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同时投至:
[email protected]n;zhuangao2@lifeweek.com.cn
-本文系读者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场-
文|读者:安平
《欲望都市》里的她们说,在纽约,你永远都处于一个寻找的状态,找房子,找工作,或是找男朋友。
三月份因租房和搬家过程中的不顺利,意外流落到曼哈顿中城东边的一个短租房。匆忙找房的那几天借住在前室友家,第一次体会到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这几年来在外辗转的漂泊感也愈发深刻。
《欲望都市》剧照
短租的小区是流落中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天风尘仆仆地赶来看房时,夜幕已经降临。小区依着东边的河岸,下了地铁还要步行二十分钟,却巧妙地与纽约市里的喧嚣相隔了开来。入口是一道盘旋的长梯,踏入时仿佛闯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架高的中央庭院非常开阔、干净和安静。初次见面,竟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心安。
我早到了,于是在对着河景的长椅上坐了下来。月色初升,河面水波微漾,深蓝色的河面有节奏地摇摆着,好似能把你心里的起伏也融进这韵律里。我独自在微凉的晚风中静坐着,默默地感受着与这个地方气场的契合。心里自然地冒出一个念头,我也许就可以像这样一直在这里坐着,直到永远。
一转眼,从去年六月至今,我已经毕业十个月。这十个月以来,一直寻寻觅觅,是找寻工作,也是找寻自己。我从未后悔过毕业时选择留美找工作的决定,却也未曾料到这段旅程会是如此的艰辛。尽管当初雄心勃勃,也做好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心理准备,但此时此刻,也依然难抵这一路下来的身心疲惫。
四月初是整个状态的谷底,一系列面试后接二连三收到的拒绝,令我一度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和心态崩溃的边缘。如此持续而沉重的打击,却也逼迫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求职方向和策略,正视自己在职业规划上存在的一些与目前自身实力不符的想法,重新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定位,还有最开始的初心。
回顾研究生求学阶段的两年,自己的职业规划虽然是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但从一开始就是有些过于理想化的,不太接地气的。以至于毕业后面对形势艰难的就业市场,不得不被现实一盆冷水浇到了头上,开始重新思考有哪些可拓宽的就业方向,并且开始主动自学补充从前学得不够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练习自己相对短板的领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平凡的荣耀》剧照
但尽管如此,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个“转型”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和所需的时间成本。更本质上来说,是低估了自己在转型学科领域上基础的薄弱,也几乎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长处所在。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对自己初始专业的不尊重,对过往追求与付出的不负责,也不够了解和认同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的确是有所迷失,也还是任性。迷失的点在于,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什么都想去尝试,因此在专业能力上不够聚焦。这样的想法倒不是源于盲目自信,更多还是因为对自己现阶段能力的认识不够透彻,对前方的路洞察力不足,因而花费了不少精力在被动地东奔西走上,没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专业框架和知识体系,因此也没能把自身优势真正凸显出来,走出自己的路。
在内心的骄傲和不甘被残酷的现实逼到最低点时,那些平日里用以武装自己的强悍、凶猛和无情开始渐渐失去了力量,那些一直在内心涌动的却又不切实际的叛逆和狂傲也在挣扎中渐渐乏力,直至奄奄一息。同时,自己内心的痛苦也到达了一个极限点。
我开始反问自己这一路来对所谓光环与标签苦苦追寻的意义。自己总是被动地以外界的评判标准和眼光来审视自身,用尽全力去追求一个精英与完美的人设,但心底却总是对自己过度苛责,从未享受过真正的自信,以至于生命中许多光阴被浪费在并无多大实质意义的追求上,未能真正为自己而活。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剧照
当情绪爆发又慢慢恢复平静后,我问自己,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或者最后几个月,你会去做什么事情,你还会像现在这样去分配时间嘛?
当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思维好像得到了重组,潜意识里面对人生的态度似乎有了一些还不甚明显的变化,并且开始意识到手头上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任务是多么的多余。
如果人生只剩最后一天,我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去做那些自己真正喜欢和享受的事情啊,还有那些一直想尝试但又因有点胆怯而未能开始的事情,它们都被尘封和压抑得太久了。比如读读那几本一直带在身边却总想着下次再翻开的书,比如在天气放暖的春日约上朋友出去走走,比如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谈一场恋爱,把心里的门打开一些。
比如写作,多写几篇文章,记录一下自己的内心和这一路的经历,为自己的一些感受、反思、领悟和挣扎找一个可以抒发的地方。是自我疗愈,也是自我救赎。
毕业后这将近一年里,孤独是一种常态。去年下半年里,我只想一心埋头找工作,足不出户,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都陆陆续续地回国或搬走。三月份搬进这个短租后,虽说也有室友,但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也无意交集。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申请工作、准备面试和自学网课。一个人去超市,一个人做饭吃,傍晚时会一个人到河边跑步散心。不怎么主动联系朋友,若是别人主动联系也试着保持距离。
说我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似乎也不为过。从前在学校的时候,虽然热衷于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看似在社交中游刃有余,但也还是会被认为喜欢独来独往。一开始也憧憬着在这里会展开什么样的际遇,但两年一眨眼就过去,自己还是一头扑在了学习、实习和拓展人脉资源上,没有花心思和精力去交朋友,更没有感情上的发展。
回顾起来,自己在感情方面一直都很逃避,背后的因素有很多,难以一条条展开。但归根起来,大概是因为一直以来太过于自我,不想去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也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懂得打开自己,也没有主动地去倾听对方,自然难以在情感关系中和他人建立真正亲密的连接。
那天独自提着一袋沉沉的杂货从超市走回家,回到小区楼下时夕阳正好,四月天的樱花在晚风中落了一地洁白。一群孩子在庭院中央的空地上乘着金色的余晖欢快地踢着球,他们看起来无忧无虑,稚嫩而干净。我想起第一次来这里看房的那天晚上,也有两三个小孩在庭院里零散地踢着球,没有热闹,却平和而宁静。大概就是那一刻,我想,这真是个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倘若自己以后有了小孩,也会希望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吧。
从前自己总是想掌控所有,但人生的际遇有时却不由分说。回想起来又觉得若再来一次,当时还是会做相同的选择,这便是自己唯一要走的路。不曾料到如今身处逆境与低谷之中,竟开始慢慢悟得一点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开始重新整理自己与时间的关系,重新思考那些追寻的意义。
《穿普拉达的女王》剧照
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刚来纽约时的内心,就和许许多多怀揣着一个纽约梦奔赴这里的人们一样,向往着这座城市能带来的无限可能。就像那首歌里所唱的:“如果你能征服这里,你可以征服任何地方。”
在曼哈顿居住了将近三年,我常被问到对这座城市的感受,我说是爱恨交缠。我着迷于它所呈现的真实和残酷,仿佛一场赤裸裸的丛林游戏,让人时刻历练与成长。起初,我惊于它的繁华而冷漠,行色匆匆而不留情面,恨自己不能够更强大地闯阵通关。后来,慢慢地与这座城市同风雨共冷暖,我开始发觉,人们口中以定义它的所谓冷酷与张狂,背后其实是这里许多底层人们奋力向上生活的样子,也是形形色色的纽约客们为心中所求而奔走所迸发的磁场与力量。
在这里,天堂和地狱仿佛如此合理地并存着,只要你趟得过地狱,就能拿到进入天堂的那张门票。但是那些构建在外部事物上的获得实则虚浮一瞬,当所有的光环褪去后,人生终究不是一场与外界之间的征服游戏。寻找那些能填满自己的,还是得回到自己的心里。
END
本文作者:安平
微信排版:然宁
微信审核:L.L.
本文为读者投稿。
如果你对社会热点话题有敏锐的感知力与丰富的写作经验,欢迎自荐为《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自由撰稿人;如果你在艺术时尚、影评娱评、美食体育、旅游地理等任一领域有所专攻,欢迎随时给《三联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原创要求:请作者保证投稿作品为自己的原创作品,未在任何公众平台(包括个人公众号)发布过。作品(包括图片)不含任何伪造、抄袭、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财产权、肖像权、知识产权问题,不涉及国家机密及他人商业秘密。若作品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作者自负。如因作者侵权等事项给本刊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本刊保留向作者依法追偿的权利。
此主题征稿将长期开放,被选中稿件将发布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二、三条位置,同时作者将获得相应稿酬。请勿一稿多投,一经投稿,即默认由《三联生活周刊》编辑修改及发送。投稿20天后未得到回复的,可转投他处。
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自荐撰稿人”或“投稿+稿件领域”。
稿件字数2000~3000字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本周新刊寻访一座咖啡城市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寻访一座咖啡城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