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奖官方网
在4月8日的三联人文城市论坛上,历史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马伯庸分享了在旅行中与历史事件产生的时空交错——我们从古代城市遗迹里读到什么?
⬆️ 三联人文城市论坛
【马伯庸讲述“从历史中读懂空间”视频实录】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视频号,

观看更多“三联人文城市奖”的精彩视频
口述 | 马伯庸
整理 | 孙小野
历史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马伯庸
这个故事要从两千多年前说起。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后,他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而是派了一支军队向南边去。他计划打过现在的韶关,进入到现在的广东一带,当时那里叫百越。那个时候的百越一带还属于蛮荒之地,只有一些原始部落。
秦始皇很想把这一片地区纳入到他的统治范围下,于是就派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有一个统领叫赵佗,是河北正定人,现在咱们可以说他是石家庄人。
赵佗当时年纪很轻,大概不到30岁,秦始皇派他一路向南打。秦军部队精锐,拿下百越很简单。赵佗带着军队把百越占领之后,成立了三个郡:象郡、南海郡和桂林郡。百越从此变成了秦国的领土,这也是第一次,整个广东广西一带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的范围。
《大秦赋》剧照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去世以后,整个中原大乱。赵陀这人特别鸡贼,他立刻把韶关五岭一带关口封闭,这样秦军就无法南下,中原再怎么乱跟他也没关系。他把这三个郡加在一起,自己独立成立了一个国家,叫做南越。南越国的范围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一带,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他们就在这里舒舒服服地呆着,后来中原的楚汉争霸他们也不参加;汉朝建立之后他们也不参加;甚至刘邦建立了汉朝以后一直跟他联系,说既然你是当年秦军在当地的守军,要不你就回来,我们汉朝已经建立了,他也坚决不干。赵佗一直和中原王朝处于一个对立的状态,但是他也不去正面硬顶。
有一次他自称为皇帝,却遭到了汉朝的严厉批判。当时是吕后当政,吕后给他写了一封信,斥责他怎么敢称帝。赵佗这人特别可爱,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我觉得可以列入“中国十大最嚣张的话”。当时吕后说天无二日,你为什么敢自称皇帝?赵佗回了一句话,就八个字——“窃据帝位,聊以自娱”。就是说我确实名不正言不顺,我确实僭越了,我确实也不该自称皇帝,那我为什么要自称皇帝呢?聊以自娱嘛,我就自己玩一会,你不要这么认真好不好?
那时候的百越环境不太好,瘴气弥漫,很多人的寿命很短。但赵陀是个例外,秦始皇派他去广东去打仗时他还不到30岁,而后来他还和汉武帝通过信。秦皇汉武,他是中国唯一一个都见着的,活了100多岁的人。
赵佗去世之后,他后面几任皇帝的水平都一般,汉武帝就把南越给打下来了。南越国就此灭亡,变成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因为在1996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成果,他们找到了南越王宫。在广州的北京路,有一个遗迹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的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特别符合广东人的气质。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图源:视觉中国
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个水沟,这个水沟是当时皇家园林的一部分,水沟旁边是用砖砌起来的,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向上的小斜坡。这很奇怪,水沟特别浅,也就半米不到,人不需要用这个斜坡,那么这个斜坡到底干嘛用的?最后考古学家在斜坡旁边找到很多乌龟的尸体,才知道这个斜坡是给让乌龟爬上去晒太阳的,乌龟可以晒够太阳再回到水里。这说明那边的气候很好,大家都过得很惬意。
在皇宫里还找到了很多水井,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些竹简是相关政府的档案,列举了每天的水果、粮食,甚至还有KPI考核文件:“今天皇上下了指标,必须要抓够50只老鼠,没抓够的话鞭笞多少下”。这些竹简里没什么历史大事,却呈现出了南越王宫里当时真实的生活状态。
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片竹简记载着他们的园林档案。一片上写着是胡枣树上一共长了多少颗枣,另一片也是写胡枣树。这两个文件,大多数人可能一笑而过,但是如果你对赵佗的生平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这个事儿非常有意思。盛产胡枣的地方是河北正定,而南越国靠近热带,不适合枣树生长,现在我们在这么遥远的南越国王宫里,看到了两棵来自河北的树。
如果代入赵佗生平里,你会发现他的寿命太长了。当时的人平均寿命也就30到40岁左右,而赵佗活了一百多岁。可想而知,到赵佗50岁以后,他的同事基本就都去世了;到了60岁,他所有的朋友可能都不在世了;到了70岁,他身边都是“南二代”,即使是北方秦军的孩子,也都是土生土长的南越国人了,赵佗和他们没话说。
《大秦赋》剧照
老人很喜欢怀旧,赵佗在七十岁以后,虽然子女绕膝、儿孙满堂,身边有很多的侍卫和婢女,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可以想象,他一个人坐在硕大的汉室风格宫殿里,连一个和他聊过去的事情的人都没有。他会极其孤独,极其思念家乡,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恋乡之情。狐死必首丘,他想回但是回不去,只能从家乡移来枣树,聊以自娱。这就是为什么他对这些枣树这么重视,连每棵树结了多少枣子都要记录。我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景象:一个老人坐在南越王宫的花园里,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园林、建筑、建筑技术、哲学,这些专业知识我不敢班门弄斧,但我就一直在想,当我们看到建筑的位置、室内的布置,其实都可以从中寻找到它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这些枣树就可以推断出,赵佗可能也曾参与了王宫设计,他的需求和状态可能都会反映到建筑上。我觉得这种互动,是作为一个外行人去理解建筑最好的方式。
我还有一个经历,这个经历和成都有一点关系。我曾从成都开始,从广元走到汉中,在汉中和秦岭转了一圈之后再到西安,把诸葛亮北伐的线路重新走了一遍。汉中有一个县叫勉县(古称“沔”),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景点叫武侯墓,那是诸葛亮埋骨的地方。我当时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活动,征集网友们想对诸葛亮说的话,打印在纸上烧给诸葛亮。到了墓前我很激动,离诸葛亮只有四米——虽然是地下四米,我看了一圈,然后恭恭敬敬地拜祭完。
武侯墓图源:视觉中国
祭拜出来以后看到一座山,还挺高,我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山,当地人说你不知道吗?这是定军山。我当时一愣,定军山大家都知道是黄忠斩夏侯渊的地方。
我就忽然想起一个事——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前有遗命,死后葬在定军山。为什么葬在定军山,他没说,我也一直不理解。按道理要葬也是葬黄忠,那是他立下最大功劳的地方,诸葛亮要葬也应该葬回成都,葬在襄阳、南阳也能理解。
后来我站在这个山上俯瞰,突然就理解了。诸葛亮后半辈子死而后已,就是为了克复中原,完成北伐大业,而定军山是诸葛亮当时的屯田之地、打造兵器之地,也是他当时的办公场所。他要葬在定军山,是因为他希望自己去世以后,还能看到后代将北伐事业继承下去。那一瞬间,我突然能理解他写出师表的心情,他真的是把所有心血倾注在事业上,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放弃。
《三国》剧照
我之前喜欢诸葛亮是因为他聪明,但那次之后,我发现诸葛亮最大的优点是坚韧。这是我站在定军山上,看到了空间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突然感悟出来的。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出去旅行其实看的就是建筑和人之间的故事。如果把这个故事讲明白了,建筑就不只是建筑本身,它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