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猫:今天C·S Lewis的讲论,带领大家了解的是永生的盼望。永生的盼望?这似乎是很抽象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我们祷告所求的都是今世的需要。房子、孩子、妻子、收入、工作.....对今世的需要无可厚非,也无需看低。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脱离实际地活在这个尘世上。但是,我们若只有今世的盼望,就失去了极大的福分和安宁。因为今世的浮华,最终无法让人满足。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19节说“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C·S Lewis说,“旨在天国,尘世就会被“附带赠送”给你, 旨在尘世,两样都会一无所得。 ”这两句话都别有深意。
 “望”是神学三德之一,这说明对永恒世界持续不断的盼望,不是(像一些现代人所认为的)逃避, 也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基督徒当做的事情之一。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个世界听之任之。读一读历史你就会发现,那些对这个世界贡献最大的基督徒,恰恰是那些最关注来世的基督徒。决心让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的使徒们;建立起中世纪文明的那些伟人;废除奴隶贸易的英国敌教会派信徒……他们之所以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影响, 正是因为他们一心专注天国。
自大部分基督徒不再关注彼岸世界之后, 基督徒对此岸世界的作用才大大地减少。旨在天国,尘世就会被“附带赠送”给你;旨在尘世,两样都会一无所得。
这条规律看起来好像很奇怪,但在其它事情上我们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形。拥有健康是巨大的福分,但一旦将健康作为自己直接追求的主要目标,你就开始变成一个总怀疑自己患了什么病的怪人。只有将重心转移到其他事情,你才有可能获得健康。比如食物、运动、工作、娱乐、空气……同样,只要我们将文明作为主要的目标, 我们就永远挽救不了文明。我们必须学会对其它事物有更多的渴望。
大多数人发现,去“天堂”除了意味着能与去世的朋友重逢之外,其它方面很难令他们渴望。很难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我们整个的教育都倾向于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世。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我们心中出现对天堂的真正渴望时, 我们不能辩认出这种渴望。
大多数人,他们若真正学会省察内心,就知道自己渴望、强烈地渴望某个在此世不能拥有的东西。 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事物主动要将自己给你,但是从未兑现。 我们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想到某个异国他乡;第一次选读一门令自己心驰神往的课程时的那份渴望……婚姻、旅行、学习都无法真正满足。我指的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失败的婚姻、假期、学习生涯,我指的是理想的婚姻、假期、学习生涯。我们在最初渴望之时,捕捉到的某个东西在现实中消逝了。我想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妻子可能是好妻子,宾馆、风景可能无可挑剔,从事化工可能是一份很有趣的工作……但是我们总感觉缺了点什么。针对这一事实,出现了两种错误的生活方式、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1)愚人的方式。 愚蠢的人将一切归咎于事物本身,一辈子都自始至终认为,只要他另找一位女人,度一次更豪华的假期,他就能真正捕捉到大家共同追求的那个神秘的东西。世界上大多数对生活感到腻味、不满的有钱人都属这种。他们终其一生都(通过离婚法庭)不断从一个女人转向另一个女人,从一片大陆辗转到另一片大陆,从一种嗜好转向另一种嗜好。总是认为最新的东西,终于就是“那真实的东西”,但总是以失望告终。
(2)大彻大悟的“聪明人”的方式。这种人很快就认定一切不过是空想,他说,“当然喽,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这样想。但是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你就不再去追求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 所以,他就安定下来,学会不抱太多的期望,抑制自己过去(用他自己的话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幻想。这种方式当然比第一种要好得多,它更让人感到幸福,也减少了给社会带来的麻烦。它往往让人变得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超越了他所谓的年轻人),但是总的来说,他的日子过得还比较舒服。 若没有永生,这便是人所能选择的最佳道路。可是万一真有永久的幸福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呢?万一人真的能得到那些原以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呢?倘若如此,(在死后不久)我们发现,因为自己误以为真的“常识”,我们扼杀了自己享受永久幸福的能力,那就太晚、太遗憾了。
(3)基督徒的方式。基督徒说,“这些渴望若无从满足,造物就不会生来具有这些渴望。婴儿感到饥饿, 就有食物这种东西存在;小鸭想游泳,就有水这种东西存在;人有性欲,就有性这种东西存在。我若发现自己心中的一个渴望,此世万事万物都无法满足,最可能的解释是:我是为了另一个世界而造。尘世上没有一种快乐能满足这种渴望,并不证明宇宙是场骗局,尘世的快乐可能原本并不是要满足它,只是要激起这份渴望,暗示那个真实的东西。
果真如此, 一方面我必须小心,永远不要鄙视尘世的幸福,不存感恩之心;另一方面,永远不要将它们误当作那个真实的东西,它们不过是摹本、回声或影子。我一定要在心中永保对真实的故乡的渴望(这个故乡只有在死后才能找到),一定不要泯灭这份渴望 或将它弃置一边,我生活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不断地向那个故乡行进,并且帮助别人向它行进。” 
有些爱开玩笑之人想让基督徒对“天国”的盼望显得荒谬,便说自己不希望“将永生都耗在弹琴上。” 我们不必为这些人烦恼。 对他们,我们的回答是,如果他们读不懂成人读物,就不要谈论这些读物。
《圣经》上所有的比喻(琴、冠冕、金子等) 当然都只是象征,是力图以此来表达不可表达之事。圣经上提到乐器,是因为对很多人(不是所有的人)来说,音乐在此世最能让人联想到狂喜和无限,冠冕让人联想到在永恒之中与上帝合一的人分享上帝的尊荣、能力和喜乐,金子让人联想到天国的永恒(因为金子不锈坏)和宝贵。那些从字面上理解这些象征的人倒不如认为,当基督教导我们要像鸽子时,祂的意思是我们“会下蛋”?
本文出自:公众号“疯帽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