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年的时候,有个流行词叫“月光族”。

形容人每个月赚多少,花多少,每月底都口袋光光。
当时不少人都以“月光族”自称,宣扬及时享乐,快乐第一。

也有人恰好相反。
他们战战兢兢、抠抠搜搜,就爱比谁花得更少,哪怕少一分钱都是无声的胜利。
他们深谙一门叫做“抠门”的艺术。
“抠门”,字典里的解释是小气,不大方,吝啬。
一个标准的贬义词。
现在,它被附加上更多含义,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代称。
同样都是抠,有人能抠出病,也有人能抠出房。
但归根结底,他们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抠出一些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02
“抠”,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挺难。
人嘛,谁不想过好日子呢。而这群抠友们的目标就是,用最少的钱,过最好的日子。
他们的抠已经深入骨髓,仿佛省钱两个字已经刻进了灵魂。
无论他们想干什么,先问一下怎么省钱准没错。
对他们来说,抠不是苛刻自己,只是一种生活习惯。
他们相互探讨有什么更好的“抠门”方式,绝不嘲笑别人,态度相当认真。
他们复盘自己的账单,一分钱掰成八分花,力图从枝梢末节处再省出碎银几两。
他们熟知附近哪家菜市场能买到便宜的蔬菜,也知道什么时候去超市能赶上最佳折扣,薅起各大平台的羊毛来毫不手软。
他们不考虑别人的眼光,想做敢做,抠出了勇气,抠出了风采,抠出了境界。
他们坚信:钱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会有的。
比起如何赚到年薪百万,他们更关心如何每月只花300块钱干饭。
粗略翻了翻记录的菜谱,居然还挺丰盛,荤素搭配,每餐不重样,看起来营养也还不错。
300块还不是底线,再挤一挤,200块或许照样可以过。
有人自己抠还不满足,甚至带上全家老少一起抠,可谓是举家努力,抠出精彩。
实在饿得厉害,再去超市或烘培店逛逛。
考虑到营养问题,水果还是要来一点,野生柚子看起来就不错啊。
光从吃喝上抠,是不合格的。
抠,要贯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
江湖儿女,不拘小节,刷牙可以不用牙膏,小苏打也照样行得通。

洗衣液干脆也免了吧,去捡点无患子就挺好。
在他们眼中,十几块包邮的鞋穿一年都是家常便饭,努努力甚至可以穿三年。
拖鞋开边了,加根回形针就还能撑。 
不想花太多钱买衣服,就直接去买童装。
为了抠出点电费,他们洗澡按秒计数,哪怕在零下七八度的冬天,也绝不贪恋一点来自热水的温暖。
不想开空调,干脆打地铺睡一个夏天。
暴雨天不好打车,他们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方法:选择叫个外卖,然后蹭外卖小哥的车回家。
小事上抠,大事上也可以抠。 
装修太贵了,就薅起袖子自己干,自己刷墙贴砖装壁纸,活生生被逼成一个手工达人。
旅游太烧钱了,但还是想去更大的世界看看,索性自己买个帐篷,就能省下酒店费用。
再带上锅碗瓢盆,直接去当地菜场买海鲜下厨。
他们个个都堪称抠门界的王者,凭借着登峰造极的抠门行为艺术,在生活背后运筹帷幄,算盘打得啪啦作响,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03
但并非没有弄巧成拙的例子。
就好像好心办坏事一样。
明明心里想着要省钱,但却得不偿失,最终亏了一笔,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喊着“我亏我傻”,然后吸取教训,下次再战。
亏钱是抠友们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重。
每亏出一块钱,都好像是在头顶所剩不多的头发里拔掉了一根一样,值得翻来覆去几个夜晚,辗转不能眠。
试图自己买菜做饭,没想到做完才发现自己是黑暗料理的秘密继承人,只好含泪倒掉。
想在某网站上薅羊毛,买回来发现衣服都穿不了,还白花一笔运费。
心里想着省钱,结果吃太少,最后贫血进了医院,多贴补一笔医药费。
想抠点机票钱出来,没算好时间,反而倒贴一百多打车,睡也没睡好,心里还受气。
适度的抠并非不是好事,毕竟节省一直是我们所称赞的美德。
但也有些人会过分偏激。
就算只是少用一张两块钱的优惠券,都觉得好像不见了两百万一样,和客服掰来掰去试图折现。(当然以失败告终)
为了抠出点电费,冬天也坚持哆哆嗦嗦洗冷水澡。
身体不舒服但怕花钱,所以干脆不去看。
想少用一张纸,于是他们擦完鼻涕接着擦屁股...
穿坏的内裤,甚至有人建议拿去过滤豆浆。
别以为这不是真事,确实有人切身品味过,简单说,就一股味儿。
连疫苗和近视手术都会因为要花钱,而被扣上消费主义的大帽子。
这样的抠着实有些过分了,甚至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委实属于矫枉过正。
04
抠门的人,以前常常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
但实际上,只要不影响到其它人的生活,在无关健康的前提下,抠一些又有何妨呢?
难道只有大手大脚花钱才是值得炫耀的吗?放弃这种拜金思想吧。
新语义下的抠门,实际上是节俭者的自嘲。
这是一种新的生活哲学、日常态度。
他们虽然物质上抠,
但精神上确是富足的

他们抠,但他们并不是邋遢,更不是不体面。
他们同样有好好打理自己的生活,把日常点滴安排得明明白白,也绝不会苛刻朋友、家人。
这样的抠,有什么不好呢?
更何况,每个人都有需要抠的理由。
1)生活所迫
曾经看到过有人发帖质疑自己,“会不会太抠了”。
她晒出自己的开销和生活习惯,几乎是抠友们心目中的标准模板。
有人劝她说,钱攒下来要做什么呢?如果压力大,偶尔也开始轻松一点,不要过度。
这位发帖人却用乐观的语气讲出了家庭的重担。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妈妈身体不好,只能打零工,奶奶年纪也大了。
她一个人就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对这样被生活所迫的人来说,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本能,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通向未来的大道上,搏出一条生机。
“我穷,所以我抠。”这是很多抠友们的自我总结。
他们的抠,是用一时的难熬和辛苦,换未来的长久和欢愉。
毕竟只有穷,才是一直挂在我们头顶上最重的那柄达摩克里斯之剑。 
2)没有安全感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无数没有积蓄的年轻人当头一棒,曾经热衷于“月光”、专注于“享受”的他们,终于开始认真打量起自己的生活。

空空如也的口袋让他们拉响了危机警报。
让他们切实意识到,只有放在口袋里的钱才是钱,其它的只是数字。
疫情缓解后,他们没有选择报复性消费,反而开始以“抠”为乐。
因为他们体会过缺钱的痛苦,因此更迫切地希望攒下钱来,给自己给多的安全感。
因此抠成为缓解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
这似乎是一种最直观可控的办法,让他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们的抠,是给自己的一颗定心丸。
3)不消费主义
还有一些人的抠,是源于不消费主义。
对他们自己来说,这并称不上抠,因为这类人本身就没有什么消费欲望。
衣服没有穿破,就可以继续穿;吃喝只要干净就行,哪怕是剩菜剩饭;住的地方条件不用太好,公司就蛮好;其它非必需品更是能不用就不用。
在国外,这样的人被称为Freegan,意为“不消费主义者”。现在国内也有不少践行者。
他们不在于吃得多好、穿得多好、外表看起来多么光鲜亮丽。
他们只在乎内心的自由。
钱对他们来说,是真真实实的身外之物,是现实世界加诸于肉体上的一道枷锁。这并不是凡尔赛发言,而是他们的心声。
他们可以住在公司,可以去收集剩饭剩菜,可以一件衣服穿到破,也可以拿一个月的工资去资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反差总是在他们身上同时出现。
他们的抠,是与消费主义的一种对抗。
05
提到消费主义,我还想再多说点。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似乎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约定俗称的价值观,试图让我们确信,钱是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的。
在这样的价值观体系下,你需要靠很多外在的事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博士学历没有意义,不如一张房本。
创新设计没有意义,不如一颗钻石。
以前写作文有个绕不过的题目叫做,“我的梦想”。
小时候,我听到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有人想当宇航员上太空,有人要去搞科研,有人希望学医救人,也有人想开花店种很多美丽的花。
长大后,这些梦想不知是褪色了,还是被揉碎了,最后都变成了同一个,——有钱。
钱成为一个标准。有钱的被追捧,没钱的被嘲讽。
正因此,总是有人打肿脸充胖子,用根本负担不起的开销去买奢侈品、买高定,用以装点门店,享受被人追捧带来的成就感。
广告里总爱说,20岁要用这样的包,30岁要戴那样的表,40岁还要给孩子安排好。
因此,不断有人靠消费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但我们忘记了,
人与人并不是区别于消费能力,而区别于我们的生产能力、创造能力。
那些由我们创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东西,无论是一个想法还是一项发明,无论是一首歌还是一幅画,才是最有意义的、最无可替代的。
所以,为什么要通过消费去评价一个人呢?为什么要让人生的意义和消费进行捆绑呢?
用消费换来的成就感永远只是短暂的,像花火一样转瞬即逝,看着漂亮,但过后什么都没留下。
或许当我们抛弃掉外部的那些附加物,忘记吊在我们眼前的车子和房子,把所有赚不赚钱的想法抛在脑后,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那是与他人无关的,纯粹的自由。
愿每个人都能收获自由。
更多推荐: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

80年代的北京:一个土里土气而又浪漫生机勃勃的北京

回复 活动 了解本周其他城市线下活动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eatwithchina
如果你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私家大厨,
回复 微信号+所在城市 报名。
回复 关键词 查看往期 酷热文章
福布斯女神 | 逼格小食 | 特斯拉 | 182斤胖妞 | 极致思念 | 圣斗士星矢 | 花裙子 | 咖啡大神 | 熊本熊 | 创意大王 | 奶牛 | 白饭老翁 | 前女友高跟鞋 | 神秘花园 | 
草莓甜心 | 对称早餐 | 卡通饭团 | 败家娘们


参加活动,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