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Ellen
如果,问一个高中准留学生,最渴望现阶段的人生可以快进到什么时候,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说“当然是没有压力的后申请季!” 然后列出一堆Flag——我要学语言,我要健身,我要打工,我要旅游,我要恋爱...
毕竟,提交完申请后,小伙伴们就有了大片的空档时间,GPA、标化、文书和活动的压力也一下子小了很多,该如何利用好这几个月呢?
有的小伙伴,早早就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有的则开始着手实习、规划未来,还有的,大胆尝试各种自己之前想做的事情。
张钰琪,2018年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唯一一位拿到一万美元奖学金的申请者,就在后申请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参加《明日之子3》,不仅展现了天马行空的天才创作能力和磁性的独特嗓音,也最终以最强厂牌出道,收获了275万微博粉丝。
图源 腾讯视频
图源 微博
18岁的青年导演胡然然,在自己的后申请季拍摄了一部讲述18岁中国学生跨性别的心理历程的电影《逃离》,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17最有影响力的30位青少年之一。
图源 谷雨  电影《逃离》结尾
今天,学霸君特意和三位留学生聊了聊,看看他们都是度过自己的后申请季的吧。

Q1-后申请季故事
【准备开学、健身】

@Sophie:
我提前筹备了入学的物品,包括床单、被罩,也加了自己学校的Facebook,看别的新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高年级学生的建议,例如波士顿过冬时需要什么样的雨靴。
同时还提前学了一些大学的课程,希望开学后不会太不适应。因为有些学校连最基础的数学都需要用Python,我还有一个同学提前把本科三年的数学全部自学完了。
其次,由于高中最后一年我是在压力和快乐中并行,所以发胖了很多,于是就决定去健身(健身房教练还在跑步机上活捉我吃面包,于是罚我悲惨地训练到差点昏倒...)。
【实习、学习和旅游】
Britney: 
首先是实习。我高中是普高,学校课程设置没有在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给我清晰的认知,所以我后申请季实习占比很大,为了更多探索未来方向,也希望想提前了解一下职场,感觉职场和学校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和技巧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对于实习,我主要考虑了两个方向:新媒体和统计。因为它们是我当时比较纠结的两个专业方向。统计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比较高,所以我就选择先在新媒体方向--一个广告公司实习。
首先,在简历方面,我列举了高中参加过的一些重大项目,并突出了一些自己比较擅长的技能。
其次,提前了解一下公司情况,包括官网、运营情况、合作公司、相关部门的知识。
最后,我了解了一下策划案怎么写,因为这些技能可能是实习中会用到的。作为小白,我感觉工作内容还蛮简单的,主要是做策划、会议记录、与客户沟通、检查合同上明细。
不过,第一份实习偏枯燥,第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坐在工位上等着被安排任务,后来,我开始自学一些创业营销案例,并做了很多小红书、B站、抖音这些知名品牌的运营模式分析,以及对于国内外创业案例的汇总,最后整理了一份文档发给带我的负责人,和他聊了我的一些想法。
另一份新媒体实习是在一个留学公众号做编辑,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主要负责找选题、撰写稿件、修改推文等。
两段实习下来,我的感受是实习经历教会了我很多。
在专业技能上,让我变得对资讯更加敏感,比如,广告实习让我每天都会情不自禁地浏览一些营销案例和创业故事,留学公众号实习会让我更关注留学生的处境和遇到的情况,以及运营管理方面的技巧。在软性实力上,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和同事和领导沟通,也更能应对一些真正在职场上才会遇到的情况。
关于AP,我当时只学了两门,一是我觉得并不是我大学需要的,二是我那么在意它的分数,而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时刻学习的状态。
旅游就是纯粹就是为了放松,因为身边朋友都是走高考,所以我旅游就安排在他们高考完后那段时间,放开了玩,我们做了旅游路线的规划,找了民宿,去了大理、成都这些平时不太去的城市,也去上海见了一些很久没见的同学。
(在成都)
(去了场戳爷的演唱会)
【五花八门】
克拉拉:
后申请季,我参加了腾讯关于创业的星火比赛和一个科技夏令营,我选的是工程设计的课,我一直对它很感兴趣,但家人很反对我选这个领域,所以我就决定去尝试一下,不仅体验了很多课程,还结交了很多厉害的人
(腾讯关于创业的星火比赛)
除此以外,我还考了GRE,考了驾照(虽然还没完全考完),还捡起来了小时候学过的拉丁舞。
毕业旅行的时候,去了两个地方,云南和大西北。每天晚上几个朋友一起玩各种游戏,比如桌游、真心话大冒险,感觉三年同学,就在那个时候突然对对方的了解加深,彼此的关系也一下拉近了很多。

Q2-如果能重新来,我想这样过

Sophie: 
如果我能再过一次后申请季,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去旅行,去到处走走看看。因为大学后真的就非常忙,暑假不得不为了找工作去做一些实习,就没有什么机会去各地旅游了。
Britney:
如果能重新来,我希望能自学一些小语种。当时想的是进了大学再学,但是进大学后哪怕我修了一门语言课,更多精力也是放在主课上,学语言只是学一些课本上的,不算真的学会了。
LD: 
如果能重新来,我希望去多学一门语言,因为很多学校有特色宿舍,那个宿舍只讲一门语言,比如法语宿舍只讲法语,这就是很好的学习语言环境,但毕竟也需要语言基础,况且语言不是什么速成的事情,基本都需要每天练习,所以,后申请季的这大片时间再好不过了。

Q3-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Sophie:
整体来说,我认为那个时候是人生中一个难得的悠长假期,大家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又暂时没有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如果用一个词去概括一下那段时间,我觉得是“自由”,是可以被“挥霍”的,不是说躺平或者去浑浑噩噩,是大家可以去体验,在可能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不会承认后申请季失恋耗费了我很多精神)。
同时,如果大家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些犹豫的话,建议最好在那个暑假亲身去体验一下那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和真正工作在那个领域的人聊聊,像我自己如果当时真正去了解商科是做什么的,我可能会在大学第一学期就转专业了。
同时因为我14岁就去美国了,所以英语口语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对于国内长大的学弟学妹们,建议练习一下英文口语。这里“口语”并不是说没有口音,而是能够清晰有条理地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之前有听一些美国的公司HR说,很多中国学生其实简历很优秀,但是沟通起来太吃力了,所以只能拒绝给offer.
在国内,我认为外教课性价比不是很高,不如多看些美剧,尤其是情景喜剧——里面的对话比较贴近生活,能在提高你听力水平的同时,帮助你更地道地表达
到了国外后,建议大家大胆地去和当地同学沟通,而不是只把自己的交友圈限制在中国留学生的群体里(当然了,我的意思并非“完全不和中国留学生群体来往”,而是尝试克服不适,跳出舒适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交流)因为我认为提高口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说说说!
Britney:
建议一,不要把整个后申请季都花在AP上,这段时间真的非常宝贵,不像大学暑假--可能不得不去实习--如果单纯是为了身边人都在考或者父母要求,就会有点不值得。
当时,我一入学的时候有很多考过AP的同龄人,已经去修大二大三的学分了,但是我觉得有些科目从基础一步步地学起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这让我的基础很牢固,而且我每个学期多修一门课,多努力一点,现在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当时学分比我多的人了。
建议二,把这个集中的时间聚焦在学习一门技能上,比如剪辑视频、Excel、编程语言等等。
建议三,设一个符合自己能力的小目标,然后放开了大胆去做。比如,想去玩,那在玩的时候就放开玩,而不要去想别人都在实习、搞ap而焦虑,最后两边都做不好。
克拉拉:
我还挺推荐考GRE的,因为我发现如果有SAT基础的话还蛮简单,趁着记忆还在,都没必要报课。
现在拿到学校账号后,可以享受很多资源,比如免费看论文之类的,可以好好利用起来多读一些文献。当时我问我的学长学姐,他们就说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只要在做事情就行。
其次,我还建议大家多尝试一些活动。这里的“活动”不全是大学申请时做的特别申请导向,甚至打造人设、功利去做的一些事情,而是你感兴趣,有记录、经验和结果的。
毕竟,后面申请任何社团、实习都是需要用活动去丰富简历的。其实我逐渐意识到,不管你去参加什么规模的实习和活动,尽管只是一个很小的不知名公司,只要你在里面做了事情获得了成长就行,因为到时候面试问的是你的Impact的经历,而不只是简历上的一个品牌。
关于旅行的话,最好能找到一个当地司机带着走,去的景点也最好不要去什么大众景点,有很多都不值得一去,一定要做一下攻略,比如我们有去一个小镇,去之前看攻略穿了牛仔、带了墨镜,过去就拍了很多特别好看的照片。
其实就和大学申请一样,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只有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很多后申请季的同学们也迎来了成人礼,成年后也许就会意识到越来越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
就像Britney学姐说的,如果选择给长期压力下的自己放一个假,那就放手去玩,而不是还挂念身边的同学去实习去考AP;
如果选择了去实习,就不要想着两个月时间耗在一件事上太长,看到身边人做了很多事情又后悔。
每一件事都对未来有意义,尤其到了大学,分数能决定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了
相信自己吧,每一个选择和每一份经历,都是成长的礼物。
本文系原创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