发展,比如以中低端产业为主的规模经济的红利走到头,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道路上困难重重,很多国家长期在这个水平原地踏步,甚至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现在中国也在经历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比如劳动力成本上涨,中低端产业的成本竞争力下降;城市化过程中房价暴涨,各方面成本提升,国外企业进而把加工、代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到更廉价东南亚和印度地区。外向型经济也受到外部不利环境的排挤和威胁。另一方面,在高技术集中的创新和前沿领域,中国缺乏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和独创技术,容易在科技上遇到卡脖子的困境。
此外,尽管人均GDP虽然突破了1万美元,但分布不均。2020年5月28日总理答记者问时曾表示: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年收入3万元,但有6亿人每个月收入也就1000元。
缩小贫富差距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对于低收入者来说,他们收入的提升是可以很快反应到消费上去的,就好比一个三天没吃饭的人,你给他两个大肉包,他一定第一时间吃完;如果一个人已经吃的很饱了,再给他更多肉包也吃不下去。贫富差距会使得有钱人财富再多也不继续扩大消费,毕竟一个人一天也就是三顿饭,睡觉也只占一张床,最后富人的财富被用来占有更多资产,然后资产价格上涨,他们变得更加富裕。即使在收入较高的中产群体里,大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又要投入买房、结婚、养娃的成本中去,进一步限制了消费,导致十四亿人的庞大市场无法完全释放其内需的超强潜力。
所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克服一些已有的问题,例如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建立以人才和科学为中心的创新机制,优化分配制度、对弱势群体和广大劳动者加以更好的保护。
“中等收入陷阱”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陷入这些陷阱的国家(如拉丁美洲国家)都是因为自己没能解决自身问题而无法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并不是其他人给他们挖了这么一个陷阱。反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就顺利地进入了高收入状态。是否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和文科生、理科生没有任何关系。
文科生、理科生,都只是学生
但凡一个在中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会了解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中国理科生的比例一直远高于文科生,理科生中男生比例又要远大于文科生。
本人念高中的时候,全年级8个班,其中5个班是理科班,3个班是文科班,理科班平均每个班有50-60个人,文科班平均刚过40人。理科班男女比例大概是20/35,而文科男生最多的班也只有6个。

这种情况到了高考、大学则更加严重。可我们看全国各省的文理科录取情况不难发现,理科生在报考大学上、在就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越是高考大省,文科类录取率相对于理科类录取就越低)

(红牌专业基本上都是文科,绿派专业大多都是理工科)
从文科的类别上看文科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而理工科则对应的是“小而专”。
90年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人们进入了网络通讯时代,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智能手机、互联网相关企业的产值迅速超越旧工业部门,在全球范围内演绎了一段扎扎实实的科技繁荣,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腾讯、阿里等等科技巨头也成为新一轮财富增长的驱动力。
于是我们看到,近来读计算机、通信工程、大数据等与当下前朝阳行业紧密关联的专业在就业上十分吃香,他们毕业后被称为码农,几乎都能进入大厂或新兴小厂工作,易上岗且一入职就薪酬不菲。

相反,读中文、历史、法学这些老学科则十分难就业,大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找到收入不高但稳定的工作或夕阳产业,我的硕士生同学大多都是找中学教职,考选调生或去报社、出版社担任编辑。

过去曾非常火爆的会计、金融、管理等商科(也属于文科)如今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替代效应也变得不再吃香,就业人数出现严重多余。金融行业是个金字塔结构,产业的头部从业人员收入和财富有很大增长,基本上都能享受财富自由,其中不少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金融业屡屡爆出钱色丑闻),该部门底层员工和刚毕业求职的学生却拿着低廉的薪酬,忍受很多压力甚至是潜规则(老子牛逼或家里有矿的另谈)。
总之,理科生在人数和就业上相对于文科生具有显著的优势。人数众多且待遇不菲的理科生们也没能搞出什么改变世界的硬核创新,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理科生们同样要面对来自资方的压力,接受996工作制,更有可能因为身体、性别或年龄遭到资方的解雇或无理由不续约。设想:但当你每一天要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房贷、自己未来的财务状况发愁时,你所有的梦想都会被慢慢磨灭,最后只能生无可恋按部就班地上岗加班,怎么可能再去追求梦想、无畏创新?

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当下的劳动力年轻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很多事只能逆来顺受接受既定规则,比如要承担高房价和高饱和度的工作;又比如在出现劳资纠纷时,打工人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在个人问题上,单身者年龄只要稍大一点就要面临各方面的指责和歧视。
这些压力恰好给适龄人口带来了困难,甚至抑制到了婚恋和生育。而即使是在这个情况下,周小平、卢克文这类道德败坏,出卖良心的蛆虫喊的声音还是最大,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年轻人买不起房就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年轻人不生孩子就是没有大局观;有饭吃有手机玩就要心满意足,遇到不满不能说,说了就是恨国党... 这些人从来不真正为普通个体发声,明明是为了个人利益却还要装出一副正能量的架势,实属无耻。
总之,把人口转型困境和中等收入陷阱的锅甩给一群在社会上地位被动的人,这是否符合逻辑,符合实情?现阶段理科生比文科生更有优势,而且与国家经济模式升级关联更为密切,理科生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困难,又怎么能怪到文科生头上来呢。
文科生的四个标签
想来想去,可能最能让文科生们背锅的问题就是低生育率了。人口减少,老龄化+少子化同步进行,国家进入低增长时代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并非中国一国的问题。

导致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是繁多且复杂的,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如城市化,生活成本,就业门栏,教育要求。有历史原因,例如曾经的独生子女措施,还有通讯技术发达和文化变迁的原因…
这些原因文科生是没法影响的,但社会出现的新文化恐怕是文科生最有可能背锅的一项。关于这点文科生至少可以被安上四个标签,如果我们用现有话语体系去做思想检查的话。

(1)新自由主义思想
过去中国人口80%处于农村,处于一种宗法制的统治下,后辈基本上是按照父辈的规划去进行自己的人生,譬如读书考功名,成家立业……过去土地就是经济,长辈把持了家族的经济大权(地契),年轻人极少有愿意出门闯荡的,加上封建理教的等级,孝道教化,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所谓正道。

社会主义革命摧毁了宗法制,现代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也打破了家长对家族经济的垄断地位。国家要求年轻人接受义务教育,毛主席鼓励婚恋自由,严打包办婚姻,于是诞生了新自由主义思想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那就是个人主义和性别主义。

个人主义比较好理解,年轻人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的人不愿承担家庭强加的责任,比如成家立业,繁衍后代,也就有了许多不婚主义和丁克家族。

性别主义主要是女权主义,毛主席曾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给了被封建理教压迫千年的中国女性极大的鼓舞。到了今天,女性主义的泛滥似乎有一些矫枉过正,女性在婚恋市场上拥有优势话语权,女性也开始明白自己的人生应该为自己过,不愿承担相夫教子的义务。

这些新思想的确是文科生带来的,可也是承接了过去砸碎旧社会改变旧文化的历史,是新中国缔造者们奋斗终生的事业,是光荣的使命。不应该简单地说不愿承担过去的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就是自私,换个角度也是个人的觉醒,每个人开始明白自己拥有决定自己是否结婚,是否生育的权利。
(2)小资情绪泛滥
现代通讯技术十分发达,新闻传媒、广告行业的大发展,把琳琅满目,时尚美丽的产品展现给了大众群体,以刺激大众商品消费。现代电影也不再像过去一样一味的渲染阶级斗争和革命精神,而是把舒适的生活方式展现给每一个普通的人。一些影视作品也正是以小资情调和文艺风格为卖点才被创作出来的,现在各大视频网站都有博主分享极限运动、旅行日记、时尚穿搭、美妆美容的视频,顺便也助长了“小资情绪”和享乐主义。
在耳濡目染之中,人们会反思旧观念,会这么去想:人都是活一辈子,自己还没享受生活,为什么要去苦逼当房奴,养孩子呢?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穿名牌,背名包,冬天去热带海滩晒太阳,夏天去山上避暑乘凉。为什么非得点外卖、打王者,为什么不能享受文学历史,绘画音乐这类精神文明,享受国际旅行,出海,滑雪这种高档次娱乐呢?
人人都想过得小资,作名流当名媛成为一种时尚,本质上这是符合人性的。小资情调、大众消费对于文科生、理科生以及没接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人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单怪文科生是否是公正?
(3)历史虚无主义
从国家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说,人口增长自然是要跟上才好,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才能依靠体量维持增量。
某些教授大胆地歪解历史贬低其他民族,攻击其他国家,捧杀中国,要求人民盛世兹丁,随后自己又和美国关系暧昧不清,自己的房产和子女都安在那边。每当有学者研究过去的婚姻制度和探讨是否还适用于当下时代,就可能被扣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
可时代终究变了,所有变革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过去的观念是否适应于当下时代,取决于客观逻辑和社会基本面。
(4)崇洋媚外
真正系统的学习过西方历史、文化,亲身去过外国生活的人,不少人会陷入崇洋媚外的情绪。当然,崇洋媚外的划线已经十分模糊了,什么是客观论述,什么是崇洋媚外已经有些分不清了。
但我知道的是,虽然大家认为文科生,特别是学习西方理论的文科生会在“崇洋媚外”上更前卫。可实际上,理科生也不甘落后,文科生的“崇洋媚外”顶多是嘴皮子上的,介绍介绍西方思想,讲述讲述西方理论;理科生的“重洋媚外”则直接落实到行动上,过去有多少国内一流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申请去美国的大学深造的?又有多少人在深造完成后直接留在美国工作生活,为对手卖力气,添人口?由于没有准确数据,所以我不好下定义,但从我自己身边的很多案例看出,理工科学生中的头部精英大多是乐意留在美国的。
当然,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中国大学培养的理科生不得出国深造,不得留美工作。尤其在各种自我标榜的公众人物如董卿、陈平、司马南之流的言行不一,身体力行的向全国民演示了什么叫“口嫌体正直”的背景下。名人都是如此,而且他们都可以过得潇洒自在,谁又能过度苛责一个普通的学生?
小结
毫无疑问,人口老龄化与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未来必须面对的挑战,但让文科生去背锅是不公平的。未来,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挑战,国家能做的大概是尽全力做好服务型工作,为有意愿生育的人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育、就业、养老的环境,把论文中提到的各项建议科学合理地落到实处。
至于那些主观意愿上就不想生的人,再逼也没用,就随他去吧。
欢迎点在看、转发朋友圈、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